旅途中的民宿,體味老上海歷史建築小洋樓中的原味滬生活

2020-12-20 杭州美食生活

上海,是我非常喜歡的城市!從我的第一份工作開始,就跟上海結了緣,隔三岔五的要往上海跑,我很喜歡老上海巷弄裡的味道,早晨的街頭小吃店裡的油豆腐粉絲、生煎包總是能喚醒我新一天的能量,傍晚結束了工作,我還會去菜市場裡的滷味店買大紅腸,特別愛吃!只是那個時候的上海,似乎沒有什麼的風景區。很多年過去了,這座城市發生了巨變,她把自己變成了風景,現在的上海,本身就是這個世界最為瑰麗一顆明珠!而再來上海的我,也沒有那麼多的工作束縛,可以整天沉浸在這座城市當中,體味她的風情萬種!

白月光民宿

上海延安中路明德裡曾經是法租界時期的建築,明德裡76號的民宿叫做白月光。得名於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經典的開頭:一個男人的一輩子都有這樣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了,紅的變成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而白的還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成了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寓意:白月光也代表自己的心上人,內心某個美好的事物。這套戶型白色清新為主,還有閣樓窗戶可以看到月光,與這個名字更加相配,希望住戶可以在這裡感受到美好和溫暖。

在途家上預訂的,入住當天清晨,房東發給我非常細緻的路線,具體到步行到幾個弄口右拐第幾個門,開門是六位數的密碼,連wifi密碼都一併發送給我了。房東還留言說如果有不清楚的,可以找一樓的琳姐,後來認識了,那是一位非常熱情的妹子。

其實一進門看到這個大廚房以及廚臺上琳琅滿目的調料、廚具,我就滿心歡喜。雖然上海的美食豐富,但是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鄉情,如果自己在旅行中也能偶爾掌個勺,那會是在別處更完美的生活方式。

我住在明德裡76號的三樓,是一間loft的格局的房子,閣樓是一間臥室,裡面還有嬰兒床、投影儀。上面的天窗真的很懷舊。我小時候見過這樣帶天窗的閣樓房。

一樓有個大客廳,客廳的風格很文藝,書籍、鮮花、綠植,還有一些可愛的相框、飾物,餐桌上有香燻燭臺,柜子上有不少的未開瓶的洋酒,開通了vip會員的小米電視……

客廳一側還有一間臥室,我比較喜歡這一間,晚上就睡在了這裡。

衛生間裡也是滿滿當當的,洗漱臺的用品真的比我家裡的還要多,旁氏洗面奶、大寶SOD蜜、隱形眼鏡清洗劑、定型水、阿道夫的髮油、防曬霜、花露水……總之一大堆,進口品牌為主,平時大抵素麵朝天的我,一半報不出名字來。

民宿還帶有一個小陽臺。鬧中取靜。

美新點心

看到這麼周全的廚房,我決定自己做晚飯,時間尚早,我打算先去附近吃點點心,然後逛逛街,到了傍晚再去菜市場買點菜。

搜索了一下,陝西北路103號的這家美新點心店離我的距離只有幾百米,於是就欣然前往,本來只是隨意來吃個點心,只是咬開湯圓的那一霎那,糯米潤而不粘,黑洋酥流淌化開,嘴角沾滿芝麻合著豬油的香氣,全然老底子最經典的味道,瞬間被驚喜到了,這麼好吃的湯圓,真的太難得了。原來這是一家有著近百年歷史的老店,1920年兩個寧波老太跑來上海專門做圓子,難怪這湯圓的味道一吃就是寧波老腔調。

漫步周邊走,看看生活著的萬國歷史建築

不經意間的走過,發現這一帶有好多的老洋房,門口都會有歷史建築的介紹,每一幢的房子曾經的主人都有著不平凡的故事。這些建築有不少是殖民時期留下來的西洋建築或是名人故居,這些建築就掩映在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之間,保留著原始的風貌,印刻著這座城市的記憶。

安義路63號,上海嘉裡中心對面的一排二層樓房,是1920毛澤東故居,毛澤東同志在上海的舊日寓所,它與周圍鋼筋水泥、玻璃外牆的現代化建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被稱為「繁華盛景中的一抹紅色璀璨」。

再接著,我又不經意的遇見了「白月光」的出處了——常德路195號,曾是張愛玲婚後居住的地方,她筆下妙趣橫生的《公寓生活記趣》,說的便是這座大樓裡的喜憂了。張愛玲在此完成了小說《傾城之戀》、《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金鎖記》、《封鎖》、《心經》、《花凋》。此期間還發生了另一段重要的故事,就是張愛玲與胡蘭成相識、相愛到秘密結婚。

去菜場,買上海大紅腸

出門的時候琳告訴過我,從明德裡巨鹿路上的門出去,走不多遠就是菜市場,我已經很多年沒有在上海做過飯了,回想起從前,在上海公司出差的時候,公司安排的公寓宿舍也有廚房,我有空的時侯就會去菜場買菜回來自己做飯,哈哈,有一回正好老總也來上海,帶著同事們主動要過來搭夥,之後我就升職了,想來都是美好的回憶。

我是很喜歡自己做飯菜的人,到過不少的地方,我覺得有廚房的地方就會有家,因為有自己想要的味道!在上海我最喜歡吃的就是大紅腸,一定要去菜市場裡買,菜市場找人氣旺的滷味店,地道的上海大紅腸跟超市裡賣的那種不一樣,裡面的澱粉含量少,肉質Q韌,吃起來特別香!

上海電影博物館

第二天上午睡到自然醒,今天想去上海電影博物館,雖然上海出行最便利的交通方式是地鐵,但是我反正是來慢生活的,富裕的就是時間,我喜歡公交,一路可以聽本地人講話的聲音,看路上的風景。公交926路淮海中路陝西南路站上車,4站路到達漕溪北路裕德路站

上海電影博物館位於上海電影製片廠原址,總建築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分為四層展廳,是國內規模最大的電影博物館,門票60元,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售票;周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門票是一張磁卡,過檢票口的時候磁卡就被「吸」走了,檢票口是一個電梯口,檢完票直接電梯上四樓「光影記憶」。當電梯門再打開的時候,一定會讓你激動不已,星光大道為你閃亮,全場的歡呼聲、哨聲、尖叫聲迎接你的到來,好好享受這一份明星紅毯秀的尊榮吧!接下來進入奇炫而美妙的電影世界!

三層是「影史長河」在這裡可以看到百年上海電影的發展線索,近百年來上海電影製片廠使用過的攝影技術、攝影器材、攝影故事都在這裡一一呈現,雖然完全是個外行,但是在這光與影交織中,能夠找到很多感動人的地方,那些古老器械仿佛是帶著溫度的,讓人聯想起曾經操控它們的人,甚至聯想起那些拍攝時的場景。

二樓是「電影工場」,在二樓可以看到透明的「錄音棚」、「攝影棚」、「後期製作工作室」,還有很多儀器儀表可以把玩;一樓是「榮譽殿堂」,展示了上海電影製片廠的曾創造過輝煌的文化成就,獎盃、獎牌、證書等等。

南京路步行街

我每次來上海,都愛去南京路步行街、外灘,十幾年來這個習慣一直沒變,我就愛這裡的繁華、熱鬧、大氣!在歷史與現代交織的城市氣息中走過,感覺這座城市不平凡的過往與現在。我記得有一些年每每到了夜間,永安商廈樓下會有薩克斯響起,有很多長者會在這裡跳交誼舞,他們會著裝的很正式,老先生會穿著白襯衫,打著領結、有背帶的西褲,女士們也一樣,當音樂響起的時候,他們是如此的鄭重,霓虹勾勒著他們臉龐和身姿的側影,我竟然被感動得淚眼婆娑……

老城隍廟(豫園)

也不知道哪來的念想,晚上想去老城隍廟的南翔饅頭店吃南翔小籠,其實南京路上就有南翔饅頭的分店,但我就是想去城隍廟的,上海城隍廟其實不僅僅是城隍廟本身,而是城隍廟周圍的一大周商圈。特別喜歡這裡,不過這一次來還是讓我又眼前亮了!

上一次來城隍高廟是2018年的元宵節,當時看到豫園有一部門圍了起來在裝修,沒想到現在出落的這麼好看啦,跟我以前看到的豫園真的不一樣,一派江南園林的古樸風雅,甚至於池子裡還養了鴛鴦和大白鵝。

南翔饅頭店

南翔饅頭店居然裝修過了,而且今天居然基本沒排隊就上了二樓餐廳,一個人點了上海醉雞、乾貝金絲盅、鮮肉小籠包,著實解了回饞。

吃完了,發現豫園夜景真是更美的。褪去了白日的人潮洶湧,喝杯咖啡,小憩一番,再順著回去的路線去外灘走走。

外灘夜景

從豫園門口順著福佑路一直向著最高樓的方向走,就到了黃浦江邊,順著黃浦江漫步走走,外灘萬國建築群優雅古典夜景、黃浦江風光和陸家嘴現代金融建築夜景盡收眼底。

上海杜莎夫人蠟像館

第三天,去了上海杜莎夫人蠟像館,說起上海杜莎夫人蠟像館,很多年在我年少的時候來上海,就常常聽說這個蠟像館,那時候總有人說這個館沒啥看頭,沒什麼意思,就一堆蠟像,想來也是,年少時我們心裡裝載的明星都是在世的,鮮活的生活在我們不近不遠的身邊,但是隨著時間的逝去,有些人,有些事,有些過往越離越遠,終於有一天,我覺得去杜莎夫人蠟像館會是一件極有意義的事了。

杜莎夫人蠟像館會是一個激發熱情的地方,比想像得要精彩的多,展館分為「在幕後」、「上海魅力」、「歷史名人和國家領袖」、「電影」、「音樂」、「運動」和「速度」七個主題展區,觀眾除了可以與80多尊足以亂真的中外明星蠟像留下親密合影外,還可以加入到與「明星」對歌、拍電影、打籃球等互動體驗中去。

三天兩晚的上海民宿慢生活,走近一座城市的記憶,體味原味的滬生活!(圖/文:@添喜lucklily)

相關焦點

  • 深巷中的文化遺產 滬上十大特色的文化建築
    深巷中的文化遺產 滬上十大特色的文化建築悠悠華夏,無數文化遺址,這些文化遺址代表著歷史和藝術。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人類文明的瑰寶。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滬上十大特色的文化建築。枕流公寓枕石漱流,海上名樓枕流公寓位於華山路731號。
  • 長三角38家特色民宿在滬展出,來看看有你種草的民宿嗎?
    它與農家樂最大的區別在於它有文化,而這種文化不一定高大上,而是將主人對生活的認知,在這個小而精的住宿中反應出來。」東籬竹隱總經理謝姣說,「民宿是詩與遠方的結合,有情懷,有主題,客戶群也是小眾的,那些喜歡你產品的人一定會找到你。我們要做的,就是讓每位客人都能感受到家人般的溫暖。」
  • 廣東最美民宿梁公館,充滿民國風情建築仿佛讓人回到30年代老上海
    遊走於嶺南水鄉佛山順德隨處可見小橋流水人家以及上百年的古老建築倘若還能與街角處清新質樸的民宿店來個不期而遇眼前這座復古而文藝的3層小洋樓前身是逢簡村民梁先生一家的祖屋融入了民國時期的裝潢每一處細節陳列都帶著上世紀三十年代老上海式的復古格調廣東十大最美民宿-梁公館
  • 舌尖上的五大道,藏在小洋樓裡的天津味道
    天津衛,這座有著六百多年建城史的濱海城市,小洋樓已成為了這座城市核心的深刻印記。如今為了保護這些有著百年歷史的小洋樓,原來的住戶逐漸搬出這裡,卻也將這些小洋樓內的空間中留下了更多的可能性。越來越多的飯店在小洋樓裡落地生根,不管是接地氣的「路邊小館」,還是高大上的西餐大飯店,他們都有著自己恣意生長的一片天地。
  • 上海徐匯舉辦長三角特色民宿展示體驗周
    民宿很多時候就能滿足這種心態,能夠更接近當地文化。」一遊客表示,「民宿的建築風格、裝修風格,都呈現當地文化特色,感受的文化衝擊也會更加真實、強烈。大多數民宿還可以自己煮吃的,很接地氣。」打造特色民宿也成為近年各地改善文旅消費環境,樹立文旅消費品牌的舉措之一。
  • 滬浙蘇皖38家特色民宿展示「詩與遠方」
    在這場集合了文化含金量與高顏值特色建築資源的講座後,匯集了滬浙蘇皖38家特色民宿的「品宿話閒」——長三角特色民宿展示體驗周」活動隨之啟幕。【梧桐深處體驗海派韻味】石庫門是上海獨有的民居樣式,老洋房是滬上最經典的住宅,其中又以徐匯區衡復地區居多,且幾乎每一幢老洋房都承載著當年上海灘的傳奇故事。
  • ...老建築 毛刷廠 歷史保護建築 綠藥膏 1950年-上海頻道-東方網
    原標題:這個街道的居民真有才,用手繪老建築地圖留住歷史記憶  老建築是活著的歷史,也是可以觸摸的時代記憶。靜安區江寧路街道歷史建築資源豐富,不少老建築都留下了老居民的童年記憶。如今這些帶著上海歷史印記的老建築,通過手繪形式躍然地圖上。在建黨96周年來臨之際,「記憶江寧」文化地圖向社區居民發放。這份地圖最大的亮點自在於入選建築全部由居民選出,其中的插畫來自於社區居民和單位的繪畫作品。  老建築是活著的歷史,也是可以觸摸的時代記憶。
  • "人在旅途—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師生聯展"在滬揭幕
    原標題:"人在旅途—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師生聯展"在滬揭幕   以大陸和臺灣的風景油畫為主要題材的「人在旅途——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師生聯展」4月10日在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揭幕。 圖為在聯展現場,兩岸同行在合作完成的油畫作品「橋」前合影。
  • 滬上老建築、老工廠還有哪些打開方式
    「上海印象」系列叢書分六冊,《老建築新格調》《老工廠新氣象》《老畫卷新風情》《老行當新風尚》《老味道新嚼頭》《老旗袍新時髦》以海派文化不同維度為切口,多角度展現城市風貌,全方位演繹城市精神。老建築、老工廠、老味道、老旗袍、老行當、老畫卷六大主題概覽上海地標建築、工廠遺址、傳世繪畫、行當風俗、名媛旗袍、經典飲食。
  • 夜上海·流連|《安家》老洋房滬上覓蹤
    想要了解一座城,你可以從這個城市的老建築開始,探究隱藏其中的滄桑變化。上海老洋房是滬上最經典的住宅,每一幢都見證了一個當年的傳奇故事,也見證了近代上海的歷史變遷。據統計,上海現存的老洋房有4000-5000幢,佔總量90%以上的國有花園住宅2004年起就只租不售。
  • 「知滬者說」開講 經歷過弄堂裡乘風涼的才算老上海
    東方網記者包永婷4月28日報導:「經歷過弄堂裡乘風涼、倒馬桶、生煤爐,才算老上海。」本周六,「上海·故事」讀書會「知滬者說」開講,嘉賓沈軼倫和曹景行圍繞著《如果上海的牆會說話》,為大家揭開市井化的上海。
  • 新中國六十年:上海與國歌的歷史情緣
    中新社上海九月十八日電 題:上海與國歌的歷史情緣   中新社記者 陳靜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華誕來臨之際,生活在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誕生地的上海人將以獨特的方式紀念祖國生日。記者獲悉,中國首座國歌紀念廣場不久將在上海楊浦正式落成。
  • 懷舊時光:有著數十年至一百年歷史的小洋樓——天津小洋樓
    天津的洋式建築,出現在鴉片戰爭之後,由於外國勢力的侵入,洋人開始在天津營造他們的新殖民地,於是他們也就開始為自己建築房屋了。天津的小洋樓幾乎都有著數十年至一百年歷史,建樓的主人們,多半已不復在,可是,有的小洋樓卻以主人們的名氣和軼事引起當代人濃厚的興趣和遐想。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上海嚴格保護歷史建築風貌,活化利用城市...
    這條650多米的小路是上海市井文化與歷史結合的典型。兩邊有魯迅、瞿秋白等名人故居,有以恆豐裡為代表的早期石庫門裡弄,這些歷史建築都被完好地保留,同時裡弄中也有雜貨鋪、小麵館、買手店和老上海民宿。為了更好保護城市歷史風貌,今年1月1日上海市實行了修改後的《上海市歷史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條例》,公布了五批1058處、3075幢優秀歷史建築,3437處不可移動文物,397條風貌保護道路(街巷),84條風貌保護河道,44片包括山陰路在內的歷史文化風貌區及250處風貌保護街坊。
  • 上海第一條歷史文化名街,地靈人傑,「一條馬路,百年上海灘」
    多倫路,位於上海市虹口區四川北路與東江灣路交叉口以南,是上海最出名的文化名人街,也是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全長550米。在掛著汽車禁行標牌的街口,一座新建的具有民國裝飾風格的牌坊上綴有「海上舊裡」四個大字,這些年幾經修葺與翻新之後,仍保留著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老上海風情。
  • 滬說| 上海第一批「優秀歷史建築」30周年:59處建築,您都去過了嗎...
    滬說| 第62期戊戌·大寒刊【上期回顧】在上期,我們回顧了1989年1月的一次專家會議中評議出的上海首批優秀歷史建築的一部分而這座原本在延安路路邊的建築也曾經歷了經緯度和海拔高度的三維移動。關於身世,它曾叫南京大戲院,碩大的「Nanking」字樣招牌是老上海人對於這家頭輪影院的記憶。在1949年至1950年代中期,他曾被叫北京電影院(不知道改名的人是怎麼想的。難道是因為更換首都的關係?)
  • 老上海風情哪裡尋?值得打卡的滬上老街舊巷指南
    上海,曾經的十裡洋場,有些早已如同過眼雲煙!有些還依稀可尋蹤跡,在上海的一些街道匯聚了歐洲古典式、文藝復興式和中西結合式等各種風格的建築。老樓、老街,老牆,彷佛訴說著過往的故事!一起來看看吧......多倫路 鄰近魯迅公園,是一條長五百多米的"L"型小路。
  • 建築可閱讀:把城市當作建築的博物館,在行走中認識上海
    導覽活動現場此次的城市行走分成了武康路上的萬國建築、外灘建築群、南京路的商業娛樂建築及江陰路上的老宅四條路線,為市民上了一場生動的城市行走課程,希望通過專業的建築師和建築學者帶領參與者閱讀建築開始,用4次不同主題不同線路的城市行遊,深度理解優秀歷史建築對於城市文化的意義,把城市當作建築的博物館,使街區成為露天的小課堂,讓參與者在行走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並深度感受上海獨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 悠家民宿,帶你享受旅途中的無限遐想與放鬆
    長大後,才發現儘管外面的世界在美好,但快節奏的生活以及孤獨無助的夜晚也使人們感到迷茫。慢慢地,我們開始想念兒時的那個家,想念童年時光的單純和美好。終於,那割捨不掉的記憶促使我們回到家鄉,蓋棟大房子,餵馬砍柴,只關心蔬菜與糧食...充滿詩意的生活,不必再遠方,也可以從改造自己的家開始。
  • 海歸設計師在上海畫出他的「彩虹小屋」,這個民宿也太美了吧
    表面上高冷,工作中認真,對待藝術真誠。海上美宿之 彩虹小屋在上海,住星級酒店並非旅行的奧義;挑一間民宿,擇一扇窗,坐擁幾許風光;或許才是城中時髦人的度假方式;鬧中取靜的北外灘,是滬上腹地的後起之秀;迷幻的夜景醞釀著別樣的浦江風情;而Adam和他的「彩虹小屋」就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