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說| 第62期
戊戌·大寒刊
【上期回顧】
在上期,我們回顧了1989年1月的一次專家會議中評議出的上海首批優秀歷史建築的一部分,這一批歷史建築共有59處,從外灘、人民廣場,遠及五角場、佘山等地,有劇場、公寓樓、教堂、醫院、水廠等各類建築。
本期我們將繼續介紹這些您似曾相識卻未必全然了解的建築。
第四組:公共設施及娛樂場所(續,6處)
承接上期,公共設施和娛樂場所還有6處優秀建築。
24. 宏恩醫院,1926年,延安西路221號
今天的華東醫院,已經逐漸褪去了高幹醫院的色彩而向普通人慢慢敞開了大門,而這座當年宏恩醫院的大樓也漸漸撩起了塵封數十年的面紗。這又是一座鄔達克設計的作品。
25. 楊樹浦水廠,1881年,楊樹浦路830號
楊樹浦當年是公共租界北區與新開發的東區之間的界河,今天很難想像那裡還曾被作為取水口。1881年之前這裡曾經有另外一家水廠,只是因為沒有良好的硬體設施,只能通過船隻給租界少量的用戶供水,最終導致水廠入不敷出。當時,著名的英商自來水公司將廠子盤下來,蓋下了這座今天看來像座城堡的楊樹浦水廠。他們敷設了自來水管道,從而解決了供給問題。
40. 南京大戲院(上海音樂廳),1930年,
西藏南路延安東路路口西南
上海音樂廳如今孤零零地站立在廣場中央,四周昔日密集的建築群幾乎全數倒下了。而這座原本在延安路路邊的建築也曾經歷了經緯度和海拔高度的三維移動。
關於身世,它曾叫南京大戲院,碩大的「Nanking」字樣招牌是老上海人對於這家頭輪影院的記憶。在1949年至1950年代中期,他曾被叫北京電影院(不知道改名的人是怎麼想的。難道是因為更換首都的關係?)
這座建築是著名中國設計師範文照,而建築則是西方古典主義建築,相當典雅,古樸,宛若眼前是巴黎、柏林或維也納的一座大劇場。
41. 金城銀行(交通銀行),1927年,江西中路200號
除了外灘的滙豐銀行大樓和東方匯理銀行,這是首批中另外的一幢銀行大樓。原先的業主金城銀行是民國時期的大銀行之一。與鹽業、大陸、中南另外三家銀行合稱「北四行」,還曾建立四行儲蓄會,也就是國際飯店的資方,以及漢口路四川路口的四行儲蓄會大樓的業主。
金城銀行大樓與工部局大樓隔江西路相望,南首是漢密爾頓大樓和都城飯店的雙子樓,雙子樓更顯氣派,卻在評選優秀歷史建築時落後了金城銀行。
42. 美琪大戲院,1941年,江寧路99號
2014.3
美琪大戲院今天依舊美麗。1941年10月,上海租界孤島最後一個秋天迎來了這座外表奢華的白色劇場。12月8日,日軍憑藉轟炸珍珠港的勝利之餘威,單方面結束了與英美租界表面上的和平關係,孤島時代一夜結束。
美琪大戲院是英文Majestic Theatre的音譯,但為了突出本土特色曾欲改名「大華」,特殊年代也被叫過「北京影劇院」,不過還是美琪更配得上這座中國設計師範文照設計的華美建築。
43. 大上海大戲院,1933年,西藏中路520號
連同大光明,很難想到專家們在總共60席左右的首批優秀歷史建築中劃入了四座影院,足以見到電影院對於上世紀20-40年代的上海有多麼重要的影響力。
大上海大戲院如今還叫大上海電影院,只是在特殊時期被改成了「遵義電影院」。其最具特色的是正立面由下至上貫穿的玻璃方柱,但後來被改為水泥材質飽受質疑,如今是否已經替換回來,還不得而知。
第五組:宗教機構場所(6處+2處)
在首批上海優秀歷史建築中基督教堂佔了六席,在1993年公布時又增加了兩處,足見教堂對於上海近現代歷史的重要意義。但是,這些建築都曾經經歷過一些磨難,再獲保護足見我們在新時代重歸世界文明大家庭的努力。
26. 徐家匯天主教堂,1910年,蒲西路158號
位於徐家匯的天主教堂是上海地區少有的哥德式尖頂教堂。教堂用地為徐光啟後人饋贈,今天徐家匯大部分地區當年都屬於徐氏家族,但為了宗教事業的嚮往而慷慨捐贈,建造了教堂、藏書樓、修道院、天文臺等設施,今天漕溪北路兩邊或多或少能找到一些影子。
這座教堂在60、70年代遭到嚴重破壞,尖頂和十字架遭到拆除,建築也挪作他用。不過進入新時代之後,一切又回歸正常。
徐家匯教堂建立時還沒有什麼道路,今天的路牌號顯出這裡已經成為城市的一部分了,更是昔日繁華的徐家匯商圈的點睛之筆。
27. 佘山天主教堂,1935年,西佘山
首批優秀歷史建築中唯一不在市區之內的,並且很長時間內都會與世隔絕。位於西佘山上的這座教堂也未能躲過那次浩劫,多座宗教塑像被毀,難以修復。
每年五月,據說這裡還能見到來此參加聖母朝聖活動的天主教徒。而從建築上來說,在山上建造如此體量的建築是非常困難的,而且主殿有無釘無木無鋼無梁的四無之奇,或許值得您去佘山走一遭。
28. 國際禮拜堂,1924年,衡山路58號
2017.12
這是一座基督教堂,一般而言基督教堂都比天主教堂在建築風格上更為簡樸,甚至有時看上去有些普通。不過這座哥德式的教堂自有它內在與外在的美韻。
英文名稱Community Church,而中文名國際禮拜堂感覺有不少的落差,但國際在當時僅是因為當時來此禮拜的基督徒不僅來自不同國家甚至教派各異,因而得名。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這裡曾被挪作演出場所,上演京劇《智取威虎山》,也算是一段別致而痛苦的回憶了。
44. 八仙橋基督教青年會,1929年,西藏南路123號
2017.12
位於大世界南首的八仙橋青年會大樓,原為中國基督教青年會使用。這是一幢是很明顯帶有中式風格的建築,也是三位傑出華人設計師李錦沛、范文照和趙深通力合作的成果。
八仙橋取自當地的地名,而原因可以參考:
【滬說】仍是賞春時:淮海公園、「八仙橋」與八仙橋公墓
46. 聖三一基督教堂,1869年,九江路219號
2017.12
首批優秀歷史建築中的老大哥,是在九江路江西路口的聖三一基督教堂。他曾是英國國教會和聖公會在上海的國際主教堂座,曾經有許多英國僑民安息於此處。
與其他教堂的命運相似,這裡也曾經遭遇浩劫。
附近江西中路原培成初級中學一些紅wb受指使縱容,侵佔了聖三一座堂。聖品人被勒令接受批鬥,然後被遣送到工廠、農村進行體力勞動。座堂東北側最具宗教特色的維多利亞哥德式八音鐘塔,其尖頂作為帝國主義侵略的標誌,被上百名紅wb用繩索將其拖下,整整用了一天的時間,這一天被在場觀看的居民留下了深刻的一幕。
52. 西僑青年會,1932年,南京西路150號
它位於國際飯店的隔壁,高聳入雲的國際飯店常常會將它的風採遮去大半。青年會(YMCA)除了有傳播宗教的功能之外,常常會設有會所、運動場所供人們休閒活動。美國的YMCA,在普通人的交談中,常常就等同於健身會所。而著名歌曲《YMCA》也正是取義於此。
或許這是這座大樓今天成為體育大廈的原因吧。
1993年,又有兩處教堂加入首批優秀歷史建築的行列。
60. 慕爾堂,1930年,西藏中路316號
61. 董家渡天主教堂,1853年,董家渡185號
第六組 私人住宅、洋房 (13處)
海上洋樓數不勝數,且各個風姿綽約,佔優秀歷史建築大半河山的,還是以別墅洋樓為主。首批共有13座洋樓入選,但他們已經基本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並且,因為其通常面積較大,用地較多,因此位置也多在當時地價不太高,但很便利的上海西區。只不過當年市區狹小,跑馬場以西就算比較郊區的地方了。租界以西更是如
29. 嘉道理爵士住宅,1924年,延安西路64號
這是一座大理石砌成的豪宅,歷時五年才得以完工。被人稱作「大理石宮」。今作為中福會少年宮使用
30. 沙遜別墅,1932年,虹橋路2409號
1945年後為歷樹雄住宅,今作為龍柏飯店的附屬建築。幾年前傳出過沙遜別墅保存不善的消息,但沒有下文。
31. 法租界公董局官邸,1905年,汾陽路79號
袁童鞋攝
今作為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使用。有海上小白宮的美譽,具體可參考,【滬說】海上小白宮傳奇--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的前世今生
32. 馬勒住宅,1936年,陝西南路36號
2010.4
今作為酒店使用。馬勒別墅曾經長期為上海市團委使用,如今改為酒店,以一種特別的方式與普通民眾見了面。
33. 盛宣懷住宅,1900年,淮海中路1517號
航拍(出處見右下角水印)
今作為日本駐滬總領事官邸使用。
34. 王伯群住宅,1934年,愚園路1136弄31號
今為長寧區少年宮使用。
王伯群是國民黨高官,曾為大夏大學(今華東師大校址,校內有思群堂正是為了紀念他。)董事長,據說這幢住宅是為了迎娶大夏大學校花保志寧所建,算是這幢樓的花邊新聞了。據說同時建造的,今天華東師大的標誌建築文史樓(群賢堂),與氣派的王宅是同一家建築單位。不知道是假公濟私,還是假私濟公了。不過王伯群為大夏大學傾注的心力絲毫不能因為迎娶女學生和建豪宅而被減低一份。
淪陷時期,這座住宅被汪精衛看中,被改作汪公館,抗戰勝利後被軍統收走。王伯群也在抗戰勝利之前因嚴重胃潰瘍去世,守寡的保志寧託了關係要回了住宅,卻沒有住回去,1948年她遠走他鄉,1949年以後的事兒大家都知道了。
筆者2000年下載的圖片,來源不可考
35. 汾陽路45號住宅(丁貴堂宅邸),1932年
現作為汾陽花園酒店,原為40年代海關總稅務司署副總稅務司丁貴堂的宅邸。丁貴堂一生與海關事務有關,並未從事政治,留在大陸直至1962年病逝。
36. 淮陰路姚氏住宅,1946年,淮陰路200號
圖片來源: Timeout 上海 公眾號。
可能是59處首批優秀歷史建築中最神秘的一位。它的照片不多,據說風格頗似美國建築設計師賴特的Falling Water。
現作為西郊賓館四號樓.
47. 孫科住宅,1948年,番禺路60號
孫科別墅今夕(原載上海長寧-網易號)
很難知道孫中山的獨子,民國時代的政壇人物孫科在這座豪宅內住過幾天。這座鄔達克設計的西班牙式別墅,曾經是匈牙利設計師為自己設計的,但為了感謝孫科在慕爾堂(對就是60號慕爾堂)項目上的幫助,而慷慨轉手(相贈?)。
而鄔達克後來的房子就在番禺路平武路口的斜對面。番禺路舊稱「哥倫比亞路」,哥倫比亞住宅圈內的作品是鄔達克最引以為豪的一些住宅設計。
孫科住宅長期為生物製品科技公司用作辦公樓,最近毗鄰的哥倫比亞俱樂部一帶開始恢復昔日榮光,孫科住宅的未來,還不得而知。
48. 虹橋路2310號住宅,1931年
又名羅別根花園,位於哈密路、虹橋路口附近。最初為沙遜的個人產業,後來幾經起手。這座命運多舛的別墅,據說已經相當破敗了。
千萬不要和不遠處的沙遜別墅搞混了。
54. 多倫路250號住宅
特別的伊斯蘭風格,位於後來開闢為文化街的多倫路與四川北路北段的交界口。曾為日本駐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司令官邸,抗戰勝利後為孔祥熙所有。
就在多倫路牌坊一旁(2007.4)
57.興國路住宅,1935年,興國路72號,興國賓館內
某年某月某一天
曾留下美好回憶的地方,目前作為興國賓館1號樓使用。
58. 瑞金二路住宅,1917年,瑞金二路18號
曾名馬立斯花園,富有特色的英式別墅,目前為瑞金賓館住宅。瑞金賓館亦是深宅大院,除了照片難睹其風採。
建築是活的歷史
帶領讀者們走馬觀花地領略了這59處上海市首批優秀歷史建築,不免有一種走過中國、上海近160餘年的跳動感。其中1914至1937這二十多年的建築之多,堪稱建築大爆發時代,也就成就了鄔達克、公和、通和等西洋建築設計師、設計所,也有李錦沛、范文照、董大酉等華人設計名家應運而生。
建築誕生之後,與名人的風雲際會,命運糾葛,以及在時代大潮中的盛衰,經過特殊年代,特殊人群的洗禮,百經磨難,最終獲得一塊認可地位的「優秀歷史建築」,這簡直就是一出神奇歷險。
也許乘著寒假,乘著過年街道空曠的時候,您可以帶上相機,帶上眼睛,去尋找這一千多處上海優秀建築。
友情推薦:
上海優秀歷史建築地圖
網址:http://www.shanghai-map.net/lsjzmap/ma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