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數十幢優秀歷史保護建築,都出自同一個外國人!鄔達克為何如此...

2020-12-09 騰訊網

說到上海的網紅打卡地

你能想到哪些呢?

紅色的磚瓦、多變的窗框、平緩的屋頂……

糅合了西班牙、義大利文藝復興等

多種風格的孫科別墅

上海第一代高樓

落成於1934年

高83.8米的國際飯店

具有88年歷史的老建築

「66梧桐院」

當然少不了武康大樓

那這些網紅打卡地

有啥共同點?

它們都是由

匈牙利籍斯洛伐克建築師鄔達克設計建造

從外灘萬國建築群到梧桐樹下掩映的公寓,近百年來上海留下諸多形態不同、風格各異的建築,記錄上海市民生活的痕跡,吸引遊客紛至沓來。

可率先「出圈」的,為什麼是鄔達克?

鄔達克筆下自己的舊居、如今的鄔達克紀念館建築圖

鄔達克的成功離不開上海的包容性

就在離武康大樓不到一公裡的番禺路129號,由鄔達克舊居改造而成的鄔達克紀念館裡,第6屆鄔達克建築遺產文化月再次開幕,多位建築師手繪上海的鄔達克建築遙寄感悟,數百位市民自發前來參加活動。

「鄔達克在上海的經歷,喚起了我與這些建築交集的美好回憶。」參加活動的一家文化公司的創意總監陳榮偉,回憶起自己與鄔達克的「交集」:在大光明電影院看朝鮮影片《賣花姑娘》,在當時最高的建築國際飯店參加姐姐的婚禮,到生物所孫科別墅拜訪同學,去辭書出版社何東住宅參加家居雜誌的會……

鄔達克在上海留下許多建築,其中數十幢是上海優秀歷史保護建築,不乏地標性建築。行走上海街頭巷尾,不經意就會邂逅鄔達克的作品。

室內設計師、公眾號「80後上海小阿姨」的主人胡瑜還記得,自己小時候在大光明電影院座位上跳來跳去,數國際飯店究竟多少層樓時被陽光晃了眼。2007年,她隨當時國際飯店室內改造設計師工作。揭開國際飯店14樓餐廳被地毯包裹的地板時,柚木拼接出的裝飾主義圖案地板令她驚豔——和胡瑜一樣,鄔達克的建築已經成了上海城市記憶、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胡瑜畫手繪的國際飯店,她是參與了國際飯店室內改造工程

「鄔達克為上海做出了貢獻,上海也成就了鄔達克。」鄔達克紀念館館長劉素華介紹,1918年25歲的鄔達克從西伯利亞戰俘轉移的列車上跳車,一路輾轉來到上海,當時連身份都沒有,卻能在上海紮根並且成就一番事業:「上海有包容性,也有整合力,能包容不同的人才和各種因素碰撞、融合、萃取,鄔達克就是一個例子。」

「作為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我一直把鄔達克叫『上海建築師』。」高級建築師、石庫門起源研究學者徐大緯曾前往鄔達克的家鄉斯洛伐克「溯源」,發現當地建築以石材為主,幾乎沒有裝飾主義元素,與鄔達克在上海的設計大相逕庭:「鄔達克設計的很多想法和元素,其實是他在當時的上海觀察記錄和積累的。」

徐大緯在鄔達克家鄉看到的建築與鄔達克在上海的設計截然不同

城市有機更新是一種共識

「為什麼是鄔達克?」

鄔達克建築遺產文化月辦到第二屆,劉素華產生了一種「罪惡感」:有人指責她,上海有這麼多優秀建築,背後都是優秀的建築師,為何一直強調鄔達克?

不過隨著對鄔達克的研究逾深,劉素華就越釋然:「從鄔達克身上,我們總能找到符合時代精神的新的理解。」作為建築師,華建集團設計中心方案創作部總監廖方則強調:「鄔達克代表了一種思想解放。」

鄔達克留在上海的諸多建築,很難用一個風格和幾個關鍵詞來定義,在不少愛好者看來這正是鄔達克不拘泥於形式、不斷吸納中西元素得到的結果。「上海一直是國際化的城市。」徐大緯說,上海不僅被認為是僅次於紐約保留最多裝飾主義建築的城市,也是江南文化的薈萃之地。

鄔達克設計的「綠房子」頗具未來感,與其他作品不盡相同

「寄給鄔達克的畫信」展上,不少作品不約而同地畫到了梧桐樹。廖方筆下的梧桐樹掩映著銳利的建築線條;建築師、上海市美協會員費曦強則把冬日梧桐樹的枯影投射到鄔達克的建築上。

「上海的小馬路的魅力,一半來自道旁樹。」廖方說,這些小馬路和建築有不少受西方的影響,但同樣受到江南文化的浸潤:「鄔達克生活的時代,上海很多大戶人家都是江南望族,如果沒有梧桐樹影掩映建築的線條,就缺了中國不張揚的審美。」

費曦強筆下的雨中武康大樓,近景遠景都有樹

「建築用圖,審美用畫。圖強調『工』,畫強調『意』。」在廖方看來,街道美學和城市建築,「圖」只是第一步,建築首先要工整、安全;除此之外,美的形制符合人的心理感受,才是「美」的意境。

「意境生成需要幾代人不斷的積累,不可能是一個人一蹴而就。」廖方以鄔達克設計的武康大樓改造工程為例,周邊居民給予了大量的支持配合:「這樣的積累需要城市規劃者、建築師和市民共同努力,背後是大家對城市憧憬凝聚成的廣泛共識。」

城市最大的魅力,在於「冰山下看不見那部分」

武康大樓能成「網紅」,不少遊客和市民都認為「架空線入地要記上一功」。

武康大樓是地處五條道路交匯處的建築,周邊道路路幅有限、地下管線情況複雜,該路段工程一度被業內人士稱為「全上海架空線入地工作中施工條件最複雜、難度最大的路段之一」。

如今,這幢近百年前鄔達克設計的建築,留在市民遊客手機鏡頭裡的背景,只有舒朗的天際線,背後是交通、市政、電力等多個部門和周邊居民齊心協力的結果。在廖方看來:「一座建築折射出上海的城市治理水準。一座城市最重要的不是建築,而是良好的市政基礎設施。」

「修舊如舊」前武康大樓掛滿空調外機,店招遮掩建築,既保障居民生活又保護建築外觀體現上海水平

上海明文規定64條馬路「永不拓寬」,鄔達克的建築,大多藏身於這些小馬路上。「國際化大都市吸引人才的關鍵,是這座城市的底蘊。」在廖方看來,城市有機更新的理念要求城市不同區域有不同的定位,這些承載上海城市風貌的小馬路未必能直接為經濟貢獻數字,卻對帶動經濟整體發展有益:「可以通過相應的折算機制來考察保留城市文化為發展帶來的效益,確保城市文脈保護的可持續性。」

劉素華去過國際上不少大城市,每每回到上海,都有種「繁華卻不喧囂」的感受:人們會有秩序地排隊,馬路上即使擁堵但幾乎沒人鳴號,在機場不需要等候太長時間就能乘不上計程車……「鄔達克是設計師,『設計』的對立面是『隨意』。上海絕對是一座『不隨意』的城市。」

鄔達克紀念館二樓大窗戶前,擺著廖方「寄給鄔達克的畫信」——鄔達克舊居速寫。從這扇窗看出去,原本是廖方筆下描繪的草坪與花園,不過如今成了一所學校的操場。

「城市有機更新在上海如何進一步演進,需要大家一起思考和實踐。」

廖方描繪鄔達克舊居的畫,如今正放在畫中二樓窗戶下,但窗外的景色已今非昔比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簡工博

微信編輯:胡雨松

校對:Rong

相關焦點

  • 上海有這麼多優秀建築,為何一直強調的設計師是鄔達克?
    參加活動的一家文化公司的創意總監陳榮偉,回憶起自己與鄔達克的「交集」:在大光明電影院看朝鮮影片《賣花姑娘》,在當時最高的建築國際飯店參加姐姐的婚禮,到生物所孫科別墅拜訪同學,去辭書出版社何東住宅參加家居雜誌的會……鄔達克在上海留下許多建築,其中數十幢是上海優秀歷史保護建築,不乏地標性建築。行走上海街頭巷尾,不經意就會邂逅鄔達克的作品。
  • 滬說| 上海第一批「優秀歷史建築」30周年:59處建築,您都去過了嗎...
    宏恩醫院,1926年,延安西路221號今天的華東醫院,已經逐漸褪去了高幹醫院的色彩而向普通人慢慢敞開了大門,而這座當年宏恩醫院的大樓也漸漸撩起了塵封數十年的面紗。這又是一座鄔達克設計的作品。大上海大戲院,1933年,西藏中路520號連同大光明,很難想到專家們在總共60席左右的首批優秀歷史建築中劃入了四座影院,足以見到電影院對於上世紀20-40年代的上海有多麼重要的影響力。
  • 這些「寄給鄔達克的畫信」,記錄著我們「喜歡上海的理由」
    你會好奇在空調、布局、聲學等方面都有時代的局限和缺陷的大光明電影院,為何至今還能「大光明」嗎?你想像過上世紀30年代哥倫比亞生活圈的日常生活圖景嗎,或者你想知道上生·新所和孫科別墅修繕保護的故事嗎?你想看看鄔達克寫給弟弟的親筆信和他青年時代的水彩習作嗎?又或者,你想看看鄔達克的同行們,上海的當代建築師們如何用線條和色彩描摹這座熟悉的城市嗎?
  • 上海老建築設計人鄔達克舊居修繕 每周二日可參觀
    東方網3月22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大光明電影院、國際飯店、沐恩堂……這些上海的最著名地標性建築都由匈牙利人拉斯洛·鄔達克設計。昨天,在上海番禺路129號鄔達克的上海舊居內,一批鄔達克的珍貴遺物首次向上海觀眾展示,其中有建築大師在滬用過的皮尺、在滬拍攝的照片、寄往匈牙利的信件、建築參考書籍,還有鄔達克上海舊居保留至今的僅此一件他使用過的家具——儲物櫃。   記者看到,鄔達克在滬舊居目前已經修繕一新,已是上海市政府公布的「優秀歷史保護建築」之一。
  • 梧桐下的上海繁華不喧囂
    這些流連的人中有不少有備而來,知道這幢大樓由鄔達克設計建造。就在離武康大樓不到1公裡的番禺路129號鄔達克紀念館,第六屆鄔達克建築遺產文化月拉開帷幕。多位建築師手繪上海的鄔達克建築遙寄感悟,數百位市民自發前來參加活動。從外灘萬國建築群到梧桐樹下掩映的公寓,率先「出圈」的,為什麼是鄔達克?
  • 鄔達克客廳誕生網紅下午茶 錦江都城將打造視聽空間
    上海2020年6月29日 /美通社/ -- 在上海,鄔達克的名字如雷貫耳。這位旅滬的斯洛伐克裔匈牙利藉建築師設計的房子遍布在上海灘的各個角落,成為城市人文景觀的組成部分。不論是在鬧市還是在寂靜的小巷,人們都可能與鄔達克邂逅:諾曼第公寓、哥倫比亞住宅圈、吳同文住宅……上海灘上25處優秀歷史建築均出自鄔達克之手。 在這麼多的建築裡,鄔達克最愛哪一棟,無從考證,但鄔達克在達華公寓裡居住十年之久,也是他離開上海前最後停留的地方,想來對它也是喜愛的。
  • 《安家》裡爆火的建築師鄔達克,值得為他來一次上海
    上海有無數著名的建築都出自他之手,為此,上海還專門做了「鄔達克建築遺產月」等活動。 光他的一個名字,就值1.5億。 蹲過俄國人的戰俘營,後來逃亡到上海。 初到上海的鄔達克身無分文,不過是個流亡海外的落魄青年。
  • 在鄔達克的客廳吃頓下午茶是怎樣的體驗?魔都這家網紅酒店將打造...
    在上海,鄔達克的名字如雷貫耳。這位旅滬的斯洛伐克裔匈牙利藉建築師設計的房子遍布在上海灘的各個角落,成為城市人文景觀的組成部分。不論是在鬧市還是在寂靜的小巷,你都可能與鄔達克邂逅:諾曼第公寓、哥倫比亞住宅圈、吳同文住宅……上海灘上25處優秀歷史建築均出自鄔達克之手。
  • 夜上海·流連|轉角「遇見」鄔達克
    今日《流連》的申城一日遊系列,為您推薦這樣一條徒步線路——漫步街區,遇見鄔達克和他所帶來的建築之美。何不來一場與近代建築藝術家的跨時空對話?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建築是開放的歷史,細覽這些建築,仿佛閱讀上海近百年來的陰晴圓缺。
  • 匈牙利著名建築大師拉斯洛-鄔達克紀念室正式開幕
    上海2018年3月28日電 /美通社/ -- 為了紀念建築大師鄔達克誕辰125周年暨到滬100周年,2018年03月22日中午,在匈牙利對外經濟和外交部的大力支持下,由匈牙利駐上海總領事館和錦江都城酒店品牌共同設計的匈牙利著名建築大師拉斯洛·鄔達克紀念室正式開幕。
  • 微旅行 | 循著鄔達克的足跡走進上海長寧區
    貝聿銘在回憶童年經歷時曾說起,是國際飯店讓十歲的他對建築設計產生了濃厚興趣。這一曾擁有遠東第一高樓美譽,保持上海城市高度記錄近50年的新藝術風格建築,在上海近代建築史乃至城市發展史上堪稱神話——神話的締造者就是拉斯洛·鄔達克(Ladislaus E. Hudec),一個以流亡戰俘身份,改寫城市天際線的建築師。
  • 目前世界僅存三棟,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名字即建築形狀
    隨著國慶的臨近,相信很多朋友都會選擇在黃金小長假出遊,如果是選擇來上海遊玩的朋友,尤其是初次來上海遊玩的朋友,在做旅行攻略的時候,別錯過武康路。武康路不僅是一條歷史文人街,沿途的優秀歷史建築,轉黃飄落的梧桐葉,將武康路襯託得極為美麗。
  • 建築可閱讀:把城市當作建築的博物館,在行走中認識上海
    導覽活動現場此次的城市行走分成了武康路上的萬國建築、外灘建築群、南京路的商業娛樂建築及江陰路上的老宅四條路線,為市民上了一場生動的城市行走課程,希望通過專業的建築師和建築學者帶領參與者閱讀建築開始,用4次不同主題不同線路的城市行遊,深度理解優秀歷史建築對於城市文化的意義,把城市當作建築的博物館,使街區成為露天的小課堂,讓參與者在行走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並深度感受上海獨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 被冠"優秀歷史建築"後 虹口閔行大樓處境為何不如以前?
    原標題:被冠「優秀歷史建築」後,虹口閔行大樓已12年沒大修!處境為何倒不如以前了?  閔行大樓過去曾一直有定期修繕,但自從2005年被選入優秀歷史建築後,反而至今未予大修。被評上歷史保護建築,怎麼處境倒還不如以前了?
  • 建築會「說話」:上海這些掩映在梧桐樹後的老房子,每個都有自己的...
    神奇的「紙片樓」在這座有溫度的城市裡,建築是可閱讀的。優秀歷史建築會給我們留下更多的城市記憶和人文故事。建築有記憶老房子銘刻著不同的歷史年輪,它儲存著城市的記憶。上海是一座匯集世界近現代優秀建築的大城市。
  • 給衡復歷史風貌區幾大景點補一點歷史素材
    這個天氣,還可以出去散步,在上海歷史風貌區裡,看看老建築,聽聽名人故事,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創造了一個「漫遊者」(Flaneur)文化形象,目前本地Citywalk活動很旺盛,每一位好奇城市歷史建築的領隊和隊員都是漫遊者。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上海嚴格保護歷史建築風貌,活化利用城市...
    這條650多米的小路是上海市井文化與歷史結合的典型。兩邊有魯迅、瞿秋白等名人故居,有以恆豐裡為代表的早期石庫門裡弄,這些歷史建築都被完好地保留,同時裡弄中也有雜貨鋪、小麵館、買手店和老上海民宿。為了更好保護城市歷史風貌,今年1月1日上海市實行了修改後的《上海市歷史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條例》,公布了五批1058處、3075幢優秀歷史建築,3437處不可移動文物,397條風貌保護道路(街巷),84條風貌保護河道,44片包括山陰路在內的歷史文化風貌區及250處風貌保護街坊。
  • 第六屆鄔達克建築遺產文化月系列講座 聽嘉賓細數哥倫比亞圈的社區...
    央廣網上海12月14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通訊員王璟瑜)昨天下午,第六屆鄔達克建築遺產文化月系列講座「鄔達克建築的過去和今天」第三場在鄔達克紀念館開講,上海交通大學歷史建築勘察設計研究院設計總監馮立對哥倫比亞住宅圈做了非常深入細緻的研究,講座以哥倫比亞圈原居民鄔達克、孫科、巴拉德以及Patricia的故事為四個象限,通過個體回憶
  • 國際建築日 帶你見見凝聚上海歷史文化精髓的老洋房-上海,馬勒,早...
    建築是城市的一張名片。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海納百川,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吸引各方賓朋。其實,這些大樓的背後,還「藏」著一幢幢老洋房。大隱於市的這些老建築,靜靜散發歷史的光芒,沉澱出另一種屬於上海的歷史文化精髓,它們的傳承與保護,正逐漸獲得更多人關注。
  • 上海這個近年走紅的街區,不只是拍照聖地,每一棟建築都大有來頭
    人行道兩邊,是舊時代留下來的花園洋房,有著和中式建築、現代樓宇完全不同的姿態,仿佛在訴說著很多年前,這個大都會裡各家名流名媛們的故事。上海有64條道路,被列作一類風貌保護街道,會保留歷史路形,永不拓寬。這些街道都成為上海特有的一道風景線。但其實除了這些馬路之外,上海還有不少很有老上海味道的街區。這兩年走紅的外灘源圓明園路一帶,就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