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上海的網紅打卡地
你能想到哪些呢?
紅色的磚瓦、多變的窗框、平緩的屋頂……
糅合了西班牙、義大利文藝復興等
多種風格的孫科別墅
上海第一代高樓
落成於1934年
高83.8米的國際飯店
具有88年歷史的老建築
「66梧桐院」
當然少不了武康大樓
那這些網紅打卡地
有啥共同點?
它們都是由
匈牙利籍斯洛伐克建築師鄔達克設計建造
從外灘萬國建築群到梧桐樹下掩映的公寓,近百年來上海留下諸多形態不同、風格各異的建築,記錄上海市民生活的痕跡,吸引遊客紛至沓來。
可率先「出圈」的,為什麼是鄔達克?
鄔達克筆下自己的舊居、如今的鄔達克紀念館建築圖
鄔達克的成功離不開上海的包容性
就在離武康大樓不到一公裡的番禺路129號,由鄔達克舊居改造而成的鄔達克紀念館裡,第6屆鄔達克建築遺產文化月再次開幕,多位建築師手繪上海的鄔達克建築遙寄感悟,數百位市民自發前來參加活動。
「鄔達克在上海的經歷,喚起了我與這些建築交集的美好回憶。」參加活動的一家文化公司的創意總監陳榮偉,回憶起自己與鄔達克的「交集」:在大光明電影院看朝鮮影片《賣花姑娘》,在當時最高的建築國際飯店參加姐姐的婚禮,到生物所孫科別墅拜訪同學,去辭書出版社何東住宅參加家居雜誌的會……
鄔達克在上海留下許多建築,其中數十幢是上海優秀歷史保護建築,不乏地標性建築。行走上海街頭巷尾,不經意就會邂逅鄔達克的作品。
室內設計師、公眾號「80後上海小阿姨」的主人胡瑜還記得,自己小時候在大光明電影院座位上跳來跳去,數國際飯店究竟多少層樓時被陽光晃了眼。2007年,她隨當時國際飯店室內改造設計師工作。揭開國際飯店14樓餐廳被地毯包裹的地板時,柚木拼接出的裝飾主義圖案地板令她驚豔——和胡瑜一樣,鄔達克的建築已經成了上海城市記憶、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胡瑜畫手繪的國際飯店,她是參與了國際飯店室內改造工程
「鄔達克為上海做出了貢獻,上海也成就了鄔達克。」鄔達克紀念館館長劉素華介紹,1918年25歲的鄔達克從西伯利亞戰俘轉移的列車上跳車,一路輾轉來到上海,當時連身份都沒有,卻能在上海紮根並且成就一番事業:「上海有包容性,也有整合力,能包容不同的人才和各種因素碰撞、融合、萃取,鄔達克就是一個例子。」
「作為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我一直把鄔達克叫『上海建築師』。」高級建築師、石庫門起源研究學者徐大緯曾前往鄔達克的家鄉斯洛伐克「溯源」,發現當地建築以石材為主,幾乎沒有裝飾主義元素,與鄔達克在上海的設計大相逕庭:「鄔達克設計的很多想法和元素,其實是他在當時的上海觀察記錄和積累的。」
徐大緯在鄔達克家鄉看到的建築與鄔達克在上海的設計截然不同
城市有機更新是一種共識
「為什麼是鄔達克?」
鄔達克建築遺產文化月辦到第二屆,劉素華產生了一種「罪惡感」:有人指責她,上海有這麼多優秀建築,背後都是優秀的建築師,為何一直強調鄔達克?
不過隨著對鄔達克的研究逾深,劉素華就越釋然:「從鄔達克身上,我們總能找到符合時代精神的新的理解。」作為建築師,華建集團設計中心方案創作部總監廖方則強調:「鄔達克代表了一種思想解放。」
鄔達克留在上海的諸多建築,很難用一個風格和幾個關鍵詞來定義,在不少愛好者看來這正是鄔達克不拘泥於形式、不斷吸納中西元素得到的結果。「上海一直是國際化的城市。」徐大緯說,上海不僅被認為是僅次於紐約保留最多裝飾主義建築的城市,也是江南文化的薈萃之地。
鄔達克設計的「綠房子」頗具未來感,與其他作品不盡相同
「寄給鄔達克的畫信」展上,不少作品不約而同地畫到了梧桐樹。廖方筆下的梧桐樹掩映著銳利的建築線條;建築師、上海市美協會員費曦強則把冬日梧桐樹的枯影投射到鄔達克的建築上。
「上海的小馬路的魅力,一半來自道旁樹。」廖方說,這些小馬路和建築有不少受西方的影響,但同樣受到江南文化的浸潤:「鄔達克生活的時代,上海很多大戶人家都是江南望族,如果沒有梧桐樹影掩映建築的線條,就缺了中國不張揚的審美。」
費曦強筆下的雨中武康大樓,近景遠景都有樹
「建築用圖,審美用畫。圖強調『工』,畫強調『意』。」在廖方看來,街道美學和城市建築,「圖」只是第一步,建築首先要工整、安全;除此之外,美的形制符合人的心理感受,才是「美」的意境。
「意境生成需要幾代人不斷的積累,不可能是一個人一蹴而就。」廖方以鄔達克設計的武康大樓改造工程為例,周邊居民給予了大量的支持配合:「這樣的積累需要城市規劃者、建築師和市民共同努力,背後是大家對城市憧憬凝聚成的廣泛共識。」
城市最大的魅力,在於「冰山下看不見那部分」
武康大樓能成「網紅」,不少遊客和市民都認為「架空線入地要記上一功」。
武康大樓是地處五條道路交匯處的建築,周邊道路路幅有限、地下管線情況複雜,該路段工程一度被業內人士稱為「全上海架空線入地工作中施工條件最複雜、難度最大的路段之一」。
如今,這幢近百年前鄔達克設計的建築,留在市民遊客手機鏡頭裡的背景,只有舒朗的天際線,背後是交通、市政、電力等多個部門和周邊居民齊心協力的結果。在廖方看來:「一座建築折射出上海的城市治理水準。一座城市最重要的不是建築,而是良好的市政基礎設施。」
「修舊如舊」前武康大樓掛滿空調外機,店招遮掩建築,既保障居民生活又保護建築外觀體現上海水平
上海明文規定64條馬路「永不拓寬」,鄔達克的建築,大多藏身於這些小馬路上。「國際化大都市吸引人才的關鍵,是這座城市的底蘊。」在廖方看來,城市有機更新的理念要求城市不同區域有不同的定位,這些承載上海城市風貌的小馬路未必能直接為經濟貢獻數字,卻對帶動經濟整體發展有益:「可以通過相應的折算機制來考察保留城市文化為發展帶來的效益,確保城市文脈保護的可持續性。」
劉素華去過國際上不少大城市,每每回到上海,都有種「繁華卻不喧囂」的感受:人們會有秩序地排隊,馬路上即使擁堵但幾乎沒人鳴號,在機場不需要等候太長時間就能乘不上計程車……「鄔達克是設計師,『設計』的對立面是『隨意』。上海絕對是一座『不隨意』的城市。」
鄔達克紀念館二樓大窗戶前,擺著廖方「寄給鄔達克的畫信」——鄔達克舊居速寫。從這扇窗看出去,原本是廖方筆下描繪的草坪與花園,不過如今成了一所學校的操場。
「城市有機更新在上海如何進一步演進,需要大家一起思考和實踐。」
廖方描繪鄔達克舊居的畫,如今正放在畫中二樓窗戶下,但窗外的景色已今非昔比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簡工博
微信編輯:胡雨松
校對: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