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寄給鄔達克的畫信」,記錄著我們「喜歡上海的理由」

2020-12-19 新民晚報

你會好奇在空調、布局、聲學等方面都有時代的局限和缺陷的大光明電影院,為何至今還能「大光明」嗎?你想像過上世紀30年代哥倫比亞生活圈的日常生活圖景嗎,或者你想知道上生·新所和孫科別墅修繕保護的故事嗎?你想看看鄔達克寫給弟弟的親筆信和他青年時代的水彩習作嗎?又或者,你想看看鄔達克的同行們,上海的當代建築師們如何用線條和色彩描摹這座熟悉的城市嗎?

圖說:鄔達克青年時代的水彩習作

如果你想,去番禺路129號吧,去鄔達克紀念館吧,去秋末冬初上海的街頭巷尾吧。2020年上海第六屆鄔達克建築遺產文化月於本周六正式啟動,一場名為「寄給鄔達克的畫信」的主題展覽和五場「鄔達克建築的過去和今天」系列講座將陸續展開。

畫信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番禺路129號,工人們剛剛布置完一樓展廳。懸掛於牆壁的6幅小作,有精細的設計方案透視圖,也有洗鍊的建築細部速寫,甚至還有帶著幾分拙樸的設計草圖,這些手繪圖都有一個共同的作者,那就是這座屋子曾經的主人——鄔達克。

20世紀上半葉,匈牙利籍斯洛伐克人鄔達克旅滬29年,在上海設計建造了超過百幢建築,保留至今的還有60餘幢。這6幅手繪圖,不僅呈現了鄔達克多樣的建築表現技法,也讓人一窺大師利用手中鉛筆化為其建築靈感構思的一個個瞬間。

圖說:鄔達克作品

穿過走廊,在有些「陳舊」的展櫃裡,安靜地躺著一封鄔達克寫給在德國學習建築的弟弟的信,他殷殷地教導弟弟,說自己在上海,就是靠一支筆與客戶溝通,把客戶心中所想,用畫筆呈現。畫筆不僅是建築師的工具,更是人類跨越歷史、跨越不同語言的文化藝術交流工具。

走上樓梯前,你會看到一幅被單獨擺放的水彩畫。「這幅鄔達克青年時代的水彩習作,是紀念館開館時匈牙利一位鄔達克的親屬捐贈的。」鄔達克紀念館館長、鄔達克文化發展中心主任劉素華說,雖然無從考證是什麼時間的作品,也無從考證是哪裡的畫面,「且以此當作是鄔達克寄給我們——當代上海人的一封畫信。」

圖說:鄔達克作品

展覽

「畫信」成為第六屆鄔達克文化月展覽的主題,但完整的主題是「寄給鄔達克的畫信」。當你拾級而上時在鄔達克舊居二樓,會發現從房間到走道,從牆壁到書桌,都擺滿了鄔達克的同行——當代建築師的畫作。「這個展覽的一些作品,原計劃是為10月到鄔達克的家鄉斯洛伐克的布拉提斯拉瓦舉辦展覽而準備的,但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展覽夭折了。」劉素華難免遺憾,但她說很高興,費曦強、胡瑜、廖方、徐大緯4位或年長或年輕的建築師,把他們「寄給鄔達克的畫信」寄到了番禺路129號。廖方說,「寄給鄔達克的畫信」,既是寄給那個時代的鄔達克,也是寄給鄔達克那個時代的上海,又是寄給現在和未來的自己,「在這裡,每個人都可以是建築的畫者,也都可以是時代的信使。」

圖說:胡瑜作品

年輕的胡瑜在自己的每一張畫作下寫下了7個字「喜歡上海的理由」,已退休的徐大緯則說,自己是拿起建築師手中的筆,穿越時光,向鄔達克致敬。「我偏愛描繪上海這座城市,一方面出於建築師理性的職業敏感,我關注建築的造型和細節;另一方面從繪畫藝術角度,我希望讓作品激發觀者精神上的共鳴。」費曦強說,理性和感性的完美結合,使作品更加豐盈美好,「正如同鄔達克建築帶給我們的感受。」

圖說:費曦強作品

講座

如果說4位本地建築師的作品與鄔達克的畫信,一起完成了一次時空與色彩、致敬與傳承、創意與靈感的約會。那麼本屆鄔達克文化月5場講座,則將完整地詮釋「鄔達克建築的過去和今天」。

圖說:廖方筆下的大光明影院

本周日,廖方將以「趣談大光明影院」為系列講座打響頭炮,「大光明電影院是在十分侷促的場地條件下誕生的一個創新作品,表現出鄔達克建築師高超的設計能力。」他說,因為一代又一代的建設者不斷發揮聰明才智,才使得大光明電影院至今仍然「大光明」。下周六,這位高級工程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還將「趣談國際飯店」,國際飯店的建設是近100年前發生在上海的一次偉大的國際合作活動——中國的投資人、匈牙利的建築師、中國的施工總承包商、丹麥的樁基施工團隊、美國的木材商、德國的主體港結構框架製造商、中國的安裝團隊等聯合演奏了這座「遠東第一高樓」的建設交響樂。

圖說:廖方筆下的國際飯店

下周日,上海交通大學歷史建築勘察設計研究院設計總監馮立,將以孫科、鄔達克、巴拉德等故事為4個象限,通過個體回憶、歷史檔案與地圖,再現1930年哥倫比亞生活圈的日常生活空間圖景;19日,主持和參與過上海科學會堂保護工程、玉佛禪寺修繕改擴建工程和上生·新所城市更新設計的宿新寶將以剛剛修繕竣工的孫科住宅保護工程為例,梳理城市有機更新與歷史建築保護設計特色與難點,講述上生·新所項目背後的經歷與故事;20日,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華霞虹將帶領大家「再讀」鄔達克設計的宏恩醫院,講座以豐富的史料解讀,分析其設計中的功能主義傾向,以及整體設計中所蘊含的上海地方印記。(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孫佳音)

圖說:孫科別墅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馬上評丨變化

還記得,第一屆鄔達克文化月開幕前,鄔達克紀念館館長劉素華的擔心,「明天,會不會沒幾個市民來蓋文化月的紀念章?」後來,拿著晚報到番禺路129號蓋章的市民絡繹不絕,「鄔達克建築遺產分布圖」幾經加印仍供不應求。6年過去,劉素華的擔心變了,「這兩年,我們的講座幾乎都是被『秒殺』,今年因為疫情,預約名額更少了,有更多市民可能要失望了。」所幸,今年的系列講座還不僅僅局限於番禺路129號三樓,還將邀請嘉賓實地走訪、現場講解、錄製實況,進而與講座相結合,精心製作5集專題片,上線供廣大市民和學生免費觀看。

還記得,第一屆鄔達克文化月的主題是「走近鄔達克」。走過6年,越來越多的上海市民不僅走近、了解了鄔達克,還從上海豐富的文化遺產中汲取了營養,打開了視野,滋養了情懷。

城市從歷史中走來,也必將走向未來,我們今天書寫著未來的歷史,一屆又一屆的鄔達克文化月試圖傳遞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探尋與傳播這座城市有機更新的思考與探索。相較鄔達克生活的那個時代,現在的上海,已成為一個令世界矚目的國際大都市,這種背景下如何「在保護中守望,在傳承中發展」,如何把過往的智慧傳遞給未來,不僅是本屆鄔達克文化月的主題,也是落在我們這代人肩頭的歷史責任。(孫佳音)

相關焦點

  • 上海有這麼多優秀建築,為何一直強調的設計師是鄔達克?
    就在離武康大樓不到一公裡的番禺路129號,由鄔達克舊居改造而成的鄔達克紀念館裡,第6屆鄔達克建築遺產文化月再次開幕,多位建築師手繪上海的鄔達克建築遙寄感悟,數百位市民自發前來參加活動。從外灘萬國建築群到梧桐樹下掩映的公寓,近百年來上海留下諸多形態不同、風格各異的建築,記錄上海市民生活的痕跡,吸引遊客紛至沓來。
  • 你一定見過他的作品,有人說這是「喜歡上海的理由」!
    眼下,第六屆鄔達克建築遺產文化月活動正在番禺路129號的鄔達克紀念館舉行。在「寄給鄔達克的畫信」主題展上,多位建築師手繪鄔達克建築,展現海派街區之美。 參與過國際飯店改造工程的胡瑜帶來了手繪的國際飯店,並在畫下寫下了幾個字:「喜歡上海的理由」。
  • 上海數十幢優秀歷史保護建築,都出自同一個外國人!鄔達克為何如此...
    「鄔達克在上海的經歷,喚起了我與這些建築交集的美好回憶。」 「作為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我一直把鄔達克叫『上海建築師』。」高級建築師、石庫門起源研究學者徐大緯曾前往鄔達克的家鄉斯洛伐克「溯源」,發現當地建築以石材為主,幾乎沒有裝飾主義元素,與鄔達克在上海的設計大相逕庭:「鄔達克設計的很多想法和元素,其實是他在當時的上海觀察記錄和積累的。」
  • 梧桐下的上海繁華不喧囂
    「我一直把鄔達克叫『上海建築師』。」高級建築師、石庫門起源研究學者徐大緯曾前往鄔達克的家鄉斯洛伐克「溯源」,發現當地建築以石材為主,幾乎沒有裝飾主義元素,「鄔達克設計的很多想法和元素,其實是他在當時的上海觀察記錄和積累的。」
  • 夜上海·流連|轉角「遇見」鄔達克
    在上海,鄔達克的名字如雷貫耳。這位旅滬的匈牙利籍建築師設計的房子遍布上海灘各個角落,成為城市人文景觀的組成部分。鄔達克,猶如一位建築詩人,矗立上海的許多街頭為您吟誦浪漫和情懷,娓娓訴說那些生生不息的往事。
  • 微旅行 | 循著鄔達克的足跡走進上海長寧區
    這一曾擁有遠東第一高樓美譽,保持上海城市高度記錄近50年的新藝術風格建築,在上海近代建築史乃至城市發展史上堪稱神話——神話的締造者就是拉斯洛·鄔達克(Ladislaus E. Hudec),一個以流亡戰俘身份,改寫城市天際線的建築師。鄔達克在1918年至1947年之間生活在上海。
  • 《安家》裡爆火的建築師鄔達克,值得為他來一次上海
    △ 劇中出售的上海老洋房 這位鄔達克,堪稱老上海「最網紅建築師」。 上海有無數著名的建築都出自他之手,為此,上海還專門做了「鄔達克建築遺產月」等活動。 光他的一個名字,就值1.5億。
  • 這一抹上海城市輪廓「永遠的亮色」,藏著激發今天城市發展怎樣的...
    同為建築師的貝聿銘曾經盛讚:鄔達克的建築過去是,現在是,並將永遠是上海城市輪廓的一抹亮色。 這些歷經風雨依然正常使用、早已成為上海城市地標的百年建築,能留給今天的人們關於「城市」怎樣的思考?
  • 上海老建築設計人鄔達克舊居修繕 每周二日可參觀
    東方網3月22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大光明電影院、國際飯店、沐恩堂……這些上海的最著名地標性建築都由匈牙利人拉斯洛·鄔達克設計。昨天,在上海番禺路129號鄔達克的上海舊居內,一批鄔達克的珍貴遺物首次向上海觀眾展示,其中有建築大師在滬用過的皮尺、在滬拍攝的照片、寄往匈牙利的信件、建築參考書籍,還有鄔達克上海舊居保留至今的僅此一件他使用過的家具——儲物櫃。   記者看到,鄔達克在滬舊居目前已經修繕一新,已是上海市政府公布的「優秀歷史保護建築」之一。
  • 匈牙利著名建築大師拉斯洛-鄔達克紀念室正式開幕
    上海2018年3月28日電 /美通社/ -- 為了紀念建築大師鄔達克誕辰125周年暨到滬100周年,2018年03月22日中午,在匈牙利對外經濟和外交部的大力支持下,由匈牙利駐上海總領事館和錦江都城酒店品牌共同設計的匈牙利著名建築大師拉斯洛·鄔達克紀念室正式開幕。
  • 第六屆鄔達克建築遺產文化月系列講座 聽嘉賓細數哥倫比亞圈的社區...
    央廣網上海12月14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通訊員王璟瑜)昨天下午,第六屆鄔達克建築遺產文化月系列講座「鄔達克建築的過去和今天」第三場在鄔達克紀念館開講,上海交通大學歷史建築勘察設計研究院設計總監馮立對哥倫比亞住宅圈做了非常深入細緻的研究,講座以哥倫比亞圈原居民鄔達克、孫科、巴拉德以及Patricia的故事為四個象限,通過個體回憶
  • 鄔達克客廳誕生網紅下午茶 錦江都城將打造視聽空間
    上海2020年6月29日 /美通社/ -- 在上海,鄔達克的名字如雷貫耳。這位旅滬的斯洛伐克裔匈牙利藉建築師設計的房子遍布在上海灘的各個角落,成為城市人文景觀的組成部分。不論是在鬧市還是在寂靜的小巷,人們都可能與鄔達克邂逅:諾曼第公寓、哥倫比亞住宅圈、吳同文住宅……上海灘上25處優秀歷史建築均出自鄔達克之手。 在這麼多的建築裡,鄔達克最愛哪一棟,無從考證,但鄔達克在達華公寓裡居住十年之久,也是他離開上海前最後停留的地方,想來對它也是喜愛的。
  • 在鄔達克的客廳吃頓下午茶是怎樣的體驗?魔都這家網紅酒店將打造...
    在這麼多的建築裡,鄔達克最愛哪一棟,無從考證,但鄔達克在達華公寓裡居住十年之久,也是他離開上海前最後停留的地方,想來對它也是喜愛的。如今,這棟「小白樓」已經變身為一家老上海風情的酒店——錦江都城達華經典酒店。在這家酒店的一樓,保留了鄔達克的客廳,推出的下午茶供不應求,已經成為魔都網紅。
  • 澎湃徵集:創業者喜歡上海的理由
    此前,澎湃新聞曾於5月22日刊發《時隔14年再談「喜歡上海的理由」,澎湃向讀者公開徵集》,引發各方熱烈反響,從不同角度闡述自己喜歡上海的理由——有人喜歡上海的海派文化,有人喜歡上海大氣謙和的精神,有人喜歡上海的美景、美食,還有人任性地說「喜歡上海,不需要任何理由」;也有人曾經在上海學習、旅遊、出差,也在回帖中談到他們對上海的留戀或嚮往。
  • 「於是我又回到這裡看你寫的信」
    上周日收拾家裡,然後收拾到「信箱」,翻開看了一些,感覺挺想記錄下的。(拖了好多天……)之所以會有這麼多信,是因為和初中同學約好了高中寫信聯繫,畢竟高中住校不能用手機嘛,就寫信好了~而且大家都挺喜歡寫信的。我承認寫信要花一些時間,這大概就是我不好好學習的證據哈哈哈哈哈哈。
  • 查無此人、地址不詳 寄給烈士的上千封信如何送達?
    查無此人、地址不詳 寄給烈士的上千封信如何送達? 新聞頻道來源:央視網 2019年04月01日 16:42 A-A+   張景憲第一批寄出的86封信,基本上都被退回來了,理由大多是「查無此人」「查無此地址」。張景憲並沒有因此放棄,2016年,他又開始了新的嘗試,他在信封上多加了一段說明:「該烈士,於1947年12月犧牲在菏澤,年齡多大,望郵遞員同志再辛苦一下,幫烈士找到家。」
  • 2020上海10大花園洋房|這些花園洋房,藏著老上海的奢華
    它們浸潤著老上海十裡洋場的絕代風華,如今更是紛紛變身,向大家展示了迷人的小資強調。今天,小遊就給大家介紹上海最值得參觀的10大老洋房。2011年,Prada集團聯合中意工匠耗時6年修復了榮宅的風貌,現在作為展覽場地使用,讓我們都能一睹民國豪宅的風採。
  • 20天過去 寄給媽媽的平信不知去向
    紅網長沙11月23日訊(瀟湘晨報記者 丁陽亮 實習生 孔燕萍)本想用平信給遠在上海的媽媽寄一份特殊的生日禮物,不料20天過去,信件卻不知去向,這可把張家界的孫曉晗同學急壞了。11月22日,孫曉晗通過瀟湘晨報官方QQ800096360求助。
  • 加拿大:向川普「投毒」的女子 一共寄給美國6封毒信
    據加警官查爾斯·普瓦耶爾透露:「我們相信總共有6封信被寄往美國,其中1封寄給白宮,另外5封寄到了德克薩斯州。我們不能確定她是否住在該公寓裡,但這和她有關。」普瓦耶爾沒有說明5封信寄往德克薩斯州的具體地址。不過,德克薩斯州米申警察局發言人阿特·弗洛雷斯證實,該局此前確實收到了1封可疑信件,警方沒有打開信封,而是直接把它交給了美國聯邦調查局。
  • 上海最贊的6條漫步路線!沒走過別說你懂上海
    今天小儂要給大家推薦6條最贊的微遊上海的線路,以徒步為主,線路長度6.8-8km,由上海旅遊局官方設計,可以說是上海灘各個最有代表性地點的精華濃縮!沒走過這些地方,別說你真的了解上海! 綠房子建築整體呈現「船」的造型,如果知道了這是鄔達克在離開上海之前的封筆之作,也許此時已經思鄉心切,「船」可能就是對家的嚮往。綠房子之後鄔達克就沒有在上海設計任何建築,直到1947年他悄然離開上海,後來他定居瑞士專心從事考古事業,他把所有的輝煌都獻給了上海,把傳奇留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