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好奇在空調、布局、聲學等方面都有時代的局限和缺陷的大光明電影院,為何至今還能「大光明」嗎?你想像過上世紀30年代哥倫比亞生活圈的日常生活圖景嗎,或者你想知道上生·新所和孫科別墅修繕保護的故事嗎?你想看看鄔達克寫給弟弟的親筆信和他青年時代的水彩習作嗎?又或者,你想看看鄔達克的同行們,上海的當代建築師們如何用線條和色彩描摹這座熟悉的城市嗎?
圖說:鄔達克青年時代的水彩習作
如果你想,去番禺路129號吧,去鄔達克紀念館吧,去秋末冬初上海的街頭巷尾吧。2020年上海第六屆鄔達克建築遺產文化月於本周六正式啟動,一場名為「寄給鄔達克的畫信」的主題展覽和五場「鄔達克建築的過去和今天」系列講座將陸續展開。
畫信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番禺路129號,工人們剛剛布置完一樓展廳。懸掛於牆壁的6幅小作,有精細的設計方案透視圖,也有洗鍊的建築細部速寫,甚至還有帶著幾分拙樸的設計草圖,這些手繪圖都有一個共同的作者,那就是這座屋子曾經的主人——鄔達克。
20世紀上半葉,匈牙利籍斯洛伐克人鄔達克旅滬29年,在上海設計建造了超過百幢建築,保留至今的還有60餘幢。這6幅手繪圖,不僅呈現了鄔達克多樣的建築表現技法,也讓人一窺大師利用手中鉛筆化為其建築靈感構思的一個個瞬間。
圖說:鄔達克作品
穿過走廊,在有些「陳舊」的展櫃裡,安靜地躺著一封鄔達克寫給在德國學習建築的弟弟的信,他殷殷地教導弟弟,說自己在上海,就是靠一支筆與客戶溝通,把客戶心中所想,用畫筆呈現。畫筆不僅是建築師的工具,更是人類跨越歷史、跨越不同語言的文化藝術交流工具。
走上樓梯前,你會看到一幅被單獨擺放的水彩畫。「這幅鄔達克青年時代的水彩習作,是紀念館開館時匈牙利一位鄔達克的親屬捐贈的。」鄔達克紀念館館長、鄔達克文化發展中心主任劉素華說,雖然無從考證是什麼時間的作品,也無從考證是哪裡的畫面,「且以此當作是鄔達克寄給我們——當代上海人的一封畫信。」
圖說:鄔達克作品
展覽
「畫信」成為第六屆鄔達克文化月展覽的主題,但完整的主題是「寄給鄔達克的畫信」。當你拾級而上時在鄔達克舊居二樓,會發現從房間到走道,從牆壁到書桌,都擺滿了鄔達克的同行——當代建築師的畫作。「這個展覽的一些作品,原計劃是為10月到鄔達克的家鄉斯洛伐克的布拉提斯拉瓦舉辦展覽而準備的,但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展覽夭折了。」劉素華難免遺憾,但她說很高興,費曦強、胡瑜、廖方、徐大緯4位或年長或年輕的建築師,把他們「寄給鄔達克的畫信」寄到了番禺路129號。廖方說,「寄給鄔達克的畫信」,既是寄給那個時代的鄔達克,也是寄給鄔達克那個時代的上海,又是寄給現在和未來的自己,「在這裡,每個人都可以是建築的畫者,也都可以是時代的信使。」
圖說:胡瑜作品
年輕的胡瑜在自己的每一張畫作下寫下了7個字「喜歡上海的理由」,已退休的徐大緯則說,自己是拿起建築師手中的筆,穿越時光,向鄔達克致敬。「我偏愛描繪上海這座城市,一方面出於建築師理性的職業敏感,我關注建築的造型和細節;另一方面從繪畫藝術角度,我希望讓作品激發觀者精神上的共鳴。」費曦強說,理性和感性的完美結合,使作品更加豐盈美好,「正如同鄔達克建築帶給我們的感受。」
圖說:費曦強作品
講座
如果說4位本地建築師的作品與鄔達克的畫信,一起完成了一次時空與色彩、致敬與傳承、創意與靈感的約會。那麼本屆鄔達克文化月5場講座,則將完整地詮釋「鄔達克建築的過去和今天」。
圖說:廖方筆下的大光明影院
本周日,廖方將以「趣談大光明影院」為系列講座打響頭炮,「大光明電影院是在十分侷促的場地條件下誕生的一個創新作品,表現出鄔達克建築師高超的設計能力。」他說,因為一代又一代的建設者不斷發揮聰明才智,才使得大光明電影院至今仍然「大光明」。下周六,這位高級工程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還將「趣談國際飯店」,國際飯店的建設是近100年前發生在上海的一次偉大的國際合作活動——中國的投資人、匈牙利的建築師、中國的施工總承包商、丹麥的樁基施工團隊、美國的木材商、德國的主體港結構框架製造商、中國的安裝團隊等聯合演奏了這座「遠東第一高樓」的建設交響樂。
圖說:廖方筆下的國際飯店
下周日,上海交通大學歷史建築勘察設計研究院設計總監馮立,將以孫科、鄔達克、巴拉德等故事為4個象限,通過個體回憶、歷史檔案與地圖,再現1930年哥倫比亞生活圈的日常生活空間圖景;19日,主持和參與過上海科學會堂保護工程、玉佛禪寺修繕改擴建工程和上生·新所城市更新設計的宿新寶將以剛剛修繕竣工的孫科住宅保護工程為例,梳理城市有機更新與歷史建築保護設計特色與難點,講述上生·新所項目背後的經歷與故事;20日,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華霞虹將帶領大家「再讀」鄔達克設計的宏恩醫院,講座以豐富的史料解讀,分析其設計中的功能主義傾向,以及整體設計中所蘊含的上海地方印記。(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孫佳音)
圖說:孫科別墅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馬上評丨變化
還記得,第一屆鄔達克文化月開幕前,鄔達克紀念館館長劉素華的擔心,「明天,會不會沒幾個市民來蓋文化月的紀念章?」後來,拿著晚報到番禺路129號蓋章的市民絡繹不絕,「鄔達克建築遺產分布圖」幾經加印仍供不應求。6年過去,劉素華的擔心變了,「這兩年,我們的講座幾乎都是被『秒殺』,今年因為疫情,預約名額更少了,有更多市民可能要失望了。」所幸,今年的系列講座還不僅僅局限於番禺路129號三樓,還將邀請嘉賓實地走訪、現場講解、錄製實況,進而與講座相結合,精心製作5集專題片,上線供廣大市民和學生免費觀看。
還記得,第一屆鄔達克文化月的主題是「走近鄔達克」。走過6年,越來越多的上海市民不僅走近、了解了鄔達克,還從上海豐富的文化遺產中汲取了營養,打開了視野,滋養了情懷。
城市從歷史中走來,也必將走向未來,我們今天書寫著未來的歷史,一屆又一屆的鄔達克文化月試圖傳遞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探尋與傳播這座城市有機更新的思考與探索。相較鄔達克生活的那個時代,現在的上海,已成為一個令世界矚目的國際大都市,這種背景下如何「在保護中守望,在傳承中發展」,如何把過往的智慧傳遞給未來,不僅是本屆鄔達克文化月的主題,也是落在我們這代人肩頭的歷史責任。(孫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