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場合,我們總會習慣性瞥一眼別人的手機,這究竟是為什麼?

2020-12-20 長風講堂

在我們這個智慧型手機普及的年代,可能很多人都有過被窺視的經歷。地鐵上,公交車上,電梯裡,總有那麼幾雙滿是好奇的眼睛,悄悄地盯著別人手中亮起的屏幕。

前段日子朋友跟我講過這樣一件事情,有一次他坐飛機旅途無聊,就拿起手機看電影,為了不打擾身旁的其他旅客,他特意的插上了耳機, 在電影推進到高潮片段時,他還沒有反應過來,旁邊的一位大叔反而先嗤嗤地笑出了聲。

朋友回頭一看,那位大叔正盯著他的手機屏幕看得正起勁,看到朋友的目光立刻把頭轉了回去。朋友雖然沒有說什麼,但是內心是滿滿的不悅,憤憤地收起手機,直到飛機降落也沒有再打開。

這個例子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也許一點都不陌生,早在2017年德國慕尼黑大學的研究人員就曾經做過一項調查,隨機挑選了174位成員,詢問他們說是否有過被窺視屏幕的經歷。

結果有168名都表示說自己至少有過一次被人偷看的經歷,但是令人有些意外的是這174位被隨機調查的對象中,有84位也表示自己也曾不止一次窺視過別人的手機屏幕。研究人員就給這個行為起了一個非常生動的名字,叫做肩窺。

因為大部分人在觀看手機時,手機屏幕距離眼睛的距離大概是在30釐米左右,如果站在自己前方或是旁邊的人正在低頭看手機,肩窺者們很容易越過或者是側身超過他的肩膀,看到對方的屏幕。至於窺視的內容,也是五花八門,照片遊戲,聊天內容,密碼,視頻應用小程序等等,都在窺探範圍之內。

如果列出一個最受肩窺者們歡迎排行榜的話,排在第1名的是涉及情感類的私密內容。比如說手機屏幕上出現離婚戀愛的敏感字眼,是很多人會選擇持續地窺視下去。

而第2名,則是純粹根據個人喜好去窺視。比如說看別人打遊戲播放視頻等等,那麼為什麼人們會情不自禁地看別人的手機屏幕呢?

首先人人都有好奇心,很多人在。緊盯自己屏幕的同時,也不想錯過身邊任何一點其他的消息,哪怕是一個無聊的八卦。這種心理被叫做錯失恐懼,尤其是在數據時代,每分鐘都能夠湧現出幾百條我們不知道的資訊。別人飛速敲擊鍵盤的手勢,或者是他們盯著屏幕時過於誇張的笑聲等等,都能夠成為肩窺的理由。

其次是對於邊界意識的模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活動的領域,都有屬於自己的隱私,手機的所有權在於自己,屏幕上所呈現的所有內容,從邊界意識上來說就屬於自己隱私的一部分。而在地鐵公交電梯等相對密閉的空間中,人們往往會忽視這種邊界,近距離的接觸,使得肩窺發生的極其自然和順暢,只需要低一下頭或者用餘光瞥一下。

這個動作簡單迅速到,幾乎不會讓人看考慮,自己這樣做是否觸及了別人的隱私。而且,心裡會很坦然,自己只是看一眼而已。研究表明有超過50%以上的肩窺者,純粹是不知道自己該把自己的視線放在哪裡,只是隨便看。萬一看到什麼勁爆的消息,那真是極大的意外收穫。

最後,是人的思維惰性。在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並不鼓勵個性和獨立思考,這種習慣已經根深蒂固。當一個人獨立思考問題的性格沒有被很好的培養時,從他人處獲取,就成為最便捷的方式之一。對於手機的依賴,使得肩窺者們,能夠快速依靠自己和他人的屏幕來獲得相對有用,或者可能有用的信息,藉此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那麼怎樣才能夠避免使自己成為被窺視的對象呢?

最有效的方法還是儘量少地,在公共場合使用手機或是其他的電子設備。如果你真的必須在公共場合使用,不妨採取以下措施。

首先,可以購買防偷窺屏幕。

其次,把電子設備的屏幕調暗,並且將屏幕向自己傾斜。

最後,調整屏幕上字體的大小,輸入敏感信息時儘量用手遮擋,避免信息洩露。

好啦,看了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內容,相信你已經完全能夠明白為什麼自己或者是他人在某些時候會情不自禁地成為肩窺者。但是,沒有人喜歡被肩窺,即便是出於人性的本能,也不該被當作是一窺視別人的藉口。

人性中的有些本能,在某些時刻是需要自我克制的。比如,就從只專注於自己的手機屏幕開始!

相關焦點

  •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某些國人總喜歡在公共場合大聲喧譁?
    隨著這些年來我們國家對教育的重視與普及,我們的國民整體素質得到了很大提高,一些基本的規則我們都在逐漸的適應,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類似於這種情況多半是故意而為之,好讓別人知道自己是個大老闆,訓斥起下屬來好不威風。但是他可能不知道這樣的行為非但不會引來別人的羨慕與尊重,反而會令人極為厭惡,他把公共場所當作了自家的辦公室了,拍著椅子扶手大喊大叫,一個連最起碼的公共秩序都不遵守的人有什麼資格教育別人?
  • 公共場合靜音成趨勢,手機外放技術迎滅頂之災?
    說實在的,作為一家科技媒體,我們三易生活對於嚴管公共場合手機外放這件事,絕對是舉雙手贊成的。在我們看來,這不僅僅是個人素質的問題,它實際上也涉及到科技進步與道德倫理間的衝突這一話題。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未來越來越多的公共場合都開始實行「手機靜音」政策,這會導致智慧型手機的外放設計被弱化,會導致手機廠商不再追求高品質的揚聲器技術嗎?
  • 公共場合如何教育孩子?
    公共場合如何教育孩子 公交車上遇到了這樣一幕:一名四五歲的男孩在乘車途中想玩手機,爸爸說不能玩,沒給他手機,並且也沒有向男孩說明原因。過了一會兒,孩子又對爸爸說,只玩一會兒,只看一個短動畫片,爸爸還不準。男孩變著法子要了幾次手機,但爸爸態度很堅決。最後,男孩情緒爆發,在公交車裡哭鬧了起來…類似的案例時不時出現,它涉及在公共場合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
  • 手機貼膜玄學揭秘!防止在公共場合被偷看,這樣做就對了
    顧名思義,它是一種能防止別人窺屏、保護個人隱私的鋼化膜。手機貼上防窺膜後,你身邊的人將無法看清你的屏幕內容。防窺膜是怎樣實現「防窺」的?聽上去很玄吧。那麼,防窺膜是怎樣做到不讓旁邊人窺視手機屏幕?要研究它的技術原理,還要從一種傳統的窗戶「百葉窗」說起。
  • 孩子在圖書館這類公共場合大吵大鬧?關鍵看家長怎麼做的示範
    去年有個朋友在準備考研,某一個周六她跟我講,不知道怎麼回事,圖書館來了很多人參觀,有大人有小孩,他們就跟在參觀遊樂園一樣,在圖書館裡面高聲喧譁,吵的別人不得安寧,無心學習。朋友說那一整天腦子都被吵的翁翁的,學習效率低的要命。在公共場合不要大聲喧譁,我想這應該是很多人都應該有的共識吧,尤其是在圖書館這個地方,別人都在學習,卻有人在大聲講話,很破壞學習的氛圍的。
  • 公共場合該不該管教孩子?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孩子,是上天賦予我們的天使,也是極具觀察力和洞察力的小搗蛋鬼。有的小朋友發現,當處在人多的公共場合,爸爸媽媽似乎會礙於面子而不怎麼管自己,自己的要求更能得到滿足,於是經常在公共場合哭鬧。一方面,家長覺得應該管教孩子,不應該任由孩子胡來,否則孩子養成壞習慣可咋辦;另一方面,公共場合管教孩子不僅家長自己臉上掛不住,也怕傷害了孩子小小的自尊心。左右為難,到底該怎麼辦?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分析探討下。
  • 奶奶訓孫女,別人以為人販子而報警:公共場合怎麼教育孩子?
    這也說出很多網友的心聲,認為很多老人家還是有「重男輕女」的思想。但在這件事上,我們也不能就此下這樣的結論。那麼,在公共場合,怎麼教育孩子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上述網友的說法非常有代表性,我們來分析一下。認為孩子做危險的事直接打沒商量的,請問孩子不戴口罩是危險的事?
  • 不敢在公共場合舉手發言,怕被人嘲笑,是什麼心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從不舉手在公共場合講話的人,他們只是耳語自己的想法,總是呆在角落裡不參與討論。這類人一般在群體中存在感較低,容易被貼上內向、不合群、高寒、社交恐懼症的標籤,他們也深感悲痛。那些不敢在公共場合講話的人,他們的世界其實與普通人不同,他們會過分關注自己,覺得周圍的人都在看自己,會觀察自己的一舉一動。如果有人說一句話,就會讓他們思考很久,他們認為這是對他們自己的暗示,但事實上這可能是無意的抱怨。似乎我什麼都不在乎,但只要聽到別人在評價我,我就會立刻放下手頭的工作,認真傾聽,我像刺蝟一樣敏感。
  • 對在公共場合抽菸的人,我們該怎麼辦?
    國務院對於在公共場所嚴禁吸菸有明確的規定, 然而,在一些公共場合,仍有人在抽菸,特別是幾位同事在同一個辦公室,抽菸者根本不顧別人的感受,整天弄得辦公室煙霧繚繞,很讓別人討厭(不抽菸者還不好意思當面說他),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喜歡煙的這種味道,很多女性根本不喜歡煙味, 她們也被迫吸入了很多二手菸
  • 為什麼你的孩子比不過別人?有時候教養比才能更重要
    這則微博是關於她帶孩子參加一場跳舞比賽,之後發現空蕩的劇場裡剩下一地的垃圾,它們被清潔人員掃成了一堆一堆,特別刺眼。而馬伊琍看到以後,忍不住在微博中發問,這樣的素質拿再多的獎有什麼意義?,孩子在舞臺上表演都是光鮮亮麗的,但是比賽卻在地上亂扔垃圾,這樣習慣的孩子會跟著孩子一輩子就,等長大後,他們習慣性在任何場合都會亂扔垃圾,真的讓人擔憂啊。
  • 在公共場合,敢說自己是老師嗎?聽一線老師怎麼說
    以前當老師的都有自豪感,在公務場合如果知道是老師,人們都很尊重。但眼下似乎有些不同,在公共場合裡的老師貌似有些另類,人們看待老師的眼光不再那麼尊重,甚至有些藐視。於是在公共場合裡,敢說自己的職業是教師的,可能不太多了吧。如果你是老師,敢在公共場合說出自己的職業嗎?
  • 在公共場合接吻秀恩愛?聽聽日本人怎麼說
    日本受訪者表示在公開場合接吻不太可能。(圖片來源:視頻截圖)中國日報網1月10日電(潘一僑)《今日日本》網站報導稱,在日本,在公共場合接吻的人並不多。除了受到保守和低調文化的影響之外,大多數日本人認為在公共場合吸引別人注意力的做法是缺乏教養的表現。不過,在一些特定情況下,這種行為規範會有所放鬆。讓我們來看看日本媒體就這一現象進行的街頭採訪。
  • 娃在公共場合不敢開口說話怎麼辦,找到這3個成因,有效解決問題
    這就要看我們的家長是如何理性看待這個問題,如何採取恰當及有效的教育措施了。如果發現孩子在公共場合或與不熟悉的人相接觸的時候,沒有像平時那樣正常開口說話,反而出現局促不安、表情動作都很不自然、手足無措等現象,這基本就可判定孩子有或社交恐懼感。孩子如果在公共場合或面對不熟悉的人等場合下害怕說話,大多源於他們在心理上的某種障礙或恐懼,導致他們「金口難開」。
  • 孩子在公共場合犯錯受別人批評時,家長該怎麼做?看看別人的做法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和別家的小朋友產生爭吵與搶奪,不知有些家長怎麼想的,總愛用貶低別家的孩子來提高自家孩子的水平,所以就會出現自家孩子被別人當面指責的現象,作為家長的我們肯定是不想看到這一幕的,所以就需要擺出自己的態度,讓別人知道那樣子是不對的。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 在公共場合,孩子出現一些不雅的行為,父母該如何教育?
    許多家長們都會有一個小小的煩惱,那就是孩子平時在家時也挺乖挺懂事的,可是一旦出去到公共場合,在這些熱鬧的地方就像是脫了韁的野馬似的,一刻都安分不下來。如果還有別的小朋友一起玩,他們就會又跑又叫,吵吵嚷嚷,大人們完全看不住。一方面是孩子的安全存在隱患,另一方面孩子這樣吵鬧,是一種很你不禮貌的,也影響其他人,這讓家長非常尷尬。在公共場合孩子沒有禮貌,做出不雅的行為。
  • 即使再喜歡狗狗,也應該知道,公共場合是禁止攜帶寵物的
    當我們思考這是不是太過溺愛了的時候,已經更有甚者還為了帶狗狗一起旅遊,因為旅遊團以及出行的交通工具都禁止攜帶寵物的規定,從而不得不選擇了讓人特別疲憊的自駕遊方式。所以,有時候喜愛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人們就很容易做出不合理的舉動,從而影響自己以及別人生活。尤其是針對公共場合禁止攜帶寵物的行為屢次被違反的情況來看,我們需要理性養狗的態度還是有待加強的。
  • 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作為家長應該制止嗎,為什麼?
    孩子在公共場合不停的哭鬧,讓很多父母都非常尷尬,一是怕影響到周圍的人,被他人理解為無管教。二是,當父母制止孩子不要哭的時候,孩子並沒有停止下來,有可能哭得更厲害。所以,我們要做有心、有智慧的父母。 妙招一:理解孩子的感受哭鬧是孩子對不滿意、難受、害怕等事情的一個情感表達和情感反應。他並不會懂得不能再在公共場合大聲地哭泣,也不懂得自己的哭鬧聲會影響到別人。所以,作為父母,首先要理解孩子這個反應的本能。
  • 應對孩子公共場合發脾氣,聰明父母都會做這幾件事
    ——少兒守護人說起娛樂圈最讓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霍思燕家的嗯哼一定榜上有名。他憑藉高情商圈粉無數,俘獲了一大批小迷妹和老阿姨的心。可就是「雙商」這麼高的孩子也有在公共場合發脾氣的時候。這則新聞引起了大家的熱議,有網友調侃到:「原來明星的孩子也會在公共場合發脾氣,看來我們家的娃可以被原諒了。」
  • 公共場合的不雅行為,你中招了嗎?
    那麼我們在公共場合除了蓬頭垢面、衣衫不整外,還有哪些行為是極為不雅的呢?一起來看看吧,對你以後的人際交往我想會有所幫助的。2《公共場合挖鼻孔》平時你自己挖鼻孔可能沒有覺得有什麼,可是如果在公共場合你看到一個人正在那裡挖鼻孔你會有怎樣的感受
  • 在公共場合哺乳不要臉?你刻薄話語的背後,是無數寶媽的心酸
    我國也有很多媽媽通過組織哺乳快閃類的活動,來呼籲大家正視與尊重公共場合哺乳。很多人會覺得公共場合哺乳,很讓人尷尬,甚至會讓別人的眼睛都無處安放。面對越來越多的指責與爭議,我們不禁想問:為什麼外出哺乳就這麼難?為什麼非要在公共場合哺乳?■ 為什麼不提前預測好寶寶「餓」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