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公共場合不停的哭鬧,讓很多父母都非常尷尬,一是怕影響到周圍的人,被他人理解為無管教。二是,當父母制止孩子不要哭的時候,孩子並沒有停止下來,有可能哭得更厲害。
那麼,作為家長到底要不要制止這樣的行為呢?
對於這個問題,首先父母要知道,簡單的、嚴厲的制止是行不通的。所以,我們要做有心、有智慧的父母。
哭鬧是孩子對不滿意、難受、害怕等事情的一個情感表達和情感反應。他並不會懂得不能再在公共場合大聲地哭泣,也不懂得自己的哭鬧聲會影響到別人。所以,作為父母,首先要理解孩子這個反應的本能。
為了能安撫孩子,父母要敏銳地覺察剛剛發生了什麼事情,並且要有耐心地、溫柔地聽孩子說,什麼原因而哭鬧。不管理由合理不合理,都不著急去解釋、責罵、反駁和質問,而是將孩子摟在孩子,撫摸他的背,並用理解的話說:「特別疼是不是?媽媽知道了。」「剛剛被叔叔嚇到了對不對?媽媽在,不怕不怕。」等等理解他感受的詞和句子。比如還有「害怕、恐懼、難受、失落」等。
當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感受被父母理解時,就會受到很大的安慰,感覺自己被在乎、被理解、被關注,簡單的擁抱也就可以讓孩子停止哭泣。
著名的個體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我們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當人擁有歸屬感的時候,他才會感覺到安全,無戒備;當人看到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會感到人生是有意義的。歸屬感和價值感是每一個人必須的,心靈深處最需要的。
那麼我們如何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感呢?
在你的安撫下,孩子停止了哭泣,那麼這個時候,你可以很溫柔地對孩子說,「謝謝你很快就安靜了下來。」我們向孩子表達的感謝會讓孩子體驗到自己對安靜的公共環境是有貢獻的,自己是有價值。
那麼,以後再遇到同類似的事情時,我們希望孩子能夠保持環境的安靜就容易多了。「大家都在安靜地看書,請你也能幫我們保持安靜的環境,謝謝你的配合。」這樣的感謝和邀請,能夠激發孩子的貢獻感,主動願意配合。
—— END ——
我是大家的「九度」,
更多家庭教育知識可以關注我哦,
你的點讚、評論是我最大的動力!
愛你,麼麼扎!m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