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實現1億人在城鎮落戶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目標,當前落戶政策正在持續放鬆。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下稱《任務》)的通知提出,以深化改革戶籍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為路徑,打破阻礙勞動力自由流動的不合理壁壘,促進人力資源優化配置。
落戶政策再放鬆
《任務》提到,要督促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戶限制。督促Ⅱ型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含設區市和縣級市)全面取消落戶限制,進一步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
在目前現有的城市體系中,根據城區常住人口的不同,300萬、500萬、1000萬,是最重要的三個門檻。根據2014年11月國務院發布的《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為大城市,其中3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為Ⅰ型大城市,100萬以上300萬以下的城市為Ⅱ型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的城市為特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城市為超大城市。
需要說明的是,城區是指「市轄區和不設區的市,區、市政府駐地的實際建設連接到的居民委員會所轄區域和其他區域。」而市轄區內的農村地帶,並不計入城區範疇。至於地級以上城市轄下的縣市,更不計入中心城區範疇。另外,城區常住人口包括了城區人口和城區暫住人口。
第一財經記者根據住建部最新發布的《2018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鑑》統計,目前共有29個城市城區常住人口超過300萬大關。也就是說,這29個城市之外,其他城市全部都應取消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低於300萬的城市有南昌、石家莊、蘭州等省會城市以及無錫、溫州這樣的經濟大市。這些二線城市對周邊地區具有較大的吸引力,全面放寬落戶,有利於加速人口的集聚。
當然,這個城市的城區人口是動態變化的,包括貴陽、南昌幾個城市的城區人口已經接近300萬大關,即將進入到I型大城市行列。
在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戶限制之外,另外的29個城區常住人口超過300萬的城市中,未來大部分城市的落戶限制也將大幅放寬。
《任務》要求,推動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城市基本取消重點人群落戶限制。督促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其他超大特大城市和Ⅰ型大城市堅持存量優先原則,取消進城就業生活5年以上和舉家遷徙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穩定就業生活的新生代農民工、農村學生升學和參軍進城的人口等重點人群落戶限制。推動Ⅰ型大城市探索進城常住的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應落盡落。鼓勵有條件的Ⅰ型大城市全面取消落戶限制、超大特大城市取消郊區新區落戶限制。
鼓勵有條件的Ⅰ型大城市全面取消落戶限制,意味著包括福州、廈門、蘇州、南寧、寧波、太原、長沙、大連、昆明、濟南、合肥、長春等I型大城市,未來都有可能全面取消落戶限制。這個層級的城市,大多城市醫療、教育等公共資源都不錯,財政實力雄厚,對外來人口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如果全面放開落戶限制,將助推這些城市加速人口集聚,加快向特大城市邁進。
民盟中央經濟委副主任、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馮奎對第一財經分析,此次城市落戶再放鬆,是在既定的改革方向上,對政策的進一步落實。尤其是在當前,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和城市間流動人口在適宜的城市實現落戶,對於疫情之後拉動投資、促進消費、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韌勁也具有重要意義。
超大城市、特大城市郊區成重點
根據《2018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鑑》,目前城區常住人口超過500萬的城市共有15座,6城超過1000萬,分別是上海、北京、重慶、廣州、深圳、天津。這裡面由於重慶面積較大,一般只計算主城區,重慶主城區常住人口目前是875萬,因此重慶還是特大城市。也就是說,目前超大城市只有五個,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和天津。
不過,即使是超大城市,也有很大的區別,北京和上海這兩座強一線城市比廣深津規模要大很多,出現人口過多、交通擁堵、生態環境等「大城市病」。為了從病根上破解這些問題,近年來,京滬相繼提出了人口目標和產業疏解政策。相比之下,廣州、深圳、天津等城市無論產業還是人口都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也就是說,15個城區常住人口超過500萬的城市中,有13個城市應該取消進城就業生活5年以上和舉家遷徙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穩定就業生活的新生代農民工、農村學生升學和參軍進城的人口等重點人群落戶限制。
其中,不少城市已經大幅放寬落戶限制。4月7日,特大城市之一的瀋陽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為了進一步吸引更多的各類人才來瀋陽就業創業,瀋陽出臺了全面取消人才落戶限制、進一步放開落戶政策的7條補充意見。包括在沈購房並取得合法房屋手續的(含普通住宅、商業網點、公寓、寫字間等),可在瀋陽市落戶,在瀋陽市繳納職工醫療保險或養老保險的靈活就業人員,可在瀋陽市落戶等,整體落戶政策十分寬鬆。
與此同時,《任務》提到,鼓勵超大特大城市取消郊區新區落戶限制。這也意味著,未來超大城市的郊區、新區將成為落戶和發展的重點。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大城市周邊可以進一步放鬆落戶限制,有利於引導人口向中心城市周邊集聚。彭澎說,中心城市、中心城區有很強的創新能力,周邊地區有勞動力和製造業,兩者結合帶動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同時,中心城市進一步做大,也會產生更強的消費能力,進一步促進經濟增長。
他認為,大城市對外圍區域板塊的教育、醫療加大投入,提高外圍區域的吸引力。新城區、外圍區域建設一定要高標準,公共基礎設施要完善。在外圍區域舒適度提升的情況下,加之房價等因素的作用,外圍區域的發展會越來越好。
重點關注四類中心城市
當前,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此次《任務》明確,要完善和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增強經濟發展優勢區域承載能力,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空間格局,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
《任務》明確,要提升中心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優化發展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重要節點城市等中心城市,強化用地等要素保障,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完善部分中心城市市轄區規模結構和管轄範圍,解決發展空間嚴重不足問題。
實際上,目前我國的一二線城市也都屬於這四類重點城市的行列。當前,不少中心城市都在著力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今年以來,包括杭州、南京等城市都在積極提升城市能級,增強自身集聚資源和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的能力。
1月9日上午,南京市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開幕。南京市代市長韓立明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表示,國家推動區域經濟布局優化,提出「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綜合承載和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將為多重國家戰略疊加的南京打開發展新空間。
馮奎說,《任務》對中心城市發展描繪了更加清晰的路徑圖。這次的通知,結合中國城市發展實際,提出了中心城市的四種主要類型,進一步明確了中心城市在都市圈、城市群發展中具有牽頭協調的地位與作用等,這對於未來中心城市的高質量發展,導向意義十分突出。
而提升城市能級,完善部分中心城市市轄區規模結構和管轄範圍,意味著未來將有不少中心城市繼續通過撤縣設區以及合併周邊地區等方式,做大做強中心城市平臺。實際上,近年來各地紛紛將下轄的縣、縣級市改區,或者合併周邊地區,進一步做大做強中心城市平臺。比如萊蕪併入濟南、西鹹新區由西安代管、縣級市簡陽正式劃歸成都代管等。
中心城市提升能級和競爭力,進而引領帶動都市圈、城市群加快發展。《任務》提出,要大力推進都市圈同城化建設。深入實施《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建立中心城市牽頭的協調推進機制,支持南京、西安、福州等都市圈編制實施發展規劃。以軌道交通為重點健全都市圈交通基礎設施,有序規劃建設城際鐵路和市域(郊)鐵路,推進中心城市軌道交通向周邊城鎮合理延伸,實施「斷頭路」暢通工程和「瓶頸路」拓寬工程。支持重點都市圈編制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
根據《任務》,今年將編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加快推進規劃編制實施,促進重慶市、四川省通力協作,加大成渝地區發展統籌力度,發揮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加強交通、產業、環保、民生政策對接,共同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培育形成新動力源。
4月9日,58同城、安居客發布《2020成渝經濟圈購房軌跡報告》,報告顯示,成都、重慶正快速發展成為趕超型城市群。隨著成都向東、重慶向西相向發展,中間地帶成為兩座城市的橋梁,經濟圈內一體化發展也在不斷推進,新的樓市熱力板塊開始瞄向中間區域。對房地產而言,兩大核心近郊的人居衛星城、產業衛星城,交通衛星城,如渝西經濟區、成都東部新城等成為未來成渝地區發力的重點。
高力國際諮詢服務部餘氤翔董事表示,成渝兩個核心城市之間突破空間限制,共同促進基礎交通建設,從鐵路、高鐵、高速公路等多層次的交通網絡布局,打造「1小時通勤圈」。有了交通網絡的內聯外通,就有了拉動人、財、力等要素流動的必要條件,於是帶來協同發展產業體系的升級。
表:城區常住人口前35名城市
(來源:《2018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