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省級城市是我國城市層級體系中的重要一環,行政地位僅次於直轄市。在當前中心城市引領作用日益凸顯的背景下,不少副省級城市都在積極做大做強城市平臺,發揮更大的帶動作用。
放開落戶條件就是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寧波釋放同城化大動作
日前,寧波公布了「關於公開徵求全面放寬我市落戶條件意見建議的公告」,提出寧波將根據「甬舟一體化」工作要求,給予舟山戶籍人員遷移戶口同城待遇,舟山市區戶籍等同於寧波市區戶籍,舟山縣市戶籍等同於寧波縣市戶籍。
儘管近幾年各地同城化動作頻頻,但真正打破戶籍壁壘的,僅此一例,這也在全國樹立了同城化的新標杆。
曾長期在寧波工作的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對第一財經分析,寧波與舟山淵源很深,歷史上舟山就是屬於寧波的,上世紀50年代才被從寧波分置出去,兩個城市的人文環境也都相同,「口音都一樣。」
另外,寧波港和舟山港在2015年就已經完成了合併重組,成為世界貨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交通方面,寧波到舟山有跨海大橋,寧波到舟山的鐵路也在積極推進之中,通車後寧波到舟山僅需半個小時。
近年來,中心城市合併周邊地區的案例不少,比如濟南萊蕪合併、西安代管西鹹新區、成都代管簡陽、合肥「三分巢湖」等,這些中心城市通過合併周邊地區的方式,實現了城市平臺的擴張。
事實上,隨著甬舟一體化的推進,寧波、舟山兩地合併的消息不時傳出。不過,寧波是計劃單列市,財政上與浙江是分灶吃飯,合併舟山存在不小阻力,難度較大。
「寧波和舟山以後會不會合併很難說。」胡剛說,行政區劃調整涉及的事情比較複雜,但同城化、戶籍互認是中心城市實現擴容的一個方式。通過戶籍互認,加快同城化,對兩地來說都是利好。
舟山擁有深水良港,也是我國重要的石油儲備基地。2011年,舟山群島新區獲批國家級新區(目前各省份最多也就一個國家級新區);2016年,波音首個海外工廠落子舟山;2017年,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在舟山掛牌……可以說,舟山在政策等各方面利好很多,但受限於自身較小的經濟體量和人口總量,這些利好尚未能充分釋放。
胡剛說,舟山的經濟實力不夠,因此依靠寧波這樣的副省級城市、GDP萬億級城市,有利於加快舟山群島新區和自貿區的建設。對寧波來說,通過甬舟一體化,可以進一步整合海洋、港口資源,加快發展海洋產業,而且也有利於做大做強中心城市平臺。
中等二線城市加速追趕武杭南成
除了打破與舟山的戶籍壁壘,此次寧波還全面放開落戶條件,上述公告提出,「在本市合法穩定就業,申請落戶時按規定參加本市社會保險,並且本人或配偶在市區城鎮範圍內有合法穩定住所的,在我市申領《浙江省居住證》後即可申請在合法穩定住所處落戶,取消社保繳納年限限制。」「社保繳納年限累計的範疇由『在本市繳納』放寬至『在浙江省內繳納』,即在省內其他地市繳納的社保可納入本市累計繳納年限。」
儘管不同於南昌、昆明、石家莊等地的零門檻,但作為一個經濟總量過萬億的副省級城市,寧波此次放寬落戶的條件,實際上已經接近了「零門檻」。
此前的4月30日,另一個副省級城市濟南出臺了《關於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人才集聚的若干措施》,對有在濟南從業、居住意願的外地人員,全面取消在城區、鎮區落戶遷入條件限制,濟南也由此成為第一個零門檻落戶的副省級城市。
兩大副省級城市接連大幅放開落戶條件乃至零門檻,也體現了這一類型城市加快做大做強中心城市,提升引領帶動能力的努力。
目前,我國15個副省級城市的發展差異較大,其中領軍的深圳和廣州GDP已經超過了兩萬億,處於一線城市行列。其餘13個城市屬於二線城市,但這13個城市的實力也存在明顯差異,其中武漢、杭州、南京、成都四個城市GDP超過了1.4萬億,是目前二線城市中最具競爭力的,他們與直轄市重慶、天津以及經濟總量最大的地級市蘇州等構成了強二線城市梯隊。
相比之下,寧波、濟南這樣的副省級城市總體上屬於中等二線城市行列,無論是在經濟總量還是在中心城區人口規模、高新技術產業等方面,與「武杭南成」都存在明顯差距。比如,在中心城區人口規模方面,寧波、濟南都屬於城區人口介於300萬到500萬之間的I型大城市,而武漢是中西部第一大城市,城區人口已經超過900萬,成都超過800萬,南京和杭州都超過600萬,他們都是實力強勁的特大城市。
對寧波和濟南等處於I型大城市行列的副省級城市來說,加快吸引人口、做大做強中心平臺,才能增強集聚要素資源和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的能力,才能成為強二線城市,與武杭南成並肩。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分析,城市擴大,尤其是成為特大城市後,就具有較強的城市規模效應。同時,相應的土地指標、城市建設等方面的配套標準也會變化。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牛鳳瑞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濟南、寧波此舉有利於加快做大做強中心城市,有更多強二線城市發展起來了,也可以分散疏解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的壓力,承擔部分功能,帶動更多區域發展,進而促進區域的協調發展。
「這些二線城市本身有一個發展過程。它們通過公共設施的建設、服務質量的提高、就業機會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北京、上海的差距進一步縮小了以後,人才自然地就會向二線城市流動,這也是必然的。」牛鳳瑞說。
而即使是強二線城市,也在進一步做大中心城市平臺。5月9日,重慶主城都市區工作座談會召開,要求加快推進主城都市區高質量發展,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展現大擔當、實現新作為。重慶主城區要擴圍,主城都市區範圍由9個擴至21個區,主城都市區面積、常住人口、經濟總量分別達到2.87萬平方公裡、2027萬人和1.8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