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錦是海南黎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早在3000年前,黎族人民製作服飾就開始使用紡、染、織、繡技藝,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棉紡織染繡技藝之一,被稱為紡織業的「活化石」。2009年10月,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1月19日,由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指導,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和海口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20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簡稱「文化周」)在海口啟幕。文化周以「傳承·創新·共創錦繡世界」為主題,圍繞「論、秀、展、選」四大板塊開展一系列活動,旨在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錦繡文化交流展示平臺和海南黎苗錦繡文化、中國錦繡文化走向世界的窗口。
文化周邀請來自國內外的紡織行業專家,匯聚全球錦繡珍品、薈萃世界級設計師作品,以豐富多樣的藝術展演、分區展覽的形式將黎錦文化展現給世界。
△ 首屆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開幕
秀
大美黎錦光影幻境
據了解,在文化和旅遊部的指導下,11年來,海南致力於黎錦技藝的保護與傳承,海南省政府共投入保護經費1.026億元,建設5個黎錦技藝專題傳習場館、45個黎錦傳習所,在9個黎族市縣的62所中小學中開展了黎錦技藝進校園實踐課,2萬多名學生參與學習。
走進首屆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的開幕現場——海口騎樓老街,猶如身處奇幻夢境:一場沉浸式數字光影黎錦文化幻境秀分別以「光之境」「燈之境」「海之境」為主題,訴說著3000年黎錦的傳承故事。黎錦文化幻境秀總導演李彥說,3000年的黎錦、百年的騎樓老街和現代科學技術碰撞,產生了奇妙的火花,帶給觀眾視覺的衝擊和心靈的震憾,也給黎錦文化增添了一抹獨特的色彩。
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廳長孫穎在開幕致辭時表示,舉辦首屆錦·繡世界文化周是利用非遺保護傳承的創新實踐,將促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推動非遺保護經驗交流互鑑、展示中國文化多樣性、擴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打造特色品牌,以更強聲勢繪製「海南錦繡」名片,講好海南自貿港故事,傳播好海南非遺聲音。
△ 沉浸式數字光影黎錦文化幻境秀
展
錦繡文化古韻之美
黎錦之魅需要對外展示,讓更多人領略。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系列活動「錦繡世界藝術展」和「海南龍被藝術大展」免費對公眾開放。
「錦繡世界藝術展」分為海南錦繡主題展區、國內錦繡主題展區、文創手工藝品展區、參賽作品展區、光影長廊展區以及錦繡文化街。海南錦繡主題展區展出了來自三亞、五指山、白沙、昌江等9個市(縣)有黎錦紋樣的傳統錦片、服裝、飾品、茶具、臺屏和黎錦紋樣竹藤編、鼻簫工藝品等黎錦周邊文創產品,集中展現了錦繡品牌的發展與創新成果。江蘇南京雲錦、貴州苗繡和馬尾繡、蘇州刺繡、南京緙絲……國內錦繡主題展區集中展示了中國傳統錦繡作品、創新錦繡設計作品等。參賽作品展區展出了100件海南黎錦及紋樣服飾創新設計徵集遴選活動的入選設計作品。
展區內琳琅滿目的展品令遊客駐足觀看,不少遊客對文創產品愛不釋手。「我是從天津過來旅遊的,聽朋友說騎樓是海口一個非常有文化特色的地方,沒想到現場看到了這麼多錦繡文化作品展示,在這樣古色古香的街道中欣賞海南黎錦文化藝術真是太賞心悅目了,有一種獲得額外福利的幸福感。」遊客陳旭東高興地說。
△ 「錦繡世界藝術展」上,工作人員正在介紹黎錦文創用品。
百卉千華錦上添花。龍被是黎錦中的精品,由單幅或多幅帶有織繡圖案的黎錦聯綴而成,黎族民眾常用於祭祀與婚喪嫁娶,集黎族紡、染、織、繡四大工藝於一體,堪稱黎錦技藝的巔峰之作。文化周期間在海南省博物館舉辦的「海南龍被藝術大展」,是海南第一次精品龍被大匯聚,41件來自海南省博物館、非遺中心等11家單位及從民間藏品中遴選出來的黎錦精品精彩亮相。展品形式多樣、題材豐富、紋飾精美,全面展示了龍被的歷史文化和藝術高度。其中,海南樂東黎族自治縣非遺項目黎錦代表性傳承人容春瑜的作品《龜壽紋棉被》歷經一年設計製作完成。據了解,製作龍被工序複雜,首先要織好底料,再在底料上用絲線繡出花紋圖案,耗費的時間也非常長。容春瑜說:「龍被圖案不一樣,寓意也不一樣。」
△ 11月19日晚,2020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中的龍被展示。
談
古老技藝煥發新生
海南黎錦具有極高的欣賞和研究價值,黎族傳統的紡、染、織、繡技藝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為古老的棉紡織染繡技藝。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李曉松表示,黎錦技藝是優秀的傳統手工藝,要因時而謀、因時而動、因時而進,利用非遺工作站、傳承人、黎錦讀本等載體,保護傳承好黎錦技藝。
據了解,中央和省區市各級財政每年投入大量資金用於黎錦技藝的保護傳承,目前海南省各市縣有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316人,其中國家級傳承人3人、省級傳承人30人,他們是守護黎錦文化的一線踐行者。
海南黎族妹子張潮瑛來自風景優美的黎鄉白沙黎族自治縣榮邦鄉,作為一名黎錦傳承人,她在公開場合一般會穿著黎錦服飾。2016年6月,張潮瑛成立了白沙燦然黎錦合作社,主營設計和銷售黎錦工藝品,力爭讓更多人領略到海南黎錦的魅力。但合作社初期資金短缺、銷路不暢,困難重重。正當張潮瑛一籌莫展之時,白沙黎族自治縣的扶持專業合作社、開闢電商平臺銷售渠道等政策幫她渡過了難關。2018年底,她開始藉助新媒體平臺傳播黎錦,成為一名「帶貨主播」,穿著黎錦「跳」出了百萬元銷售額。張潮瑛說:「藉助新媒體,讓更多人知道海南有一個熱愛黎錦、充滿活力的年輕團隊,緊跟潮流,何樂而不為?」打開黎錦的銷路後,張潮瑛主要負責黎錦技藝的培訓、文創產品的研發設計和拍攝宣傳視頻。她希望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改革,讓更多人接受和喜愛黎錦。合作社成立至今,培訓過60戶貧困戶,固定合作的當地成員有20多戶,兼職合作的有200多戶。「只要有訂單,我的堅持就有意義。」張潮瑛說,「我希望通過努力帶動身邊人增收,把生活過得更好,同時也讓更多人愛上黎錦。」
△ 2020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光影秀與黎錦秀融合
「再時尚的設計也不能忘了民族文化的根本,有3000年歷史的黎錦是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不能忽視的靈感源泉。」海口經濟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老師鄒玉雪說,自學校於2015年開設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以來,一直將民族文化貫穿其中,在教學中開設了黎錦圖案的創新設計等課程,在創意課程中加入民族傳統文化元素,讓傳統和時尚的結合契合當代人的審美。在教學中,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們在參加各類設計大賽時多以傳統黎錦等為出發點,並進行色彩、圖案的創新。
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副廳長劉成指出,海南省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三級名錄保護體系,舉辦了系列專題活動,擴大了黎錦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打造了「非遺+旅遊+扶貧」模式,實現了多贏。
據悉,此次文化周邀請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及傳承人對《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討論稿)暢談了各自的看法,並提出建議,共同為海南非遺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建言獻策。
論
文旅融合傳承創新
怎樣使瀕臨失傳的黎錦織造工藝得到繼承和發揚,走向五洲四海,增強海南民眾的文化自信?在文化周的「非遺傳承與創新」專題論壇上,與會人士暢所欲言,為非遺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原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認為,要充分運用現代科技,讓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和服飾製作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開發文創產品,使傳統技藝煥發生機、引領時尚、走向國際。
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公共文化處(非遺處)相關負責人表示,要以政府為主,同時發揮好民間力量的作用,利用新技術、新手段做好非遺的傳播。要主動擁抱網際網路,藉助新媒體力量傳播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國際傳播的重要途徑。
黎錦如何更好地走向市場、走進生活?國家級非遺項目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劉香蘭認為,黎錦的圖騰等元素不僅可以點綴時尚服裝、包包、圍巾,也可以展現在壁掛、杯墊、床上用品、抱枕等生活用品中。海南省級非遺項目黎錦雙面繡代表性傳承人符秀英6年來不斷走訪、調研、實踐,終於將龍被的織法、染色等工藝一一理順。她說:「海南黎錦是寶貴的資源,但是繡娘繡出來的工藝品卻很難提升附加值,為讓更多人喜歡黎錦和使用黎錦,需要政府、企業和傳承人形成合力,通過設計理念提升黎錦產品的價值,使黎錦更好地走向市場,實現黎錦的傳承和創新發展。」據了解,現在符秀英還時常自費外出學習,在鞏固加強技藝的同時接收更多外部信息和先進理念。她說:「龍被製作技藝不能失傳,我希望把這項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承、弘揚下去。」
△ 11月19日晚,2020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黎錦秀中的親子時尚展示。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裘海索認為,未來可以在黎錦制度化保護形態下嘗試引入先進技術,加大傳統黎錦服飾及周邊產品的生產,滿足更多人對黎錦產品的需求。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山東大學旅遊產業研究院院長王德剛認為,非遺可以通過舞臺藝術、景區、社區旅遊、旅遊商品等場景與旅遊融合,促進文旅融合發展。
據悉,為更好地弘揚黎錦文化,海南黎錦先後亮相上海時裝周、中國國際時裝周、斐濟時裝周,演繹了一場民族風情與時尚元素交相輝映的時裝大秀,生動詮釋了黎錦技藝的保護傳承與創新訴求。此外,黎錦多次走出國門,到英國、義大利、韓國、日本等國家進行展演,並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向世界展示有著3000年歷史的黎錦技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活態遺產處代表提姆·柯蒂斯曾稱讚,黎錦工藝獨特精湛、風格古樸典雅、文化內涵豐富,是目前紡織手工藝中難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的藝術品之一。
選
千年黎錦華麗嬗變
8月18日,黎錦及紋樣服飾創新設計徵集遴選活動啟動。3個多月以來,來自全國12個省區市和美國、英國的526位選手參賽,徵集到設計作品522套1970件,經過3輪評選,評出金獎、銀獎等4個獎項,獲獎者26名,獲獎作品150件。
設計者以黎錦及紋樣兩大板塊為設計靈感。黎錦板塊通過傳統黎錦服飾創新,設計生成的黎錦服飾創新產品,包括黎錦女子服飾系列、黎錦男子服飾系列;紋樣板塊包括海島沙灘服飾系列、潮流休閒服飾系列、秋·冬服裝系列、禪·茶服裝系列。其中,「黎繡新歌——全家福」「黎韻·禪心」2個系列作品獲得金獎;「清風明月」「黎錦旗袍」「禪茶黎味」「黎夢」4個系列作品獲得銀獎;「木棉kapok」「天上什寒」「黎錦繡海」等10個系列作品獲得銅獎。
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黨組書記林光強表示,舉辦錦·繡世界文化周旨在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加強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海南將持續舉辦系列活動,向世界傳播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海南自貿港和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建設。
△ 11月19日晚,2020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黎錦秀現場。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陽光海南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