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這麼美,要讓世界看見

2020-12-20 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

黎錦是海南黎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早在3000年前,黎族人民製作服飾就開始使用紡、染、織、繡技藝,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棉紡織染繡技藝之一,被稱為紡織業的「活化石」。2009年10月,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1月19日,由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指導,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和海口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20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簡稱「文化周」)在海口啟幕。文化周以「傳承·創新·共創錦繡世界」為主題,圍繞「論、秀、展、選」四大板塊開展一系列活動,旨在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錦繡文化交流展示平臺和海南黎苗錦繡文化、中國錦繡文化走向世界的窗口。

文化周邀請來自國內外的紡織行業專家,匯聚全球錦繡珍品、薈萃世界級設計師作品,以豐富多樣的藝術展演、分區展覽的形式將黎錦文化展現給世界。

△ 首屆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開幕

大美黎錦光影幻境

據了解,在文化和旅遊部的指導下,11年來,海南致力於黎錦技藝的保護與傳承,海南省政府共投入保護經費1.026億元,建設5個黎錦技藝專題傳習場館、45個黎錦傳習所,在9個黎族市縣的62所中小學中開展了黎錦技藝進校園實踐課,2萬多名學生參與學習。

走進首屆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的開幕現場——海口騎樓老街,猶如身處奇幻夢境:一場沉浸式數字光影黎錦文化幻境秀分別以「光之境」「燈之境」「海之境」為主題,訴說著3000年黎錦的傳承故事。黎錦文化幻境秀總導演李彥說,3000年的黎錦、百年的騎樓老街和現代科學技術碰撞,產生了奇妙的火花,帶給觀眾視覺的衝擊和心靈的震憾,也給黎錦文化增添了一抹獨特的色彩。

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廳長孫穎在開幕致辭時表示,舉辦首屆錦·繡世界文化周是利用非遺保護傳承的創新實踐,將促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推動非遺保護經驗交流互鑑、展示中國文化多樣性、擴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打造特色品牌,以更強聲勢繪製「海南錦繡」名片,講好海南自貿港故事,傳播好海南非遺聲音。

△ 沉浸式數字光影黎錦文化幻境秀

錦繡文化古韻之美

黎錦之魅需要對外展示,讓更多人領略。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系列活動「錦繡世界藝術展」和「海南龍被藝術大展」免費對公眾開放。

「錦繡世界藝術展」分為海南錦繡主題展區、國內錦繡主題展區、文創手工藝品展區、參賽作品展區、光影長廊展區以及錦繡文化街。海南錦繡主題展區展出了來自三亞、五指山、白沙、昌江等9個市(縣)有黎錦紋樣的傳統錦片、服裝、飾品、茶具、臺屏和黎錦紋樣竹藤編、鼻簫工藝品等黎錦周邊文創產品,集中展現了錦繡品牌的發展與創新成果。江蘇南京雲錦、貴州苗繡和馬尾繡、蘇州刺繡、南京緙絲……國內錦繡主題展區集中展示了中國傳統錦繡作品、創新錦繡設計作品等。參賽作品展區展出了100件海南黎錦及紋樣服飾創新設計徵集遴選活動的入選設計作品。

展區內琳琅滿目的展品令遊客駐足觀看,不少遊客對文創產品愛不釋手。「我是從天津過來旅遊的,聽朋友說騎樓是海口一個非常有文化特色的地方,沒想到現場看到了這麼多錦繡文化作品展示,在這樣古色古香的街道中欣賞海南黎錦文化藝術真是太賞心悅目了,有一種獲得額外福利的幸福感。」遊客陳旭東高興地說。

△ 「錦繡世界藝術展」上,工作人員正在介紹黎錦文創用品。

百卉千華錦上添花。龍被是黎錦中的精品,由單幅或多幅帶有織繡圖案的黎錦聯綴而成,黎族民眾常用於祭祀與婚喪嫁娶,集黎族紡、染、織、繡四大工藝於一體,堪稱黎錦技藝的巔峰之作。文化周期間在海南省博物館舉辦的「海南龍被藝術大展」,是海南第一次精品龍被大匯聚,41件來自海南省博物館、非遺中心等11家單位及從民間藏品中遴選出來的黎錦精品精彩亮相。展品形式多樣、題材豐富、紋飾精美,全面展示了龍被的歷史文化和藝術高度。其中,海南樂東黎族自治縣非遺項目黎錦代表性傳承人容春瑜的作品《龜壽紋棉被》歷經一年設計製作完成。據了解,製作龍被工序複雜,首先要織好底料,再在底料上用絲線繡出花紋圖案,耗費的時間也非常長。容春瑜說:「龍被圖案不一樣,寓意也不一樣。」

△ 11月19日晚,2020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中的龍被展示。

古老技藝煥發新生

海南黎錦具有極高的欣賞和研究價值,黎族傳統的紡、染、織、繡技藝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為古老的棉紡織染繡技藝。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李曉松表示,黎錦技藝是優秀的傳統手工藝,要因時而謀、因時而動、因時而進,利用非遺工作站、傳承人、黎錦讀本等載體,保護傳承好黎錦技藝。

據了解,中央和省區市各級財政每年投入大量資金用於黎錦技藝的保護傳承,目前海南省各市縣有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316人,其中國家級傳承人3人、省級傳承人30人,他們是守護黎錦文化的一線踐行者。

海南黎族妹子張潮瑛來自風景優美的黎鄉白沙黎族自治縣榮邦鄉,作為一名黎錦傳承人,她在公開場合一般會穿著黎錦服飾。2016年6月,張潮瑛成立了白沙燦然黎錦合作社,主營設計和銷售黎錦工藝品,力爭讓更多人領略到海南黎錦的魅力。但合作社初期資金短缺、銷路不暢,困難重重。正當張潮瑛一籌莫展之時,白沙黎族自治縣的扶持專業合作社、開闢電商平臺銷售渠道等政策幫她渡過了難關。2018年底,她開始藉助新媒體平臺傳播黎錦,成為一名「帶貨主播」,穿著黎錦「跳」出了百萬元銷售額。張潮瑛說:「藉助新媒體,讓更多人知道海南有一個熱愛黎錦、充滿活力的年輕團隊,緊跟潮流,何樂而不為?」打開黎錦的銷路後,張潮瑛主要負責黎錦技藝的培訓、文創產品的研發設計和拍攝宣傳視頻。她希望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改革,讓更多人接受和喜愛黎錦。合作社成立至今,培訓過60戶貧困戶,固定合作的當地成員有20多戶,兼職合作的有200多戶。「只要有訂單,我的堅持就有意義。」張潮瑛說,「我希望通過努力帶動身邊人增收,把生活過得更好,同時也讓更多人愛上黎錦。」

△ 2020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光影秀與黎錦秀融合

「再時尚的設計也不能忘了民族文化的根本,有3000年歷史的黎錦是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不能忽視的靈感源泉。」海口經濟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老師鄒玉雪說,自學校於2015年開設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以來,一直將民族文化貫穿其中,在教學中開設了黎錦圖案的創新設計等課程,在創意課程中加入民族傳統文化元素,讓傳統和時尚的結合契合當代人的審美。在教學中,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們在參加各類設計大賽時多以傳統黎錦等為出發點,並進行色彩、圖案的創新。

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副廳長劉成指出,海南省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三級名錄保護體系,舉辦了系列專題活動,擴大了黎錦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打造了「非遺+旅遊+扶貧」模式,實現了多贏。

據悉,此次文化周邀請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及傳承人對《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討論稿)暢談了各自的看法,並提出建議,共同為海南非遺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建言獻策。

文旅融合傳承創新

怎樣使瀕臨失傳的黎錦織造工藝得到繼承和發揚,走向五洲四海,增強海南民眾的文化自信?在文化周的「非遺傳承與創新」專題論壇上,與會人士暢所欲言,為非遺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原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認為,要充分運用現代科技,讓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和服飾製作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開發文創產品,使傳統技藝煥發生機、引領時尚、走向國際。

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公共文化處(非遺處)相關負責人表示,要以政府為主,同時發揮好民間力量的作用,利用新技術、新手段做好非遺的傳播。要主動擁抱網際網路,藉助新媒體力量傳播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國際傳播的重要途徑。

黎錦如何更好地走向市場、走進生活?國家級非遺項目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劉香蘭認為,黎錦的圖騰等元素不僅可以點綴時尚服裝、包包、圍巾,也可以展現在壁掛、杯墊、床上用品、抱枕等生活用品中。海南省級非遺項目黎錦雙面繡代表性傳承人符秀英6年來不斷走訪、調研、實踐,終於將龍被的織法、染色等工藝一一理順。她說:「海南黎錦是寶貴的資源,但是繡娘繡出來的工藝品卻很難提升附加值,為讓更多人喜歡黎錦和使用黎錦,需要政府、企業和傳承人形成合力,通過設計理念提升黎錦產品的價值,使黎錦更好地走向市場,實現黎錦的傳承和創新發展。」據了解,現在符秀英還時常自費外出學習,在鞏固加強技藝的同時接收更多外部信息和先進理念。她說:「龍被製作技藝不能失傳,我希望把這項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承、弘揚下去。」

△ 11月19日晚,2020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黎錦秀中的親子時尚展示。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裘海索認為,未來可以在黎錦制度化保護形態下嘗試引入先進技術,加大傳統黎錦服飾及周邊產品的生產,滿足更多人對黎錦產品的需求。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山東大學旅遊產業研究院院長王德剛認為,非遺可以通過舞臺藝術、景區、社區旅遊、旅遊商品等場景與旅遊融合,促進文旅融合發展。

據悉,為更好地弘揚黎錦文化,海南黎錦先後亮相上海時裝周、中國國際時裝周、斐濟時裝周,演繹了一場民族風情與時尚元素交相輝映的時裝大秀,生動詮釋了黎錦技藝的保護傳承與創新訴求。此外,黎錦多次走出國門,到英國、義大利、韓國、日本等國家進行展演,並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向世界展示有著3000年歷史的黎錦技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活態遺產處代表提姆·柯蒂斯曾稱讚,黎錦工藝獨特精湛、風格古樸典雅、文化內涵豐富,是目前紡織手工藝中難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的藝術品之一。

千年黎錦華麗嬗變

8月18日,黎錦及紋樣服飾創新設計徵集遴選活動啟動。3個多月以來,來自全國12個省區市和美國、英國的526位選手參賽,徵集到設計作品522套1970件,經過3輪評選,評出金獎、銀獎等4個獎項,獲獎者26名,獲獎作品150件。

設計者以黎錦及紋樣兩大板塊為設計靈感。黎錦板塊通過傳統黎錦服飾創新,設計生成的黎錦服飾創新產品,包括黎錦女子服飾系列、黎錦男子服飾系列;紋樣板塊包括海島沙灘服飾系列、潮流休閒服飾系列、秋·冬服裝系列、禪·茶服裝系列。其中,「黎繡新歌——全家福」「黎韻·禪心」2個系列作品獲得金獎;「清風明月」「黎錦旗袍」「禪茶黎味」「黎夢」4個系列作品獲得銀獎;「木棉kapok」「天上什寒」「黎錦繡海」等10個系列作品獲得銅獎。

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黨組書記林光強表示,舉辦錦·繡世界文化周旨在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加強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海南將持續舉辦系列活動,向世界傳播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海南自貿港和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建設。

△ 11月19日晚,2020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黎錦秀現場。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陽光海南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

相關焦點

  • 2020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啟幕 活力非遺前程錦繡
    2020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開幕式上,奉上了一場千年黎錦與百年騎樓碰撞融合的燈光秀。本報記者 趙優 攝2020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啟幕活力非遺 前程「錦繡」本報海口11月19日訊 (記者趙優)精彩光影秀演繹黎錦的光陰故事,美麗服飾表演秀展示海南非遺魅力……11月19日晚,由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指導,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和海口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
  • 海口騎樓老街「文化周」,五指山展位最火爆,天上多了一個大月亮
    接著分享我的海口見聞,今天要去的是海口騎樓老街的中山路,這裡是2020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的主會場,今天將拉開帷幕。海口的騎樓老街區,是海口市一處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觀,至今有700多年歷史,海口騎樓老街有著「中國歷史十大文化名街」的美譽。
  • 旅遊周刊 | 文化+旅遊 加出無限精彩!文化活動為海南旅遊再添引擎
    錦·繡世界文化周開幕式上,數字光影黎錦文化幻境秀。海島文化韻味 日漸濃厚11月19日晚, 2020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以下簡稱「文化周」)在海口騎樓老街開幕,一場沉浸式數字光影黎錦文化幻境秀精彩上演,分別以「光之境」「燈之境」「海之境」等為主題,訴說三千年黎族織錦的美麗故事。
  • 可逛可賞可玩 海南歡樂節海口文旅活動唱主角「圖」
    科技與非遺融合,古老與時尚交輝,市民遊客體驗到了海南非遺在傳承、創新、融合中散發的全新活力。沉浸式數字光影黎錦文化幻境秀吸引市民遊客觀看。(活動方供圖)此外,黎錦服飾在「大美黎錦」服飾表演秀閃亮登場,以紅、藍、綠、黃、黑等色系上演黎錦古老與時尚的融合之美,令觀眾大飽眼福。
  • 2020年海南國際旅遊島歡樂節今日開幕
    2020世界旅遊美食發展論壇和2020年中國旅遊美食大賽等活動。  時間:2020年11月20日-12月6日  地點:海口市、陵水黎族自治縣  8  2020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  文化周以「傳承 創新 共創錦繡世界」為主題,規劃「論、秀、展、選」四大板塊活動,旨在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錦繡產品展示平臺、中國錦繡文化的舞臺、
  • 「2020海南自貿港大國非遺工匠藝術珍品展」在海南舉辦
    王子謙 攝   中新網海口12月27日電 (記者 王子謙)「2020海南自貿港大國非遺工匠藝術珍品展暨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大會」27日在海南省博物館舉辦,展示多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技藝的風採。
  • 傳統手藝代表土家織錦、連物繡與打籽繡等,文化傳承價值大於實用
    在古代,服裝穿戴物都是手工完成,工藝手法比較有講究,民間也傳承下來許多經典的工藝,比如土家織錦、以及連物繡與打籽繡等。一、傳統手藝土家織錦凡是由彩線織就圖案的織物,都能統稱為「錦」,錦是一種相當古老而美好的東西。3000多年前的周朝絲織物中,就已經有錦,五色燦爛,華麗異常。
  • 海南這場全民狂歡「盛會」即將開幕!
    時間:2020年11月20日09:00-09:20地點:海南國際會展中心迎賓大廳4.2020年(第五屆)海南世界休閒旅遊博覽會本屆休博會展館面積約20000平方米,展示涵蓋國內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文化旅遊產品、體育旅遊產品以及會獎旅遊產品等多個領域,打造國際休閒旅遊目的地交流合作平臺,促進海南旅遊文化產業全面融合提升
  • 【中國夢·踐行者】文化做針線 繡出嶺南美 她推動中國服裝走向世界
    2016年,鄧兆萍聯手嶺南知名畫家蒙復旦和鄧小玲,並邀請到廣州繡品工藝廠的廣繡好手、玉雕師傅,共同推出《織夢嶺南·廣府薈》系列作品。鄧兆萍帶著這套融合廣繡工藝,結合廣州玉雕以及廣彩工藝飾品的服裝參加了「2017春夏中國國際時裝周」,榮獲「年度中國最佳女裝設計師」。同年在第69屆法國坎城國際電影節開幕式上,女導演鍾萱身著一件點綴著朵朵粉桃的藍色綢緞長裙走上紅毯。
  • 「國風」陣陣刮 開物成務把海報繡出來 還要繡上你額頭!
    作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的湘繡,其特有的鬅毛針和雙面全異繡技藝被譽為「不可思議的魔術般的藝術」,但由於手繡對人工技術要求高、製作時間長、單一生產不可複製等特性,刺繡產業出現了人才培養困難、產業配套設施欠缺、設計理念落後及銷售渠道單一等系列問題,湘繡市場也在大幅度萎縮,2006年,湘繡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世界美食之都」——2020順德(順控集團)美食文化周
    」--2020順德(順控集團)美食文化周(以下簡稱美食文化周)的啟幕,不論是在順德華僑城歡樂海岸PLUS,還是在漁人碼頭,都能看到不論年齡、不分職業,聞香而動的市民和遊客的身影。中國烹飪協會會長傅龍成在美食周開幕儀式上就表示,順德是中國美食名城,更是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認定的世界美食之都,是中國粵菜的廚師之鄉,是粵菜重要發源地之一,「民以食為天」,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吃東西」早已不是單純地為了充飢,而變成了對更高生活質量的追求和飲食文化的鑑賞。
  • 聽大藝術家細述《中國美》,Discovery讓世界看見中國美學魅力
    《中國美》在優酷獨家上線後便快速收穫一批忠實觀眾,在社交媒體平臺上也形成一波話題討論熱度,播出第一周就在同類短視頻中以超過5845萬的播放量,拿下微博紀錄片視頻篇榜單Top1。此外,豆瓣網友也對節目迅速給出了9.3分的「初評分」。
  • 海南民間首次舉辦國際貝展 貝殼世界原來這麼好玩
    那些美麗的貝殼,帶著來自海洋的神秘風情,讓我們對海水裡的世界產生無窮的遐想。海南首屆國際貝展現場,觀眾交流活躍。Ibrahin 攝    10月5日,由民間愛好者「貝殼城會玩」團隊發起的海南首屆國際貝展在海口藍庭酒店悄然開幕,在極少宣傳的情況下,竟然吸引了超過兩千人次到場參觀,兩天的三場講座更是爆滿,牆邊都站滿了人。許多觀眾都有共同的感受:貝殼竟然可以這麼多,這麼美!
  • 青繡,青海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
    互助金盤繡公司供圖在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盛行的撒拉族刺繡。循化聖駝公司供圖堆繡——碎布上的浮雕藝術。資料圖片青海刺繡展暨刺繡大賽現場。資料圖片「青繡」,這個與我省「拉麵經濟」相得益彰的特色文化旅遊產業,正在以飛快的速度走出青海,走向世界,成為青海的新名片,成為青海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青海民間傳統刺繡簡稱「青繡」。
  • 12萬噸老酒做主角,這60秒讓世界看見中國之美
    ② 初衷:讓世界看見中國白酒之美 零碎的畫面不斷交替閃現,一串數字貫穿正片四分之三的時長,捨得全新宣傳片可以說是大膽顛覆了傳統白酒廣告,這種敢於創新的精神再次讓行業矚目。 但對於捨得酒業來說,這支宣傳片的內涵不只是創新,更重要的是肩負著讓世界看見中國白酒之美的重任。
  • 中國國際時裝周DAY2回顧:民族風、漢字成創作靈感
    在2020春夏中國國際時裝周第二日,秀場上以傳統文化為靈感的巧思設計成為觀眾關注的熱門看點。ZENGFENGFEI·曾鳳飛:以少數民族文化為創作靈感圖/主辦方供圖。2020春夏ZENGFENGFEI主題為「哈山」,主要以56個民族為創作靈感。服飾圖案大多為傳統的幾何形圖案,圖案用色主要以綠、藍為主調,面料的運用上以宋錦、霞光綢、重縐絲等民族風面料為主,表現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與底蘊。
  • 這麼秀秀秀秀秀秀秀秀秀秀秀的青繡!
    是人生,更是萬千牽絆的情感看過青繡作品後你會嘆為觀止用手、用心、用靈魂才能繡出一幅絕佳、超美的作品!新華網 潘彬彬攝青海有著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青繡,也能繡出來!怎麼繡?我來告訴你!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過馬營鎮的藏族繡女昂毛吉在繡制傳統藏繡。新華社記者 侯德強 攝
  • 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卻能讓你看見更美的世界
    由於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高考被推遲了一個月,終於等到7月7日順利舉行。據統計,2020年度的高考人數達到1071萬,同比去年增加40萬人。對於每一個參加過高考的人來說,高考都是人生中一次重要的經歷。
  • 海南文化走進芬蘭芬芳綻放 - 瓊臺往來
    原題:海南文化走進芬蘭芬芳綻放 內容豐富形式獨特盡展海南之美    9月的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秋高氣爽,當地時間9月10日下午,「海南文化走進芬蘭」活動在位於赫爾辛基市中心的芬蘭大廈舉行。    在400餘平方米的會議大廳內,43幅展板以「這裡是海南」「國際旅遊島」「文化交流」三個部分展示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年來所取得的成就;74張圖片向嘉賓們呈現了海南在基礎建設、生態建設、對外開放、國際旅遊島建設及文體賽事等多個方面的亮點。    省民族歌舞團專門為此次文化交流活動創作了反映海南苗族苗繡文化的舞蹈《繡》,演員們舉手投足間將海南苗族風情盡情展示出來。
  • 背上娃 繡著花 養好家(解碼·文化遺產賦彩生活)
    但正如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院長肖惠華所說,像許多民族工藝一樣,楚雄彝繡的產業化一直小散弱,「看著好瞧,穿不出去」的尷尬、藏在深山無人識的寂寞揮之不去。如何激活如此豐厚的民族文化資源,如何更好打造品牌闖市場,讓繡娘們美起來、富起來?走出去,傳統技藝登上國際大舞臺去年9月,楚雄彝繡迎來「高光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