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靈 通訊員 尤朝英 文/圖)1994年初,20歲的廣西小夥李雲華剛從衛校畢業不久,一次隨親戚到泉州南安看望一位朋友,聽聞南安麻風病人康復點正缺少駐泉州泉州村醫生,他決定去試一試。沒想到這麼一試,他便在康復點安了家,以麻風病人為伴,默默駐守了24年。他不僅幫助病人治療、康復,還照顧病人生活上的方方面面。24年間,因無法放心病人,他只回過廣西老家7次。同時,附近村民有個頭疼腦熱,也來找他看病,他早已成為周邊村民心裡最貼心的醫生。
全面貼心照料 病人把他當親人
南安市柳城街道上都村麻風村是福建省唯一的麻風病康復點。前年一個冬天的夜晚,冬雨攜寒風撞擊著病房的窗玻璃。迷迷糊糊中,老潘聽到窗外有一些不一樣的聲響。他起身穿好衣服,撐傘走到屋外,赫然看到70多歲患有精神疾病的胡阿婆竟爬到樹下,淋著雨瑟瑟發抖。他一驚,立即回屋裡撥打李雲華的電話。很快,李雲華冒雨趕來。兩人一邊勸一邊「搬」,將胡阿婆送到屋內。
說起這段往事,老潘記憶猶新。老潘早在李雲華入駐康復點前,便是這裡的一名病人。他口中的閩南語「李啊」、「李先」,是病人們對李雲華的「愛稱」。老潘告訴記者,「病人腿腳不方便,李啊會幫著買東西。對我們來說,他就是親人。」
麻風病後遺症大多會導致畸殘,有的手指不全,有的肢體潰爛流膿……因此打針、傷口衝洗、換藥等,是李雲華的日常工作。一些麻風病人被家屬遺棄,他還會幫助他們解決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困難。
去年,胡阿婆的病情越來越嚴重。1958年進入康復點後,她一直生活在這裡,沒有成家,只有一名遠房親戚偶爾來看一看。到了後期,老人雙腿無法行走,在床上躺了一整年,全是李雲華在照顧,換衣、擦身、清洗、餵飯……直到老人去世,他又幫忙辦了後事。
「他甚至買了理髮工具,幫病人理髮,關心病人生活上的點點滴滴。」南安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戴藝鋒說,李醫生在康復點所做的一切,已遠超一名醫生的職責。
早年條件艱辛 拿著手電筒查房
採訪中,李雲華的妻子陳秀敏一直在廚房張羅著。1998年,經她父親的朋友牽線,兩人喜結良緣。「那時,他已經來駐村三四年,村裡沒有診所,要看病得走3公裡遠,大家感冒發燒就來找他,大家都很信任他,我父親也特別滿意。」陳秀敏笑著說,婚後住在康復點,當時這裡只有一座破房子。
陳秀敏所說的「破房子」,是一棟1958年建的泥土房。1994年剛駐點時,李雲華獨自一人在這裡生活、辦公,與39名麻風病人相伴。「當時最大的困難就是停電和路不通,有一個月甚至23天沒電。」他說,每天早晚的查房是雷打不動的,一旦停電,他就拿著手電筒到病房。由於缺乏醫療設施,康復點所需的藥品存放在南安市區的皮膚病防治院,他每隔一周得去取一次。土路難走,他蹬著自行車往返40公裡崎嶇山道,多年來已記不清蹬壞多少輛車。
2005年,一座小磚房挨著泥土房建起,他們才從已成危房的泥土房搬出;2008年,康復點周圍也修了水泥路,他們的出行才更加便利。
為更好服務病人 自學成為全科醫生
現在,康復點僅剩下8名病人,都是1958年左右進來的「老病號」,其中最老的已87歲,最小的也有53歲。但哪怕康復點只剩下1個病人,李雲華都放心不下。因此,24年來,他只回過家鄉7次。「一開始,父母並不支持,我每次都寫信向他們解釋,麻風病可防可治不可怕,請他們放心。」他說,現在手機等通訊工具便利,他便常給家裡人打電話。
雖然麻風病人越來越少,他卻並沒有閒下來,因為周邊村民早已把他認定為貼心的好醫生。為了更好地服務村民,他從一名專科醫生,「升級」為全科醫生——2002年,他參加福建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以優良成績畢業;2010年,他繼續就讀福建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獲得本科學歷。
「這麼多年來,李醫生把他的全身心都放在康復點的工作上,克服生活條件簡陋等重重困難,始終關心、體貼病患,事事為病患著想,非常不容易。」戴藝鋒說,「他無私奉獻的精神和長年累月的堅持,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聲 音
沒有壯舉卻溫暖人心
·南安市柳城街道黨工委書記 黃少偉·
麻風病,讓不少人談此色變,而李雲華醫生卻在這裡兢兢業業工作了24年。他每天為麻風病人做康復治療,照料病人的日常生活,成了麻風病人最踏實的依靠。他每隔一兩天就要往返20多公裡山路幫助麻風病人取藥、購買日用品,在病人眼中,他既是醫生,更是親人。沒有誓言,卻踐行大愛,沒有壯舉,卻溫暖人心。仁心醫者,以德載醫。李雲華努力踐行共產黨員的先進性,用真情和執著譜寫了一篇播撒光和熱的詩章,無愧於「人民的好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