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念過4年私塾,卻在南安捐建好幾所學校、醫院!

2021-01-08 騰訊網

童年充滿苦難,18歲遠赴新加坡謀生;經營企業差點破產,67歲再創業東山再起;首創全國民間基金組織,澤被科教文衛;慈善家陳水俊——

窮獨善其身 達兼濟南北

南安詩山,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唐貞元八年,在詩山境內高蓋山結廬攻讀的歐陽詹高中進士,喜登龍虎榜,「開八閩文風之先」。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曾多次登臨高蓋山,瞻仰歐陽詹讀書處,由衷感嘆:「此詩山也」

詩山鵬峰村與朱熹也頗有淵源。朱熹路過此地時,見山勢如鵬鳥展翅,即在巖石上題刻「鵬峰勝地」。「鵬峰」之名由此而來。

時過境遷,誰也不承想過,100年前,在這個富有詩意的小鎮,一戶窮苦家庭誕生的一名男嬰,此後會出人頭地,成為著名的愛國華僑、企業家、慈善家。這位華僑巨子就是陳水俊。

「陳水俊先生雖然只念過4年私塾,但他學識很高,長期學習詩詞,孜孜不倦地創作。其跌宕起伏的人生,造就了他傾其所有報效祖國,造福桑梓,留下了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談及陳老先生,南安鵬峰中學校長林金途由衷敬佩。

捐獻以億計 惠及大江南北

說到陳水俊,不得不提到他的家鄉鵬峰村,以及他在當地斥巨資擴建的南安師範學校。

一進學校大門,便可見陳水俊題寫的「承先啟後,責無旁貸」八個大字,繼續往前,「俊園」坐落在道路右側,蔚為壯觀。

俊園首層是假山池水,二層有序排著5隻青石龜,馱著各級政府為他建立的白石碑,三層樹立著陳水俊全身雕塑像,凝望著整個校園。四層入口處為「水俊陵」,朝東正面有個神龕,裡面鑲掛著陳老的半身影雕像,兩邊有副「窮獨善其身,達兼濟南北」的對聯

學校辦公室主任葉文斌解釋道:「這兩句語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陳老親自改定的,也是他一生的寫照。他在世時就囑咐後人他百年後,將骨灰撒向大海,神龕放置著他健在時的頭髮、牙齒和指甲。」超然脫俗,令人肅然起敬。

站在俊園前,抬頭仰望,便是俊秀文藝院、陳水俊先生紀念堂。俊秀文藝院設有音樂教室、練琴房、合唱廳等教學場所,一樓大廳牆壁掛著陳水俊與伉儷李燕秀的影雕像。葉文斌介紹:「李燕秀實為陳老的繼室,在陳水俊最貧困潦倒的時候,一直在身邊陪伴,支持他義舉,回報社會,奉獻祖國。先生一直念叨,三遷得福離不開她。」

頂層的紀念堂陳列著陳水俊生平事跡及留在世上的詩作,還珍藏了許多墨寶及外界頒給陳老的榮譽。這樣的紀念館鵬峰中學、鵬峰二中也有。「在陳水俊的關心支持下,當時的南師校容校貌、教學質量躍居全省前列,為社會培養了無數人民教師。」葉文斌說。

時間撥回到24年前。1995年4月,應泉州市政府邀請,陳水俊來到泉州,經過洽談,由振興中華教育科學基金會資助1455萬元,泉州市政府籌措配套工程款550萬元,用於擴建南安師範學校系列工程。1997年6月底,南安師範學校正式完工。2001年11月,為適應新時代教育事業的發展需要,南安師範學校正式併入泉州師範學院,成為現在的泉州師範學院詩山校區。

投資擴建南安師範學校僅是這位海外華僑熱心公益的一個縮影。陳水俊在世時捐獻數以億計,澤被科教文衛,惠及大江南北。

67歲再創業 輾轉多地迅速崛起

近日,在鵬峰村村委會工作人員陳良海的帶領下,記者參觀了陳水俊故居。「這是具有閩南特色的大厝,陳水俊在這裡生活了18年。上世紀70年代末,陳水俊回鄉在故居上厝堂左側新建勝昔居,以表落葉歸根之情。」陳良海說,這位鵬峰之子的童年充滿苦難。

1919年4月25日,陳水俊出生於詩山霞宅村(現鵬峰村),出生時父親已過世。母親帶著哥哥和他,艱難度日。母親常為人家縫製鞋帽衣裳和裝飾品,而他則放牛、幫忙種田。12歲那年,母親去世,失學後的陳水俊跟著家人放牛、種田、砍柴、做工、當挑夫,到舊軍隊裡當勤務兵,到永春學理髮。

為了謀生,1937年,18歲的陳水俊從廈門搭船遠赴新加坡。到了新加坡,先在一家具店當粉刷工,4個月後輾轉到檳城,因謀職困難,只好到一家理髮店重操舊業。不久,「七七」盧溝橋事變,南洋華僑紛紛響應,成立支援祖國抗戰組織,熱血的他還堅持每月從16元的固定工資中捐出3元給籌賑會。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逼向新加坡。他參加了華人自發組織的抗日義軍。由於義軍裝備簡陋、訓練差,很快敗散。日軍佔領新加坡後,他的身份敗露,被日軍卡車運走,必然會被處死。當卡車進入彎道減速時,他急跳車而下,鑽入附近小巷逃生。

絕處逢生,猶獲新生。日本投降後,他開始涉足商界,尋覓商機。當時,有一家洋行庫存大量豬鬃急於脫手,價格便宜。他與親朋集資購進,一年後分批打包出口,第一筆生意盈利頗豐。而後涉足橡膠行業,也很順利。

從上世紀40年代中後期至上世紀60年代末,白手起家的陳水俊艱苦經營,涉及橡膠、日用百貨、木材加工與木材出口、開錫礦與錫品出口行業。上世紀70年代,在馬來西亞,他的產業或社會慈善事業和公共服務事業都達到巔峰,成為吉隆坡商界明星。

事業有成後,陳水俊一方面關注中馬邦交,密切注視祖國情況;另一方面積極捐資參與華人社會的公共福利事業,開發傳承華族傳統文化。由於過多參與公益慈善事業,疏於企業經營管理,他的企業負債日益嚴重。1985年3月15日,在盤點清理並還清債務後,67歲的陳水俊攜夫人李燕秀、幼子陳植浩,帶著5000馬幣,離開吉隆坡,先後到了香港、馬尼拉和臺灣。

在馬尼拉,陳水俊與朋友一起註冊投標買下了一家瀕臨倒閉的星級酒店,幾個月後轉賣獲利頗豐,並將所得在香港購買股票。上世紀80年代末,他在臺灣經營房地產業,因臺灣樓價攀升,臺幣升值,再次獲利。從1985年至1990年,5年的時間裡,獲利超過在吉隆坡45年的營收。

慷慨慈善家 首創全國性基金會組織

陳水俊不僅是位卓越的企業家,更是慷慨的慈善家。在鵬峰中學的鵬峰大禮堂3樓,有個「振華基金會」。學校老師鄭月萍說,這是上世紀70年代末,陳水俊首創的全國性基金會組織——振興中華教育科學基金會。正如他在章程中所說的「願將尚餘積蓄以效故人拋磚引玉之義舉」,他之後的人生便是不斷回饋社會。

創辦這個基金會,背後有段鮮為人知的故事。鵬峰中學副校長陳益聰介紹,1978年10月,陳水俊到北京,受到時任國務院僑辦主任廖承志的接見。得知華僑大學準備復辦時,陳水俊表示願意捐30萬元供購置設備。

隔年10月,陳水俊再到北京,廖承志再次接見。他向廖承志表示,「本人願拋磚引玉,捐資在北京倡辦基金會,藉以激勵我國內外同胞及其後裔,為祖國的教育、科學事業作出貢獻。」隨後,振興中華教育科學基金會成立。1983年3月,廖承志親筆書寫「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贈予陳水俊。至今,在陳水俊先生紀念堂內,依然陳列著這幅墨寶。

陳益聰介紹,基金會成立以來,受益學校、師生無數。1999年,北京政府規劃改造首都,振華基金會會址必須遷移。自2000年會址搬到家鄉之後,基金會章程做了修改,實行定時定點捐助,確定每年捐助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廈門大學等12所大學院校,同時捐資廣西百色和貴州餘慶的兩所振華僑心小學。

此外,1994年以來,陳水俊以振華基金會的名義,將大量捐資轉向泉州與南安,而且有著諸多創舉。「學校歷來不開設外文課,1995年擴建後,陳老先生覺得學校應該跟上國家開放步伐,開設外文教育。因此在1998年開設英語專業,此舉打破了國內中等師範學校不設外語專業課程的先河。」葉文斌說道,為了更好地營造尊師重教的氛圍,陳老先生在學校興建一座5層的尊師塔,塔內懸掛著孔子、歐陽詹、朱熹等名人畫像。

除了振華基金會,1995年4月,陳水俊又創立了「鵬峰村郎裔基金會」。通過兩個基金會,先後捐出巨資建設南安師範學校、鵬峰中學、鵬峰二中、泉州師範學院、南安市醫院、福建醫科大學泉州附屬二院、柳城中心小學、金光中學、鵬峰小學、鵬峰村等院校單位,並捐建華東師大俊秀藝術樓、廈門華廈學院俊秀圖書館。

此外,陳水俊還定期資助全國僑聯華僑史研究,捐助廈門華僑博物院,獎勵資助國家澳星發射人員,資助希望工程等。

出門搭公交 三個人出門才打車

雖學歷不高,但陳水俊學識淵博。「國法家規世嚴守,教導有方裔自訓;功德無量壽安康,闔家和氣天倫樂……」在鵬峰中學、泉州師範學院詩山校區,這篇《德行賦》被廣為傳頌。很難想像,飽含人生哲理、為人處世的《德行賦》,竟是出自只念過四年私塾的陳水俊之手。

陳益聰說,這是陳水俊81歲那年所作,陳老曾開玩笑說:「我81歲了才寫出這162字,每年才寫2個字啊!」這句話何其深刻,陳老用自己的人生閱歷為後人留下寶貴的財富。

原來,重視科技教育的陳水俊,自身也熱愛學習,兒時條件艱苦不能滿足求知的渴望。在新加坡從商期間,他發現給客戶開單寫字時許多文字寫不出來,於是下定決心要再學習文化知識。白天辛苦工作之後,陳水俊每天晚上堅持到夜校學習,工作之餘常常翻看筆記和練字,開始學習看報紙,關心時事。

鵬峰中學等幾所陳水俊捐資修建的學校,都是他親自編寫校訓校歌。在校長林金途帶領下,記者參觀了陳水俊圖書館,以及旁邊的後花園。林金途說,這座後山種有99株桃樹,有「桃李滿天下」的寓意。這一山一水,一花一木全是陳老先生親自督促設計完工的。

儘管身居海外,陳水俊對家鄉特別有感情。鄭月萍介紹,彼時新加坡有個規定,超過80歲的老人不能乘坐飛機,但陳水俊在夫人的陪同下,堅持每年回國,到學校走走看看,並在家鄉住上一段時日。

「陳老先生非常低調,為人樸素,不愛張揚,不求回報。從他的穿著打扮,根本看不出他是個富翁。」讓鄭月萍印象深刻的是,2011年4月,他們跟隨老校長陳文取前往新加坡,給陳老先生帶去了鮮花和蛋糕,為其慶生。然而,陳老先生一直強調太浪費錢了。「陳老先生極其節儉,沒有專車,出門搭公交,三個人出門才打車」。

2012年10月9日,陳水俊在新加坡去世,享年93歲。參加追悼會的陳益聰至今不能忘記陳老先生60多平方米房間的擺設,簡陋得不能再簡陋。

「陳老先生的一生,是艱難創業的一生,是光榮奉獻的一生,他心系桑梓,樂育英才,他樂善好施的赤子情懷、克己待人的高尚情操令人欽佩。」2012年10月12日,在泉州師範學院舉行的追思會上,時任校長黃子傑對陳水俊的逝世表示沉痛悼念。

值得一提的是,陳水俊將其一生財富捐給社會,沒有留給子女,他以林則徐「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為宗旨,只安排妻兒的生活費和教育費。這也就不難理解,他生前在鵬峰村建設的幸達堂寫出那副對聯:事難盡如人意,但求問心無愧。

欄頭題寫人

陳武昌,1994年3月出生,南安東田人,湖南人文科技大學書法與篆刻專業畢業。福建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泉州市青年書法家協會理事、東田鎮書法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獲第八屆「觀音山杯」全國書法藝術大賽優秀獎、「黃道周獎」第一屆海峽兩岸書法作品展優秀獎、第二屆象山書院杯全國書法大賽三等獎,入展首屆「麥華三杯」全國書法篆刻大賽、「黃河口杯」全國書法作品展、「汝帖杯」全國書法作品展、第九屆全國「觀音山杯」書法藝術大賽、第六屆「海峽杯」全國書畫作品展、「黃道周書風傳承與發展·書法作展」等。

THE END

記者:蘇清彬 李楊瑜 黃奕群

編輯:商妹兒 審核:田中戈

相關焦點

  • 胡適讀私塾學到了真本領,曾彥修讀私塾為什麼收穫寥寥?
    此前看過一個長篇報導,某青年小時候沒有進正規學校接受教育,而是被家長送入傳授國學的地方學習。十幾年下來背誦了一些古代典籍,但一直未能理解、領悟。後來,這名青年感到枯燥乏味,逃離到大學,聽了一些人文學科教授的課,感到如魚得水,這才對以前背誦的儒家典籍真正理解,並且有了一些感悟。近日讀完《曾彥修訪談錄》,1919年出生的曾彥修先生自稱,「五歲讀私塾。
  • 這個碼頭人捐資2300多萬,在南安建20多幢學校、醫院建築
    黃仲伍踐行了他的諾言,慷慨捐資2300多萬元,為家鄉南安捐資支持建設學校、醫院等建築20多幢,支持家鄉拓荒種果、鋪築水泥路、架設輸電線路、扶貧濟困、獎教助學。    近日,記者來到碼頭鎮仙都村黃榮彬家中。    黃榮彬是黃仲伍的侄兒。「五叔自幼貧困,很早就背井離鄉,前往印尼發展。」黃榮彬說。
  • 南安唯一入圍!恭喜這所學校獲「國字號」榮譽
    日前,教育部發布了2019年度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普及活動優秀區域和優秀學校公示名單,福建省共有7所學校入選優秀學校名單。其中,國光中學成為南安唯一一所入圍的學校,斬獲了這個頗具分量的「國字號」榮譽。作為南安唯一一所入圍的學校,國光中學近年來依託校園網絡平臺,通過現代教育技術,大力推進「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普及應用,這一平臺的運用何以能成為國內教育信息化的標杆,近日記者走進國光中學一探究竟。
  • 南安這所學校創辦75年成績斐然
    始建於1944年的南安延平中學,今年迎來了75周年華誕。從創校以來,這所誕生於成功故裡的名校在70多年的辦校歷程中篳路藍縷,弦歌不輟。 學校校名承自鄭成功封號「延平王」,這裡人文氣息濃鬱,民族英雄精神春藤常在並枝繁葉茂,文化積澱深厚,精神傳承有序。背鰲峰,襟馬江,依山傍海的校園環境,既給了延中師生山的厚重與靈性,也賦予了他們海一樣博大的胸懷。
  • 10歲女孩念自家私塾上大專 父親:2年後再考研究生
    ,此前她未接受過義務教育,只是在其父張民弢開設的私塾學習了5年。紫牛新聞記者 陳勇 受訪者供圖「天才少女」10歲上大專如今畢業學校稱她特別低調張易文是河南商丘人,4歲時,她也曾和別的孩子一樣被送去幼兒園,但只上了一個月。
  • 福建泉州最好的4所高中,500年名校泉州一中上榜,你還知道幾所?
    泉州作為福建省整體實力前列的城市,基礎教育自然不輸其他城市,有多所中學在福建省都是名氣不小。今天就來了解福建泉州實力強勁的4所高中,都是一級達標校,知名度居高不下。
  • 日本留學如何選擇一家好私塾?好私塾的標準是什麼?
    自從走上日本留學這條不歸路,就註定要和中介、私塾、語言學校周旋。中介是辦理留學資料、申請語言學校的地方,語言學校負責提供在日籤證,那私塾的身份和作用是什麼?就算我已經完全了解私塾的作用,但是在東京這個私塾雲集的地方,到底怎樣才能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私塾?目前還有很多私塾建議我在國內就開始學習留考課程,究竟靠不靠譜?
  • 南安這所小學過百歲生日
    10月4日,南安市金淘鎮鬥南小學迎來建校100周年慶典暨辦學百年成果展,以文藝匯演、教學成果展、教育基金獎學表彰等形式向歷屆校友及社會各界人士展示學校百年辦學風採。南安市領導吳躍達、王昭昭、洪永佳、黃春藝參加活動。現場,七彩錦旗在空中飄揚,祝福標語掛滿大樓,到處洋溢著喜慶的氣氛,全校師生和歷屆校友、海外華僑共聚一堂,共慶母校百年華誕。
  • 我的發蒙:家教 · 私塾 · 小學
    也有深一點的像「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餘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她有時背的不是全詩,有時一句,有時兩句。  除了詩以外,我姐姐還會一些鄉下女孩子都背過的《增廣昔時賢文》。當時我只知道是「識字賢文」,後來我查書才知道是「昔時賢文」。那時我也不看字,「昔時」大概對我太文言了,「識字」就容易懂了,所以我們記得的是「識字賢文」。
  • 南安第一所大學由他創辦,他說:辦學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國效力
    「招生情況是辦學成果的體現,學校越來越受學生青睞,說明我們辦學進步了,我就放心了。」閩南科技學院董事長戴宏達說。46年來,戴宏達熱心家鄉公益教育事業,回鄉數百次。如今已經67歲的他,還堅持每兩個月坐3個小時的飛機,往返南安、菲律賓兩地,關心學校辦學情況。
  • 回公辦學校不適應 堅持讀私塾的孩子,出路在哪裡
    羅媽說,女兒在孔子書院待了3年多,因為爸爸堅持一定要讀體制內的學校,所以就進入公辦小學讀一年級。「可能跟她的性格有關吧,她一直無法適應公辦小學裡的教育,這段時間她很痛苦,但她爸爸說,再堅持一段時間看看吧。」  中國大陸約有1.8萬學生選擇在家或私塾上學,廣東、浙江和北京位居前三。讀私塾的孩子也從學前延展到小學、初中。
  • 父親突發腦溢血暈迷 南安官橋16歲少年停課救父
    下午,海都記者跟隨他,趟過他的故事遭遇。這一家4口,從雲南來泉州,租住在南安官橋破舊漏雨的石頭房。媽媽患精神分裂症,他和11歲的弟弟上學,全靠爸爸李長有在陶瓷廠打工養活。本來一個月3000多元,媽媽的藥費也有了。可5月25日,42歲的爸爸突發腦溢血。
  • 知南安 | 科目一5500元包過?4人組織作弊獲刑;南安這所學校勇奪省籃球賽冠軍……
    利用「高科技」幫學員考試作弊,兩男子「理論考試包過」的生意開張一個多月就露餡,跟他們一起被判刑的,還有兩名給他們介紹生意的駕校教練。昨日,據南安法院消息,因構成組織考試作弊罪,四人分別獲刑,目前判決已生效。
  • 上家庭私塾,還是上普通學校課堂?
    學生論壇還是全日制教育江蘇省南通市第一中學高二4班 李夢茜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帶領孩子「逃」出校園,讓孩子快樂學習、自由發展。不過,家庭私塾真的好嗎?回味私塾時光重慶工商大學 張瑩小時候,曾有過一段在私塾學習的經歷。雖然時隔十餘年,我記憶猶新,畢竟那是一段新奇的體驗。小學三年級,正值農忙時節,父母回村務農,也把我帶了回去,為了不影響我學習,便把我交到農村私塾裡。
  • 【欽佩】豐州黃卿抱:壯年失妻,艱苦年代他培養出4個大學生4個高中生!!
    那時他育有4男4女,最小的女兒才3歲,無人料理家務,家裡生活秩序打亂,有好心人向他勸說,「那麼多女兒可以送人幾個」,但他一個也捨不得送人,對子女們疼愛有加。那個年代,他通過做季節性的桂圓、蔗糖加工生意等,勉強維持一大家子人的生活。
  • 「日本語言學校」唯一一所私塾創立的學校!行知學園日本語學校
    01 基本介紹行知學園日本語學校是由日本規模最大的留學生升學輔導機構行知學園建立的附屬日本語學校,是日本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由私塾建立的日本語學校。此外,還針對英語託福、託業等資格類考試開設對策課程,全面提供升學所需要的一切輔導,旨在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順利升入日本名牌大學。學校坐落於東京最繁華、交通最便利的新宿站,並在學校徒步圈內設有學生宿舍,長期開設自習教室,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
  • 古代教育機構私塾,培養人才的搖籃
    私塾曾培養出王國維、郭沫若、毛澤東那樣的文化大家,也培養過曾國藩、蘇軾等社會精英。隨著近幾年國學熱的興起,私塾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蒙學教材和教育宗旨為大眾津津樂道。訓蒙受業之師,真師也,其恩深,其義重,在三之制與君父等古代沒有專門培養教師的學校,擔任私塾先生有科舉落第的秀才。
  • 13歲女孩大專畢業後自家「私塾」當助教,女孩父親承認「私塾」無資質
    2017年9月,10歲的張易文站在了商丘工學院大專一年級新生軍訓的隊伍裡,看上去,她比其他同學矮了不止一個頭。當年4月她參加了這所學校的單招考試,取得了352分的成績並被錄取,被當地很多人譽為「神童」。但也有人質疑,讓只有10歲的王易文去讀大專,是她開「私塾」的父親張民弢的主意。轉眼三年,2020年夏天,張易文的個子已經和其他同學差不多了。
  • 起底東莞南安藥店醫藥分離背後利益鏈
    然而長安鎮屬公辦的長安醫院,在宣稱實行「醫藥分離」制度至少4年之後,於近日徹底放棄這一做法,恢復設置闊別十餘年的中藥房。近十年來,長安醫院只保留西藥房,其醫生開出中成藥後讓患者自行購買。然而據眾多患者投訴,該院醫生經常指定或暗示患者到醫院門口的「南安藥店」買藥。南都記者調查發現,南安藥店的老闆何某早年與長安醫院前院長交往密切,承包了該院的中成藥房,後轉變為醫院門口的藥店。
  • 讀經私塾:學費4至10萬超過公辦學校(組圖)
    原標題:深圳讀經村的尷尬聖賢夢:私塾巨額學費遠超公辦學校   一群「另類」家長點燃了教育思考   家長曾是驕子   程學才是深圳市某區教育局基礎教育科科長,兩年前他做出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決定:讓讀小學五年級的女兒放棄在深圳的學業,遠赴雲南深山裡的一所學堂求學。「在深圳他有條件選一所好的學校,可是他為什麼把女兒送去了雲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