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碼頭人捐資2300多萬,在南安建20多幢學校、醫院建築

2021-02-10 海絲商報

「南安是我的家鄉,我出生在這裡,愛這裡的一草一木。現在我有一點能力,就要為家鄉公益事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黃仲伍


1926年出生,南安市碼頭鎮仙都村人。印尼實業家、印尼華裔總會名譽主席、印度尼西亞閩南同鄉聯誼會名譽主席。曾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樹碑表彰,榮獲「福建省捐贈公益事業突出貢獻獎」金質獎章。

黃仲伍先生捐資參與建設的南僑醫院。

「只要是對家鄉有益,我都會大力支持」

黃仲伍慷慨捐資2300多萬元

支持家鄉建設發展

「不管大事小事,只要是對家鄉、對大眾有益,我都會大力支持。」黃仲伍踐行了他的諾言,慷慨捐資2300多萬元,為家鄉南安捐資支持建設學校、醫院等建築20多幢,支持家鄉拓荒種果、鋪築水泥路、架設輸電線路、扶貧濟困、獎教助學。

    近日,記者來到碼頭鎮仙都村黃榮彬家中。

    黃榮彬是黃仲伍的侄兒。「五叔自幼貧困,很早就背井離鄉,前往印尼發展。」黃榮彬說。

    黃仲伍兄弟姐妹共8個人,家庭貧苦,父親種了幾畝田地,兼做點小生意養家餬口。12歲那年,父母把他送入詩山燕山小學讀書。

    黃榮彬介紹,爺爺奶奶對五叔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要求很嚴格。「五叔年歲雖小,卻能體會父母的一番心意,常常起早貪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

    1939年,由於家境貧困,生活艱辛,黃仲伍小學還沒畢業就輟學了。那年,黃仲伍的大哥黃仲成從南洋返鄉,把他帶到印尼謀生。

    在印尼,黃仲伍一邊學習當地語言,一邊經營生意。數十年後,黃仲伍有了一些積蓄,先後創辦造紙廠、木材加工廠、紙箱廠、網線廠、綜合紙器製造廠、酒家、水產養殖場等,並涉足銀行、房地產開發。

    「五叔曾告訴我,他在印尼期間,腦海裡經常想起家鄉,想起泥濘曲折的鄉路。」黃榮彬說。

    1968年,黃仲伍回國探親。面對父老鄉親,破爛的小學校舍,黃仲伍開始思索著如何支持家鄉建設。

    在黃仲伍看來,讀完小學就去印尼是他一生的遺憾。為此,他一直努力培養自己的7個孩子。

    「五叔不僅重視對自己孩子的教育,對家鄉的教育事業也大力支持。他曾對我說,只要有必要捐資,他都會答應。」黃榮彬說。

    黃榮彬曾在南安市教師進修學校當總務,2005年,學校新建了一棟綜合大樓。「由於資金有限,內部設施沒能跟上。校長正為此事著急,我便去找了五叔。」黃榮彬告訴黃仲伍,教師進修學校對提升南安所有老師的教學水平有著重大作用。

    「他當場就答應了,並及時將30萬元費用匯了過來,設立了一個學術廳和小型會議室,還將學校所有的辦公桌椅等設施全部更換成新的。」黃榮彬說。

    記者了解到,1979年,黃仲伍獨資捐建仙都幼兒園,並負責幼兒園所有老師工資和教學經費。後來又為南安一中、詩山中學、成功中學、聯星中學、南師二附小捐資建樓、添置教學設施。

仙都幼兒園

    1997年,黃仲伍夫婦金婚,當年10月,黃仲伍返鄉省親,受詩山中學校長邀請到校參觀。得知教師宿舍緊張後,他當場表態支持興建宿舍樓,並取名為「金緣樓」。

    除了捐建學校,黃仲伍對學生也給予很大的幫助。1995年以來,凡是仙都村的學生考入大學,黃仲伍都會為每人每年發放助學金1000元,直至大學畢業。2010年,增加到本一2000元、本二1500元、專科1000元。

    黃仲伍的一言一行也影響著他的子女。2016年,黃仲伍的幾個孩子回鄉後,出資100萬元,翻建仙都幼兒園,並每年額外增加1.5萬元辦公經費。

    走進仙都村,記者發現,許多道路旁邊都立著「黃仲伍」名字的石碑。

    「村裡至少有6條路是黃仲伍修建的。」仙都村黨支部書記黃懷就告訴記者。

    黃仲伍先後為家鄉修建了湖內路、長興路、西壠路等道路。「石碑上還刻著他孩子的名字,是因為他希望孩子不要忘了建設家鄉。」黃榮彬說。

    「不管大事小事,只要是對家鄉、對大眾有益的,我都會大力支持。」這是黃仲伍對黃榮彬說過的話。

    1997年,村裡2個村民小組由於吃水不便,黃仲伍就出資6萬元從高蓋山引水,並修建了2個蓄水池,讓村民都吃上了山泉水。2000年,黃仲伍為村裡出資種植了100多畝的龍眼。2006年,考慮到村民運輸不便,他又修了一條水泥路直通果園。

    村民對黃仲伍印象深刻。「他為人平易近人,每次回來,都會與大家握手聊天。」村民黃阿伯說,上世紀80年代初,為了讓村裡通上電,黃仲伍出資架設變壓器、電線。2002年,為方便村民夜間出行,又安裝路燈,每年繳納電費。

    黃懷就告訴記者,黃仲伍還經常資助仙都村貧困鄉親,向老人發放敬老金。2003年,黃仲伍向碼頭鎮捐資90萬元修建老人活動中心。

    在南僑醫院,有一棟急診樓叫「賢奕樓」,這是黃仲伍1984年捐建的,至今仍在使用。

    「有一次,五叔回到家鄉,得知家門口的南僑醫院設備不足,村裡一個年輕人身體不好,還得跑到很遠的醫院去看病。」黃榮彬說,從那以後,黃仲伍開始關注南僑醫院,「要把家門口的醫院建好」,賢奕樓的建設由此而來。

    「這些年來,黃仲伍10多次捐資建設南僑醫院。」南僑醫院書記葉振明告訴記者,1987年,黃仲伍又向醫院捐資30萬元,購買了一輛進口救護車,並與他人合建雅華樓;1993年,與他人合購一輛救護車;1995年,捐建懷萱樓;2004年,與黃正泉合建一棟綜合樓;2005年,與他人捐建雅僑樓……

    「2007年,醫院需要彩超設備,他捐出20萬元。醫院需要救護車,他再次出資。2010年3月,醫院計劃修建潔淨手術室,他立即捐出25萬元。」在黃仲伍和僑親的大力支助下,南僑醫院的設施設備逐漸完善,醫療水平及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對於村民的身體健康情況,黃仲伍同樣關心。「他經常與南僑醫院聯繫,每年組織醫護人員到村裡為老人義診。」黃懷就告訴記者,2006年實行新農合後,黃仲伍還為全村村民繳納新農合,從一開始的每人每年30元,逐年增加到上百元。

    2014年,黃仲伍逝世。「五叔說過,富貴如浮雲,人生只要不留白,無愧於心便知足了。他雖已過世,但是他的話一直記在我心中。」黃榮彬說。

 為進一步弘揚「愛國、愛鄉、愛業、愛儉」的南安華僑精神,講好僑親故事,中共南安市委統戰部、南安市僑聯攜手海絲商報,推出「僑親故事」系列報導,希望進一步凝聚僑心、匯聚僑智、發揮僑力,激發海內外南安人更加積極參與國家建設發展,為南安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奮力創造新時代南安發展新業績。(點擊下方人物圖片,閱讀往期報導)

僑親故事·葉飛

僑親故事·李光前篇

僑親故事·李引桐篇

僑親故事·黃仲鹹篇

僑親故事·陳水俊篇

僑親故事·洪天紫篇

僑親故事·黃怡瓶篇

僑親故事·張水荃篇

僑親故事·黃宗迎

僑親故事·李玉樹篇

僑親故事·黃豐州

僑親故事·傅仰沯

僑親故事·謝振酬

僑親故事·林文鴛

僑親故事·餘城垣

僑親故事·黃書漢

僑親故事·王文教

僑親故事·黃正泉

僑親故事·吳定基

僑親故事·謝瑞成

僑親故事·戴新民

僑親故事·陳奕福

僑親故事·張克榮

僑親故事·戴宏達

僑親故事·黃世道

僑親故事·傅港生

僑親故事·李家才

記者:黃俊濤 李想

編輯:商妹兒 審核:田中戈

相關焦點

  • 投資3700多萬!金華一中要建2幢高層建築
    本次招標工程造價約 3771.3512 萬元人民幣,將建設2幢高層建築。根據公告顯示,金華一中地塊建築限高將由原先的24米變更為50米。來自於金華一中官網的信息:浙江金華第一中學創建於1902年,至今已經歷了一個多世紀。學校以「兼收並蓄,止於至善」為辦學理念,數歷變遷,飽經滄桑,勵精圖治,開拓創新,取得了輝煌的辦學成就。
  • 只喝半杯咖啡的這位南安僑親,卻給家鄉捐資近千萬
    上世紀40年代,他參與國光中學的建設;上世紀50年代,得知蓉溪村無任何灌溉水渠,他出資興建2座抽水機站;上世紀70年代,捐資興建南安首臺蓉溪水輪泵站(64型)、糧米加工廠、發電廠;上世紀80年代,捐資建造東溪水壩和溪堤,不但防止了水土流失,還為村民增加幾十畝良田……雖然李成楓樂善好施,捐資近千萬元參與家鄉建設,但是其一生節儉淡泊,從不沾菸酒
  • ※新華網·福建頻道南安在線※
    "兩區三鄉一軍一僑"是我市提出的經濟發展戰略,即發展石井灣經濟區和東西溪經濟區,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建設龍眼之鄉、建材之鄉、旅遊之鄉,發展特色經濟,促進產業升級;發揮20萬供銷大軍和300多萬海外僑親和港澳臺同胞的作用,促進開放型經濟的發展。582、我市的"一個支柱產業、六個重點行業、一個引導產業"是指什麼?
  • 他只念過4年私塾,卻在南安捐建好幾所學校、醫院!
    談及陳老先生,南安鵬峰中學校長林金途由衷敬佩。捐獻以億計 惠及大江南北說到陳水俊,不得不提到他的家鄉鵬峰村,以及他在當地斥巨資擴建的南安師範學校。一進學校大門,便可見陳水俊題寫的「承先啟後,責無旁貸」八個大字,繼續往前,「俊園」坐落在道路右側,蔚為壯觀。
  • 南安有個閩南民居大觀園,20多座百年古厝集於一村
    村內共有二十多座百年以上古大厝,除了閩南古大厝,南洋風格建築隨處可見,還有閩南風格的燕尾脊。觀山古大厝不僅建造精美,並且富含華僑南下南洋打拼的辛酸血淚,每一幢紅磚古厝背後都藏著故事,凝結著最草根的民間智慧。
  • 實現父親遺願,這位南安僑親為老家建了第一所中學
    當年,很多人建議這所中學就叫「秋鴻中學」,以紀念潘秋鴻先生。不承想,這個提法被潘新亨拒絕了。他認為取名爐邨中學,更有利於學校的發展,而他只是建了一棟叫「秋鴻堂」的禮堂來紀念一生熱心公益的父親。為了上中學,大家要跑到40多公裡遠的南安縣城或泉州市區去讀書。大家都盼望著有一天,家鄉能有一所中學。「僑匯中斷後,沒法提供父親的生活費用,令父親陷入困境。父親臨死之遺志,我必謹記在心。」那時候,事業有成的潘新亨,覺得是時候實現他父親遺願了,便將興建中學的想法通過書信告知潘達夫。上世紀80年代初,潘新亨回國探親的當晚,他夜不能寐,心裡始終裝著父親的心願。
  • 追思會20日在金淘鬥南小學舉行--南安商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由於感激在鬥南小學學習受益,加上南豐村偏遠地方的孩童入學很不方便,1983年,黃種波捐資創辦鬥南小學分校。仿照鬥南小學模樣,建成教室10間、可容納千人的禮堂、教師宿舍樓、餐廳等,建築面積2260平方米;配備升旗臺、操場,並添置圖書、電腦。
  • 南安六旬老伯捐贈一層樓 留守學生有了圖書館
    籌建圖書館缺場地 農村老伯捐出一層樓  「當時我們還在發愁哪裡找場地建圖書館,姚老聽說這事,立馬說要把自家的一層樓無償捐出來。」南安洪梅志願者協會執行會長陳志權說起姚老的愛心,連連為他點讚。  陳志權介紹,洪梅鎮約有七成的年輕勞動力在外經商和務工,鎮裡常住人口多為留守老人和少年兒童,而除了學校,孩子們缺少獲取課外知識的圖書館。南安洪梅志願者協會於2015年發起成立,已先後在洪梅鎮內籌建了兩家公益圖書館。  一次機緣巧合,姚老聽說六都村裡有一家協會籌建的仁宅圖書館,他去參觀時,正巧看到百餘名農村學生正在裡面看書和學習,深有感觸。
  • 北大青鳥集團再次捐資2300萬元資助黔籍學子
    當日,「春暉行動北大附屬實驗學校致公學生與貴陽市第十四中學學生聯誼活動」暨2012年「春暉行動—致公學生培養計劃」啟動儀式在貴陽市第十四中學舉行。記者從啟動儀式上獲悉,今年,北大青鳥集團再次捐資2300萬元資助黔籍學子,將再有100名貴州孩子像陳露和她的同學們一樣,受益於春暉行動——致公學生培養計劃,免費前往北京就讀,圓首都求學夢。
  • 南安在建重點項目復工率99.43%!市醫院新院區、柳湖公園……
    在確保疫情防控工作到位的前提下,南安各行各業有序復工復產。昨日,記者從市發改局和市工信局獲悉,目前,南安在建重點項目復工率達99.43%,規上工業企業復工率達96.8%。
  • 泉州傳統村落之南安觀山:深山古厝散發時代新韻
    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僑鄉大厝藏風情 百年以來,南安便有俗語云:有觀山富,沒觀山厝;有觀山厝,沒觀山富。 建於宋元時期的觀山古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四面青山為屏,中間綠水為帶」的山水格局滋養了這片古老的土地,2000多名村民依山傍水而居。
  • 廣東汕頭無人島上違建7幢別墅[組圖]
    鹿嶼島的中央,七幢鋼筋混凝土的別墅紮根其上。有知情人士對廣州日報記者透露,這些違法建造的別墅是由一些大有來頭的老闆和公司交給一家正規的本地建築公司建造的,合同造價為1500萬元。海洋主管部門發現有人在這個海島上違法建築已經有近一年的時間,卻一直未見立案、作出處罰。
  • 東吳大學舊址入選「第四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真美!
    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築學會聯合主辦的「第四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項目」日前公布,共計98項(組群)入選「第四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吳大學舊址(現蘇州大學本部)名列其中。
  • 長汀福音醫院救回陳賡一條腿
    在細雨中穿過一片民居,採訪團到達了依山而建的福音醫院舊址。白牆灰瓦的主色調下融合了中西建築風格,百餘年前這座醫院已初具規模。1933年福音醫院遷往瑞金,正式命名為中央紅色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新中國醫療衛生事業正是從這裡起步。    福音醫院原名「亞盛頓醫館」,原系英國人捐款興辦,始建於上個世紀初。
  • 南安歷史人物短視頻動漫發布啦!
    唐末,韓偓辭官攜族人避亂入閩,定居於南安豐州環山村杏田,自號「玉山樵人」。他上山砍柴,種植杏樹,開墾農田、修建水塘,過著隱居生活。韓偓詩作以入閩後的作品最多,他經常漫遊於閩南名山勝水,寫了許多如《詠荔枝》《贈九日山僧》《登南臺巖》《南安寓居》歌詠南安的詩篇。923年,韓偓病逝於南安龍興寺。 韓偓墓就建在豐州環山村。
  • 南安最小的鎮!結果竟是這個地方
    見證著她的發展變化……我們以為對這個地方這座城市了如指掌,但其實,你真的了解南安嗎?尤其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蔡氏古民居建築群,更是以其獨特的閩南建築風格,恢宏的群體建築規模,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澱,譽為閩南建築大觀園,列入「泉州十八景」,吸引著越來越多海內外的旅遊觀光客慕名而來。五塔巖
  • SANAA完成直島港口雲狀碼頭建築
    SANAA完成直島港口雲狀碼頭建築 據外媒報導,在日本瀨戶內海直島(Naoshima)的一個港口,SANAA建築事務所設計了一個雲狀的旅客大樓。直島以有許多當代藝術品出名。 日本建築師妹島和世(Kazuyo Sejima)和西澤立衛(Ryue Nishizawa)組成的SANAA建築事務所設計的這個設施,是為了讓到直島的遊客停放自行車和摩託車,以及在旅遊之前上衛生間。它取代了在Honmura村的舊的旅客大樓。 這個新的旅客大樓是參觀直島的當代藝術博物館的遊客的登陸地點。
  • 杭州這幢樸素的寫字樓為啥入選「30幢世界最棒建築」
    浙江在線6月10日訊 (錢江晚報記者 金丹丹/文 吳新燕/攝)杭州莫幹山路雙蕩弄口,有一棟十層高的建築,方方正正,棕褐色外牆,透明玻璃窗,看上去非常樸素,這幢並不是「第一眼美女」的低調建築,最近入選了「30幢世界最棒建築」。
  • 南安醫院新院區建直升機平臺
    位於南安柳城街道桑林村的南安市醫院新院區(一期)項目,已完成主樓主體結構封頂、裝修方案設計等,目前正在進行主體砌體工程施工及室外幕牆施工。記者日前在項目現場看到,一個碩大無比的圓形專業直升機平臺,出現在醫院住院大樓12層的屋頂上。平臺直徑30米,總面積700餘平方米。據介紹,建設直升機平臺,是為了方便日後轉送病患,給群眾提供更好更快捷的就醫服務。(林勁峰 蔡紫旻 洪榮華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