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歲開始, 江西男孩雯雯的後背上就出現了硬幣大小的黑斑。此後4年,他的背上、胳膊上都陸續出現了類似的黑斑,現在已經有四大塊,圓圓的,小的直徑有2~3釐米,大的有5~6釐米。
這些年,家裡人也帶他去看過醫生,但始終沒找到病因。雖然不痛不癢,但4年裡,黑斑越來越多,爸爸媽媽的不安也與日俱增,這到底是什麼怪病?
雯雯左手手肘的部位處有一塊很大的黑斑,不仔細瞧還以為是哪裡磕到撞出的一大塊烏青,而同樣的黑斑在他的背上還有3塊:左邊兩塊比較大,直徑有五六釐米,右邊一塊比較小,直徑二三釐米的樣子。
雯雯告訴醫生,這些黑斑不痛也不癢。隨後醫生給雯雯做了幾個檢查,血常規、血小板、血沉,還有抗「O」,想排查下他是否有其他疾病,但各種指標都顯示正常。
拿到檢查結果後,醫生鄭磊又詳細詢問了雯雯的媽媽。
「孩子長黑斑時,有沒有什麼特別的情況?吃過什麼藥?」
媽媽努力想了想,這黑斑好像每次都是感冒發燒之後長出來的。一開始是紅腫,顏色還要淡一些,褐色的;有時候還有水皰,稍微有些癢,有些痛,但過一陣就不痛了。
鄭磊診斷,雯雯背上的黑斑可能是固定型藥疹。根據媽媽提供的藥物信息,出現黑斑很可能是對解熱鎮痛藥中的一種成分過敏。
鄭磊給雯雯開了些激素藥膏局部抗炎治療,同時建議家長,以後做好服藥日記,尤其是感冒後服用的相關藥物,便於醫生幫助篩查出可疑致敏藥物。一旦發現致敏藥物,立即停用,並終身禁用。
對感冒藥過敏,是不是不能吃藥了呢?有沒有一種測試能提前判斷是否過敏呢?
鄭磊說,已知的常引起固定型藥疹的藥物有三類:抗感染的磺胺類藥、解熱鎮痛藥、以及精神藥品巴比妥類。
但目前,除了針對青黴素藥物的皮試,其他藥物並沒有這樣的測試。
「根據醫囑,在正常監控下用藥,還是安全的。」鄭磊說,如果有異常情況,特別是反覆發作的情況,要立即停藥,同時做好藥物日記。
在各種疹子中,固定型藥疹的發病率並不算多。浙大兒院皮膚科副主任李雲玲給記者提供了一個數據,他們每年會遇到10餘例左右。
因為比較少見,不光家長不知道,很多醫生也不了解,所以雯雯那麼多年都沒確診。
一、退熱藥
父母們為及時給寶寶退熱,常常幾種退熱藥一齊上。退熱藥吃得過多,間隔的時間太近,都會給寶寶帶來危害。要記住,吃退燒藥二次的間隔時間應有4~5個小時。另外,退燒藥也不能老吃,吃了幾次,孩子的燒仍反覆,就應去醫院檢查一下,看是什麼原因,以對症下藥。
二、止咳藥
複方甘草合劑、止咳露等含有樟腦酊的藥物,對於嬰幼兒咳嗽有良好的止咳作用,但由於樟腦酊內含有少量嗎啡類生物鹼成分,對嬰幼兒有潛在的成癮性,故對此類藥物亦應慎用,避免成癮。
三、鐵、鈣製劑
是糾正小兒缺鐵性貧血的有效藥物,但鐵劑不是營養品,不可以長期服用,並且忌與鈣片、牛奶、茶葉等同時服用,以免影響鐵的吸收。補充鈣劑時忌食菠菜及菜湯等。因菠菜中的草酸與鈣可形成不溶性的草酸鈣沉澱,導致鈣的吸收減少。
四、滴鼻淨
鼻眼淨有強烈而持久的收縮血管作用。嬰幼兒鼻黏膜嬌貴,血管豐富,對藥物吸收迅速而完全,如果應用滴鼻淨,進入血液循環後作用於心臟、全身血管等器官會引起中毒,搶救不及時還會危及生命。因此,3歲以下的嬰幼兒禁用滴鼻淨。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