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老彌篤的信札收藏丨朱萬章

2021-01-07 文匯報

鄭逸梅先生在書房寫作

鄭逸梅(1895-1992)喜藏名人信札,且厚古而不薄今,即便是對一些年齡比自己小很多的時人,只要其書札有一定的文史或藝術價值,就照收不誤。他所收藏的這些友朋信札,大多來自於公事或私交的正常往還,但有時也會忍不住寫信向友朋索取信札,以達其收藏的目的,近於「為賦新詩強說愁」之類。近日在閱讀他和書畫鑑定家楊仁愷(1915-2008)的鴻雁往還中便體驗到這一點。

鄭逸梅比楊仁愷年長二十歲,按理應屬長輩,但在其致楊仁愷的書札中,卻有屈尊之意,全然沒有長者的架子。其書札全文曰:

仁愷先生:

別久思深,想彼此有同情也。昨承王運天同道轉來尊貽大著一巨冊,拜讀之下,莫名傾佩。蓋化數十年之力成此一書,殊非易易。而在出版界出書難能得問世,且書價高,盛情分贈,凡此種種,皆可喜可感也。特此申謝。

弟近來右腕僵木,書不成字。春蚓秋蛇,幸恕草率。閒來卻喜收羅今昔賢彥尺牘,藉以解悶。未知先生能賜一手札,俾得珍庋否?請用毛筆作傳統式,繁體字、直行、不加標點。紙奉上,信手為之,不求工整,聊留紀念而已。惟有瀆清神,甚為惶恐。匆此敬頌

著綏!

九七叟鄭逸梅上言

信中談及的王運天,為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與文獻專家,曾從王蘧常遊。我於去年在廣州參加馬國權遺著《章草字典》首發活動時與其相識,時有往還。經微信詢問,信中所言「大著一巨冊」,當為《國寶沉浮錄》。此書是楊仁愷就清宮散佚書畫做的一次較為完整的梳理與研究,於1991年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首次出版,後陸續在遼海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影響甚巨。鄭逸梅得到的贈書,當為1991年的初版本。鄭逸梅在信中希望楊仁愷能「賜一手札」,並隨信寄去信箋,註明寫信的格式為繁體、直行,這也正符合鄭逸梅在《尺牘叢話》中所提出的信札收藏理念:「與其當代名流,毋寧十年前之先輩。蓋所謂名流,多用鋼筆洋紙,以趨時尚,不若先輩之拈毫拂素,行間字裡,饒有古香古色也。」楊仁愷並非鄭逸梅之「先輩」,但在他的眼中,楊是能「拈毫拂素」,作「古香古色」書札的人吧。

鄭逸梅致楊仁愷的信札凡兩頁,書寫在印有「上海市普陀區教育學院」字樣的十六開公文信紙上,信箋底端印有該學院的地址及電話號碼。值得玩味的是,鄭逸梅在《尺牘叢話》中曾對這種古風漸逝的現象頗有微詞:「書札上印有某公司某機關字樣,及電話號數者,最為惡俗。朋好遺書,有以上字樣等者,予輒將周框裁去,然後留存,似較雅致。」在鄭逸梅自己所書的信札中,不僅印有「某公司某機關字樣,及電話號數者」,還用「鋼筆洋紙」、橫寫,種種被其定為「惡俗」者幾乎佔全了,可見其在信札書寫方面「寬於律己,嚴以待人」的可愛之處。實際上,在其收藏的時人來函中,這類形式的信札似乎並不鮮見,如趙景深的印有「北新書局用箋」,冒效魯的印有「深圳新滬電器實業公司」,應野平的印有「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顧也魯的印有「上海電影製片廠」,周汝昌的印有「人民文學出版社」,林培瑞的印有「灕江飯店」,且均有「電話號數者」,卻並未見其將「周框裁去」,足見理論和實踐確乎總是有一定距離的。

楊仁愷收到鄭逸梅來信後,很快便寫了回信:

梅翁道席:

頃奉本月十四日教示,敬悉種切。拙作謬承獎飾,愧不敢當。自知譾陋,佇望德音常頒,指示來日寫作途徑,庶免隕越,不勝翹企待命之至。匆匆奉覆,特致悃忱。敬祝

長壽!誠國家之祥瑞也。不佞仁愷頓首,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廿二日。

鈐白文方印「楊仁愷鉨」。信箋為小十六開花箋,上印有張大千所繪王子猷賞竹的畫面,「子猷徑造竹所,獨往自勝,不必七賢六逸相呼聚,方為此君重也。己卯七月醉遊,飲中寫小冊一頁,大千居士張爰」,鈐白文方印「張季」和朱文方印「大千居士」,另有朱文隨形印「榮寶齋制」。花箋上張大千之畫作於1939年。

楊仁愷的復函,除「不加標點」未按鄭逸梅提示所做外,其餘均按要求交了一份合格的「作業」。鄭逸梅的信札並未署年款,從楊仁愷信札年款及內容可知,鄭逸梅來函當書於1991年12月14日,時鄭逸梅年已九十有七,楊仁愷七十七歲。不到一年後,鄭逸梅以九十八歲高齡遽歸道山。

鄭逸梅少壯時即酷愛信札收藏,其間歷經天災與人禍,物換星移,浮生若夢,接近期頤之年尚有如此的文人清趣,其痴迷可說是至老而彌篤了。韋力在其《著硯樓清人書札題記箋釋》中談到鄭逸梅以九旬而獲贈七十五歲的潘景鄭所藏信札,頗有感喟:「二老以此等高齡,尚有如此替前人保留文獻之心,其境界當已遠超出常人收藏之意,臻入化境,不再受年齡、物我之囿,而歷朝換代,煙雲散盡之後,老來尚有如此清友翰墨往來,亦令人深羨。」今觀鄭逸梅與楊仁愷往還信札,也可生同樣的感慨吧。

2020年3月21日於京城之西壩河畔

作者丨朱萬章

編輯丨JohnnyQ

相關焦點

  • 欣賞劉墉信札書法有感
    信札,尤其是關係密切的親友間往來信札,較之公開言論,更能反映書者真情實感,既具史料價值,又具藝術價值,歷來受到藏家重視。信札,一般裱成冊頁觀賞、收藏,以蝴蝶式為多,家藏《吳式芬等諸賢手牘》,為典型蝴蝶式冊頁裝裱。
  • 谷卿丨《李慈銘致潘祖蔭信札》整理後記
    《李慈銘致潘祖蔭信札》整理後記李慈銘是晚清頗具文聲的名士,他最為人熟知也被視為最重要的作品,即是積四十年心力所成數百萬言之《越縵堂日記》,所記不唯個人經歷、家道亨困,兼載國典朝章、舊聞掌故,據之可窺學術人心與時局世風之變,不可等閒相視。
  • 廢紙堆裡淘到「紅色教授」錢亦石的信札
    老章說,如果他早知道這些歷史,就不會在兩年前第一次見到錢亦石的信札時,錯失良機了。  幸好,在了解歷史之後,他又再次覓到了錢亦石的信札。在「七一」黨的生日即將來臨之際,他想通過本報,捐出其中一封信札給紀念館,讓更多的人認識錢亦石,了解那段歷史。  兩年前,首次錯過錢亦石信札  老章收藏名人信札,已有五六年歷史了。
  • 中原首次名人信札展亮相河南師大圖書館
    在「4·23」世界讀書日當天上午8時許,「文墨風華——春曉齋藏近現代名人信札展」正式在河南師範大學圖書館新鄉地方文獻中心展廳開展。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原首次以名人信札為專題的展覽。來自我校和社會各界的數十位觀眾第一時間觀看了展出。
  • 嘉瓠吾所愛——朱萬章葫蘆小品畫展在文津閣古美術館開幕
    「嘉瓠吾所愛——朱萬章葫蘆小品畫展」,2020年12月1日下午3點在文津閣古美術館隆重開幕。展覽持續到12月7日,展覽時間為工作日:10:00-18:00 節假日:11:00-17:00。「嘉瓠吾所愛,孤高更可人。
  • 巴金信札拍出63萬 信件有關英文版《家》插圖創作
    巴金信札拍出63萬 信件有關英文版《家》插圖創作 2014-11-25 08:40:15來源:文匯報作者:責任編輯:宋宇晟     嘉德秋拍上成交的巴金信札。
  • 名人信札各大拍賣場表現亮眼
    一封幾十字短小的信札,或訴說一段歷史,說寄託出親友之間的的真摯情誼。近些年,名人信札成為拍場寵兒,不知是源於老百姓對於名人背後故事探究的好奇心,還是一種對於曾經書信往來生活方式的懷念。   縱觀近年的國內名人信札拍賣,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信札頻現高價。無論是古代書家的信札,還是近現代名流的往來書信,都是信札愛好者的搜尋重點。
  • 《清平樂》:這張走後門的信札竟然賣了462萬!
    《清平樂》富弼1996年在美國紐約佳士得拍賣行出現了一封走後門的信札,以50萬美元成交,一年之後,在北京瀚海拍賣時,以170.5萬元成交,而時隔8年後,在2005年又一次在北京瀚海上拍幾年之內,為何這封走後門的信札如此受人追捧?他背後又有什麼故事?我們來看看這幅作品。釋文:兒子賦性魯鈍,加之絕不更事。京師老夫絕少相知者,頻令請見,凡百望一一指教,幸甚幸甚。此亦乞丙去。弼再上。
  • 138封李小龍親筆信札結集出版
    近日,《李小龍信札:功夫、表演和生命》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後浪出版公司出版。該信札集記載了李小龍從赴美國求學到在香港逝世之間的十五年珍貴時光。在這些寄給家人、師長、朋友、弟子、同行和影迷的信札中,李小龍毫無保留地袒露了他真誠的靈魂。
  • 湯志輝丨錢玄同致沈兼士未刊信札四封考釋
    目前收錄錢玄同信札最全的是2000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錢玄同文集》(第六卷),經核查,本文四封信札均未被收入,現整理出來,略加考釋,以饗大家。 一兼士兄:半年沒有看見你了,你近來好阿!你以前問我要莑仙[2]的《文字學形義篇》。
  • 在吳大澂日記與信札中窺其生活及書風變化
    近期,《篤齋藏吳大澂手跡四種》由敦堂文化和西泠印社合作出版,呈現吳大澂日記及吳大澂致潘祖蔭、續昌、譚鍾麟的信札,從中可略窺吳大澂三十歲以後近三十年間書風變化的軌跡,也記錄了其生活軌跡。澎湃新聞特此刊發本書序文及部分信札。清同治四年(1865),蘇州城剛從戰亂中走出來,儘管家園荒蕪,幸而離散的親人重新歡聚在了一起,老百姓過日子,無非求個天下太平。
  • 張愛玲堂伯父信札稿初現 涉其祖父遺產爭搶案
    張愛玲堂伯父信札稿初現 涉其祖父遺產爭搶案 2014-08-24 23:23:31如今,《張志潭信札底稿》的發現又為這位民國才女的談資添上一筆。  該信札底稿作者張志潭(1877-1935年)是人稱「亂世才女」的著名女作家張愛玲的堂伯父,長期居住在天津,他雖為民國政要,卻以精湛的書藝而聞名於世。1922年,張愛玲的父親張志沂便是通過張志潭謀到津浦鐵路英文秘書的差事。全家僑居天津,住在英租界的一處花園洋房裡,張愛玲在這裡度過了快樂的童年。
  • 朱自清等名人信札現身崇正秋拍
    原標題:朱自清等名人信札現身崇正秋拍  近年來,名人書札逆市大熱,成為市場新寵,廣東崇正2014年秋拍也將精選一批塵封已久的名人信札組成包括錢鐘書、楊絳、葉聖陶、沈從文、朱自清、陳垣、齊白石、黃冑等一批大名人的信札都將出現在本專場中,另外學者尺牘在此專場中亦數量不菲。
  • 吳亮長篇小說《不存在的信札》上海分享會
    《不存在的信札》是吳亮繼長篇小說《朝霞》之後的首部新作。小說以一百多封虛構的信件,串聯起半個世紀上海城市文化風貌,以及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有年輕讀者在網上發表自己閱讀《不存在的信札》的感受:「情緒、沉思、乃至夢境,如果真的可以如實記錄,會是什麼樣子?我想,就是《不存在的信札》裡面的樣子。如果一個人真的渴望認識自己的情感來源,渴望看一看一個人獨特的內心世界,可以讀一讀《不存在的信札》」。
  • 高田時雄︱新發現的王國維致羅振玉信札
    至2007年10月,隨著大阪外國語大學合併到大阪大學,「石濱文庫」也搬到大阪大學附屬圖書館得以繼續保存。值得注意的是,「石濱文庫」中還包括他生前接收的大量信札和明信片,性質類似於關西大學「內藤文庫」中的信札,是學術史上極為寶貴的原始資料。從今年開始,筆者與關西大學玄幸子教授合作,赴該館調查這些信札並草擬簡目,因數量頗多,尚未完工。
  • 許禮平談書畫信札收藏:用收藏發潛闡幽,伸張遲來的正義
    而他的廣交遊、好記性也是出了名的,但凡與他見面餐敘,總是講不完的故事、說不完的掌故——一直以來,他對歷史細節都抱有強烈的興趣,而這種興趣延伸至收藏領域,便是對歷史文獻的關注與搜求。他自承「最初收東西很隨意,沒有系統」,「後來集中火力在歷史文獻方面」。而他的收藏反過來也豐富了創作,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招隱士,舉逸民」,「發潛闡幽,伸張遲來的正義」。
  • 呂立新:退而求其次是藝術品拍賣與收藏的無奈之舉
    呂立新:不論是從中國傳統收藏家的收藏習慣,還是近年來進入藝術品收藏領域的新貴們的收藏理念上看,宮廷在中國人的印象中就是至高無上的存在,所以一些新進企業家對宮廷概念的藝術品收藏非常感興趣。  對於大陸拍賣公司來說,其核心業務是中國書畫版塊,因為中國書畫資源越來越稀缺,作品徵集的難度越來大,拍賣公司就不得不把徵集範圍越拓越寬,這樣一來就能滿足不同的人群的需求,對於那些喜歡古代的有歷史感的東西的人來說,若沒有自己喜歡的作者的成件書畫作品,那就買一些他的信札吧,人們就是這樣,退而求其次,收藏也是這樣。
  • 籤名書和名人藏書的收藏
    後來在鄭州古玩城,認識了賣舊書的鄭哥,開始給我普及書籍的收藏知識。那時的籤名書也不值錢,收了很多河南文化名人的藏書。很多都有籤名並且夾帶有信札,陸續收了幾百本,很多都是楊蘭春、張海、王澄等河南文化名流的藏書。到北京後,一年春節大年初一到潘家園逛舊書攤,只見有一摞幾十本籤名書,全是當代大名頭周光召、沈醉、李希凡等等,都是送給胡德平夫婦的籤名書。
  • 名人信札為何流向市場? 原因:保存不當(圖)
    其實,除了拍賣,名人信札還有其他更多更好的歸宿……    施蟄存去世168封信「石沉大海」    筆者近期一直在尋找施蟄存最後20年寫給河南開封諸位朋友的書信。施蟄存先生與開封李白鳳、武慕姚、佟培基、崔耕、桑凡等人皆有交往,並多次鴻雁傳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