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自古就有「無酒不成禮儀」,又有「無酒不成宴席」。朋友聚會要喝,交際應酬要喝,逢年過節走親訪友要喝,開心要喝,不開心也要喝,有時是自己要喝,有時又逼不得已要喝。酒精攝入會導致脂肪肝,長期過量飲酒會導致炎症、纖維化、肝硬化,甚至肝癌。
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越來越多的人既希望通過喝酒來達到一種氛圍和愉悅,又希望喝酒不會影響自身的健康。那麼「解酒」這件事就顯得尤為重要。人們希望,喝酒的時候,通過解酒藥也就是食用某種保健品或保健食物,以達到不損壞身體器官的效果,或者希望可以在喝醉後迅速恢復清醒狀態。
網上簡單搜索就會有「最強解酒食物10種」,「解酒食物12種」等文章,日常見到的茶水,蜂蜜,酸奶,生薑,米湯,蛋湯,柚子等食物均在其中。近日,一則桑葚幹解酒的新聞被多處媒體轉載,文中提到,「桑葚中含有活性酶和大量的硒,這些是重要的「護肝因子」,喝酒前30-40分鐘食用3-4粒桑葚幹,可以預防酒精中毒發生,增強肝臟功能,提高肝臟抗氧化、解毒、抗毒能力,加速酒精分解,從而起到解酒護肝的作用。尤其適合酒後頭痛,想吐的人群。」這到底是真的,還是只是謠言?有沒有什麼食物是可以達到解酒效果的呢?這篇文章將為大家揭示答案。
酒精和其他的食品成分不同,不經過消化過程就可以直接吸收進入體內。通常酒中的酒精20%被胃吸收,剩下的80%被小腸上部吸收。飲酒後1-2小時,全部的酒精就可以被腸胃吸收。被胃腸吸收後的酒精,再由肝臟的靜脈進入到肝臟,並流向全身的臟器。要想解酒,首先需要減少胃腸對酒精的吸收。因此,避免空腹飲酒,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胃和腸對就酒精的吸收速度。
酒精進入人體的分解圖:酒精進入身體後,20%被胃吸收,80%被腸吸收,吸收後的酒精進入血液並被運輸到肝臟中,在肝臟中分解,再由尿排出體外。
如上圖所示,進入血管的酒精通過血液循環被迅速帶到肝臟中進行分解。在肝臟中,酒精在乙醇脫氫酶的作用下被分解為乙醛,緊接著乙醛在乙醛脫氫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醋酸,再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血液中高濃度的酒精,以及乙醛的毒性作用,會引起醉酒。因此加快肝臟的分解速度,降低血液中酒精和肝臟內乙醛的濃度,可以達到解酒的效果。人體內所含有的乙醛脫氫酶的含量以及活性都不盡相同。通過食用增強這種酶含量和活性的食物可以達到解酒的效果。
解酒藥的種類有哪些?根據解酒的作用機制可以將解酒藥的種類分為四類。需要注意的是,下圖中有些成分僅僅在動物實驗中得到證實,只能說其或許在人體上具有解酒的潛力,但還需要實際的臨床實驗,才能知道是否具有效果。 以下分別介紹每一種類解酒藥的作用機制:
不同解酒藥的作用機制 (圖片來源:作者自製)
補充營養、水分,讓你減少難受型肝臟在對酒精進行分解時,需要集中作業,此時身體不能儲藏能量(糖分),因此會引起低血糖等症狀。另外,在飲酒的過程中肝臟不停的將酒精分解成水分,飲用酒精50g(罐裝啤酒1.2L左右)就會引起600mL-1000mL的排洩量,比啤酒度數高的葡萄酒和白酒則會導致更強的利尿症狀,甚至導致人體脫水。因此水分和鹽分可以緩解喝酒後的脫水、頭痛、疲勞和倦怠感等醉酒後等身體不適的症狀。
前文提到,避免空腹可以緩解酒精的吸收。空腹的情況,飲酒後血中酒精濃度在30分鐘——60分鐘左右即可以達到最大值。而在非空腹的情況下,飲酒後酒精濃度達到最大值至少需要1小時的時間。就是這一點點的時間差,能有效的緩解酒精的吸收,減少醉酒的症狀。而在各種各樣的食材中,食用富含有脂肪的食物(如:果仁類、奶酪等)效果最好。
這是由於食物中所含有的脂肪多為化學性質穩定的中性脂肪,在胃中不能被消化吸收,在十二指腸中經過膽汁的作用被乳化,並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形成乳糜顆粒才能被分解吸收。因此可以理解成脂肪在胃黏膜上形成了一個「薄膜」,這個薄膜緩慢的進入到小腸等待消化吸收。而這個薄膜由於是脂溶性的,因此不能和水溶性的物質如酒精相容,因此有效的阻礙了酒精等物質的吸收。因此,下次喝酒前,您可以嘗試吃幾塊小奶酪或者果仁達到解酒的效果。
加強肝臟機能,加速酒精代謝過程型有些食品成分具有提高肝臟活力,促進乙醇代謝的功效。中藥材黃姜的根部所含有的2%—5%的天然色素——薑黃素,可以大幅提高肝臟中重要的解毒酵素(UDP葡萄糖醛酸轉移酶和穀氨醯胺)以幫助保護肝臟。由於薑黃素具有明顯的抗氧化和抗炎症的作用,可以防止酒精肝、酒精引起的神經損傷等。富含薑黃素的食物有咖喱,黃姜等。
日本最有名的稱為「黃姜的力」的解酒飲料,含有30mg薑黃素。
肝臟的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弱,分解酒精的能力也逐漸衰退,因此通過食用含有亞碸的食物能達到提高肝臟機能的效果。十字花科植物如西蘭花和捲心菜,含有豐富的蘿蔔硫素(sulforaphane),它可以通過增強抗氧化作用,阻礙肝臟損傷,加強肝臟的解毒能力。
日本著名食品公司Kagome公司出售的含有蘿蔔硫素的保健膠囊
維生素B15(潘氨酸),也是提高肝臟活性的營養素,微生物B15是治療急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酒精肝等肝臟疾病藥物的主要成分之一,富含維生素B15的食物有南瓜子、芝麻和玄米等食物。
酒精代謝物乙醛才是酒精中毒元兇?加速乙醛的分解型乙醛的毒性是乙醇的10倍以上,而東亞等地區的民族乙醛脫氫酶不足的人群很多。據統計在中國有41%,日本有44%,韓國有28%的人其體內乙醛脫氫酶活性不足,因此不能飲酒,否則容易酒醉或者酒精中毒。因此食用加速乙醛分解效果的食物則有益於解酒。如,非常多的證明已經顯示存在於芝麻中不足1%的芝麻素有助於解酒,芝麻素可以加速酒精的分解。尤其是在動物身上的研究表明,連續攝食芝麻素使得實驗動物體內乙醇脫氫酶的含量增加1.24-1.68倍,乙醛脫氫酶增加0.97-3.41倍,從而可以有效幫助解酒並保護肝細胞。在日本學者的一項研究,研究人員給缺乏乙醛脫氫酶的9名健康人每天食用100mg芝麻素,連續食用7天,然後讓這9個人一次喝下60mL的威士忌,並觀察他們的各項生理指標。結果顯示,服用芝麻素後,個體對酒精的代謝明顯加快,因此能夠較快地降低血液中乙醇的濃度。
對9名男性患者飲酒後的調查,芝麻素服用組(■)和普通未服用組(▲)相比,由於酒精代謝快,血液中的乙醇濃度和尿中的乙醛濃度較低,因此引起的醉酒症狀也較輕。
除了芝麻,花生,小麥,大麥也含有芝麻素。腰果、芝麻、雞胸肉中富含的鳥氨酸的解酒作用。在臨床試驗中已得到證實,鳥氨酸可以增強氨的代謝,防止由於酒精代謝過程中由於氨蓄積引起的疲勞感,通過調節尿素代謝,增加氨的排洩,以達到解酒的目的。葵花籽、和豬肉中富含的L-半胱氨酸和蛋氨酸通過和乙醛結合,將其轉化成無毒的物質,幫助消除由喝酒引起的血液中的乙醛。
了解酒的作用機理,再來看前文提到的桑葚幹解酒,關於桑葚幹解酒,有說桑葚幹有用的,也有拿出醫院醫生的言論進行闢謠的,那麼到底桑葚幹是否有效果?對於某種食物或者中藥材的藥理功效,我們必須從科學數據的角度進行辯證的分析。
在2014年貴州師範大學的研究團隊曾發表論文,用蒸餾水對新鮮桑葚進行超聲波提取,在體外試管實驗中,其提取產物明顯提高了乙醇脫氫酶的活性。但是這篇文章沒有研究具體是桑葚中的哪種成分有效果。而網上傳播的桑葚幹和新鮮桑葚又不相同,經過乾燥,新鮮桑葚中的營養素成分會有大量的損失,因此桑葚幹是否具有同樣的效果還需要進一步的科學驗證。另外,並沒有研究使用新鮮桑葚或者桑葚幹的提取物進行動物或者人體等體內實驗,因此人體食用後是否有效果仍然不明。
也有人提到桑葚中含有豐富的硒元素,硒可以增強小鼠體內SOD抗氧化酶的活性,通過此機制可以保護酒精引起的對肝臟的氧化損害。桑葚在水果中被認為是富硒水果,硒含量為2.5—0.68mg/100g,但其硒元素的含量和其它魚肉類如豬腎(157mg/100g)、幹魷魚(156mg/100g)、蝦米(75mg/100g)相比仍然微乎其微。因此很難說桑葚中的硒元素可以起到解酒的效果。
再來說說市面上的一些解酒保健品,無論是國產的添加了各種中草藥成分的解酒茶,還是美日等國家的解酒營養液,如何辨別真假,不是看價錢和包裝,而是要看它的成分,是否含有解酒作用的食品成分。相信上文介紹的這些食物可以多多少少為您解解酒。但一定要注意,無論哪種有益的食物,都不可以過量的使用,以防有副作用。
如果再看到一些關於解酒的新型食物被報導,不要輕信,您可以查查這種食物是否含有上述的營養素成分,也可以在科學文獻的網站查一查科學性的研究文章,使用科學合理的方式進行解酒。
當然,相比再科學的解酒方法,不飲酒才是上上策。
(來源: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