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作家劉子超:他們的生活,哪怕再遙遠,也與我有關

2020-12-16 鳳凰衛視

對話

劉子超

> 完整專訪 | 「暫停」的旅行家 · 劉子超 <

以下為採訪摘要

△旅行作家 劉子超

劉子超,旅行作家。不久前,他剛剛出版了自己的第三本書《失落的衛星:深入中亞大陸的旅程》。在新書中他這樣寫道:

「蘇聯解體後,中亞像一顆失落的衛星,迷失了方向。它在全球化的邊緣與大國的夾縫中校正著自己的軌道。我迷戀這種掙扎。尋覓的失重狀態,而這種迷戀最終又轉化為理解歷史潮流的渴望,不管願意與否,我們一直被這種潮流裹挾著前進。」

——摘自《失落的衛星》

劉子超:旅途中你總會發現人的故事。人的經歷,人的一生,是被它所處的時代、國家等很多東西決定的。有了更高的關照後,我寫故事的意義,就不再僅僅是寫外國某個人的故事,而是可以藉此理解一個國家整體的國民性經歷了什麼。

我們與他相約在峨眉山中的一個小鎮見面,不能出去的日子裡,他常常來這裡小住。我想聽聽他看世界的故事,更想知道,看世界又反過來給他帶來了什麼?

田川:你走了世界那麼多地方,看過不同的風景。再走在禪道上的時候,還會覺得它美嗎?劉子超:會啊。這裡的棧道、樹,包括播放的音樂都是特別東方的,跟我在國外看的東西是兩個不同體系。對我來說是同等,沒有哪個在先或在後。初中看書的時候,我就會有意識的把兩個不同的東西並置。比如上午我會看中國傳統古典文學,下午就會轉成看現代派小說。田川:這樣實踐下來覺得對自己有幫助嗎?劉子超:我覺得是不會讓我成為一個偏狹的民族主義者。不會認為我的就是最好的,中國的就是最好的,別人的都是垃圾。比如微博上有些民族主義腔調的人,可能會有一幫粉絲把他炒得很熱。但我完全不想在公共場合宣揚這種情緒,哪怕也許它能給我帶來粉絲或者流量,但我根本不care這些。

十多年間,劉子超遊歷中歐、南亞、中亞,作為一個外來者「超越偏見地觀察這片土地」。疫情下,他感嘆「一切仿佛都在重置」。當暫停的旅行再次開始,這位年輕的旅行作家,又會如何面對這個「重置」的世界呢?

田川:當你特別進入狀態,發自內心寫故事的時候,你寫的內容更多是關於什麼的?劉子超:我覺得是人吧。往大了說,你看了書裡人的故事後,對裡面講的地方有了情感上的認知,而不只是知識上的認知。比如我們比較了解日本、美國,是因為我們跟這些地方的人有過大量的接觸,或是去過這些地方,所以對他們的生活狀態很了解。但談到中亞,或是中東、非洲某個地方的時候,我們可能只有一些知識上的認知,但沒有情感上的認知。我想做的就是展示人心的東西,讓大家知道這些不太被重視的地方的人,我們該放在怎樣的情感維度去考慮。我覺得這是有意義的,是我想做的。

學中文的塔吉克斯坦男孩幸運

「在那個酷熱無風的下午,我在國旗杆下遇到一個叫「幸運」的大學生。他攔住我說:哥,我給你免費當導遊?我正在學漢語。二十一歲的幸運長得又高又瘦,臉上有青春痘殘留的痕跡。他穿著西褲和襯衫,像是還沒出道的業務員。」——摘自《失落的衛星》

劉子超:我第一次在國外遇到想練中文的外國人。就好像90年代的時候,我們在上海或北京,會攔住外國人去練英文一樣。我和幸運待了大概一周的時間,每天都見面。他有一個姐姐,當時他跟姐姐住,姐夫去俄羅斯打工了。因為歷史慣性的原因吧,有很多中亞人還是會去俄羅斯打工。去俄羅斯打工的塔吉克人,一般都是做建築工或修路的。在俄羅斯看到穿著橘紅色背心的修路人,長的都是中亞人的臉,一般都是塔吉克人。塔吉克女人在俄羅斯一般做打掃衛生的工作,都是非常辛苦的底層勞動,而且我覺得俄羅斯好像對他們(塔吉克人)並不友善。但從這個小孩的身上,我看到中亞人的一個新選擇。田川:去中國可能是他們的一個新選擇。劉子超:對,而且後來幸運確實來中國了。

「幸運想賺錢,但覺得這裡沒有機會。他的口頭禪是,我被困在這裡了,哥!以表達他的無助。很多時候,我覺得他說得沒錯。幸運不太理解我到底想幹什麼。不過沒關係。他想跟外國人泡在一起,緩解「被困在這裡」的焦慮。他說,他願意跟我一起去,去哪兒都行。」——摘自《失落的衛星》

劉子超:我覺得歷史的轉折點,都是通過一些微小事件體現出來的。田川:你會覺得自己是轉折點的見證者之一嗎?劉子超:我覺得自己既是見證者,也是潮流的推動者。如果中國要變成一個全球性、開放性的國家或文明,必然要求他的作家和知識分子去反思、去呈現、去梳理大量外部世界的經驗。我覺得這事特重要,我應該去做。

「小巴基本沿著國境線飛馳。窗外是一片被遺忘的世界。小巴經過關閉的牛奶廠、石油廠和釀酒廠。政府沒有試圖恢復它們,而是任其荒廢在那裡。我感到自己好像在目睹一座廢墟的形成,一個有人居住的城鎮正在華為塵土」

——摘自《失落的衛星》

劉子超:在塔吉克斯坦拼車特別有意思,他們會把普通轎車的後備箱,再改裝出三個供人坐的位置。所以車是沒有後備箱的,行李都要綁到車頂上。

田川:你會儘量壓縮自己帶的東西嗎?

劉子超:會,一般就一個登機箱加一個背包。

田川:你一般旅行要幾天?

劉子超:長的時候可能有三四個月。

田川:三四個月就帶這麼少的東西嗎?

劉子超:對。

田川:在拼車的程中,有讓你印象特別深刻的事嗎?

劉子超:我們去帕米爾的時候,沿著阿富汗的邊境線走。兩邊都是黃色的石頭山,河的對岸就是阿富汗。你能看到阿富汗人穿著袍子,像一個影子一樣在那邊。雖然有的時候河道可能也就半個馬路寬,但那可能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心理距離。

△拍攝於塔吉克斯坦

△拍攝於帕米爾高原.布倫庫裡

劉子超:最開始計劃去比如中東或非洲的時候,我想找些書來看。發現沒有中國人寫的書,在這方面我們沒有自己的聲音。可我在世界各地,甚至特別偏僻的地方,都遇到過憑著自己的直覺,和鍍金時代對財富的嚮往,選擇出海的中國人。比如有一次我在埃塞轉機的時候,遇到一個中國人。他不會說英語,也看不懂英語,所以他就讓我幫他辦理轉機手續。我問他要去哪,他說布吉納法索。田川:是哪裡?劉子超:是西非一個很小的國家,很多人都沒聽說過。那兒非常混亂,但是有金礦。如果你想在那邊開金礦,是需要僱傭當地僱傭軍的,不然很容易就被整個「突突」掉。但他一個完全沒有外語能力的中國人,決定要過去。像這樣的中國人挺多的,包括我在鹹海碰到獨自生活7年的中國人。我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並沒有中國作家像他們一樣去到這些地方,然後寫一寫當地的事情。他們憑藉的只是自己的直覺,兩眼一抹黑就去了,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幫助他們。這些人,已經遠遠地走在作家群體的前面。

困守鹹海的包工頭「鹹海王」

「為了開採蟲卵,鹹海王已經在荒無人煙的鹹海邊生活了七年,每年有將近大半年的時間,他獨自住在帳篷裡。這裡沒有手機信號,沒有網絡,離最近的Wi-Fi也有一百六十公裡。「在這種地方待久了,都會有崩潰的時候。」

「怎麼形容這種感覺呢?心慌得難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不瞞你說,昨天我就差點崩潰。」於是,他騎上四輪摩託,在無人的丘陵上狂奔。衝上高原,再衝下來,讓飆升的腎上腺素麻痺自己。

這樣折騰了一個多小時,臉已經被風吹得麻木,心裡才終於好受一些。」

——摘自《失落的衛星》

劉子超:他們也未必看書了,但我覺得書能給他們一種安慰。會知道有中國人來過這兒、寫過這兒、跟當地有過接觸,心裡就會踏實。像拿破崙最開始開拓北非的時候,他的軍隊裡帶著考古學家、哲學家。我現在能明白他的用意了,雖然我們不是去殖民或徵服的。但在文化上的認知、書寫,這種敘事傳統的積累和建立,一定會有它的價值。

在劉子超看來,旅行是一場孤獨的苦修。在他的書裡,這一場苦修,離不開各種各樣的酒。「捷克的啤酒很便宜,10元人民幣就能喝到0.5升的新鮮生啤。冰鎮的託卡伊貴腐葡萄酒,是我很早就想嘗試的一款酒。用來釀這種酒的葡萄是最甜的一種。我知道維拉尼的品麗珠非常出色,便購買了2升。老闆用透明的塑料桶灌裝給我,價格不過30多元人民幣。」

——摘自《午夜降臨前抵達》

劉子超:旅行中,孤獨是會被放大的。有時候確實讓人覺得難以忍受,尤其是長時間的旅行。田川:哪次旅行讓你覺得很痛苦?劉子超:經常。如果不是跟團,是自己安排時間的漫遊式旅行。經常會有空著、不知道該幹嘛的時間,這段時間你的孤獨感就會被放大。酒吧是一個容易遇到人的地方,也是人願意打開自己去交流的地方。所以在酒吧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是作為一個旅行者很難遇到的一些經歷。田川:比如是什麼?劉子超:比如在烏茲別克的時候,我在酒吧遇到一個烏茲別克商人。剛認識,他就帶我去了一個脫衣舞酒吧。我還挺開眼界的,因為我覺得烏茲別克是一個穆斯林國家,但沒想到酒吧氛圍其實很不一般。他指著其中一個跳鋼管舞的女孩說,那是他以前一起同居過的女朋友。當時那個女孩坐在另一個人的大腿上跳舞。我問他有沒有覺得難過或不爽?他說這就是烏茲別克的現實。他特別喜歡跟我說這句話「這就是烏茲別克的現實」。他喜歡帶我去看他覺得是現實的東西,不是雷達能輻射到的地方。是他覺得可以彰顯他對這個國家了解的地方。如果不去酒吧,我就遇不到這樣的人。田川:你覺得再去旅行的時候,會和以前旅行的狀態不同嗎?劉子超:我覺得會有不同,但未必是本質上的。我們的交流方式是長時間形成的,不是一個事件能改變或徹底顛覆的。我們還是需要擁抱,還是需要親吻,還是需要近距離的接觸。這是人性的一部分,是不會被一場疫病所改變的。田川:那改變的部分是什麼?劉子超:是在情感外面包了一層東西的感覺,可能需要稍微費點力去把它敲碎,而不像過去它本身就展開給你了。「一杯啤酒下肚,聽著酒吧裡的輕搖滾,我更多感到的是長途旅行即將結束時的失落。我回想著柏林出發那天的情景,回想著德勒斯登的夕陽,回想著布拉格的三姐妹。我像扒線頭一樣逐一回想一路上的見聞……那像是很久以前的事兒了。那時的我和現在的我有什麼不同?或者說,旅行究竟在何種程度上改變了我?我相信,至少是理論上,旅行或多或少會改變一個人,會使那個人朝著更寬容、更理性,對世界的理解力更全面的邁進幾步。」

——摘自《午夜降臨前抵達》

田川:我知道它的存在但我沒去過,和你真正親身去到那裡,會有多大落差?劉子超:通過谷歌的街景,你可以去到世界任何地方。可跟你直接到那兒去,真的摸到那裡的東西,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我覺得有點像泡溫泉,溫泉水跟你自家浴缸裡的熱水,泡了之後你就知道是不一樣的。我覺得那點差別,就是我們還在不斷去不同地方的意義,去體驗那些差別、那些觸感。田川:如果在未來的世界裡,我們沒法再去旅行了,你覺得我們會失去什麼?劉子超:我覺得對我來說是夢想吧。就像如果再也不會做夢了,也不會覺得怎麼樣,也不會死,總有一天會適應的,但就是存有深深的遺憾吧。

編導:高舒晴文案編輯:612

編輯:林梓

相關焦點

  • 專訪作家劉子超:旅行文學是最好的寫作訓練
    書鄉:旅行對於你的意義有哪些?劉子超:旅行其實是生活的一部分。旅行的意義,也就是生活的意義。對我來說,旅行和生活的意義之一,即見證並記錄這個時代的樣子。書鄉:近年來國內許多年輕作家開始創作旅行文學,你如何定義旅行文學?劉子超:旅行文學是最古老的文學體例之一。
  • 旅行作家劉子超:遊牧之地古老,而我們如此年輕
    :和旅行作家劉子超一起穿過大興安嶺》。他能夠將目的地像書一樣打開在你面前,把遙遠的故事講給你聽,讓那裡的每一顆沙子都充滿顆粒感。」 我喝了口咖啡,感覺每一顆咖啡豆都充滿苦澀。當初接下這個選題,一方面是仗著這點舊同事的交情,以為寫起來會比較輕鬆,另一個原因,也確實覺得他有被寫的價值。不僅因為他是為數不多若干次前往並記錄中亞的中國人,光從文筆評判,也優於許多旅行作家或是作家。
  • 公路旅行:和旅行作家劉子超一起穿過大興安嶺
    原創 歐陽詩蕾 GQ報導旅行是一種逃避嗎?為什麼在旅遊網站和遊記盛行的21世紀,嚴肅的旅行文學作家還值得作為一種職業?劉子超在九年裡幾乎去了中亞能去到的所有地方,帕米爾無人區、前蘇聯的核爆試驗場……寫了一本22萬字的《失落的衛星》。
  • 旅行作家劉子超:當一個孤獨的中國人,來到被世界遺忘的角落
    「勃列日涅夫式」電工興奮地對劉子超說。時代的琥珀劉子超。36歲,北京人,北大中文系畢業,當過記者,現在是旅行文學作家——一項幾乎「滅絕」的職業。作為罕見的東亞面孔,他闖入這個無精打採的「禮拜二午後小鎮」,然後寫下上述對小鎮的描述。塔姆加鎮。
  • 劉子超聊旅行文學:好的寫作讓讀者確認「那裡的人和我一樣」
    《失落的衛星:深入中亞大陸的旅程》劉子超 著新經典文化·文匯出版社 2020-6尋找歷史夾縫中的邊緣人在《失落的衛星》一書中,劉子超講述了他在途中遇到的許多人和他們的生活,也包括旅途中險些被敲竹槓的經歷。
  • 《失落的衛星》:用中國視角看世界,用西方文學傳統寫旅行
    旅行作家是劉子超的一個標籤,他也在豆瓣主頁上稱自己是「旅行的作家「。繼聚焦中歐、印度、東南亞,發表《午夜降臨前抵達》《沿著季風的方向》兩本遊記之後,他把目光投向中亞。9年間,他數次前往中亞腹地,尋覓當地人真實的生活狀態。今年6月,他匯聚起接近十載的積累,出版了新的旅行文學作品《失落的衛星:深入中亞的旅程》。
  • 分享幾本書,假期陪你「雲旅行」
    《失落的衛星》目的地:中亞作者:劉子超「當你通過旅行和文字打撈起這些卵石,它就慢慢地構築起你的世界,這個世界可能比真實的世界更牢固、更有依靠感。」關於中亞,可能我們的印象還停留在中學地理課本上的「五個斯坦」。
  • 眼前的生活陷入困境,那就去看看世界丨年度旅行寫作提名
    原創: 單向街書店文學獎 單讀年度旅行寫作表彰具有內在關懷和全球視野的旅行文學寫作者。網絡世界裡每天都充斥著無數的旅行定位和經驗分享,而長久以來我們也似乎總是出於慣性地想要了解西方並探知發達國家的文化。但旅行始終不能改變我們的生活,改變我們的是思考本身。
  • 線上讀書會|作家與貓:討得貓歡喜,可得全世界
    )民間故事從遙遠的以前就開始講述了,民間故事已經被講述千百年。2010年,作家劉子超站在霍爾果斯口岸,眼前是通往中亞的卡車隊列,以及遠方壯闊的天山,他不禁想:當下的中亞是什麼樣的?天山底下的人過著什麼樣的生活?為了探訪我們神秘的鄰居,劉子超在九年裡數次深入亞洲腹地,前往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及土庫曼斯坦,展開一場尋覓之旅,寫就了中亞遊記《失落的衛星:深入中亞的旅程》。7月17日晚,劉子超將攜其新書《失落的衛星》做客單向LIVE,與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羅新暢談,分享各自深入亞洲腹地的旅程。
  • 書單| 這些著名作家的旅行小品,陪你在這個春節一起宅
    在一些篇章裡,伯爾還以小說家的筆調記錄了一些所見所聞,讀來與普通的旅行散文筆法不同,頗有新意。《津輕》 太宰治哪怕是以陰鬱和敏感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太宰治,在講起他心愛的故鄉時,也流露出了一些明亮的色彩。1944年,小山書店邀請太宰治前往他的故鄉津輕做一次旅行,然後隨便寫點兒什麼。
  • 書單| 那些與天空有關的旅行
    如果你也是個對天文現象非常感興趣的人,那麼以下這張與天空及旅行有關的書單,或許也會同樣投你所好。在英國科普作家尼古拉斯·奇塔姆的《宇宙:從地球到宇宙邊緣的旅行》一書中,我們的確化成了一顆小小的光子,永不停歇地向茫茫的宇宙深處飛去,完成從太陽系、銀河繫到大、小麥哲倫雲乃至更遠的星系間的旅行,在大尺度的宇宙結構上觀看仿若微塵的星系團們。最終,與光一起走向無盡的黑暗,觸摸可見宇宙的邊界。
  • 我的旅行哲學,旅行,拯救不了平庸的生活!
    當然,旅行更應該是充滿意外的,這就如同生活,我們不可能完全按照既定的人生路線生活。如果我們真的能適應變化的旅行,那我們為什麼無法接受生活中的跌宕起伏?如果我們喜歡這些未知,那又何必在生活中謹小慎微、步履維艱?旅行不是萬能藥。今天的杭州下著雨,我在房間裡看書寫作、聽音樂、訓練冥想。
  • 文珍對談迪米塔爾·赫裡斯託夫:揭秘作家的生活
    2020年12月6日,第五屆中歐國際文學節進行到最後一天,我們的第26中歐作家對談邀請了兩位多產的作家:保加利亞作家迪米塔爾·赫裡斯託夫和中國作家文珍,來討論他們的作家生活,以及他們的創作。迪米塔爾·赫裡斯託夫是一位詩人、劇作家和文學翻譯家,曾多次獲得國家和國際文學獎,他在保加利亞作家聯盟中也非常活躍。
  • 007系列作者寫的旅行遊記,也並不好看 | 失望之書
    雖然我沒去過威尼斯,但是有關威尼斯的文字記憶可是太多了,這位老兄竟敢說「威尼斯沒有什麼新鮮的東西可談」,我喜歡的兩位詩人龐德和布羅茨基都很喜歡威尼斯,甚至於最後都安葬於此,後者曾17次到訪威尼斯,並曾以詩一般的語言為威尼斯寫下了厚厚一本《水印:魂系威尼斯》。
  • 疫情下的2021,LP的旅行作家有什麼計劃?
    面對未知的一年,孤獨星球的作家們都有怎樣的規劃呢?讓我們來聽聽其中幾位的分享吧。我的2021年旅行計劃包括恢復我的日常旅行及與家人團聚。我最後一次的旅行目的地在北威爾斯。雖然威爾斯對我來說異國風情元素並不多,但坦白講,我為自己還能旅行感到滿足。新冠疫情讓大家開始關注身邊事,旅行的可持續發展思維也由此萌芽。相信疫情過後,無論是名勝古蹟,還是酒吧商鋪,到處都會充滿新生活的甜蜜。我已經迫不及待去擁抱新生活了。
  • 韓少功:哪怕一輩子生活在這裡,我對這一片土地仍知之甚少
    「其實,哪怕一輩子都生活在這裡,我對這片土地仍知之甚少。」 「知青生活是十分辛苦和寂寞的。人們在太陽下曬成了黑人,衣服總是積透了汗水留下的層層鹽漬。在那時候,除了偷瓜和戀愛,文學便常常成為油燈下青年們打發漫漫長夜的最大娛樂和最大慰藉。」
  • 跟著作家遊瑞典
    而這些作品也成為我們旅行瑞典的最佳導賞指南。Photo: Ins@taigapic今天,我們從眾多曾遊歷或居住過瑞典的作家中,精選4位,在他們的引領下,細細感受瑞典之魅。無論是那裡的自然景致、湖光聲色、各色動物,還是生活在那裡的人們,他們都是平等的,彼此交談,傾聽心聲。
  • 【專訪】劉亮程:我不知道中國作家的心靈方向,他們以故事機器壓榨...
    假如路途遙遠,這句話就要在路上走很長時間,爬山涉水,很多話可能捎不到;即使捎到的話,有時也會變形走樣,一句話捎成了另一句話。《捎話》寫那個年代的語言溝通之困,在那樣一個時間和地理的遠處,書信往來斷絕,人們之間的交流變得困難,再加上有那麼多的語言之間還需要翻譯轉換,語言的誤解因此導致戰爭,戰爭屠戮生命也消滅語言,最終留下來的,是徵服者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