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爸爸、媽媽是教師外,家裡還有好幾位教師,說何思穎出自「教師世家」,一點不為過。
何思穎就讀的臺大是臺灣地區最高學府,她又攻讀非常搶手的法律系專業,身邊的同學畢業後做法官、律師,剛畢業月入過兩萬人民幣……
按理說,「別人家的孩子」何思穎的職業生涯似乎應該「穩定」,至少不會偏離大體軌跡。而眼前這位身材嬌小、語速極快又富有感染力的她,卻在創業的賽道上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感。
她在南京浦口打造的「眾創碼頭」品牌,涉及渠道管理、業務落地、空間規劃、投資對接等內容。「可以看作是一家專業的顧問公司。」
想做商人,並不是腦子一熱。2010年,何思穎從臺大法律系畢業,緊接著讀研。由於能力強、善於管理、樂於溝通,何思穎被推舉為臺大研究生學生會副主席,管理社團。
與此同時,何思穎的第一家公司成立了。一共兩位合伙人,其中包含某知名IT公司的技術高管,公司主要做大數據、雲端等業務。
然而,公司經營了一年卻「散夥」了。
「我本人特別感激那段經歷,會覺得自己成長很快。」每走一步,何思穎都善於復盤總結,「夢想跟現實總會有差距,賺了一些錢,但市場調研、大數據收集這條腿卻不能補齊……慢慢就感覺到,這不是我最初想做的。」
畢業後的一段時間,何思穎也曾在大集團任職。「大集團在資源整合上有不可比擬的優勢,但也會產生層層決策的溝通成本,而初創企業,更像是一支精銳部隊,凡事需要打頭陣,承擔的風險也更大。」
第一次創業,雖然遭遇「滑鐵盧」,但回過頭來看,走的每一步都算數。在創業路上交了學費的何思穎,也迅速成長起來。
一次偶然的機會,何思穎與來自南京的招商團隊有了深入接觸,頗具商業敏感力的何思穎意識到:機會來了!
在他人眼裡,一個女孩子,隻身來到南京,何思穎身邊人給她的評價是「膽子挺大」。
何思穎卻覺得這是種神奇的緣分。在臺大學生會時,她就通過多方途徑接觸了不少南京學生,也打開了她對大陸市場認知的新大門。
2015年下半年,她還來南京做了一次詳細考察,更激發了她留下來的勇氣。「創業政策這麼好,臺灣青年在這片土地上一定能大有作為。」
「來到大陸才知道,臺灣人對大陸的了解還不全面。」何思穎很慶幸自己有這麼好的機會,沉下心來了解這塊充滿潛力的空間。
這讓她想起了一位前輩的話。
「你是要做實事的人,今天你在下面打基礎工程的時候,你要偶爾搭電梯到上面看一看,你到最高的地方往下看,你才能看到整個平面、整個藍圖,你的格局、視野才會擴大,你才會知道你的地基哪裡規劃得不對,這些或許是你在下面看不到的。」
何思穎說,她搭著一部電梯來到南京。「讓我用更高的格局與視野看過去做過的事情。但是,這個電梯不能常搭,不能長時間在上面,你還是要下來,踏踏實實地完成你的基礎工程,然後,偶爾再上去……」
「很多臺灣創業青年不敢跨出那一步,是因為他們對大陸的認識不深刻。」
何思穎說,她想要做的事業就是,幫助想到大陸創業發展的臺灣青年牽線搭橋,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2016年初,何思穎的公司在南京浦口落地後,她常被邀請回臺灣進行演講。一開始,她會講在大陸的所見所聞,後來講座的主題慢慢有了變化。
「比如就某個項目,如果在大陸投資發展,是否有市場?大陸人民的生活習慣、使用習慣是什麼?」何思穎說,臺灣青年來大陸創業,要找準市場定位,絕不是誤打誤撞。
有過創業經驗的何思穎坦言,創業者要對市場存有敬畏之心,去了解受眾的需求,在行業內部要進行交叉比對,做詳細調研,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是重點所在。「有些領域,大陸已經非常成熟,相比較而言,臺灣青年初創企業是沒有優勢的!」
學生時代與南京招商團隊的一次深入溝通,促使臺大才女何思穎在2016年成立了一家專門幫助臺灣青年創業者在南京落地的「眾創碼頭」,當時連開公司有哪些程序都不懂的她,幾年後,運營團隊已從3人擴充至10人,並成功聚集了幾十家臺灣青創企業。
走進亞克「眾創碼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塊頗有分量的牌匾——「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這是國臺辦2016年8月頒授的。繞場一周不難發現,這裡皆是80後、90後臺灣青年創客,平均年齡30歲。
亞克的目標是「讓入駐的臺灣企業用最低成本、最短時間在南京著陸」。何思穎說,剛來南京的4個月,她一個一個地跑遍市、區所有政府部門和各種服務窗口,做到對如何「著陸」了如指掌。「以第一步的註冊公司為例,在臺灣只需到相應窗口登記,但在南京,首先要和市場監督、商務、稅務等部門打交道;然後如果你是科技類公司,還要和科技部門有來往,申請政策補貼、辦理社保要到人社部門,很多銀行還有專門的創業貸款。再有,不是所有的創業項目都適合在南京發展,需要對國家以及省市區的經濟政策、創業創新扶持政策都有所研究,比如國家正在推進供給側改革,很多需求都在不斷被發掘,我注意到,其中的泛娛樂和大健康兩大領域,臺灣青年大有可為。」
現在的亞克,能夠嫻熟地為臺灣青年創客們提供企業註冊、行業調研、項目路演、投融資對接、政策研究、創業培訓、媒體宣傳、市場推廣、法律諮詢、稅務財報、形象設計等服務。
雖然大陸創業機會多,不過何思穎以「過來人」的經驗「潑冷水」:一定要接地氣,臺創青年不要認為自己覺得好的東西就一定能在大陸打開市場,一定要知道大陸人民需要什麼。
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創客認為亞克是來寧創業的「擺渡人」。「我們是科技型公司,需要專注在自己的研發跟業務拓展。亞克對南京很了解,在前期溝通過程中能詳細地為我分析發展機遇、創業成本,協助我們找到對的目標客戶。」外數科技負責人林雨暘說。
如今,何思穎把眾創空間業務聚焦在兩塊內容上,一是引進高科技產業,如集成電路、新材料、新能源產業;二是與文化相關的消費產品及娛樂產業,如設計、影視、遊戲、AR、VR……
從正式運營到現在,何思穎的「眾創碼頭」平臺登記的企業有40多家,臺商和大陸公司比例為7∶3。「一開始,對企業領域沒有明顯的限制,這也為後期平臺的運營埋下了隱患,現在我們對進駐的企業有嚴格的篩選,確保引進來就能活下去。」
「首先肯定要解決活下去的問題,這樣我們幫助的企業,才能去幫助更多的人,有時候我會問自己,我為什麼選擇創業?是為了實現財務自由?肯定不是,因為在臺灣我能拿到很體面的薪水,說直白一點,可能是讓自己有時間做真正感興趣的事,一定程度上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吧。」
創業的何思穎不是沒有壓力,創業是生活,生活也是創業,每天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撲在創業項目上。有時,為了做好一份申報材料,加班熬夜是常態。但樂觀的心態讓很多問題得到了化解。在她的辦公室,還有簡單的運動器材,成為她對抗焦慮的有效「武器」。
「我蠻喜歡南京,不知道為什麼,每次去其他城市出差回來,飛機落地時,我就會心想『終於到家了』。」何思穎說,南京是一座包容度非常高的城市,什麼東西來這裡,都能被接受。這也是她喜歡南京的原因之一。
儘管有不少機會去臺灣做演講,何思穎卻很少回家。就連媽媽也常說:「你是大禹嗎?三過家門而不入!」言語間透露著心疼和想念,性格率真的何思穎知道,自己喜歡闖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是有貼心的爸媽做後盾。
吃好一點兒,多睡一會兒……在南京這座城市,何思穎坦言,有不少朋友關心她,這讓她攢滿前行的勇氣與力量,以陽光的心態,打卡依然奔波的明天與飛奔而至的未來。
在何思穎辦公室的書架上,能看到《未來產業》《鍾秀勇講民法》《揚州古巷風情》等書籍,足見她平時涉獵廣泛。而對於公司的未來,何思穎有自己不可輕易透露的目標。
「來到南京,我認識了很多優秀的人,相比之下,我做得真的不算好,還有很多努力提升的空間。原來的前輩創業條件那麼艱苦,他們都堅持了下來,如今條件好很多了,唯有更加努力!」
在南京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青年委員會擔任主任委員,何思穎感受到的,不光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我會去思考,怎樣才能承擔好這份責任,我一直想向臺灣青年表明的態度是,要多學習大陸的優勢,結合自身的資源,靠自己走出一條大路。初創公司與大集團不同,大集團有很多時間去思索,但前者可能先想的是怎麼活下來,我願意去做那個助力的人。」
在浦口統戰這條戰線上,何思穎找到了家的感覺。「他們會花時間傾聽中小企業者的心聲,願意花精力解決問題,從不逃避,蠻感動的。」
在何思穎眼裡,有些問題能自己解決,就不會任性地甩給別人。紮根浦口這3年多,何思穎最想力所能及地去幫助一些人,比如,努力把公司做大做強,在浦口多創造一些工作機會。現在,公司也專注拓展除了眾創空間以外的外資顧問業務,將服務對象延伸到東亞與歐美,希望能做到紮根浦口、立足南京、放眼全球。
「我希望多專注在自己的本質業務,減少不必要的消耗,期待自己能更有底氣與實力,對得起浦口對自己的關心與支持。」何思穎笑著說。
3年多來,何思穎運營的眾創空間,已成為吸引臺灣青年來大陸就業創業的「強磁場」和「連心橋」。在浦口區政府及相關部門關心支持下,集聚抱團的幾十家臺青創業企業,在這裡攜手築夢,揚帆起航。
此心安處是吾鄉。當夢想照進現實,似乎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