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島內騎行是相對於島外——廈門海滄騎行說的。前幾年島外海滄有了公共自行車系統,本人曾兩次專程去海滄進行體驗。近兩三年,島內也陸續建起了公共自行車系統(現在還有正建設中的島內空中自行車道),前不久,本人用E通卡(400元押金)辦了租借公共自行車的手續,方便環保出行。因為上班就在附近,出門遠點多半乘坐公交車或的士,所以極少騎自行車出行。
想著許久沒到市圖書館看書、借書了,這天,趁著天氣好,陰天沒太陽,不冷也不熱,騎自行車走一遭。於是,在思明區政府辦公大樓前的租車點,租上自行車便向著幾公裡外的市圖書館出發。沿著市府大道旁的自行車道一路前行,路上時常遇到如我一樣悠閒騎著自行車的市民,他們有的騎著特有標識的公共自行車,有的則騎著自己的「私家車」。
騎到中山公園東站,看到路邊有一租自行車自助點,想著騎著的自行車有點彆扭,乾脆再換上一輛——還車或取車的操作都很簡單,如果要還車,先將車推入鎖止器,聽到語音提示「請刷卡確認還車」後,將E通卡放在刷卡區內,聽到「已還車」,即還車成功;如果要取車(租車),將E通卡放在刷卡區,聽到「請取車」後,將車拉出,即租車成功。一路騎來,這樣的自行車租借點不少,租車者還或取自行車非常方便,而且租自行車的價格也十分便宜,簡直就是「白菜價」——1小時之內免費,1—2小時0.5元,2—3小時1元,真正是讓利於民,同時,也給人灌輸一種「低碳出行,綠色出行」的理念。
在現代都市,機動車像牛市那樣瘋一樣的漲數字,而自行車卻是日薄西山式地日漸稀少。現如今,經濟發達了,城市的道路越建越寬,而留給自行車騎行的道路卻越來越少。那些堅守的騎行者,每當騎車出門,多少都會感到心驚膽戰,不少時候,要在滾滾的車流中驚險穿行;不少時候,又要在障礙重重的人行道裡艱難前行——每次出門不得不一邊跟機動車搶道,一邊又要與行人爭先,就因為城市裡已然沒了幾條屬於自行車的道。
曾記否,在很多年以前,人們的出行多是依靠自行車,隨處可見那單人、雙人,甚至是三四口騎著一輛自行車出門的情景——大家都覺得騎自行車很方便(當然,也是時代的局限)。那些年,遍地開花、隨處都有的自行車棚,現如今多數都被停車場取代了,原先在自行車棚裡或露天看護自行車的大爺、老太們也早早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則是箍著紅袖標的收費員或是威武十足的保安大叔。
在廈門,「自行車專用道」應該是這幾年才有的詞彙,因為早一二十年前,或更早的幾十年前,城市行走的自行車是無所謂要「專用道」的,那時,馬路(現為機動車道)上是沒多少輛機動車的,供自行車騎行的空間足夠大,你可以在寬敞或狹窄的馬路上自由自在騎行,是根本不用擔心路上的車輛,畢竟稀稀拉拉的車輛在眾多的騎行族裡反而顯得力單勢薄,成不了什麼氣候,即使你車輛一路吐煙,也瞬間煙消雲散,很快沒了蹤影。
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騎行族的待遇則日漸沒落,其處境是大不如前了。作為人們傳統的交通工具——自行車,被那日益膨脹的龐大機動車隊伍擠兌得沒了多少生存空間。現時的廈門,機動車早已跨入百萬輛時代,島內的機動車道高峰期常處在「車滿為患」的境地,機動車的密度太大,而稀稀拉拉的幾輛自行車混跡於滾滾的機動車流裡,在強勢地機動車流中可憐巴巴地「苟延殘喘」著,不經意間還飽飲著機動車的尾氣。
在市民要求和政府的強力幹預下,這幾年終有了自行車的「出頭之日」——在有限的路面闢出自行車的專用通道,讓市民能安全、健康地享受綠色、便捷的出行,先是2013年9月1日開通的海滄公共自行車系統,後是島內思明區首條社區公共自行車專用道(在洪文路及洪文二路的人行道上,開建島內首條自行車專用道,該工程於2014年2月竣工,3月初正式投入使用)的開通,於是,在現時代開闢了自行車的新天地,原先傳統、普遍的出行方式現演變成了市民時髦的新的運動風尚。自行車道建成後,激發起了市民的健身熱情,得到不少市民的一致點讚,有些市民搬出了封塵已久的自行車,沿著自行車專有的車道騎行健身,此時此刻的自行車專用道,成了群眾健身、低碳出行的綠色通道,儼然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市民好不容易盼來的自行車專屬通道,能更好享受在專用道上悠閒自由的騎行,不再擔心滾滾車流的侵害,亂闖電動車的騷擾,也不再出現驚魂一刻的場景,優哉遊哉的天大好事。而現實是自行車專用道的出現,卻也隨伴著問題的出現——在島內,有一些商家、私家車主把自行車專用道當作了「公共停車位」來使用,隨意攔腰停在自行車的專用道上。當然,自行車專用道被「霸王車」佔用,除了車主無視其「專用」外,一些自行車專用道封閉不到位也是原因之一,現實生活中,我們不乏看到一些私家車從沒有石墩阻攔或封閉不嚴密的石墩縫隙處開進自行車專用道,由於自行車專用道封閉的不到位,就容易給一些車技一流,人品卻不怎樣的人予可乘之機,為他們提供了炫技的大好機會——你別人想停進來,沒那技術,甭想;我厲害,我牛!讓人第一感覺不在於譴責他的違停行為,而更在於驚嘆他車技的高超。
再有,自行車專用道的沿途店家,有的隨意在自行車專用道上擺放些自家的經營產品,有些流動商販也趁虛而入,霸佔自行車道經營起自己的小本生意,好好的專用道不時被攔腰截斷幾截,活生生地成了「斷頭路」,讓自行車一時半會「無路可走」,確保不了自行車在車道騎行的便利通達。無論是上學、上班還是閒逛、辦事,騎著自行車,讓自己「裸露」在馬路或街上,不緊不慢地騎行,是最能感受廈門的美麗風景,設置自行車專用車道,就是為了保障騎行者騎行的安全、順暢,並悠哉地觀賞沿途的美景,如果一路騎來,總是遇到「路障」,再多、再長的專用車道,也只能給騎行者內心「添堵」,對騎行者的心靈造成傷害——邊騎邊罵道:「還專用自行車道呢,簡直讓人受不了」。
其實,自行車專用道的維護與管理比起建設更為重要,,如果讓佔道風氣一旦形成,會讓自行車專用道陷入『有名無實』的境地,因此,有關部門必須加強管理,對違法佔道者要採取零容忍的態度,加大對其佔用專用道行為的處罰力度,讓自行車專用道真正擁有「不可侵犯」的地位,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低碳、綠色、通暢的專用通道,讓人們騎行在自行車專用道上,真切感受到一個「爽」字了得。(文/淡定705)
原文連結:《騎行在廈門島內》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