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建國之初就是以美洲的解放者和美洲的領袖自居,他們並不甘心自己的領土只局限於13塊原有的殖民地,因此對外擴張就變得勢在必行。
這就有了發生在1812年至1815年鮮為人知的第二次獨立戰爭,而此次戰爭的重頭戲毫無疑問是發生在加拿大的美加戰爭,美國1783年取得獨立戰爭的勝利後,便立刻走上了開疆拓土的路線,他們先是在與英國籤訂的巴黎和約中獲得了大西洋沿岸的大部分土地,後以1500萬美元的價格從法國手中購買了聖路易斯安娜,在西班牙的眼皮底下吞併了佛羅裡達,又向西奪取了德克薩斯、俄勒岡和新墨西哥等地,最終建立起一個橫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超級大國。
而在美國瘋狂擴張的時候,歐洲卻亂成了一鍋粥,因為整個歐洲正面臨著嚴重的法國危機。從1793年到1815年,歐洲各國先後組建7次反法同盟,才徹底擊敗了拿破崙和他的法蘭西帝國。
在與法國人的鬥爭中,英國的海上優勢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他們不僅噁心法國人,還要噁心美國人,英國重演北美殖民地時期的侵略把戲,規定美國只能從英國貿易,讓很多美國人被迫轉入走私活動,結果美國的海外貿易受到嚴重幹擾,整個美國社會上下對此極為憤懣。
在1803年到1807年期間,被英國捕獲或遭到攻擊的美國船隻多達528艘,其中最為嚴重的是切薩皮克號事件。1807年6月,美國戰艦切薩皮克號前往地中海時,遭到英國戰艦莉奧帕德號的攻擊,結果造成三人死亡,18人受傷。在薩皮克號投降之後,英國人還帶走了4名美國水手。
在切薩比克號事件後的三年裡,英國士兵抓捕美國船員的事件竟發生了6000多次,這已經是欺負到美國人臉上了。
剛剛建國不久,年輕的美國自然咽不下這口氣,
1812年6月18日美國向英國宣戰,第二次美伊戰爭爆發,在抗戰前夕美國通過緊急擴軍,已經將正規軍和民兵改編的志願兵增加到了6.5萬人,海軍擁有10艘軍艦,150艘快艇和318艘武裝民用船,而英國此時正在歐洲與法國打得難解難分,無暇顧及美洲,在加拿大只有7000名英軍和1萬加拿大本地民兵,再加上印第安人作為同盟,美國兵力上的優勢十分顯著,美軍計劃兵分三路進攻加拿大,目標是佔領加拿大的蒙特婁和魁北克城。
面對加拿大這樣擁有廣袤的土地,漫長的海岸線的地區,就像一個人第一次吃螃蟹和甲魚根本無從下口,如果把加拿大已被定居的部分看作是一棵樹,那麼聖勞倫斯河就是樹幹,五大湖及其支流是樹枝,通過英國的各條海路是樹根,因此只要控制住加拿大對外貿易的主要海路港口,就等於抓住了加拿大的根基,勝利就只是時間問題,但實際情況卻是美國海軍在當時還未做好大戰的準備,尚不具備控制加拿大的樹根的能力。
1812年7月中旬,一過60的威廉赫爾準將率領實力最強的西路軍從底特律北上進入加拿大境內,兵鋒直指馬爾登堡,等開戰後不久,赫爾就面臨後勤公益方面的困難,由於英國海軍控制著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給美軍的水上運輸造成了極大的阻礙,而印第安人的伏擊又常常會接到美軍本就脆弱的路上補給線。
7月17日,在密之利邁基諾的美軍率先崩盤,選擇向敵人投降,而赫爾則由於忌憚印第安人的偷襲,開始撤往底特律,同時命令駐迪爾本堡的美軍火速增援自己。
加拿大方面,雖然駐防兵力不多,但他們卻擁有一批受過正規訓練經驗豐富的軍官,以及眾多加拿大民兵和印第安盟友的支持。在美國宣戰以後,在休倫湖聖約瑟島的英國駐軍比附近的美軍更早得到開戰的消息,考慮到自己手於敵眾我寡的烈士,於是決定轉守為攻,先發制人。加拿大省英軍統帥波洛克將集合了所有可調用的300多名正規軍,又動員了600名印第安人和400名加拿大民兵組成聯合部隊,出其不意地奔向美軍重兵防守的比特要塞。
到達底特律後,布洛克先是命令炮兵不斷轟擊,英軍趁著夜色在要塞外的野地裡點起了遠超部隊人數的篝火,並讓印第安士兵大聲呼喊,虛張聲勢,製造一種大軍壓境的錯覺等戲唱的差不多了,布洛克開始勸降並威脅對方,如果拒不投降,他們的士兵將在攻破城池之後剝下俘虜的頭皮。
駐守底特律的美軍有近600名正規軍和2000名民兵,無論是人數還是活力都在布洛克之上,可指揮官赫爾將軍卻被英軍的疑兵計給嚇住了,他錯誤地估計了英軍的兵力,並對自己的後勤補給產生了嚴重的恐慌,最終使赫爾陷入了裡無糧草外無救兵的心裡絕境。
在英國人一番蘿蔔加大棒後,赫爾將軍開車投降,在擊敗赫爾後,布洛克並沒有停下腳步,他繼續率部向伊利湖東岸運動,但這位英勇的將軍沒能建立更大的功勳。
1812年10月13日,布洛克在昆士敦的高地戰鬥中被美軍擊斃,那裡民兵為主的中路軍在肌壁布洛克後卻拒絕渡過尼亞拉加和進入他國領土作戰,結果被英軍趁勢反擊,贏得了戰役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