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4 13: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近日,江漢路公交樞紐車站(以下簡稱「樞紐車站」)正式建成,浦錦街道同步對入駐的公交路線進行了再優化,使沿線站點能有效覆蓋居民轉乘軌交、購物、就醫的需求,極大方便了居民出行,有力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江漢路公交樞紐車站
多年以來,居住在浦錦街道南片濱浦地區的居民一直深受出行不便的困擾,在非尖峰時段,等待一輛公交車需要20-30分鐘;從街道南片濱浦地區前往北片蘆恆路,至少需要換乘2輛公交車。濱浦第三居民區黨支部書記閔海冰難掩激動地說:「『四史』教育持續按下樞紐車站建設的『加速鍵』,讓居民煩心多年的出行難問題一舉得以解決,從前等車難、換乘多、路線繞的情況一去不復返」。
腳步丈量民需
「經常聽到一起鍛鍊的鄰居朋友在那裡抱怨,出門乘公交不方便,公交線路不但少,而且一班車要等好久才能發車,乘上車線路還繞來繞去,要到一個地方一部車還到不了,起碼要再換個一到二輛車,幾站路之內,走路比坐車還快一些」,家住在濱浦地區的老黨員喬海伯、王玉芳、俞志先等面對浦錦街道領導帶隊調研時紛紛「炮轟」和「吐槽」。
浦錦街道班子成員把傾聽人民呼聲,汲取人民智慧,作為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利益問題的必由之路,通過走遍南片各個小區,多維度調研居民的出行難題,實實在在問需於民、問計於民,不走過場,不搞形式,不出虛招,做到縱向有深度,橫向有廣度。
縱向上,班子成員不局限於僅了解公交車次、發車頻率等表象問題,更是通過在板凳上「坐一坐」的形式,深度挖掘居民需求、出行短板、解決建議等深層問題。橫向上,調研了南片8個居委,與「兩委班子」、黨員代表、社區「三長」、居民群眾、上班族、外來租客等開展深入交流,精準掌握中青年、上班族較為關心前往地鐵站的短駁車輛,而老年群體最關心前往醫院的公交車輛等不同年齡段的差異化需求。
公交線路圖
精準科學選址
樞紐車站選址是一個「技術活」。既不能離居民區太遠,讓居民多走「冤枉路」,又不能離得太近,讓樞紐車站噪音影響居民休息。這種二元悖論,考驗選址工作既要科學合理,系統規劃,又要顧及民生、綜合考量,達成選址「既要近又要遠的最大公約數」。
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以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態度,將群眾智慧、歷史經驗與科學謀劃相結合,梳理調研中收集到的意見建議,挑選出具有參考價值的部分作為樞紐車站選址的重要依據。參考浦錦地區發展史,從人口增長角度出發,預留出滿足長遠發展後的人流出行餘量。經多次商討協商,最終在「二元悖論」中找到平衡點,將最初規劃在濱浦九村居民區一牆之隔的樞紐車站向東北移動200米,挪到了江漢路浦瑞路交叉口西北側;規劃面積,從6605平方米擴大到8411平方米,面積擴大30%以上,確保樞紐車站能滿足未來20年客流增長量。
鄉村站點
初心破解難題
樞紐車站的建設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歷經了許多坎坷,其中的項目時間緊、任務重、施工噪聲和揚塵等難題,尤其考驗街道各級黨組織的組織力與引領力。浦錦街道機關黨組織統籌協調,上下銜接,條塊聯動,為加快樞紐車站建設提供了堅實保障。周邊基層黨組織充分發揮組織優勢和戰鬥堡壘作用,依託黨建責任網格與群眾力量,發動黨員、「三長」加強宣傳,用「休閒椅上聊一聊」「散步時候說一說」等接地氣、有親和力的方式,做好宣傳解釋工作,讓矛盾「化於無形」。
如對待噪音問題,黨員幹部沒有坐等矛盾上門,而是擔當作為,主動出擊,跨前一步,先向居民做好解釋工作。黨員根據責任板塊,親自上門做好溝通,把願景講清楚,把利弊分析透,把共識找出來,獲得了大部分居民的支持與諒解,為樞紐車站的加快建成鋪平道路。
供稿:閔行區「四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
編輯:戎長春
(☝點擊圖片查看☝)
原標題:《閔行新建成一座公交樞紐,離居民區既近又遠》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