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敕賜和平寺」——唐太宗李世民御筆親書寺名

2020-12-16 城裡城外的那人那事

敕賜和平寺位於長城八達嶺南麓昌平南口鎮花塔村。據清《日下舊聞考》記載,唐貞觀年間(624-694年)唐太宗李世民委派唐名將尉遲敬德監建此寺,並以御筆親書「敕賜和平寺」而得名。相傳三國末東晉初這裡就建有寺廟,由於屢遭戰亂,後經唐宋元明清各代修繕,曾有佛堂、曾舍99間半,建築面積1500平米。該寺建築規模宏偉,屬於四合院結合,寺院整體布局巧妙利用了自然環境,殿堂錯落有致,遮掩於古樹參天之中,背靠青山,面對京北平原,環境優美,四季清幽。是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主要建築有:山門、金剛殿、如來佛祖殿、彌勒佛殿等。

山門。便是和平寺的第一層,是一個兩千多平方米的廣場。據說解放前西八村廟會就在這個廣場上舉行,場面相當紅火,廣場中間一棵兩個人才合抱過來的古槐,雖經千年卻枝繁葉茂,記述著和平寺的歷史與滄桑。

金剛殿。過廣場迎面踏上34級石階便到了寺院的第二層,進院要穿過面目猙獰的四大金剛殿。這個院落東西長60米,南北15米,左右兩側各五間禪房,是用來講經說法和坐禪的。院內花草樹木繁多,尤其西禪房門前一棵白皮松樹,要三個人才合抱過來,據說在京西象這樣粗壯的白皮松樹很少見,是國家一級保護樹木。

如來佛祖殿。從院落中間登上十四級臺階,就是寺院的最高一層,主要由三座大殿構成,中間的是如來佛祖殿,殿簷下四個燙金大字:大地金沙,顯得格外莊嚴,殿內正中是面色嚴肅的如來佛祖塑像,端坐在蓮花寶座上,文殊、普賢侍侯左右,兩邊是形態各異或坐或站的十八羅漢,但和平寺有一奇,門後邊還有一羅漢,相傳是過路僧,進門休息被如來點化成佛,故而和平寺有十九羅漢。大殿的四壁上畫滿了壁畫,在香菸繚繞中顯得活靈活現。

彌勒佛殿。如來殿的左邊是彌勒佛殿,大肚佛滿臉笑容地坐在寶座上,手撫碩大的肚子,一副能容天下之事的樣子。如來殿的右邊是觀音菩薩殿,觀音娘娘面色慈祥,給人一種普渡眾生、有求必應的感覺,難怪在她跟前燒香磕頭的善男信女最多了。

在如來殿的正前方有兩棵銀杏樹,直徑一米多,高十多米,左雄右雌,雌樹每年掛滿了銀杏,聽老人講,雌雄兩樹不能分開,否則雌樹就不掛果,所以兩樹相依相伴風風雨雨上千年卻還是鬱鬱蔥蔥,壯碩挺拔。

民間盛傳「先有和平寺,後有潭拓寺,再有北京城」,寺院正處在龍鳳尾山坳之下的山峰險峻景色秀麗之中,這也更佐證了和平寺的歷史和龍脈之說。

相關焦點

  • 北京人注意了,本周六昌平這11個景區免票!
    【「玩轉北京」今日快訊】本周六,也就是5月19日,是中國旅遊日。「玩轉北京」從北京昌平旅遊委獲悉,當天,區內11個景區將免費面向市民開放。據了解,免費開放的景區分別為大嶺溝獼猴桃谷、北京後花園自然風景區、中國航空博物館、輕武器博物館、天池風景區、和平寺、虎峪自然風景區、雙龍山森林公園、小湯山農業示範園、棋盤山風景區、藝麓園。
  • 關於唐太宗李世民的後人,你知道多少?
    據載李世民的兒子:皇后長孫氏生恆山王李承乾、濮王李泰、高宗李治;楊妃生吳王李恪、蜀王李愔;陰妃生庶人李祐;燕妃生越王李貞、江王李囂;韋妃生紀王李慎;楊妃生趙王李福;楊氏生曹王李明;王氏生蔣王李惲;後宮宮女生楚王李寬、代王李簡。長子、故太子李承乾。據《新唐書》載,李承乾生於承乾殿,故以「承乾」為名,寓意承繼皇業,總領乾坤。
  • 唐太宗李世民趣聞
    政治家們對李世民也多有讚美,像康熙皇帝說過:「朕觀古來帝王,如唐虞之都俞籲咈、唐太宗之聽言納諫,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情誼浹洽,故能陳善閉邪,各盡所懷,登於至治。」比隆三皇五帝,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榮譽,也是許多臣子對皇帝的諛詞,但李世民確實當得起這個說法。既是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事。傳說唐太宗誕生滿三天,就有書生拜謁唐高祖李淵,說:「公是貴人,必有貴子。」
  • 唐太宗李世民,中國最偉大的書協主席!
    但要論對書法最狂熱的、對其傳承、傳播、教育及發展貢獻最大的,那一定是唐太宗李世民。今天,咱們從多方面看看,李世民是怎麼當好「書協主席」的!重師資,廣教育首先,唐太宗對當時書法名家極為器重。我們今天能以歐體九成宮作為楷書範本,在佩服歐氏書法之妙時,還得感謝唐太宗對書法的重視,才會留下如此瑰寶。由於李世民既重視網羅書法人才,又重視書法人才的培養,唐代書法必然人才輩出,攀上尚法求實的高峰。網羅書法名家,培養書法骨幹是李世民在書法史上的又一大功績。太宗設立弘文館,傳習書法。
  • 長樂公主唐太宗李世民為什麼這麼寵愛長樂公主?
    長樂公主(621年-643年),名李麗質,唐太宗嫡長女。貞觀二年(628年),詔封長樂郡公主;貞觀十七年(643年)八月十日,因病去世,享年二十三歲長樂公主之所以這麼受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其母親長孫皇后。
  • 「名人百科」盛世明君演繹美輪美奐的歷史——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眼明手快,射出一支箭,把建成先射死了;緊接著,尉遲敬德帶了七十名騎兵一起衝了出來,尉遲敬德一箭,把元吉也射下馬來。東宮和齊王府的將士聽到玄武門出了事,全部出動,猛攻秦王府的兵士。李世民一面指揮將士抵抗,一面派尉遲敬德進宮。
  • 唐太宗李世民手下 的女官 此人究竟是誰?
    唐太宗李世民手下唯一的女官 此人究竟是誰?時間:2020-12-18 19:01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唐太宗李世民手下唯一的女官 此人究竟是誰? 唐朝,是一個偉大的朝代。唐朝國力強盛,武備強大,稱雄亞洲,是當時世界範圍內數一數二的超級大國和強國。
  • 李世民稱唐太宗,劉徹卻稱漢武帝,皇帝諡號、廟號、年號有何區別
    李世民稱唐太宗,劉徹卻稱漢武帝,皇帝諡號、廟號、年號有何區別自秦始皇確立帝號以來,我國古代大大小小的經歷了上百位皇帝,皇帝代表了我國古代最尊貴的身份,是不能直呼其名的,不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對於帝皇的尊稱卻往往有著三種不同形式的叫法。
  • 「千古一帝」唐太宗,曾讓400名死囚回家過年,卻多次冤殺大臣
    從貞觀六年(632年),他讓近400名死囚犯回家過年的創舉中,我們就可以領略到他對生命的尊重和對犯人的關懷。對犯人尚且如此,那麼對開國功臣和社稷重臣更應當珍惜呵護,但李世民卻多次製造冤假錯案,讓一些有功之臣蒙受不白之冤,不少賢能之士遭受無妄之災。
  • 你知道唐太宗李世民和隋文帝楊堅是什麼關係嗎?
    昨天一則「唐太宗和隋文帝的行宮新發現」上了熱搜,小編看到的時候,第一反應,怎麼他們兩個名字擱一塊了,有什麼關係嗎,再細看,哦是行宮呀。不過這不經勾起了小編的探知欲,一查發現唐太宗和隋文帝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你知道唐太宗李世民和隋文帝楊堅是什麼關係嗎?
  • 「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公元649年),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 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到底荒唐成什麼樣?
    唐太宗李世民是千古明君,其皇后長孫皇后是千古賢后,二人生有三男四女,長子李承乾,次子李泰,三子李治。李承乾出生於619年,即大唐建立的第二年,因生於承乾殿,被其祖父,唐高祖賜名承乾,有承繼乾坤之意。高祖武德年間,李承乾被封為中山郡王。
  • 小鳥依人一詞居然是唐太宗李世民誇獎大臣的!這些成語也和他有關
    現在人們常用「小鳥依人」來形容少女或小孩子的嬌小可愛,殊不知這一成語剛形成的時候並不是用來形容女子,而是唐太宗李世民用來評價大臣褚遂良的。長孫無忌幫助李世民奪取帝位,又是長孫皇后的哥哥,擔任過吏部尚書、尚書右僕射,封齊國公,位極人臣。唐太宗是這樣評價他的:「無忌善於籌算,應對敏速,求之古人,亦當無比。兵機政術,或恐非其所長。」雖然長孫無忌曾經和自己一起各地徵戰,關係親密無比,但是李世民對長孫無忌的認識卻非常冷靜客觀:你其實最擅長謀劃,並不擅長帶兵打仗和政治方略。
  •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還記得《唐太宗李世民》裡的各色美人嗎?
    還記得小學時有部古裝可火了----《唐太宗李世民》,故事好看,人物漂亮,就連主題曲都那麼美----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美的無處藏!故事講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的豐功偉績和情感經歷。劇中李世民一生的摯愛是隋朝公主楊吉兒,由著名的妲己娘娘傅藝偉扮演,當時覺得王子公主的愛情太浪漫了,兩人的第一次見面簡直就是小言裡面的經典橋段。
  • 唐太宗李世民親自撰文並以行書書寫的《溫泉銘》《晉祠銘》碑刻賞析
    唐太宗(599-649)隴西成紀人。姓李名世民,唐高宗李淵第二子。隋末從父起兵,屢立功勳,封秦王,任尚書令。公元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被立為皇太子。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 李世民是一位文武兼備,開創"貞觀之治"的聖明君主。
  • 北京昌平流村鎮白羊城村 奇峰林立楊樹遍植
    2016年7月14日訊,白羊城村坐落在流村鎮正西3公裡五峰山下,距昌平城區20公裡。村裡有河灘上千畝,是一個以民俗旅遊為主,種植與養殖業為輔的古村落。白羊古城原是燕國修建的簡易邊城,因遍地種有白楊樹,唐代之前又稱白楊口白羊城地處白羊溝自然風景區入口處,背靠五峰山,臨近和平寺自然風景區。
  • 唐太宗李世民是非常出色帝王,他是功多還是過多呢?
    李世民是個怎麼樣的帝王呢 ?唐太宗李世民吸取李淵被自己逼迫退位的教訓,廢黜了強勢太子李承乾和強勢魏王李泰,立弱勢的李治為太子了,避免了玄武門之變的重演;第四是沒有吸取五胡亂華的教訓,對突厥、回紇等蠻夷不加節制信任和放權,並在蠻夷之間採取互相制衡方針,埋下了安史之亂的隱患。
  • 隋唐演義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寵愛妃子,常餌金石,餌金石是啥意思?
    唐太宗死於韓國人還是印度人?聞聽兩國開吵,李世民的棺材板發出了震動唐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也就是公元649年7月10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這是中國歷史的記載。正是圍繞著這個病逝的「病」字,卻引起了另外兩個國家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