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賜和平寺位於長城八達嶺南麓昌平南口鎮花塔村。據清《日下舊聞考》記載,唐貞觀年間(624-694年)唐太宗李世民委派唐名將尉遲敬德監建此寺,並以御筆親書「敕賜和平寺」而得名。相傳三國末東晉初這裡就建有寺廟,由於屢遭戰亂,後經唐宋元明清各代修繕,曾有佛堂、曾舍99間半,建築面積1500平米。該寺建築規模宏偉,屬於四合院結合,寺院整體布局巧妙利用了自然環境,殿堂錯落有致,遮掩於古樹參天之中,背靠青山,面對京北平原,環境優美,四季清幽。是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主要建築有:山門、金剛殿、如來佛祖殿、彌勒佛殿等。
山門。便是和平寺的第一層,是一個兩千多平方米的廣場。據說解放前西八村廟會就在這個廣場上舉行,場面相當紅火,廣場中間一棵兩個人才合抱過來的古槐,雖經千年卻枝繁葉茂,記述著和平寺的歷史與滄桑。
金剛殿。過廣場迎面踏上34級石階便到了寺院的第二層,進院要穿過面目猙獰的四大金剛殿。這個院落東西長60米,南北15米,左右兩側各五間禪房,是用來講經說法和坐禪的。院內花草樹木繁多,尤其西禪房門前一棵白皮松樹,要三個人才合抱過來,據說在京西象這樣粗壯的白皮松樹很少見,是國家一級保護樹木。
如來佛祖殿。從院落中間登上十四級臺階,就是寺院的最高一層,主要由三座大殿構成,中間的是如來佛祖殿,殿簷下四個燙金大字:大地金沙,顯得格外莊嚴,殿內正中是面色嚴肅的如來佛祖塑像,端坐在蓮花寶座上,文殊、普賢侍侯左右,兩邊是形態各異或坐或站的十八羅漢,但和平寺有一奇,門後邊還有一羅漢,相傳是過路僧,進門休息被如來點化成佛,故而和平寺有十九羅漢。大殿的四壁上畫滿了壁畫,在香菸繚繞中顯得活靈活現。
彌勒佛殿。如來殿的左邊是彌勒佛殿,大肚佛滿臉笑容地坐在寶座上,手撫碩大的肚子,一副能容天下之事的樣子。如來殿的右邊是觀音菩薩殿,觀音娘娘面色慈祥,給人一種普渡眾生、有求必應的感覺,難怪在她跟前燒香磕頭的善男信女最多了。
在如來殿的正前方有兩棵銀杏樹,直徑一米多,高十多米,左雄右雌,雌樹每年掛滿了銀杏,聽老人講,雌雄兩樹不能分開,否則雌樹就不掛果,所以兩樹相依相伴風風雨雨上千年卻還是鬱鬱蔥蔥,壯碩挺拔。
民間盛傳「先有和平寺,後有潭拓寺,再有北京城」,寺院正處在龍鳳尾山坳之下的山峰險峻景色秀麗之中,這也更佐證了和平寺的歷史和龍脈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