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輛大貨車載著33噸生物化肥停靠在重慶石柱縣三星鄉雷莊村,該鄉返鄉創業人員郎啟順汗流滿面,正在向有機水稻種植戶發放生物化肥。就是這位年僅35歲的土家漢子,回鄉創業以來,在該鄉黨委政府的幫助下,將「三星香米」做成了家喻戶曉的品牌。
為有一技之長他甘當機修工
2000年,家住石柱縣三星鄉雷莊村的郎啟順初中剛畢業,便走上了外出務工的道路。他來到浙江省富陽市,在一家造紙廠從事機械設備維修工作。
「機修工雖然幹的是髒、苦、累的活,但為了有一技之長,於是我選擇了機修這個工種。」言及當初的選擇,郎啟順笑著說道。
在造紙廠務工的十餘年時間,他掌握了臺鉗、鋸銼、鑽床、車床等維修設備的正確使用方法,精通了切割、氣割、焊接等技術,熟練掌握了機械設備的維修技術和組裝程序,而成為公司的一名維修骨幹。
「我能從一個普通的外來工成長為公司的技術骨幹,憑的就是有一股學習鑽研的狠勁、吃苦耐勞的韌勁、永不服輸的猛勁……」郎啟順深有感觸地介紹說。
正是有了這一技之長,為他後來回鄉創業提供了底氣和動力。
返鄉創業紮根在希望的田野上
海拔在800-1200米之間的三星鄉,稻田有1萬餘畝。然而在鄉裡大部分勞動力外出打工後,許多稻田成了撂荒田。
2015年初,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三星鄉以深度調整產業結構為契機,大力發展有機水稻特色產業。留戀故土的郎啟順毅然放棄公司開出的高薪,回到老家找到時任該鄉鄉長的餘啟紅,談了自己想組建一家專業合作社,發展有機水稻產業的想法和思路。
餘啟紅正為解決撂荒田而絞盡腦汁,當郎啟順與他推心置腹交談後,他當即信心滿滿表示支持。
在鄉黨委政府支持下,郎啟順組建起了專業合作社,通過統一品種、統一物質、統一技術、統一收購、統一銷售的模式,第一年發動數十戶村民試種有機水稻500餘畝,畝產量在800斤左右。在2016年,種植有機水稻的面積擴大到2000畝。
當年金秋時節,谷浪飄香,豐收近在眼前,郎啟順投資近50萬元,購買了一套稻穀烘乾機和一套加工大米的流水線設備。至此,專業合作社形成了種植、管理、收購、加工和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
「從稻穀進到大米出,再到真空包裝,要經過15道工序,每小時可加工大米800公斤。」日前,記者來到該合作社採訪時,郎啟順在精心維護好設備後,便啟動機器,與妻子一道開始加工大米。
因為有維修機械設備的一技之長,稻穀烘乾機、大米加工流水線設備的組裝、維護保養以及加工大米郎啟順都親力親為。
在談到今年的種植面積時,郎啟順介紹說,他與全鄉659個種植戶籤訂了有機水稻稻穀收購合同,其中貧困戶有256個,共落實有機水稻面積2500餘畝,前不久為種植戶免費發放了有機生物肥69噸。
公眾號助「三星香米」走南闖北
2016年,在已轉任三星鄉黨委書記餘啟紅的建議下,一心想把有機水稻產業做成品牌的郎啟順向有關部門申請註冊了「三星香米」商標。
「三星香米」煮出的米飯香甜軟和、口感細膩滋潤,為了讓「三星香米」走進千家萬戶的餐桌,餘啟紅註冊了名為「三星半月」的微信公眾號。
「有了這個微信公眾號,不僅可推廣『三星香米』的品牌信息,還可『直播』有機水稻從播種、大田管理的每一個過程和加工大米時的每一道工序,讓消費者『直觀』感受到我們生產經營的是真正的綠色有機食品。」郎啟順說。
在此期間,為幫助郎啟順打開「三星香米」市場,餘啟紅通過微信公眾號,先後撰寫了《我將到重慶賣米》、《我在重慶賣米》、《我繼續在重慶賣米》、《我在重慶賣完最後一斤米》等日記,通過微信公眾號推廣「三星香米」,而被重慶媒體讚譽為「米書記」。
「看到微信公眾號上圖文並茂推廣『三星香米』的信息,豐都縣一位客商一次性網購了5萬元的『三星香米』。」 郎啟順為網絡平臺的影響力讚不絕口。
2017年8月,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在嚴格檢測「三星香米」產品的農藥殘留和三星香米稻穀生長的土壤和水質之後,該中心一致認定,「三星香米」符合綠色食品A級標準,許可「三星香米」使用綠色食品標誌,並頒發了綠色食品A級產品證書。
自此以後,「三星香米」 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成功進入石柱縣城內的各大超市,並通過電商平臺「走南闖北」,陸續銷往重慶、北京、福建、四川等地的大中城市,在2018年縣外的銷售量已突破300噸。
一直渴望把有機水稻產業做大做強的郎啟順紮根希望的田野,在產業發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成為三星鄉回鄉創業的一隻「領頭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