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7月30日6時30分訊(特約通訊員 隆太良 通訊員 何歡)昨(29)日,筆者走進重慶市石柱縣三星鄉有機水稻主產區石星村看到,稻田疊翠,滿目蔥綠,綠油油的有機水稻隨風搖曳,稻田裡三五成群的鴨子在稻秧的掩映下時隱時現……生機盎然的田園美景惹人陶醉。
稻秧在水田裡默默生長,鴨子在稻田裡歡快覓食,這一動一靜相結合的畫面,正是三星鄉創新實施「稻田養鴨」生態種養模式,助推「三星香米」特色產業發展的真實寫照。
三星鄉森林植被良好,水源充足,無任何工業汙染,土壤酸鹼適中,非常適合水稻生長。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該鄉種植有機水稻,發展「三星香米」產業已有多年。為做強做精「三星香米」特色產業,在西南大學農學與生命科學院專家的指導和中核集團的幫扶下,近兩年來,該鄉通過引入「新發展」理念,逐步推行「稻田養鴨、一地兩收」的現代農業生態發展新模式。
現年59歲的黃德明是石星村的有機水稻種植專業戶,今年種植有機水稻40畝,養殖稻田鴨300多隻。「鴨子屬於雜食性動物,生性活潑好動,可以吃掉稻田裡的雜草和害蟲,這樣就不必使用除草劑和農藥了,有效防止了農業面源汙染」他介紹到,鴨子在田間活動可有效刺激稻秧生長,鴨的糞便還可作為有機肥料,不必使用化學肥料,既省錢又省力。
「稻與鴨互惠互利,既提高了水土資源的利用率,又實現了水稻綠色生產,有效提高了水稻有機化程度。」三星鄉黨委負責人告訴筆者,2019年,該鄉打造「稻鴨共生」試驗基地200畝,每畝稻田養育雛鴨10隻左右,秋收時畝產稻穀560公斤,每畝稻田比2018年增收稻穀約30公斤,而且稻農通過出售成熟的稻田鴨每畝還能增收了800餘元,實現了「鴨促稻長、稻促鴨肥」的良性生態循環。
嘗到科技創新為廣大村民帶來的增收甜頭後,2020年,三星鄉將「稻鴨共生」試驗基地擴大到了1000畝,正在推動特色產業發展和帶動村民致富走上發展新「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