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三星鄉「稻田鴨」推動特色產業走上新「稻」路

2020-12-22 華龍網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7月30日6時30分訊(特約通訊員 隆太良 通訊員 何歡)昨(29)日,筆者走進重慶市石柱縣三星鄉有機水稻主產區石星村看到,稻田疊翠,滿目蔥綠,綠油油的有機水稻隨風搖曳,稻田裡三五成群的鴨子在稻秧的掩映下時隱時現……生機盎然的田園美景惹人陶醉。

稻秧在水田裡默默生長,鴨子在稻田裡歡快覓食,這一動一靜相結合的畫面,正是三星鄉創新實施「稻田養鴨」生態種養模式,助推「三星香米」特色產業發展的真實寫照。

三星鄉森林植被良好,水源充足,無任何工業汙染,土壤酸鹼適中,非常適合水稻生長。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該鄉種植有機水稻,發展「三星香米」產業已有多年。為做強做精「三星香米」特色產業,在西南大學農學與生命科學院專家的指導和中核集團的幫扶下,近兩年來,該鄉通過引入「新發展」理念,逐步推行「稻田養鴨、一地兩收」的現代農業生態發展新模式。

現年59歲的黃德明是石星村的有機水稻種植專業戶,今年種植有機水稻40畝,養殖稻田鴨300多隻。「鴨子屬於雜食性動物,生性活潑好動,可以吃掉稻田裡的雜草和害蟲,這樣就不必使用除草劑和農藥了,有效防止了農業面源汙染」他介紹到,鴨子在田間活動可有效刺激稻秧生長,鴨的糞便還可作為有機肥料,不必使用化學肥料,既省錢又省力。

「稻與鴨互惠互利,既提高了水土資源的利用率,又實現了水稻綠色生產,有效提高了水稻有機化程度。」三星鄉黨委負責人告訴筆者,2019年,該鄉打造「稻鴨共生」試驗基地200畝,每畝稻田養育雛鴨10隻左右,秋收時畝產稻穀560公斤,每畝稻田比2018年增收稻穀約30公斤,而且稻農通過出售成熟的稻田鴨每畝還能增收了800餘元,實現了「鴨促稻長、稻促鴨肥」的良性生態循環。

嘗到科技創新為廣大村民帶來的增收甜頭後,2020年,三星鄉將「稻鴨共生」試驗基地擴大到了1000畝,正在推動特色產業發展和帶動村民致富走上發展新「稻」路。

相關焦點

  • 石柱:三星鄉1000隻「有機鴨」為生態稻田保駕護航
    華龍網6月22日11時訊(特約通訊員 隆太良 通訊員 宋金洪)日前,重慶石柱縣三星鄉在雷莊村高歇組打造的100畝「稻·萍·鴨共生」養殖試驗田,1000隻「有機鴨」在稻田內歡快暢遊、覓食捉蟲,不僅成為一道獨特的景觀,同時成為生態稻田的守護者。
  • 石柱三星鄉舉辦插秧節體驗農耕文化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6月2日18時訊(特約通訊員 隆太良 通訊員 隆英潔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5月31日,重慶石柱縣三星鄉在三樹村有機水稻種植基地舉辦了以「康養石柱·稻香三星」為主題的插秧節活動,數十位家長帶著孩子,挽起褲腳,參與到這場別開生面的農耕文化活動中。
  • 石柱:中核集團為三星鄉注入「核動力」 打造有機食品「新名片」
    像姚庭虎一樣「借雞下蛋」受益的村民,三星鄉還有很多。這一切得益於中核集團對三星鄉「實打實」的幫扶。為產業扶貧注入「核動力」三星鄉稻田周邊植被良好,水源充足,無任何工業汙染,土壤酸鹼適中,非常適合水稻生長。
  • 石柱:三星鄉2500畝有機水稻移栽引領產業結構深度調整
    華龍網5月14日6時訊(特約通訊員 隆太良 通訊員 曾婭琴)5月13日,重慶石柱縣三星鄉觀音村千畝有機香稻生產基地一派繁忙景象,在依山而建的梯田裡,有的村民在平整水田,有的村民在運送農家肥、有的村民在移栽秧苗,一塊塊彎彎的稻田披上了綠衫,全鄉2500畝有機水稻移栽正在如火如荼進行。
  • 石柱:三星鄉返鄉「創客」 郎啟順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
    為有一技之長他甘當機修工2000年,家住石柱縣三星鄉雷莊村的郎啟順初中剛畢業,便走上了外出務工的道路。他來到浙江省富陽市,在一家造紙廠從事機械設備維修工作。「機修工雖然幹的是髒、苦、累的活,但為了有一技之長,於是我選擇了機修這個工種。」言及當初的選擇,郎啟順笑著說道。
  • 鴨稻共生一地雙收
    □文/攝王菲崔曉萍本報記者姜斌吳樹江 「嘎嘎、嘎嘎……」綠意蔥蔥的水稻田裡遊來一群鴨,追逐、捕食,時而傳來清脆的叫聲。北大荒股份興凱湖分公司南崗一管理區種植戶齊佩學的「鴨稻共生」示範田,猶如一幅生動的畫卷徐徐展開。
  • 石柱三星鄉:精準施策助脫貧 破繭化蝶繪新卷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17日6時30分訊(特約通訊員 隆太良)隆冬時節,在重慶市石柱縣三星鄉五鬥村,村民們在產業基地忙碌著。該村轄5個村民小組,全村共730戶2170人,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被評為全縣85個貧困村之一。村兩委和扶貧幹部迎難而上,精準施策,推動各項扶貧政策到戶到人,於2016年實現整村脫貧。
  • 稻漁田綜合種養,鴨-魚稻田養殖技術
    稻田養魚歷史悠久,稻田裡養鴨也很常見,但多數是以稻後養鴨為主,秋鴨居多。稻田養鴨中,真正稻-鴨共棲的情況並不多見,其主要原因是農民怕鴨子下田後踐踏秧苗。至於稻-鴨-魚共棲立體種養,人們認為凸顯的矛盾更多,既害怕鴨子下田踐踏秧苗,又擔心鴨吃魚,還有就是擔心水稻需要淺灌而養魚需要深水之間的矛盾等。
  • 石柱三星鄉辣椒迎豐收 「火辣」產業別樣紅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0月2日6時30分訊(通訊員 隆太良)行走在重慶市石柱縣三星鄉成片的辣椒地裡,火紅的辣椒綴滿枝頭,椒農們手法嫻熟地採摘著辣椒,歡聲笑語迴蕩在田間地頭。「我今年發動520戶農戶種了1830畝辣椒,目前已收購鮮椒500餘噸,椒農創收250餘萬元。」
  • 石柱:三星鄉奏響春耕生產「進行曲」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4月10日6時30分訊(特約通訊員 隆太良 通訊員 宋金洪)眼下正是春耕春播時節,筆者8日獲悉到,重慶石柱縣三星鄉雷莊村的「田間課堂」的技術培訓開展得十分火熱;石星村大梁子的最美梯田裡,村民們在忙碌著耕耘水田;鄉村公路上,一輛輛滿載農家肥的農用車往來穿梭……全鄉上下奏響了春耕生產的「進行曲」。
  • 石柱:三星鄉奏響春耕春播生產「進行曲」
    「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水塘水渠、入戶便道、通院公路都修好了,對發展農業產業更有利了,我今年增加了4畝水稻的種植面積。」他邊駕駛「鐵牛」邊說道。近年來,三星鄉黨委政府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氣候條件,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綠色有機農業為抓手,採取「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不斷擴大綠色有機水稻的種植面積,打造出了遠近聞名的「三星香米」品牌。
  • 「稻田鴨」來了,生態又美味「鴨」
    」這群可愛的小鴨苗成為稻田「打工者」鴨子自此從小就和水稻一起長大日出·稻田嬉戲日落·歸巢休息每年九月初,稻子出穗前鴨司令就出柵啦稻田間穿梭的鴨子們可以幫稻田除草也可剔除質量較弱的秧苗到此,稻田鴨的打工任務正式完成鴨子一歲不到每隻重3-4斤左右接下來,它們的任務是
  • 「稻漁空間」融出農業新天地
    在「稻漁空間」,稻田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田:3000多畝的鄉村生態觀光園以地作布、用稻作畫,魚、蟹、鴨遊弋其間,現代農業和旅遊業結合,實現立體種養、一水多用、一田多收,2019年,園區土地入股面積達到2002.6畝,戶均增收近8000元。
  • 石柱三星鄉:大力發展紅薯產業助力脫貧攻堅
    「自今年2月19日復工復產以來,我公司一直在緊鑼密鼓生產中,今年計劃銷售澱粉和粉條的總量是350噸,銷售總額在400萬元左右,銷售量比去年淨增140噸,銷售總額比去年增加約100萬元……」日前,在位於重慶石柱縣三星鄉觀音村的重慶渝睿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正在忙碌的總經理劉學權介紹說,從事農業產業發展以來,他扭住「一根粉條」不放鬆,狠抓質量管理,力爭打造出
  • 三星鄉大事記
    1月28日上午,鄉黨委政府召集全鄉離退休老幹部召開座談會,與會老幹部紛紛建言獻策,願意為建設新三星發揮餘熱。2月27日上午,三星鄉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在鄉政府大會議室召開,會議應到代表42名,實到代表37名。會議聽取和審查了張波同志代表鄉人民政府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聽取和審查了譚兵權所作的人大工作報告,按照法定程序,選舉了張波同志為三星鄉人民政府鄉長。
  • 不走尋常「稻」的有機「鴨鱟米」
    □文/攝宮芮本報記者姚建平 「稻在水中長,鴨繞稻邊遊。」在一季的稻、鱟、鴨共作模式下,訥河市興旺鄂溫克族鄉千頃農夫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明星稻「鴨鱟米」迎來了收穫季。基地裡,金黃的稻穗在陽光下光耀奪目,陣陣稻香撲鼻而來。
  • 貝店優選「鴨稻共生」大米,帶你重拾生態天然的香甜記憶
    這裡是範縣有機大米的 「鴨稻共生」生態水稻基地,從這裡生產出來的有機大米在今天上線貝店,引發了購買熱潮。 近年來市場興起有機大米,其只在有機土壤裡栽種、不使用化學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無汙染和口感香糯等特點,深受追求健康生態食品的消費者們認可。而「鴨稻共生」技術則將有機大米的營養價值和口感又提升至新的水平。
  • 石柱:三星鄉下塘村開展實踐活動文明花開促和諧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18日6時30分訊(特約通訊員 隆太良)抓宣講、議家風,鄉風文明建設常抓不懈;建花臺、安柵欄,宜居人居環境打造如火如荼;排民憂、扶真貧,好事實事層出不窮……重慶石柱縣三星鄉下塘村在深入開展新時代文明中,到處都能看到流動著的最美「志願紅」,成為該村的一道道風景。
  • 廣西將發展糧食水果千億元產業 提升打造產業集群
    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下發《關於加快推進廣西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將通過一系列舉措推動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提升打造糧食、水果、蔬菜等產業集群,打響廣西農產品品牌。大力發展特色鮮食玉米打造「南方鮮食玉米之都」。
  • 石柱:三星鄉清潔農村公路維護良好路域環境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0月26日6時30分訊(特約通訊員 隆太良 通訊員 毛習力)為切實消除公路安全隱患,維護良好的公路路域通行環境,實現全鄉農村公路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的「四好」目標,10月21日,筆者在重慶石柱縣三星鄉看到,公路保潔員利用雨過天晴的時機,有的對排水溝掉落下來的砂石進行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