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句子翻譯是對文言文閱讀知識和能力的綜合檢測。其中主要涉及到眾多的文言文語法和詞義的知識。如何準確把握,有效複習這些知識要點,我的建議是:在句子的字裡行間,「尋」出考點;在句子的表象中,「尋」出重點。
尋主要句式
文言句式有:判斷句式、被動句式、省略句式和倒裝句式四種。其中倒裝句式包括:賓語前置、定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和謂語前置等。
尋特殊用法
特殊用法主要涉及詞類活用:名詞作狀語,名詞、形容詞作動詞,動詞形容詞作名詞,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為動用法。
尋關鍵詞義
關鍵詞義是指一個句子中最重要的詞的意義:古今異義、偏義複詞、一詞多義、通假字等等。這三類知識是文言文知識的主要「網絡」,這就要求我們在複習的過程中踏踏實實地「編織」好這張「網」,只有這樣,在句子翻譯過程中,才具有「尋」出「考點」和「重點」的能力。
例如:
(一)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古人之失;與今人居,亦樂稱人失。人固不能無失,然試易地以處,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論人哉?
弈之優劣,有定也。一著之失,人皆見之;雖護前者,不能諱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錢大昕《弈喻》)
「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論人哉?」:首先要「尋」一「尋」它是否有特殊的句式特點(句中末尾要加以適當的內容補充)。這個句子中有好幾個「詞義」需要在翻譯中一一落實:求(尋求、反思)、且(況且、尚且)、暇(時間、空閒)、論(評價、談論)。如果只是想當然地,粗略地翻譯為「我哪裡有時間談論他人的過失和錯誤」或「我沒有時間談論別人的過失和錯誤」,看似意思基本正確,但是不能得滿分。因為遺漏了兩個詞義:求、且。況且翻譯句子與原來句子的語言順序也作了不必要的調換。這種「想當然」的「粗略」的翻譯,在考試中要儘量避免。(參考翻譯:我尋求我自己的過失尚且沒有時間,哪裡還有空閒談論他人的過失或錯誤呢?)「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在「尋覓」過程中,你可以判斷出它是「意動用法」,這是全句翻譯的核心,準確把握了它,整個句子的翻譯就得心應手了。其中兩個「是」(認為正確,正確)和「非」(認為錯誤,錯誤)的不同「詞性」需要細微的區別。(參考翻譯:各自以他認為所正確的為正確的,各自以他認為所錯誤的為錯誤的。)
(二)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選及第,授校書郎。……自相國捐館,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斬焉,慧帚者刈焉,刑餘之材,長無尋焉,數無百焉,又有凡草木雜生其中,菶茸薈鬱,有無竹之心焉。」居易惜其曾經長者之手,而見賤俗人之目,剪棄若是,本性猶存,乃芟蘙薈,除糞壤,疏其間,封其下,不終日而畢。(《養竹記》白居易)
「筐篚者斬焉,慧帚者刈焉」:有兩個重要的知識需要「尋」出來。一是「筐篚」(竹編籮筐,作動詞)和「慧帚」(竹編掃帚,作動詞)的詞義,「筐篚」和「慧帚」恰恰是最主要的「考點」;一是「焉」的詞義(「焉」為代詞)。如果在翻譯前的判斷出了偏差,那麼整個句子的翻譯就會「一錯到底」了。(參考翻譯:編制竹筐的人砍斬它們,綑紮掃帚的人砍伐它們。)「長無尋焉,數無百焉」:同樣也有兩個主要的知識點需要「尋」出來。一是「長」(是「長度」不是「生長」);「尋」(它是度量單位,不是「尋找」);「數」(是「數量」,不是「數數」);一是「焉」的詞義(「焉」為助詞)。(參考翻譯:竹子長度不到一尋,數量不到一百。)
在翻譯過程中,準確地「尋」出知識點、考點,必須建立在紮實的對文言文知識的掌握上,否則我們只能是盲人摸象或緣木求魚了。
切記:句式、用法、詞義,一個也不能少。
育才中學李強(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