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權威統計數據,嬰幼兒中有50%有階段性睡眠不良的問題,在學齡前兒童中也有20%存在明顯的、長期的睡眠障礙問題。
相信寶爸寶媽都有過這樣的想法,寶寶剛出生那段時間,一天總是在睡覺,睜開眼睛就是吃奶,吃完一會又睡了,其實這是很正常的,不過稍微大一點的孩子,有些會乖乖睡覺,不過由於對於世界充滿好奇,困了也不肯老老實實睡覺的寶寶也大有人在。
為此,我們的寶媽可謂是使盡了渾身解數,想方設法的讓寶寶睡覺,而有時卻會適得其反,哄睡是寶媽們的一大艱巨任務,那麼在媽媽哄睡時有哪些誤區呢?
小白跟我講過她的一個經歷,小白帶著孩子去打疫苗的時候,寶寶哭鬧個不停,沒有辦法接種疫苗,醫生讓小白先哄哄孩子,讓孩子情緒穩定下來再打針,小白就按照習慣的方式,抱起孩子輕晃。
相信這也是我們大多數經常有的做法,而且在看老一輩人哄孩子也都是這樣的。不過在小白用晃的方式哄孩子的時候,醫生卻很著急的制止了她,並且告訴她,這樣的方式對孩子是很不好的。
小白回來跟我說,多虧遇到這麼貼心的醫生大姐,不然還不知道要無知到什麼時候呢,做媽媽一定要多多學習,多多掌握知識。那麼搖晃哄睡究竟有哪些問題呢?
√嬰兒搖晃症候群
以前看過一個案例,一家人增添新丁,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七姑八姨全家的親戚都喜歡的不行,爭著搶著這個抱一會,那個舉幾下,抱著孩子像蕩鞦韆一樣,搖來搖去,這都是常有的事。
可是等到孩子四歲的時候,家人發現孩子的身體發育,和語言等智力方面,都比其他同齡人有明顯的差距,去醫院一檢查,一定診斷結果就是孩子得了「嬰兒搖晃症候群」。
嬰兒搖晃症候群就是由於家長經常用搖晃的方式哄孩子,因為搖晃過度對孩子造成了腦損傷,對孩子智力發育都會造成影響。
在家長劇烈搖晃孩子的時候,大腦表皮和頭部血管也會被晃動,晃動的大腦組織也會容易受外力衝擊影響,引發腦膜出血、視網膜出血。
嬰兒搖晃症候群的表現大多出現為頻繁嘔吐、煩躁不安、四肢無力、抽搐,嚴重腦損傷還會造成昏迷、腦部水腫、呼吸障礙、呼吸衰竭,進而甚至導致死亡。
√頸部受損
因為寶寶頭部的重量約佔全體重的四分之一,而且腦部發育較快,而且頸部柔軟,所以不能給腦部提供足夠的支撐。
而且在搖晃過程中,頸部一直在承受超負荷的壓力,在搖晃過程中頸部受到磨損,尚未骨化的頸部在搖晃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很大的傷害。
1)找到睡眠信號
要做好哄孩子的睡覺的工作,寶媽們首要的工作就是找準孩子的睡眠信號,也就是孩子犯困的表現,有些孩子是打哈欠或者目光無神,有些會哭鬧、煩躁。
2)讓孩子安靜下來
在準備讓孩子進入睡眠之前,寶媽應該提前讓孩子安靜、平靜下來,例如孩子正在玩的時候發出了睡眠信號,寶媽應該想辦法把孩子轉移到臥室,並且停止會讓孩子神經興奮的活動。
3)放一些安眠曲、睡前故事
在準備讓孩子睡覺的時候可以選擇一些安眠曲放給孩子,有些寶媽雖然會使用安眠曲,不過是在孩子躺好要睡的時候才會放,而孩子卻壓根不配合讓你去乖乖躺好,事實上提前放安眠曲給孩子,能夠給孩子帶來平靜和安穩,讓孩子更好的平靜下來,變得平穩。
4)奶睡
餵奶時是孩子最習慣的安穩方式,在孩子發出睡眠信號之後,媽媽可以選擇用餵奶的方式讓孩子平靜在媽媽的懷裡,哄一哄、拍一拍,就很容易讓孩子進入睡眠中。
5)假寐法
這個方法我就經常用來哄孩子,陪著孩子躺在床上,然後逐漸進入假裝自己睡著了,孩子在聽到大人均勻的呼吸聲以及認定媽媽已經睡著以後,很容易自己也會睡著。
❀ 輕輕地搖晃和撫摸
在孩子煩躁、不平靜的時候,媽媽可以用溫暖的手輕輕撫摸孩子的後背,母親的手是有魔力的,能夠給孩子一種依賴感、幸福感,進而安穩下來。
❀ 安撫奶嘴
安撫奶嘴可謂是安撫寶寶的一大絕招,很多的寶寶含上安撫奶嘴就會安穩下來。
❀ 噓-拍法
根據權威研究,嬰兒的大腦不能同時反應三種信息,媽媽一邊在孩子的耳邊發出輕微的:噓、噓聲,一邊輕拍孩子的後背,來自兩種渠道的信息,很容易讓孩子忘記哭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