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SC-V向哪去 國科大計劃負責人談初心

2020-08-17 IT時報

30秒快讀

1、國科大本科生便帶「芯」畢業,這轟動了中外產業界,也讓RISC-V被稱為「中國芯」的希望。

2、那麼,產業界真正使用RISC-V的企業、學術界研究RISC-V的專家,到底是如何評判其前景的?RISC-V已經跑出多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五位2016級本科生帶著RISC-V 處理器流片畢業的新聞火了。他們主導完成了一款64位RISC-V處理器SoC晶片的設計並實現了流片,晶片能成功運行Linux作業系統以及學生自己編寫的國科大教學作業系統UCAS-Core。

國科大「一生一芯」計劃的首期成果 圖源/網絡

這些大學生正是中國科學院大學首期「一生一芯」計劃的參與者。作為「一生一芯」計劃的負責人,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中國開放指令生態(RISC-V)聯盟秘書長、RISC-V國際基金會董事包雲崗向《IT時報》記者表示:「處理器晶片是晶片產業皇冠上的明珠,佔到晶片半導體市場規模的1/3,但我國的處理器晶片全球市場份額還不到1%。我曾安排組裡學生統計過2008-2017年ISCA(國際計算機體系結構年會)論文第一作者的情況,最後發現這些優秀人才85%選擇在美國就業,僅有4%在中國就業,中國學生基本上都去美國深造了,然後留在美國工作。這和以前中國晶片設計人才需求不足有關。但是現在人才需求已經在快速增長,人才供給卻遠遠跟不上。」這是「一生一芯」計劃誕生的初衷。

01

AIoT向高性能處理器進軍

過去,RISC-V的應用場景主要在AIoT與嵌入式領域。隨著時間發展,RISC-V在AIoT與嵌入式的市場份額逐步提升,採用RISC-V晶片的智能手環、藍牙耳機、智能電視均已投產,同時開始往高性能處理器進軍。

近日,為滿足5G對性能的更高需求,新華三半導體在網絡處理器上完成了對SiFive的RISC-V U7多核處理器的驗證,這是目前最成熟的RISC-V高性能處理器之一。

許多新型應用如AI、AR/VR、計算器視覺等,需要對大量矩陣數據進行複雜計算。晶心科技推出了業內領先的支持向量擴展架構的處理器,每個向量長度最高512位,並可組合最多八個向量緩存器達到4096位。「假設進行天氣預測,過去需要用超級計算機,將來用向量處理器集成的SoC即可實現。」晶心科技總經理林志明介紹。

對比同級別的ARM架構處理器,RISC-V處理器在性能與功耗上的表現更有優勢。兆易創新攜手芯來科技量產的全球首款通用MCU,相比ARM內核的同類產品,性能提升了15%,動態功耗降低了50%,待機功耗降低了25%。芯來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OO徐來表示,RISC-V沒有歷史包袱、沒有ARM多年維護的冗餘代碼,是RISC-V能實現高性能、低功耗的主要原因。

02

本質是自由和開放

或許不少開發者入局RISC-V,是出於ARM高昂的授權費,但入局後卻發現,其實除了低成本,RISC-V還是個「寶藏男孩」。這個寶藏就在於:自由與開放。

「RISC-V的本質是自由,它並不是ARM的廉價替代。」 TBSI教授、RIOS實驗室副主任、RISC-V國際基金會董事譚章熹說:「RISC-V是模塊化的指令集架構,可以像搭積木一樣實現各種需求,同時能根據不同應用進行擴展,這是ARM無法實現的。」

這為開發者提供了更多可能,開發者可以根據需求靈活定製晶片。廣芯微為ZETA標準開發了RISC-V專用處理器,結合縱行科技的ZETag雲標籤,在晶片、嵌入式軟體、協議棧以及應用程式上可以做到完整閉環,無需二次開發就能形成完整解決方案。

「CPU很重要,但CPU周圍的東西也很重要。就像一級方程式賽車,每站比賽,車隊都要對車輛進行調整。引擎固然重要,但決定比賽結果的,往往是能否調整到適應比賽當天的狀態。」譚章熹形容道,「相對於硬體生態,RISC-V的軟體生態要發展得晚一些。」

至於部分人擔心的RISC-V自由與開放下產生的碎片化問題,包雲崗反而持樂觀態度:「碎片化本身就是行業需求,網際網路應對碎片化的方式是快速開發App。中國手機App已達449萬個,之所以能快速開發這麼多App,就是通過敏捷設計與開源開放,讓App開發門檻降低。晶片領域也是一樣,RISC-V要應對碎片化需求,就要找到類似開發App的快速敏捷方式,縮短周期。這也是學術界正在努力的方向。」

2019年,RISC體系發明者、2017年圖靈獎得主David Patterson在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TBSI)創立了RISC-V國際開源實驗室RIOS。2020年7月,RIOS實驗室發布了全球首個可運行Linux的全開源RISC-V微型電腦系統PicoRio,標誌著RISC-V的軟體生態建設大大推進。目前,RISC-V基金會已吸引了IBM、威騰電子、英偉達、高通、谷歌、華為、阿里等500多名會員,其中15%來自中國。RISC-V生態建設從未停下腳步。

03

希望中國學界

更多投入RISC-V研究

相比於國內業界對RISC-V的高關注度,國內學術界的研究還遠遠不夠,這一直是包雲崗積極呼籲的。

「去年,我最大的感觸是,開源硬體(晶片)在美國已經成為一種共識。後來,我在擔任IEEE MICRO Agile and Open Source Hardware(《敏捷設計與開源硬體》)期刊客座編輯時,共收錄了13篇論文,其中10篇來自美國,1篇來自加拿大,1篇來自德國,只有1篇來自中國。」包雲崗說,「我對這13篇論文進行了分類,其實開源晶片有很多方向值得研究,包括設計框架、平臺、驗證等領域,希望業界也可以把他們的需求反饋給學術界,讓學術界不僅僅進行單純的『論文到論文』研究。」

作者/IT時報記者 錢奕昀

編輯/挨踢妹

排版/馮誠傑

圖片/東方IC Pixabay

來源/《IT時報》公眾號vittimes

相關焦點

  • RISC-V基金會宣布徵集RISC-V臺灣地區研討會演講嘉賓
    重要日期:  提交截止日期:2019年1月11日(周五) 演講者通知:1月下旬  欲註冊參加本次活動,請訪問:https://tmt.knect365.com/risc-v-workshop-taiwan/purchase/select-package。
  • 國科大本科生帶「芯」畢業!9個月設計出64位RISC-V處理器晶片
    在此背景下,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國科大教授包雲崗開始思考一個問題:能不能讓學生參與到開源晶片生態建設中?這成為「一生一芯」計劃的最初萌芽。包雲崗聯繫幾位國科大本科生,詢問他們願不願意參加這個「一生一芯」計劃當小白鼠,這些學生欣然應允。6月20日,「一生一芯」計劃啟動。
  • RISC-V是中國集成電路領域彎道超車的機遇?
    該聯盟自成立以來受到了行業精英的廣泛關注,今年,智芯融憑藉其在RISC-V指令集方面的硬核技術,成功加入risc-v產業聯盟,為壯大了聯盟會的綜合實力。「ICF-智光」和「ICF-融光」是智芯融兩顆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RISC-V系列晶片,準備分別在學術界和企業界進行開源和授權免費使用的普惠計劃。
  • 國科大:打造「一生一芯」本科生培養計劃,培養處理器設計人才
    「果殼(NutShell)」 7月25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在北京玉泉路校區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了首期「一生一芯」計劃成果——在國內首次以流片為目標,由五位2016級本科生主導完成一款64位RISC-V處理器SoC晶片設計並實現流片,晶片能成功運行Linux作業系統以及學生自己編寫的國科大教學作業系統UCAS-Core。
  • 國科大首期「一生一芯」計劃取得成果
    7月25日,國科大公布了首期「一生一芯」計劃成果——在國內首次以流片為目標,由5位2016級本科生主導完成一款64位RISC-V處理器SoC晶片設計並實現流片,晶片能成功運行Linux作業系統以及學生自己編寫的國科大教學作業系統UCAS-Core。
  • 國科大「一生一芯」背後有哪些故事?負責人詳解
    27日,該計劃負責人、國科大計算機學院教授、中科院計算所先進計算機系統研究中心主任包雲崗現身知乎,詳細介紹了「一生一芯」背後的故事。包雲崗介紹說,這項計劃源於對「如何將教學和開源晶片結合起來」這一問題的思考,更啟發於中國通訊科技巨頭華為面臨的晶片困境。
  • 國科大心理學系成立大會舉行
    中科院副院長、國科大校長丁仲禮,北京師範大學校長董奇,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國科大相關負責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心理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心理學會等學術組織負責人、兄弟高校心理學部/院系的代表、國科大心理學系承辦單位及共建單位的代表、師生和校友共200餘人參會。
  • 1瓦功耗5GHz頻率:全球最快Risc-V晶片出世,效率超越蘋果M1
    「但他們(Micro Magic)沒有花 1 億美元去做這件事」。儘管 Patterson 和 Huang 都沒有強調,但還有一個經濟因素也在起作用:如果你在 ARM 許可方面沒有太多的預算,那麼 shuttle run 會讓你的處境變得容易一些,因為這樣就可以將 ARM 許可費用分攤。
  • 1瓦功耗,5GHz頻率:全球最快Risc-V晶片出世,效率超越蘋果M1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Jensen Huang)描述了他對 ARM 雄心勃勃的計劃,並且他向華爾街保證,ARM 許可證的持有者、他的競爭對手們不會介意英偉達收購 ARM。 但是此舉顯然為替代品提供了新的機會。當被問及這筆交易時,Patterson 表現得非常謹慎。
  • 「一生一芯」國科大本科生帶著自己設計的晶片畢業
    新京報訊(記者 樊朔)7月25日,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布了該校首期「一生一芯」計劃成果。該成果在國內首次以流片為目標,由五位2016級本科生主導完成了一款64位RISC-V處理器SoC晶片的設計並實現了流片。晶片可以成功運行Linux作業系統以及學生自己編寫的國科大教學作業系統UCAS-Core。
  • 白春禮院士向國科大新生發問,「國有疑難可問誰?」
    今天,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名譽校長白春禮院士在國科大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發問。現場新生的大聲回答也讓已安靜了約8個月的國科大雁棲湖校區沸騰了起來,「強國一代有我在!」
  • 國科大本科畢業生再交亮眼成績單—新聞—科學網
    另外,這屆本科生參與撰寫學術論文達60餘篇,部分論文發表在Nature等國際頂級期刊上,學術成果突出。 白春禮稱讚「同學們用艱辛的努力換來優異的成績,為學弟學妹們樹立了好榜樣」。 不僅學術表現突出,2019屆畢業生在校期間的國際訪學和畢業論文同樣表現不凡。
  • 國科大5位本科生帶著自己設計的處理器晶片畢業
    國科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孫凝暉院士指出。中國科學院大學供圖針對處理器設計人才危機,國科大於2019年8月啟動了「一生一芯」計劃,目標是通過讓本科生設計處理器晶片並完成流片,培養具有紮實理論與實踐經驗的處理器晶片設計人才。
  • 國科大與香港城市大學籤署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協議
    中科院港澳臺事務辦公室主任安建基、國科大港澳臺辦、中丹學院、計算與控制學院和人文學院等相關負責人參加了會談。  吳嶽良希望通過兩校間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協議的籤訂,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培養出優秀的科技人才,拓展相關領域的科教合作。安建基說,國科大與香港城市大學的合作表明內地與香港合作交流進一步深化,希望將來國科大成功經驗能向全院推廣。
  • 國科大是「最難畢業大學」?副校長澄清外界誤解
    按照國科大對於本科生在校學習年限(含休學)最長為6年的規定,今年就成了他們延期畢業的最後期限。這意味著,總結國科大首屆本科畢業生去向的合適時刻終於來臨。為此,大三時排名年級第3的他,放棄了去哈佛大學訪學的機會,同時說服家長和學校,決定延期一年畢業。
  • 國科大舉行2018級新生開學典禮
    白春禮談到,40年前,國家百業待興,人才斷層嚴重,中科院率先恢復研究生教育,在北京創建了新中國第一所研究生院,也就是國科大的前身。「趕超世界科學技術先進水平,培養優秀的科研人才」,是創建這所學校的初心。40年來,國科大培養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科學大家和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其中包括108位兩院院士。在科教融合辦學模式下,國科大在讀研究生已成為科技創新的生力軍。
  • 國科大招生:不和別的學校搶狀元
    父親贊同他選擇國科大,母親有些猶豫,她的擔心是:國科大的本科培養是一張白紙,不知道會辦成什麼樣,萬一沒辦好怎麼辦?  許立自己並不太糾結。笑起來有點羞澀的他「不想走別人走過的路」。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上大學,就是要去見一些大牛級的大師們。  而國內的高校,幾乎沒有一所能像國科大一樣,擁有如此多的大師。
  • 國科大學術副校長吳嶽良攜「太極計劃」亮相中國航天大會
    ,做了題為《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與「太極一號」衛星技術驗證結果——「太極一號」邁出奠基性的第一步》主旨報告。  吳嶽良介紹,引力波的發現使得人類可探測到基於電磁波無法觀測到的宇觀尺度和新的天體現象,「太極計劃」作為中國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可追溯到2008年。在中科院的支持下,「太極計劃」確定了「單星、雙星、三星」的「三步走」路線圖。
  • 國科大高考面試題「偏」得有趣
    原標題:國科大高考面試題「偏」得有趣   你認為計算機的思維方式和人腦有什麼區別;你怎樣看待滴滴專車和計程車之間的關係;為什麼植物的開花季節不同……  這也是考大學的題目?答案是肯定的。
  • 深入淺出RISC-V 「V」向量擴展
    ; v3←v1 + v2通常將向量和SIMD指令加上前綴v以將它們與標量指令分開。){ return Vec3(v1.x0 + v2.x0, v1.x1 + v2.x1, v1.x2 + v2.x2); }我們能想到的Vec3,Vec4並vadd3為現有的硬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