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秒快讀
1、國科大本科生便帶「芯」畢業,這轟動了中外產業界,也讓RISC-V被稱為「中國芯」的希望。
2、那麼,產業界真正使用RISC-V的企業、學術界研究RISC-V的專家,到底是如何評判其前景的?RISC-V已經跑出多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五位2016級本科生帶著RISC-V 處理器流片畢業的新聞火了。他們主導完成了一款64位RISC-V處理器SoC晶片的設計並實現了流片,晶片能成功運行Linux作業系統以及學生自己編寫的國科大教學作業系統UCAS-Core。
國科大「一生一芯」計劃的首期成果 圖源/網絡
這些大學生正是中國科學院大學首期「一生一芯」計劃的參與者。作為「一生一芯」計劃的負責人,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中國開放指令生態(RISC-V)聯盟秘書長、RISC-V國際基金會董事包雲崗向《IT時報》記者表示:「處理器晶片是晶片產業皇冠上的明珠,佔到晶片半導體市場規模的1/3,但我國的處理器晶片全球市場份額還不到1%。我曾安排組裡學生統計過2008-2017年ISCA(國際計算機體系結構年會)論文第一作者的情況,最後發現這些優秀人才85%選擇在美國就業,僅有4%在中國就業,中國學生基本上都去美國深造了,然後留在美國工作。這和以前中國晶片設計人才需求不足有關。但是現在人才需求已經在快速增長,人才供給卻遠遠跟不上。」這是「一生一芯」計劃誕生的初衷。
01
從AIoT向高性能處理器進軍
過去,RISC-V的應用場景主要在AIoT與嵌入式領域。隨著時間發展,RISC-V在AIoT與嵌入式的市場份額逐步提升,採用RISC-V晶片的智能手環、藍牙耳機、智能電視均已投產,同時開始往高性能處理器進軍。
近日,為滿足5G對性能的更高需求,新華三半導體在網絡處理器上完成了對SiFive的RISC-V U7多核處理器的驗證,這是目前最成熟的RISC-V高性能處理器之一。
許多新型應用如AI、AR/VR、計算器視覺等,需要對大量矩陣數據進行複雜計算。晶心科技推出了業內領先的支持向量擴展架構的處理器,每個向量長度最高512位,並可組合最多八個向量緩存器達到4096位。「假設進行天氣預測,過去需要用超級計算機,將來用向量處理器集成的SoC即可實現。」晶心科技總經理林志明介紹。
對比同級別的ARM架構處理器,RISC-V處理器在性能與功耗上的表現更有優勢。兆易創新攜手芯來科技量產的全球首款通用MCU,相比ARM內核的同類產品,性能提升了15%,動態功耗降低了50%,待機功耗降低了25%。芯來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OO徐來表示,RISC-V沒有歷史包袱、沒有ARM多年維護的冗餘代碼,是RISC-V能實現高性能、低功耗的主要原因。
02
本質是自由和開放
或許不少開發者入局RISC-V,是出於ARM高昂的授權費,但入局後卻發現,其實除了低成本,RISC-V還是個「寶藏男孩」。這個寶藏就在於:自由與開放。
「RISC-V的本質是自由,它並不是ARM的廉價替代。」 TBSI教授、RIOS實驗室副主任、RISC-V國際基金會董事譚章熹說:「RISC-V是模塊化的指令集架構,可以像搭積木一樣實現各種需求,同時能根據不同應用進行擴展,這是ARM無法實現的。」
這為開發者提供了更多可能,開發者可以根據需求靈活定製晶片。廣芯微為ZETA標準開發了RISC-V專用處理器,結合縱行科技的ZETag雲標籤,在晶片、嵌入式軟體、協議棧以及應用程式上可以做到完整閉環,無需二次開發就能形成完整解決方案。
「CPU很重要,但CPU周圍的東西也很重要。就像一級方程式賽車,每站比賽,車隊都要對車輛進行調整。引擎固然重要,但決定比賽結果的,往往是能否調整到適應比賽當天的狀態。」譚章熹形容道,「相對於硬體生態,RISC-V的軟體生態要發展得晚一些。」
至於部分人擔心的RISC-V自由與開放下產生的碎片化問題,包雲崗反而持樂觀態度:「碎片化本身就是行業需求,網際網路應對碎片化的方式是快速開發App。中國手機App已達449萬個,之所以能快速開發這麼多App,就是通過敏捷設計與開源開放,讓App開發門檻降低。晶片領域也是一樣,RISC-V要應對碎片化需求,就要找到類似開發App的快速敏捷方式,縮短周期。這也是學術界正在努力的方向。」
2019年,RISC體系發明者、2017年圖靈獎得主David Patterson在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TBSI)創立了RISC-V國際開源實驗室RIOS。2020年7月,RIOS實驗室發布了全球首個可運行Linux的全開源RISC-V微型電腦系統PicoRio,標誌著RISC-V的軟體生態建設大大推進。目前,RISC-V基金會已吸引了IBM、威騰電子、英偉達、高通、谷歌、華為、阿里等500多名會員,其中15%來自中國。RISC-V生態建設從未停下腳步。
03
希望中國學界
更多投入RISC-V研究
相比於國內業界對RISC-V的高關注度,國內學術界的研究還遠遠不夠,這一直是包雲崗積極呼籲的。
「去年,我最大的感觸是,開源硬體(晶片)在美國已經成為一種共識。後來,我在擔任IEEE MICRO Agile and Open Source Hardware(《敏捷設計與開源硬體》)期刊客座編輯時,共收錄了13篇論文,其中10篇來自美國,1篇來自加拿大,1篇來自德國,只有1篇來自中國。」包雲崗說,「我對這13篇論文進行了分類,其實開源晶片有很多方向值得研究,包括設計框架、平臺、驗證等領域,希望業界也可以把他們的需求反饋給學術界,讓學術界不僅僅進行單純的『論文到論文』研究。」
作者/IT時報記者 錢奕昀
編輯/挨踢妹
排版/馮誠傑
圖片/東方IC Pixabay
來源/《IT時報》公眾號vit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