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岸關係發展史上,1993年於新加坡舉行的「汪辜會談」絕對有其歷史地位。一件事情能有結果,必須因緣俱足。沒有1992年兩岸對一個中國定義的「異中求同」共識,後稱之為「九二共識」,就不可能有1993年的「汪辜會談」;沒有兩岸對於李光耀的友好及信任,這場歷史性的會晤也不會發生在新加坡。
事後證明,這場歷史性的會晤很快就成為絕響。1994年李登輝開始捨棄一個中國原則,1995年訪美,1996年大陸在臺灣海峽附近舉行飛彈演習,1999年李登輝提出「特殊國與國」主張,兩岸對話的因緣已不俱足,即使李光耀與兩岸政府關係再好,也無法再扮演兩岸的橋梁。
李光耀與李登輝(資料圖)
2000年至2008年民進黨執政下的兩岸關係是冷卻的。2008年馬英九上臺後重拾「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大幅開展,但是兩岸的談判地點已不再考慮新加坡。原因很簡單,從1993年到2015年,兩岸關係已經走了近22年,事務性協商已不再需要在第三地進行,臺灣又沒有意願進行政治性對話,第三方橋梁的必要性降低了。
兩岸關係這22年,經貿人員往來密切,卻在軍事上沒有和解;「分隔」已六十多年,未來該如何發展?
李光耀是個重情義的政治家。基於國際政治現實,他在1990年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但是基於私人情義,他也曾對蔣經國承諾,新加坡一定是所有東協國家中最後一個與臺北斷交的國家。他主張一個中國政策,在與民進黨謝長廷會面時曾明確表示:「我反對『臺獨',因為這不僅會危害臺灣,也會影響整個亞洲區域的穩定。」他同時堅決主張,無論如何兩岸問題應該和平解決,民族不可以戰爭。李光耀對兩岸的啟示,不在於兩岸是否需要李光耀,而是兩岸仍需要有李光耀的情義、視野與格局。
蔣經國與李登輝(資料圖)
兩岸已經進入「深水區」。這個「深水區」已經不是依賴像李光耀這樣的大政治家的協助可以跨越。我們甚而也必須說,兩岸的大事也不是僅靠著兩岸決策層的意願就可以解決。除非是選擇戰爭,否則兩岸和平協議與政治上的安排,最後必須得到兩岸內部人民的支持。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可以說,兩岸思考方向和核心應該跳出兩岸領導人是否要見面、何時見面、哪裡見面為宜,而是要思考,對方的政治底線是什麼?對大陸來說,「臺獨」是絕對不可能接受的,一個中國是大陸的底線;對臺灣來說,則應明確自己的底線,不能因執政黨的不同和政府的不同,造成政治訴求上的「大變臉」「大動蕩」,這會讓對方很難揣摩底線在何處。而且,彌合雙方距離的工作在當下仍是至關重要的,我們需要的是相向而行,成為「命運共同體」。兩岸需要的是換位思考,移山填海之難,有時也可能有如反掌折枝之易,關鍵全在一念間。
李光耀很早就離開了兩岸關係,兩岸的事情必須兩岸來解決。懷念一代偉人,或許是記得他的這些思考,要用情感與智慧來解決兩岸的難題。▲(作者是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