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離2020年高工年會還有
13
天
撰文 | 潘敏瑤
「工業機器人的發展史,是一部伴隨著製造業的轉移而不斷進化的歷史。」這是越疆科技創始人兼CEO劉培超經過多年的觀察得出的判斷。
上世紀60年代,汽車行業進入大規模生產階段。德國KUKA機器人得益於其在焊接、噴塗等領域率先打造出成熟的工藝包而搶佔先機,一度壟斷汽車應用市場。
後來,製造業的重心從汽車轉移到家電,日本索尼、松下的大規模生產帶動了發那科、安川、愛普生等機器人品牌的起量。擁有強大精工技術與完整供應鏈的日本機器人品牌,憑藉高性能的產品迅速提高市場佔有率。
發展至今,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3C製造基地。「但是,中國目前還沒有一款真正為3C產業而定製開發的機器人。」劉培超認為,富士康「百萬機器人計劃」流產,政府給予企業25%的補貼也難以推動其「機器換人」,原因就在於當前的機器人集成成本太高了。
工業機器人的發展進程
一般來說,汽車和家電領域的產品周期是5年,產線要求5年回本即可;而電子產品的周期是1年,如果自動化產線在一年內不能回本,客戶就不願意投資。
因此,應用端對機器人本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機器人越智能、越好部署,其帶來的時間成本和物質成本就越低,才能滿足3C領域的需求。
在劉培超看來,協作機器人的出現,就是幫助客戶解決「上機器人算不過來帳」的問題。「中國是靠雙手承載的製造業,並非因工業自動化水平高而發展起來,所以機器人不可能把人都替代了,需要的是協作機器人進入製造業一步步把人解放出來。」
工業是「主戰場」
在劉培超看來,協作機器人面臨著「存量」和「增量」兩大市場。存量市場,就是在原來難以再進行自動化的產線上進一步實現自動化,與此同時降低產線的改造、部署成本;增量市場面對的則是之前機器人不能應對的柔性產線,須通過人機協同來提高自動化水平。
面對存量市場,需在原來算不過帳的情況下,重新評估;面對增量市場,需要把不同的工藝環節和人工動作進行分解,舉例來看,裝配一個產品需要7個步驟,部署機器人之後可以輕鬆完成其中的5個步驟,如按壓、塗膠、封裝、測試,而面對軟性的線材,則先由人工把線材撫平、捋直,再交給機器人來完成接下來的工作,進而節省工位,降低出錯率。
由此來看,中國的諸多行業對於協作機器人來說都是長尾市場。
首先,在3C行業,以往用量最大的機器人品類是SCARA機器人,可解決水平搬運的問題。面對更複雜的工藝,精度滿足±0.01mm以內、負載從500g-10kg、更為靈活的協作機器人則需要被定義出來並推廣。
越疆產品矩陣
在汽車整車領域,其市場基本被國外機器人品牌佔據,但面對汽車配件市場,如音頻、屏幕的測試,汽車衝壓件的檢測等,將給協作機器人帶來廣闊的用武之地。
此外,在食品、藥品、化妝品、鞋服等領域,其換季時間為6-12個月,要求投資回報周期在1年、甚至6個月以內,對產線的柔性要求高,因而對機器人的智能化提出了更高要求,隨著3D視覺以及各類傳感器的逐步成熟,讓協作機器人更安全智能。
劉培超判斷,全球70%-80%的製造產能都是由中小型企業的輕工業來創造,工業領域一定是協作機器人的主戰場,而3C領域由於其存量和增量市場最大,成為其中的「大蛋糕」。「市場足夠大,每家協作機器人企業都有機會。未來的集成商也會發展為方案商,從協作機器人企業購買產品後在不同的細分領域尋找應用機會。」
價格是破局點
面對廣闊的應用市場,協作機器人為什麼還難以起量?這個局如何破?劉培超認為,主要有兩大原因制約了協作機器人的擴容:
1、成本難以降下來
2、智能化提升需要時間
事實上,許多場景用協作機器人+視覺的方案能夠很好實現,但成本依然是制約傳統行業自動化升級的主要因素:視覺方案5萬,機器人6萬,加上集成成本20多萬,而一個工人一年的成本大概是7萬,如果用這一整體解決方案來代替一個工人,三年才能回本。
類似的,目前複合機器人的報價約為40萬一臺,機器人售價8萬,AGV10萬,相機4萬,集成也要賺小几萬。如果售價降到15萬左右的成本價,客戶的接受度將大大提高。
但是,降低價格門檻,不能以品質的損失為代價。這就出現了新的問題:什麼樣的協作機器人能夠做到?現有的形態是否支撐其達到破局點?
「 這其實回到了協作機器人的定義上了。回歸本質來看,協作機器人的出現究竟是為了解決什麼需求?有人認為,協作機器人長得都差不多,所以它就是這個樣子了,有人提出柔性機器人、力控機器人等新概念,但我認為,這都不是協作機器人該有的樣子,反應了其中某個方面或技術指標,但不是完整的定義。」劉培超認為,唯有滿足「操作簡單、部署方便、安全交互」這三大特性才能稱之為真正的協作機器人。
首先,與人交互是基礎,如何與人更好的協同完成一件事情是協作機器人的根本特性。具備實時可操作、可拖動示教、能夠通過手機APP、語音進行交互等功能,就解決了協作機器人的溝通和操作問題。
第二是部署問題,協作機器人不需要固定的充電樁,也不是簡配的工業機器人,而是充當一項工具,用戶可以隨時帶著機器人前往不同的場景去工作。
第三,安全交互,機器人可用自動感知、避讓。
基於這一產品定義,如今的越疆在協作機器人領域已打造出負載從500g到10kg的全產品矩陣布局,產品形態包括智能桌面機械臂魔術師系列、四軸機器人M系列、六軸機器人CR系列等,覆蓋更多應用場景。
以明星產品 DOBOT魔術師為例,其除了應用於教育領域外,30%的產品已進入工業場景。在泰國某電子廠,工人的工作檯上人手一臺DOBOT魔術師,人與機器人共同完成搬運、取放、測試等工作,該電子廠引進DOBOT魔術師後工人從1萬人減到5000人。在日本某家庭作坊式的食品廠,DOBOT魔術師完成食品裝盒的動作,工人再進行封裝。
泰國某電子廠Magician使用現場,升級版Magician Pro即將發布!
劉培超表示,越疆科技已經在國內外市場上出貨和布局了約三萬臺機器人,並在教育、工業、醫療、商業服務等多個應用場景中實現產業化,深度布局海外市場。
2021年,越疆科技將有多款、針對不同場景的工業級產品上市,還有一款殺手鐧新品,預計單品出貨量超過1萬臺。
低成本交互是門檻
為實現碰前停止,越疆科技通過三年的自主研發,獨創了可包裹在智能機械臂上的「電子皮膚」,並實現產品化。基於力覺、電磁、視覺等技術,在10cm近距離內即可感知到人或障礙物,提前採取避障等措施保障安全,形成了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自執行、自適應的新型智能化生產方式,同時將該安全交互方案的成本降到了千元級。
保持對產品和技術的敬畏,越疆科技的軟硬體系統每年至少會迭代1次。目前,越疆科技已實現視覺、控制、驅動、本體等關鍵技術的自研與應用,產品和技術的國產化率達到90%以上。
電子皮膚避障
越疆科技推出的電機和減速機同心同軸的一體化方案,提高了機器人的防抖動和散熱能力;控制器採用雙冗餘架構,發出指令與機器執行形成雙循環模式,從而保證機器人的安全性和精度;採用驅控一體,實現一拖四的總線式通訊。
未來,越疆科技還將圍繞「操作簡單、部署方便、安全交互」三大方向持續探索,如採用投光、遙操作等技術進一步實現安全交互,提高電機密度來讓機械臂更靈活等。
隨著供應鏈的成熟,未來,協作機器人產品的競爭不再只是本體的競爭,而是整個軟體交互層的競爭,以及產品穩定性能的競爭。劉培超指出:「組裝三五臺機器人,與生產幾百、幾千,上萬臺機器人,所沉澱的工藝和產品穩定性是截然不同的。怎麼把精度提高一個司,把溫升降一度,把抖動問題消除等,都成為客戶選擇的關鍵點。」
新變量與新格局
當前,協作機器人生態圈已經涵蓋上遊零部件、本體、集成商、視覺、傳感器、軟體、末端執行器等,越來越多創新型產品的誕生將大大促進協作機器人生態的豐富。
可以發現,協作機器人的供應鏈、產業鏈、技術鏈都在中國,這就給像越疆科技一樣的產品型公司帶來了一波新的機會,形成自己的生態。
五年來,越疆科技一直堅持打磨產品,就源於劉培超心中的一個執念:協作機器人才是中國機器人走向世界舞臺的最佳途徑,未來中國一定會誕生全球最大的協作機器人產品型公司。
如今,越疆的產品已銷往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用戶超20萬,與谷歌、德國大眾、日本富士通、雪佛蘭、騰訊雲、阿里巴巴、華為雲等知名企業在智慧工廠、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
在劉培超看來,經過前幾年的市場教育,協作機器人行業已處在黎明的前夕。短期內,海外市場比國內市場大,因為海外工業技術相對成熟,老牌的工業國家對柔性製造、人力替換的需求更為迫切。反觀中國還在解決效率問題,但很快將進入柔性化生產模式。
劉培超判斷:「未來2到3年,協作機器人市場也會出現明顯分化,頭部企業浮現,資源向頭部靠攏;其他企業在各自的根據地積累起小規模的業務量,形成穩定增長。」
—END—
招募作者
高工機器人正在招募兼職內容創作者和專欄作家,請將簡歷和原創作品投至郵箱:my.pan@gaogong123.com
我們對職業、所在地等沒有要求,歡迎有興趣有能力的朋友加入!
歷
智聯世界 高新未來
史
越疆科技CEO劉培超:新變量下中國製造業轉型機會
文
非標件焊接的破局之路
章
穩增長背後,拓斯達在不確定性中緊抓的五大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