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作機器人與傳統機器人有何區別?

2020-12-15 騰訊網

更多精彩,請關注矽谷洞察官方網站:www.svinsight.com

為什麼需要協作機器人?

協作機器人的興起意味著傳統機器人必然有某種程度的不足,或者無法適應新的市場需求。

總結一下,主要有幾點:

傳統機器人部署成本高

其實相對來講,工業機器人本身的價格並不高。主流場合使用的機器人,根據負載能力不同,售價區間在¥10w~¥40w。一般情況下一臺機器人的使用使用壽命在5~8年,作為比較高端的工業設備來講並不算貴。

傳統機器人貴在其部署(將機器人安裝到工廠並正常運行)成本上,原因有兩個:目前的工業機器人主要負責工廠中重複性的工作,這依賴於其非常高的重複定位精度(重複到達空間某些固定位置的能力,一般機器人可以做到0.02mm以下),以及依賴固定的外界環境。

為了保證這一點,除了機器人本身的設計要求之外,還需要待加工的產品放在固定的位置,以便機器人每次都可以到同一個地方準確的拿取或者執行某項操作。對於現代複雜的流水線作業來講,在整個產線上為每一個使用機器人的工序都設計這些固定的外界環境需要耗費大量的資源,佔用大片寶貴的車間面積以及長達數月的實施時間。機器人的使用難度較高,只有經過培訓的專業人士才能熟練使用機器人完成配置、編程以及維護的工作,普通用戶很少具備這樣的能力。

將之前以工人操作為主的流水線,變為由機器人和自動化設備為主的生產線,是一個系統工程,絕大多數終端工廠客戶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因此就需要一個第三方的角色來完成這部分工作,這個第三方即系統集成商,來根據客戶現場的實際情況,來完成機器人的最終部署。

系統集成商的工作至少包括:生產線的自動化改造方案(流程、設備布局、人員配置等)機器人外圍支持設備的設計、製造、安裝。符合工藝要求的機器人編程、調試。客戶技術團隊的培訓。以及後續的售後維護工作。

根據很多業內機構和前輩統計的數字,整個機器人部署/集成應用的費用大概是機器人售價的3~4倍。近幾年隨著國內集成商的迅速擴軍,競爭越來越激烈,整體價格有所下滑,但也基本在2~3倍。

以常見的弧焊工作站為例,採購一臺進口品牌的弧焊機器人價格約在11~15w之間,但是經過系統集成商這一層之後,整體報價不會低於30w,個別誇張的甚至能報到100w。在工資相對較高的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一名熟練焊工的工資大概在5k~7k,1臺機器人代替1~2名工人,ROI不會少於2年,很多中小企業主對機器人會選擇猶豫和觀望。

如果使用機器人的機器人比較多,則大部分情況下需要對原有的生產線進行改造,甚至重新建設,不僅需要巨大的投資,可能還涉及到停產改造,這也是很多工廠遲遲不上機器人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因為每一條生產線上的大部分設備(末端工具、非標機械、控制流程等)都是針對特定的產品設計的,如果涉及到中途變更生產需求,很大概率上之前的生產線無法直接滿足新產品生產的需求,這就涉及到機器人系統的重新設計和部署,這部分的工作量有時會接近首次部署。

簡而言之,單獨的機器人無法直接用於工廠的生產線上,還需要很多外圍設備的支持。雖然機器人本身是一種高柔性、高靈活性的設備,但整個生產線不是,一旦涉及生產線變動,費用很高。

無法滿足中小企業需求

中小企業是目前機器人新興市場的主要客戶,目前傳統的工業機器人無法很好的滿足SM的需求。傳統工業機器人的目標市場是可以進行大規模生產的企業。

大規模生產是20世紀最流行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生產過程的分解、流水線組裝、標準化零部件、大批量生產和機械式重複勞動等為主要特徵。

有能力進行大規模生成的企業,對機器人系統高額的部署費用相對不敏感,因為在產品定型之後,在足夠長的時間內生產線可以不做大的變動,機器人基本不需要重新編程或者重新部署,可以最大化利用機器人標準化、高效率的特點,實現投資價值最大化。

汽車行業是大規模生產的典型代表,世界上第一臺工業機器人也部署在通用汽車的工廠中,負責衝壓零件的搬運工作。到今天,汽車行業仍然佔據了全球機器人出貨量的40%以上:

一款新車從發布到退出市場,一般會經歷3~6年時間。這期間,即使有改款,也只是對外觀、內飾進行微調,這些變動一般不會影響到機器人的工作(車身焊接、噴漆、主要零部件搬運),因此在機器人的整個生命周期基本上不需要對已經完成的生產線進行改動或者對機器人進行重新部署,只需要正常的維護即可,發揮了機器人的優點,避開了它的缺點。

而中小企業則不一樣,它們的產品一般以小批量,定製化,短周期為特徵,沒有太多的資金對生產線進行大規模改造,並且對產品的ROI更為敏感。

這要求機器人具有較低的綜合成本、快速部署/重部署能力、簡單上手的使用方法,而這些,傳統機器人很難滿足。

此外,在某些機器人應用的新興行業中,即使是大企業也面臨與中小企業同樣的問題,3C產業是這個方面的典型代表。

3C市場中如手機、平板、可穿戴設備等主流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非常快,基本上生命周期只有1~2年,短的甚至只有幾個月。如果採用傳統機器人方案,投入大量資源,耗費數月建設的生產線可能連成本的零頭還沒收回,所生產的產品就該退市了。而如果對生產線再進行改造,又要投入巨大的資源,這是不可接受的。

除了資金投入,3C行業很多時候更關心時間,常見機器人自動化改造方案耗時1個月到數個月不等,但3C產品無法在每一次換代都等待這麼久。那邊蘋果說「下個月開始生產iPhone7的外殼」,你這邊說「先等我1個月把生產線改造一下」,顯然是不現實的,這些情況下還是人靠譜,培訓3天,立馬上崗。

無法滿足新興的協作市場

工業機器人一直以來都是高精度、高速度自動化設備的典範,但是由於歷史和技術原因,與人在一起時的安全性不是機器人發展的重點,因此在絕大多數工廠中出於安全性考慮,一般都要使用圍欄把機器人和人員進行隔離。

幸好對於大部分之前機器人所從事的工作來講,並不需要人的參與,機器人可以獨立完成。

但是人力成本的上升,很多其他以前沒有或很少使用機器人的行業開始尋求機器人自動化解決方案,例如之前提到的3C行業,還有醫藥、食品、物流等行業。

這些新興行業中的特點是產品種類很多、體積普遍不大、對操作人員的靈活度/柔性要求高。現有的機器人很難在成本可控的情況下給出性能滿意的解決方案,那怎麼辦?

機器人不行的,人來補充嘛,我們搞人機結合。

由人類負責對柔性,觸覺,靈活性要求比較高的工序,機器人則利用其快速、準確的特點來負責重複性的工作。

比如組裝鍵盤,可以由機器人把鍵帽放置到位,人來進行卡扣的工作;再比如組裝手機/電腦,機器人負責把主要零配件、螺絲放到合適的位置,人來負責排線安裝,卡扣,擰螺絲的工作。

但是如果二者要合作,中間還要隔一個柵欄就太不方便了,人和機器人之間要進行交互,還要先通過安全門,整體效率還不如單獨使用人來得高。這個時候就需要一些額外的技術來保證機器人與人類可以安全的在同一個區域工作,而不需要柵欄這樣礙事的東西擋在中間,即要求機器人具有安全協作的特性。

各大機器人廠商的機器人都配備有各自的安全技術,例如ABB的SafeMove,Fanuc的DCS,KUKA的KUKA.safe,但其安全功能本身還比較初級,例如將物理的圍欄換成了虛擬圍欄、檢測到有人靠近時自動停止,仍然不算是完整的協作安全技術。

協作機器人的起源

為了準確定義協作機器人,先看兩個名詞。協作區域指機器人和人類可以同時工作的區域,協作機器人指被設計成可以在協作區域內與人直接進行交互的機器人。

前面已經說過,中小企業SMEs是協作機器人的非常重要的客戶群,而協作機器人的興起也與SMEs密不可分。

在2005年,開始於2005年,由EUFP6項目資助,參與的企業包括ABB、KUKA、Reis、Comau、Güdel等,其目的是尋找防止勞動力離岸(offshore)輸出到低勞動成本國家的方法。其主要的論點是,如果通過機器人技術增強SMEs的勞動力水平,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就可以避免勞動力外包的情況(將工作機會留在國內)。因此,協作機器人(co-bots)最初的市場就是中小企業(SMEs)。

同年Esben.stergaard,KasperSt.y和KristianKassow在南丹麥大學一起做研究時創辦了UniversalRobot,現在的CEOEsben.stergaard當時是南丹麥大學的助理教授,三個人發現了中小企業對機器人的新需求(也與當時丹麥政府主導的一項機器人計劃有關),並在2009年推出了第一款協作機器人UR5。

在UR5之前的絕大多數協作機器人都是在傳統機器人的基礎上改造的,UR5是第一個從產品設計伊始就以協作機器人的要求進行開發的機器人。

之後不久(2008)年,Rodney Brooks創辦了Rethink,其最初的目的也是為了幫助美國本土的SMEs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減少離岸外包。最初推出的雙臂Baxter並不是很成功,慢慢開始落後於UR,去年秋天推出了新款的單臂Sawyer機器人,市場接受度如何還有待觀察。

在UR和Rethink之後,成長出一大批新創立的協作機器人公司,市場上的協作產品也越來越多,協作機器人的概念開始慢慢被大家所認識和接受。

協作機器人與傳統機器人有什麼不同?

本質上講,協作機器人與傳統機器人之間並沒有非常大的不同,只是基於不同的設計理念生產的工業機器人產品,在協作機器人發展初期,很多都是從傳統機器人的基礎上改造的。

如果非要找不同,第一個不同是這兩種機器人所面向的目標市場不一樣,這個前面已經解釋過,不再贅述。

第二個不同點是二者替代的對象不一樣。以傳統機器人為主的自動化改造是用生產線代替生產線,機器人做為整個生產線中的組成部分,很難單獨拿出來,如果某個環節的機器人壞了,在沒有設計備份的情況下,整個產線可能要停工。而協作機器人的獨立性很強,它代替的是單獨的人,二者之間可以互換,一個協作機器人壞了,挪開找個人代替就好了,整個生產流程的靈活性非常高。

講了這麼多全是說優點,既然協作機器人這麼好,那是不是可以取代傳統機器人了?

當然不是,協作機器人只是整個工業機器人產業鏈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細分類別,有它獨特的優勢,但缺點也很明顯:為了控制力和碰撞能力,協作機器人的運行速度比較慢,通常只有傳統機器人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為了減少機器人運動時的動能,協作機器人一般重量比較輕,結構相對簡單,這就造成整個機器人的剛性不足,定位精度相比傳統機器人差1個數量級;低自重,低能量的要求,導致協作機器人體型都很小,負載一般在10kg以下,工作範圍只與人的手臂相當,很多場合無法使用。

借用Rethink Baxter的一句宣傳語,協作機器人的目標應用場合可以概括為:協作機器人最終將變成一個過渡概念,隨著技術的發展,未來所有的機器人都應該具備與人類一起安全的協同工作的特性。本質安全應該是理想機器人的必備且基礎的特徵。就像我們現在不再區分黑白電視和彩色電視而統稱為電視,不再區分功能機和智能機而統稱為手機,未來所有的機器人也將不再區分協作與非協作,而統稱為機器人。

更多精彩,請關注矽谷洞察官方網站:www.svinsight.com

相關焦點

  • 協作機器人為何無法真正大火起來?
    到底是什麼驅使著這個自動化設備供應巨頭,肯花費高達4.33億美元兩次收購協作機器人創企呢?今天,智東西梳理出了全球40多家協作機器人企業,帶你看清令巨頭資本頻頻倒向的協作機器人行業有何玄妙。前幾年,工業領域「機器換人」的呼聲不斷,然而卻在技術不成熟、應用不現實的情況下漸漸失去了聲響。取而代之,「人機協作」成為產業界、學術界和市場方面的共識。
  • 協作並聯,重新註解並聯機器人
    王嶽超表示,協作機器人一般都是形容單臂型本體,很少在並聯結構上出現,這種產品的難度在於其機械結構與算法都大大區別於以往的並聯機器人產品。特別是原來安裝一臺本體的空間,現在可以安裝兩臺,空間不變的情況下,效率提升50%,速度上遠遠高於人類的雙手。
  • 協作機器人研究全景圖
    為什麼需要協作機器人   介紹完兩種機器人,可以看出,傳統工業機器人部署成本高,無法滿足中小企業對成本的控制需求。   隨著以3C行業為代表的多樣化、定製化生產對機器人需求的顯著增長,柔性生產是必然趨勢,傳統工業機器人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協作機器人應運而生。
  • 協作並聯機器人新品發布——勃肯特開啟並聯機器人新紀元
    2020年9月16日11點11分,勃肯特協作並聯機器人新品發布會在工博會8.1H C204全球首發。勃肯特董事長王嶽超,高工機器人總經理羅思娜等領導以及客戶親臨現場為勃肯特協作並聯機器人新品發布揭幕。    協作機器人一般都是形容單臂型本體,很少在並聯結構上出現,這種產品的難度在於機械結構和算法區別於以往並聯產品,特別是原來安裝一臺本體的空間,現在可以安裝兩臺,空間不變的情況下,效率提升50%,速度上遠遠高於人類的雙手。
  • 獨家|艾利特CS系列機器人來了!協作機器人竟然能夠如此簡單!
    但事實證明,協作機器人市場爆發並不依靠單純的功能和低價策略,一些早期的國產機器人公司發展至今已經有5、6年歷史,但即便是目前銷量第一的國產協作機器人企業,在國內的銷售額也未達到協作機器人創始者UR的一半,但價格不到UR的50%,這充分說明了目前國產機器人戰略不但無法搶佔現有協作機器人存量市場,也不能因此開拓可複製的、批量的應用場景。
  • 45家湧入協作機器人新風口
    今天,智東西梳理出了全球40多家協作機器人企業,帶你看清令巨頭資本頻頻倒向的協作機器人行業有何玄妙。前幾年,工業領域「機器換人」的呼聲不斷,然而卻在技術不成熟、應用不現實的情況下漸漸失去了聲響。取而代之,「人機協作」成為產業界、學術界和市場方面的共識。
  • 2019世界機器人博覽會協作機器人參觀路線(附報名入口)
    22日-25日,因場館容量有限,門票將有數量限制,請社會公眾提前進行線上預約,以免影響線下參觀計劃。  走進A館一探協作機器人,它們有何特色?為什麼能現身此次博覽會?  別急跟著小編體驗完這條線路相信你能找到答案  報名入口:"http://wre2019.meeting.cie-info.org.cn/app/getticketinfo?
  • 協作機器人在服務領域的應用與突破
    在2020高工機器人&高工移動機器人年會上,遨博智能華南區銷售總監李桂瑤指出,協作機器人作為工業機器人的重要細分產品,與傳統工業機器人有著本質上的差別,協作機器人破「欄」而出的特性,能夠在非結構化和動態不確定、隨機環境中使用,這就為協作機器人在服務領域的應用帶來了無限可能。
  • 盤點協作機器人在各行業的爆炸性需求增長
    協作機器人市場正處於跑馬圈地的時刻,下一個十年將迅猛增長成為100億美元市場。 時值全球自動化浪潮和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布局,製造業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高漲,而投資者也將在高投資回報、更新快速的龐大市場的驅動下,下注機器人布局。相比於笨重、危險,僅適用於大型環境的傳統工業機器人,協作型機器人正在克服挑戰,顛覆產業。
  • KR C4 機器人與 LBR iiwa 機器人的區別
    現場應用日漸趨向全自動智能化,對人機協作的需求更加旺盛,KUKA LBR iiwa 機器人的身影也出現在各種適用場合。有人可能會有疑問:它與 KR C4 機器人有什麼區別?KUKA LBR iiwa 機器人與大家常見的 KR C4 機器人有哪些不同?
  • 以「雜草精神」打造平臺級協作機器人
    GGII預計,2020年銷量將達到1.1萬臺,2020-2023年的中國協作機器人銷量複合增長率為35%,2023年銷量有望達到2.65萬臺。 協作機器人作為一項開源和可擴展的品類,其應用的想像力和豐富度遠勝傳統工業機器人。
  • 機器人教育和傳統興趣班的區別
    格物斯坦小坦克就今天這篇文章把機器人教育和傳統的興趣班來做個比較,讓心存疑慮的家長了解得更清楚。但是機器人教育的學習與以上兩種學習的思維與方法是有差異的。只有真正了解到這些,才可以幫助孩子,讓孩子真正的產生興趣、學會思考,成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在文化課課堂之外,老師會針對當天課堂講述內容,布置相應的作業讓學生當天回家完成,第二天交給老師批改並修改,完成一個良性的學習循環。每天都有新的課程,都有新的作業。所以孩子踏踏實實的遵照此流程,自然會學得很好。
  • 遨博機器人開拓健康領域,攜手秀域科技打造協作理療機器人
    該機器人可以完成所有的理療工作,超過絕大多數技師的理療水平,提高了按摩理療的服務水平,減少了人力的投入,提高了工作效率,未來在健康行業,比如醫院、養老院、運動中心、健身機構、理療機構、康復機構、甚至家庭都有著非常大的應用前景。遨博智能服務領域的終端用戶秀域科技在全國線下有近千家門店,每家門店都有有計劃用機器人來給客戶服務。
  • UR優傲協作機器人
    UR協作機器人欣佰特科技(北京)有限公司--UR機器人優選代理商優傲致力於為全世界各種類型的企業呈獻安全、靈活、方便使用的機器人。優傲協作機器人手臂能輕易集成到現有生產環境中,它有六個關節連接點,具備廣泛的靈活性,旨在模仿人類手臂的運動範圍主要產品系列是UR3,UR5和UR10。如果您一直認為機器人自動化技術是件遙不可及的事情,那麼現在就是您改變觀念的時候了。優傲協作型機器人能適用於任何規模及需求的生產環境。
  • 四兩撥千斤,軟體機器人和剛性機器人有什麼區別?
    日前,來自波蘭華沙大學物理學院的研究人員就成功研發了一個15 mm 軟體機器人。這是一款由液晶彈性體(LCEs)製成的軟體機器人,LCEs暴露在可見光下時會發生形狀的改變。如果感受到外界的光源,機器人的形狀就會發生改變,變成履帶一樣,有了光的照射其身體也會相應的收縮進而推動身體進行移動。
  • 今年是abb雙臂YuMi協作機器人問世五周年
    abb機器人與離散自動化事業部總裁安世銘回憶說:「五年前,我們對於YuMi的設想是樹立協作機器人的新標杆,精準解決人機協作應用問題:能夠與人類攜手工作,無需額外的安全措施或柵欄,易於安裝和使用,且儘可能被用戶接受。」  事實證明,YuMi的受歡迎程度超乎想像,它開創了小型協作機器人的全新種類,主要應用於物料搬運、裝配和檢測。
  • 機器人課程跟普通語數外有什麼區別?
    一、機器人課程與語數外的區別機器人課程屬於科技教育、素質教育學科,不像英語數學,能夠量化,學一段時間能做多少數學題,能背多少單詞。機器人的課程是素質教育的課程 ,不會給孩子太大壓力,並且學好機器人不僅對以後的功課有幫助,還能鍛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這都是進入社會時候必須具備的技能, 機器人課程更多的是培養一種健康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 。
  • 協作機器人售價持續走低 本土廠商該如何發力
    作為工業機器人的一個分支,協作機器人憑藉其易於安裝,靈活部署,可以與人一起工作,因而擁有比傳統工業機器人更廣闊的市場空間。數據顯示,雖然去年全球機器人銷量 37.3 萬臺,同比下降 12%,但協作機器人卻逆勢增長 11%,市場佔比逐年上升。製造業對工業協作機器人的需求高漲,使之成為推動產業轉型、提升競爭力的核心引擎之一。
  • 從機器人磨剪子,看珞石機器人賦能傳統製造業
    在這條高速增長的賽道裡,來自北京的珞石機器人擁有獨特地位,近期霞光社獨家對話珞石機器人創始人庹華,聽聽他口中的機器人產業。珞石機器人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專注工業機器人、柔性協作機器人以及智能裝備技術創新與研發, 旗下擁有柔性協作機器人、工業機器人和多種行業解決方案。
  • 協作機器人步入黃金期,廠商抓住這三點快速建壁壘!
    數據顯示,雖然去年全球機器人銷量37.3萬臺,同比下降12%,但協作機器人卻逆勢增長11%,市場佔比逐年上升。Interact Analysis 預計,到2027年全球協作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56億,將佔整個機器人市場的30%。 相比傳統機器人,協作機器人尚屬新興市場,目前仍處于格局未定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