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筍工」到厭惡性行業,壓在學校頭上的三座大山——香港中小學教育體制簡介(下篇)

2021-02-15 孤島上有座瘋人院

曾幾何時,說起香港中小學教師,那可是和醫生、律師齊名的高收入、專業性強、社會地位高的令人豔羨的行業啊!尤其是做教師,沒有醫生、律師工作強度那麼大,雖然工作時長和壓力與香港大多數白領差不多,但有學校假期和寒暑假,而且工作穩定,年年加薪,如果拿到了終身合約,那工資更是翻倍漲,說起來簡直是再理想不過的「筍工」(天上掉餡餅的好工作的意思)。

然而,前幾年的一次社會調查中,教師行業卻被從業人員認為是厭惡性行業,就業環境極其惡劣。這怎麼可能呢?

筆者對國內當下中小學老師的情況不太了解,就我十多年前的體驗來說,香港老師的工作強度確實是大很多。與國內非班主任老師比學生遲到校不同,香港學生是每天八點上學,但老師就要在七點到校,並且分別有不同的任務巡查教學樓教室走廊衛生間各處的衛生情況,然後迎接學生上課;午休時間很短,有時更只能跳過午飯監督學生用餐(老師是不能拿著飯盒和同學們一起吃飯的);下午放學之後,首先要處理酷愛投訴的香港家長們各種不合情理的投訴及問題,然後還要帶著功課回家改。除了要負責行政和日常教學工作,學校有不少周間興趣小組和活動,那負責老師也要抽出時間去帶班,有時周末有團隊建設露營活動,那老師也得犧牲掉自己的周末陪同;至於海外遊學旅行等大活動,自然也要跟隊了。

雖然說工作節奏和強度都不小,但怎麼也不至於淪落到厭惡的程度吧。那麼這就要說到三座壓在老師和學校頭上的大山,是怎樣一步一步把老師們給壓垮的。

1)直資項目帶來的教育市場化以及《校本條例》

上一篇說到香港政府推行的直資項目,如何讓名校受惠,但同時固化社會分層。除了這些影響,直資項目也導致了整個香港學校系統的大洗牌。

過去香港學校也有類似國內市重點區重點的分級,分別根據成績由教育局劃分為Band1,Band2,Band3,Band4,Band5五個檔次。而直資之後,原有的劃分方式取消,但分級其實以非正式的方式仍舊存在,變成了Band1,Band2,Band3。而如何劃分?第一批自主招生能收滿的就是Band1,第二批「全港大抽獎」能招滿的是Band2,剩下來在統一派位中收滿的則是Band3。而另一方面,直資之前,任何學校都要預留一定名額以供政府強制性派位,也就是說,如果有學生到了暑假期間還沒有找到心儀學校,政府會按區劃分給你指定學校,可能被派去的是間普通學校,但也有可能撞頭彩被派去了傳統名校;而在直資推行之後,直資學校是豁免於強制派位的,也就是說,三輪招生就跟買特價貨一樣,越是晚敲定學校,剩下來的只可能更爛不會更好。家長對學校教學質量的評估標準,究竟是好是壞,從成績排名變相變成了該校的火爆程度,好的學校是供不應求,學校有挑有揀,錄取標準越來越苛刻;而普通Band3的學校則是供大於求,要想盡辦法吸引學生報名,教育系統完全市場化。

教育局放出的另一個大招是在2004年通過的《校本條例》,要求全港中小學在2010年之前成立向政府註冊的法團校董會。校董會由選舉產生的家長、教師、校友及辦學團體組成,並規定辦學團體的代表不得超過校董會成員六成,並美其名曰「辦學民主化」。但校董會的權力可以決定學校的教學方針和大方向,《校本條例》通過之後,就等於學校的辦學理念不是由辦學團體和專業教育人才決定,還要聽取外行人的意見。能進入校董會的家長和校友代表,不用說都是社會上有頭有臉的人物,很可能腦袋一拍作出一些匪夷所思的決定,用政治手段運作一下,在校董會投票通過,然後整個學校就要跟在後面瞎忙活了。所以說這整個運作模式,與其說是辦學機構,倒不如說更像一間非盈利企業。

市場化和企業化,對傳統名校和普通學校都帶來極大衝擊。

直資學校從某方面來說,市場化得更為徹底,學費自己釐定,學生自己招收,老師也是自己訂薪金。用比普通教師高得多的工資請來最優秀的老師,以高學費為資源,來教全港最優秀的學生,似乎買賣雙方都應該滿意吧。傳統名校看上去姿態很高,學生們都是求爺爺告奶奶才進來的,能被錄取就應該燒高香了。但這樣想的你,真的是太善良了。傳統名校的學生幾乎都是含著金湯匙出生,家世背景大多非富即貴,父母也大多都是在公司裡呼風喚雨的管理層,自然對孩子的期望很高。而為了讓孩子能進名校,他們所花費的心血和銀子肯定也不少,那麼自然也會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得到相應的回報吧,而他們的要求很簡單,就是要求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裡也是最優秀的。

但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三六九等,不可能人人都是尖子生,必然有墊底的。與國內家長以給老師送禮的方式希望老師多關注自己的孩子不同,香港家長習慣用投訴的方式強迫老師多關注自己的孩子,更保證自己的孩子能在學校裡處於上流。「他爸爸我是大律師,他媽媽是投行合伙人,我們兩個人都是精英,孩子必然也是尖子生啊!怎麼可能會只有平均水平?肯定是你教學水平差,要不就是你沒用心教我的仔!」這樣子蠻橫的質問絕不是個案。又或者學生如果在學校犯了校規闖了禍,家長來了第一句話肯定是「我的小孩最乖了,絕對不會是他的問題!是不是你老師偏袒其他學生?要麼就是你教學水平差管理不好班級!」

學校既然收了高額學費,自然也覺得要讓家長們物超所值,心裡舒坦,因此必然要求校內老師都作到盡善盡美,不僅是要讓校方滿意,更是要讓家長滿意。若是家長向學校投訴老師,不用說,畢竟投訴的不是一般家長而是富貴金主,肯定挨批的是老師。所以,在傳統名校做老師,不僅在教學上要不斷精進,管教學生溫柔有方,更要懂得怎樣處理好和家長的關係,夾在中間絕對是搞得焦頭爛額。難怪直資項目一出,某傳統名校資深教師就諷刺說,現在學校裡的學生都是顧客,校方管理層是老闆,而老師其實就是名副其實的客戶服務,既然各位顧客出了重金來買教育服務,顧客就是上帝,我們這些客戶服務員一定會讓各位顧客賓至如歸。


香港最優秀的女子傳統名校,拔萃女書院(DGS)。據說DGS女生能幹不服輸,什麼都要爭第一,而據說有個拔萃女友,其強勢和tough的程度對港男來說也是一種磨難。

而普通學校的老師,雖然不會面對傳統名校的刁蠻家長(但是不論階層收入愛投訴的香港人到哪裡都是),但也不見得好過。

正如前文所說,現在的教育行業,就是個買方賣方市場,作為沒什麼吸引力的賣方,自然要想盡辦法讓自己的產品顯得更有吸引力,才能招到足夠多的學生。既然成績肯定鬥不過別人,就要在別的地方下功夫。於是,各個學校都要大顯神通,絞盡腦汁想出一些賣點。有的搞環保項目作廚餘回收,有的搞綠化種植項目等等。筆者知道有一間Band3中學,為了為學校形象加分,聯繫到一位香港商人捐出一些明清古董,做了一個中國文化周,除了布置一個相當專業的展廳展示古董介紹相關文化,還要做一系列加料活動,整個文化周還要發動學生在操場搞不同的攤檔有小遊戲,有體驗環節,然後開放學校一周給附近市民來參觀玩耍。活動當然搞得有聲有色,但無論從策展到布置,一直到活動策劃都是由學校老師義務完成,更不用說加上發動監督學生們的活動攤檔,而這些,都是為了給學校注入吸睛的特色,但佔用的卻是老師學生們已經所剩無幾的休息時間。

而除了教學之外額外增加的負擔,普通學校教師要面臨的更嚴重的挑戰,則要聯繫到第二座大山了。

2)「殺校風潮」

「殺校」是香港新詞,指以公共和行政手段,強迫一間學校停辦。香港各中小學每年的可招收的新生人數是由教育局統一安排,而每年教育局撥給學校的招收人數上一年該校實際收班人數決定。例如教育局給小學劃定的標準是一班開班人數必須達到23人,超過23人則可開兩班,超過46人則可開三班,以此類推。如果某小學上一年實際招收到了47名學生,就可以開三班;但第二年教育局安排的開班人數就是以46人計,共開兩班;而如果這兩班招收到的人數只有24人,則第三年教育局安排的給該校的班級就只以23人計,只有一班。而如果該校當年招收人數不滿23人,則不達開班的最低人數要求,當年該校就不夠資格開辦小學一年級。如此一來,該校就會面臨被教育局勒令停止辦學的風險。

而辦教育從來不是商業活動,每年達到學齡的兒童的人數,都可以通過統計處一早計算出來。能夠在香港本地學校讀書的學生,一類是本地的香港居民的兒童,一類是非本地出生的香港永久居民的兒童,還有一類是新近出現的父母雙方都不是香港居民但孩子是在香港出生的「雙非」兒童。而問題就出在政府統計處的失誤上面。

2001年,香港統計處計算出來每年除了本地兒童,還會有16708名來自內地的6-16歲學童。再加上香港政府對人口增長的錯誤估計,導致政府大量興建學校,以滿足未來入學需求。哪知到2004年實際來港就讀的學童只有5085名,加上本地出生率下降,導致了大量學位冗餘的現象。面對這個問題,最簡單的解決方法一個是暫時縮小學校規模,或者趁此機會將小學改為小班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但如果這麼想的話,就太naive了。

有招收學生不足問題的學校都是一些Band3或者Band2的學校,依靠的是政府津貼。政府可不打算多花錢在教育上面。因此,就產生了大規模的「縮班殺校」的風潮,既然學童減少,就利用這個機會削減教育開支,正剛好把空出來的校舍改為商業用地,賣給地產商。

因此,從2002年開始,凡是無法招收滿一班的學校,就不可以繼續招收新生,等仍在校學生畢業之後就關閉學校。而一般來說,學校此時就會開始找學生家長談話,勸家長把孩子轉去其他學校,其實家長們更急著轉校,因為誰都不想孩子在申請中學的時候,填的是一間已經倒閉的學校。

而一旦「殺校」,所有的該校職工或者轉至其他學校,或者直接解僱遣散,為了避免合約糾紛,不少學校已經開始不籤終身合同,甚至連原本六年合同都改成了三年,教師也成為了一個朝不保夕的職業。

因此,學校為了避免被「殺校」,教師更是為了避免失業,每年都要努力招收足夠多的新生,一般來說,47人可開三班是底線,這樣保證下一年頂多被降級為只能開兩班招收46人。如果這一年只招到46人或以下的新生,那麼下一年很有可能就無法繼續辦學了。為此,在學位多於學生的情況下,儘量招募到足夠多的新生,除了上述所說的特色教育項目之外,校長往往會逼迫下面的老師去想盡辦法開拓生源,甚至定下硬性指標,搞得完成招生指標比本職教學工作更為重要。

儘管如此,還是有大量學校被「殺校」。



如上圖數據顯示,經過了小學殺校的蕭條之後,必然會迎來中學的殺校風潮。至今為止,香港中學已經受到相當大的影響,即便沒有被殺校,由於教育局提供給學校的教師工資是由學校班級數按比例分配的,一旦班級減少,學校能聘用的老師也相應減少。但即便學生人數少了,學習科目一樣不會減少,所以相應而言,學校就會盡其所能,讓老師兼任多科,以滿足基本的教學要求。比如經濟科和數學科由一個老師兼任,或者英語科和音樂科讓一門通曉樂器的老師兼任,在教會學校則會要求老師中的信徒同時擔任宗教科的老師,如此一來,則大大加重了老師們的上課和備課的負擔。

而在今年中學升學放榜的時候,就出現了這樣的奇景。當學生和家長去往教育局領取派位結果的時候,教育局門口已經簇擁了大量不同學校的老師,向尚未得到派位或尚未決定的學生家長派發各種開出優惠條件的傳單,遊說家長來本校就學。


本來入行是想做靈魂的工程師,哪曉得被活活逼成了「地產經紀」

而隨著「雙非」學童湧入,一時之間又讓經過殺校潮之後的校網難以負擔,近年來尤其是靠近深圳的北區的小學學位難得地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大量內地家長帶著持有香港身份證的孩子來北區報考小學,導致不少在北區生活的學童拿不到本區學位,只好調劑到跨區學校就讀,又是一片怨聲載道。似乎是中港矛盾,但說到底,還是政府一系列短視政策所導致的後果。

3)《校本評核》與TSA

即便招收夠了足夠的學生,教育局也不會輕易放過。

原本香港的中小學體制跟隨英制,分為小學六年,中學五年和預科三年,分別都有全港升學考試。但自從改為小學六年和中學六年之後,為了能更好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教育局便逐步引入了《校本考核》。也就是說,對於中學生來說,最後升讀大學的成績,統一會考只佔百分之八十到八十五,而剩下來的百分之二十到十五的分數,則是內地所說的平時成績!

這個平時成績,是各校在六年中,由一些不同考試的平均分所得出的。

看到這裡,相信不少經過國內高考的同學肯定要嚇了一跳。高三一年衝刺這種說法根本不存在,學生必須在中學時期保持一貫勤奮良好的學習習慣,次次都取得好成績才能保證進入理想的大學。聰明的讀者可能會想到,不如學校把試卷出的簡單一點,不就可以讓學生的成績單好看一點了麼?那又是太天真了,教育局當然會每年抽查各校《校本評核》的試卷是不是有貓膩,如果一旦發現,可能這批學生都會被直接降2-3個grade,得不償失。一考定終身的說法被否定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好事,可是要讓學生和老師在六年中時時繃緊神經,把每一次考試都當做高考這樣嚴正對待,同學們,請想像一下這種酸爽的體驗吧!

而教育局在2004年推出的全港性系統評估(簡稱TSA)更是萬惡之首。原本TSA出現的原因也是為了取代以往的升學考試,讓教育局能夠了解全港在校學生的學習能力,以此為基礎調整課綱,以更好地提升教育質量。

這樣的動機聽來沒錯,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卻是另一回事。一方面,TSA在小三、小六和中三舉行,也就是說每個學生一共要面對三次這樣的考試;另一方面,雖則說來是了解學習能力,但是TSA的考試內容其實和升學考試大綱以及平時的教學大綱一點關係都沒有,打個比方,可能平時數學課和升學考試,考的都是代數啊、幾何啊這些內容,但是TSA的試卷考的卻是類似智商測試或者奧數的智力題。也就是說,為了應付TSA,不僅老師學生要在正常教學之外安排額外時間去訓練,做額外的大量參考書和練習冊,而且訓練出來的成果對未來的升學,是一丁點幫助也沒有的。

可能看到這裡,大家就會覺得,既然如此,不如就敷衍了事做做樣子好了。哪有這樣的好事。教育局在TSA考試之後,會把各個學校TSA成績通過全港合格率的數據公布,而這個數據也就成為了不少家長衡量該校教學質量的指標。為了博得更好的收生率,學校也只好勉為其難,無論如何榨乾學生和老師也要得出一個漂亮的合格率了。

聯繫上一篇文章說到的香港學生繁重的學習和課外任務,再加上準備TSA,很多香港小學生的功課都多到凌晨十二點一點才能完成。

哦,對了,家長們自然也得陪著熬到十二點,一點檢查完功課才能睡哦~

在市場化企業化、「殺校風潮」和《校本評核》及TSA的壓力之下,可想而知,不論是老師、學生,甚至是學校管理方都人人自危。無論傳統名校還是普通學校,都面臨著極大的生存壓力。

結語:悲情城市

這兩天洋洋灑灑寫了這麼多,該如何給香港當下的中小學教育體制給出評價呢?多說無益,不如給大家看一張圖表吧。

在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短短半年內,小小的香港竟然有19宗學生自殺的案例,其中超半數是中學生。

而上圖顯示,五年裡香港兒童因學業問題而自殺的案例,排在第二位。

記得前不久某新聞報導中顯示各地未成年人自殺原因,歐美國家多是因為吸毒或者心理問題,而唯有在東亞,包括香港遙遙領先的是學業和前景問題,令人唏噓!

而僅根據新聞報導,從2004-13年,香港中小學教師自殺人數達到24人,更不論大量患有抑鬱症的案例!


也許許多人可以輕而易舉地說,是現在香港人嬌生慣養,但如果在看過這兩篇簡介之後,不如捫心自問,你能不能受得起這樣的壓力呢?

以筆者淺見,TSA啊校本評核啊這些都是表象,不過是應試教育的一種延伸,一切的根源,還是政府對教育投入的漠視,以及急於提現,滿足部分富人的要求將教育變成一門生意。

在強調自由市場的香港,加劇競爭不失為一件好事,但教育是不同的,它不應當是一種資本,而是每個公民與生俱來的平等權利。

或許你說,我不需要去擠名校這一條獨木橋,我只要自己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踏踏實實做人就可以了。

但問題是,力爭上遊或許是少數人的選擇,但當下的香港社會,根本沒有容得下甘於平淡之人的一席之地,單單是高企的房價就足以壓垮所有年輕人的夢想。政府寧願把巨額稅收浪費在所謂發展的「大白象」工程上,卻對這些最根本的育人工程計較到一分一毫;政府寧願和已經飛黃騰達的地產跟商業巨擘勾結互相輸送利益,也不願意給香港人一個安舒的生活環境,把一個個尚在稚齡的學童逼上殘酷無比的競爭之路。

為政府政策買單的,不只是我們,也是我們的下一代。

而作為屁民的我,什麼都改變不了,能給出什麼建議呢?大概就是,如果不是真的很想生小孩的話,就不要勉強生了,不然大人小孩都痛苦。買只貓買只狗解悶,把培養小孩的巨款拿去投資、買養老保險、買醫療保險,退休之後移民養老。自己過得自在點,於己於人都是好事。少生一個競爭者,還下一代一個美好的未來。


相關焦點

  • 壓在教培機構頭上的三座大山 推翻了?
    作為教育老兵,王校長選擇從體制內投身教培行業,本就是看中了這一行的前景,誰曾想入局不到一年,上天就和他開了個玩笑,在本該呈現繁榮的節點一夜入冬,這一切的罪魁禍首便是2020年開局那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
  • 香港中小學體制的特色介紹,掃清盲區才能高決策
    ,特別是中小學階段,能夠讓孩子在「家門口」接受更優質的精英教育,同時又不會因為語言環境和文化差異過大而造成孩子不適應,香港自然成為了眾多家長關注的中心。香港教育有什麼特色?香港的中小學教育體制跟我們內地的教育有什麼區別?請跟小編一起來看。01架構和體制香港的教育主要由香港政府的教育統籌局(下稱「教統局」)管理,制度上大致可以分為學前教育、九年免費教育、高中及預科課程、專上課程。
  • 走近香港中小學教育:解讀香港中小學教育制度
    人民網香港11月26日電 (易珏、李海元)近日,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校長陳偉佳博士做客人民網香港演播室,向我們介紹了香港中小學的教育制度、不同類型中小學的優勢,深入解讀了香港不同類型中小學的特點。
  • 香港留學教育體制與內地的差別
    隨著2020年內地考研的結束,香港留學申請又將迎來一波熱潮。香港已然是留學的熱門選擇之一,但是香港留學教育體制與內地有所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對於這種差異,你能適應嗎?你該如何更好的適應?
  • 相比內地,香港教育制度有何區別?
    主講:香港佛教茂峰法師紀念中學陳志維校長香港政府對香港中小學校長的要求:至少從事教育行業15年,學士以上學歷,從事過教育行業的行政管理,並通過考試獲得「校長認證」後,才可以申請成為校長。即,在具備校長的條件後,可以自行向香港教育局申請成為校長,陳志維就是通過這種方式成為香港中學的校長。陳校長將從下面兩部分講述香港教育以及相關教育同內地教育的不同。
  • 上海教育主管部門:行政級別與幹部管理體制有關
    教育主管部門:行政級別與幹部管理體制有關,摘掉校長「官帽」需要相當一段時間   據《新聞晨報》報導,採訪中,申城多位教育界人士都指出,中小學校長頭上的「官帽」其實猶如鐐銬一般,對校長並無實際作用,反而不利於校長的校際流動。只有真正取消學校行政級別,校長及教師才能真正流動,盤活教育資源。
  • 紅木行業的暴利已成歷史!正面臨三座大山,如:十個木匠九個殘!
    你只聽說過紅木行業「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但你有沒聽說過「十個木匠九個殘」?關於紅木,有太多被誤解的事了!「紅木行業是暴利行業」這話早已成為神話。如今壓在行業頭上的三座大山讓每個商家難以喘氣,它們包括:1,高風險(1)原材料:木材從國外運輸回來的途中,要經過層層關卡,尤其是在一些不發達的東南亞國家,常常還要面對一些當地的組織,那風險已不是和平年代的我們可以理解的了。
  • 香港教育體制是怎樣的?看這裡!
    相信很多人對香港教育體制是比較陌生的,總的來說,香港的教育主要由香港政府的教育統籌局管理,制度上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部份:學前教育
  • 帶你認識香港教育體制!
    許多香港優才計劃、專才計劃等申請移民到香港主要是為了給自己的孩子提供一個更優良的教育。
  • 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通知
    、各直屬機構:  為進一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的部署,決定在部分地區和學校開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創新體制機制,實施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際交流制度,實行優質高中招生名額分配到區域內初中學校的辦法,多種途徑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晉中市,遼寧省部分市,吉林省通榆縣,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嘉善縣,安徽省,福建省部分市縣,山東省,河南省,湖北省,廣東省部分市區,海南省,四川省部分縣,雲南省,甘肅省部分市,青海省部分自治州,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部分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八師石河子市
  • 專家學者到金牛區調研中小學媒介素養教育
    四川新聞網成都7月4日訊 6月27、28日李月蓮教授、王天德教授到成都市金牛區進行中小學媒介素養教育調研,金牛區教培中心副主任丘小雲代表總課題作了匯報,時代教育主編李清、金牛區教育局宣傳辦主任古寧分別介紹了開展此項工作的價值意義、頂層設計,成都20中、七中萬達學校、金牛實驗作了專題匯報,人北實小、花照中學
  • 內地插班生在香港會面臨哪些問題?香港教育制度全解析
    香港政府對香港中小學校長的要求:至少從事教育行業15年,學士以上學歷,從事過教育行業的行政管理,並通過考試獲得「校長認證」後,才可以申請成為校長
  • 低齡留學是大勢所趨,香港中小學優勢詳解!
    所以對於那些不願意讓孩子隻身跨越到大洋彼岸的家長來說,送孩子去香港讀書也很不錯。香港中小學教育有什麼優勢?香港的教育在亞洲一直處於頂尖狀態,並且受到世界的認可。所以世界各地的學生對於香港的院校非常嚮往,下面介紹一下香港中小學教育知識。
  • 相比內地,香港教育制度有何區別?內地插班生會面臨哪些問題?
    主講:香港佛教茂峰法師紀念中學陳志維校長香港政府對香港中小學校長的要求:至少從事教育行業15年,學士以上學歷,從事過教育行業的行政管理,並通過考試獲得「校長認證」後,才可以申請成為校長。即,在具備校長的條件後,可以自行向香港教育局申請成為校長,陳志維就是通過這種方式成為香港中學的校長。
  • 教育| 成為香港中小學教師
    因為我自己是小學老師,身邊也有一些中學老師,我分享的重點也會是成為中小學老師的經驗(如有不準確還請各位同儕指正),成為大學教授是另外一回事哈。1. 國際化的視野與環境,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厲害的人在一起進化,學校會安排各種工作坊和教師發展日,也會為學生舉辦有種有意義的活動。
  • 臺灣教育創新探底:體制內與體制外學校一起「野蠻生長」
    臺灣自1987年開始社會轉型,民間的教育逐漸生長,在體制外出現的「另類學校」,既是對標準化的體制內教育的質疑,也是一種逃離和自救。制度該為學習者調整」的非學校型態不再被視為體制外。這個重新定義,走了至少二十多年。常有臺灣老師問大陸同行:什麼是「小升初」?即使在相似的傳統教育模式中,兩岸教育面貌也大不相同。
  • 北大財政所舉辦「後疫情時代『網際網路+教育』行業發展與體制內外...
    ,對我國體制內外的教育體系產生了重大影響。疫情期間和後疫情時代「網際網路+教育」行業發展面臨哪些突出問題,有何突出需求?2020年11月14日,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簡稱「北大財政所」)組織舉辦了「後疫情時代『網際網路+教育』行業發展與體制內外合作」專題研討會。根據疫情防控要求,本次會議採取「線上+線下」的會議模式。開幕式由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濟與管理系主任楊釙主持。
  • 明年起"國有民辦"學校轉公辦 杭州中小學體制調整
    「國有民辦」這一特殊的辦學體制明年起將退出杭州。昨天,杭州市人民政府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完善中小學辦學體制改革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按照公辦、民辦並舉,以轉為公辦學校為主的基本思路,對現有的國有民辦學校實施體制調整,2010年秋季開學後按照調整後的新體制運行。
  • 重慶教育管理學校
    >快速報名登記招生代碼:937學校評級:見招生簡章院校地址:重慶市南岸區羅家壩向家坡213號學校簡介:重慶教育管理學校簡介 重慶教育管理學校是重慶市教委唯一直屬的多學科、綜合性國家級重點中職學校。發展歷程:學校前身是成立於1954年4月的重慶市教師進修學院,首任書記錢雲仙學校介紹招生簡章專業學費在線報名重慶教育管理學校簡介重慶教育管理學校是重慶市教委唯一直屬的多學科、綜合性國家級重點中職學校。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學校簡介 教學師資和收費情況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學校簡介,教學師資和招生管理及收費情況。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概況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由香港中文大學和深圳巿人民政府,深圳大學共同建立。學校是培育具有國際視野、才德兼備的創新型高層次人才,並為國家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探索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