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中貴族(青花釉裡紅)不同時期的釉裡紅如何鑑定?

2020-12-22 騰訊網

中國作為瓷器之國,從古至今聞名四海內外,今天我們便來說說瓷器裡面的一種裝飾手法,青花釉裡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青花加紫」,這是在青花間用釉裡紅加繪紋飾的一種瓷器裝飾手法

我國在宋代就已有「紫花坐墩(即釉裡紅)的生產,但並未見有宋代釉裡紅產品出土或傳世,傳世的瓷器就連元代的釉裡紅也十分罕見,若你手上有珍貴藏品困於出手,想找正規拍賣平臺運作,有緣者可與大林千裡傳音聯絡壹捌捌,貳肆貳陸,伍捌柒壹如文物局老師鑑定藏品屬到代臻品,可免費送拍保利,嘉德,蘇富比,藏品前期涉及每件200鑑定門檻,接受不了勿擾!青花瓷最開始起源於唐代,而釉裡紅瓷則可以說起源於元代,那麼釉裡紅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分開來理解

釉裡:就是在釉下的,呈色劑在胎上作畫,然後要施一層釉,透明釉,或者是青白釉,再進窯燒成

紅:是由氧化銅作為呈色劑,在還原氣氛下,黑色的氧化銅還原成銅,呈現紅色

一般來說在胎上以銅料畫紋飾,外敷以無色透明釉後,經過高溫燒制而成,則可定義為釉裡紅,除了釉彩顏色不同之外,釉裡紅和青花瓷在製作工藝和裝飾手法上都是基本一致的,而且釉裡紅瓷並不等於紅釉瓷,甚至也不是一種瓷,而是一類瓷器的一個總稱——它可以分為單純的釉裡紅瓷、青花釉裡紅瓷和釉裡紅彩瓷等好幾種

釉裡紅髮展的不同時期

說完釉裡紅的來源,我們來看看不同時期的釉裡紅有什麼特徵

元代

釉裡紅最早出現於元代,當時的紅並不是那麼鮮豔,可能是因為當時的技術掌握的並不是很好,因為銅紅料高溫極易揮發,一旦高於燒成溫度就化了,變成無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燒飛了,而溫度低則根本燒不出紅色,所以只是部分的瓷器裡面有釉裡紅的出現,而且元代的釉裡紅一共有三種裝飾手法,釉裡紅線繪,釉裡紅塗繪,釉裡紅拔白,所謂釉裡紅線繪就是用銅紅原料直接彩繪出圖案,所謂釉裡紅塗繪,就是用銅紅料塗抹出圖案,所謂釉裡紅拔白就是用銅紅料在圖案地子上塗抹,突出白色部分為花紋的表現手法

元末明初 釉裡紅四季花卉紋石榴尊

洪武時期

洪武時期的釉裡紅迎來了一個盛行時期,這個時期的釉裡紅明顯多於青花,釉裡紅在洪武時期盛行的原因是因為朱元璋的個人原因,因為朱元璋的朱指紅色,而且洪武的洪跟紅諧音,所以朱元璋對釉裡紅極為喜愛,故宮的洪武瓷器有100多件,80%都是釉裡紅,不過洪武時期的瓷器有一個特點,就是發色都會偏黑一點,不管是青花還是釉裡紅,這個時期已經能夠自如地運用線描方法繪製紋飾,裝飾以線描為主,基本沒有元代釉裡紅使用大塊地紅色作為裝飾地方法,因為技術成熟,紋飾的繪製都非常生動形象,粗細有致,點染塗抹一氣呵成,表現出工匠純熟的技藝和完美的才能

洪武 釉裡紅纏枝牡丹紋碗

宣德時期

真正有完整的紅色是在宣德時期,宣德釉裡紅的燒制極為成功,基本上擺脫了元末明初那種晦暗的色調,形成如寶石般的鮮紅色,此時多見以色塊表現的三魚、三果及靈獸等紋飾,形態在似與不似之間,別有一番情趣,宣德以後,隨著高溫紅釉燒造技術的衰退,釉裡紅瓷的生產亦趨於低落,以後雖明宮廷一再要求燒造,但成功之作極為罕見

釉裡紅四魚紋水丞

成化時期

成化以後,釉裡紅其實已經慢慢被釉上紅彩替代,基本上已經完全難覓蹤影,釉上紅彩是在燒成的白瓷之上繪上紅釉二次燒烤而成,在對工藝技術的要求上更加簡單和容易,不過同時也反映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1200℃到1300℃還原焰將氧化銅燒成釉裡紅或紅釉的技藝失傳,或者無法滿足達成條件

明成化鮮紅釉盤

康熙時期

在成化時期失傳的釉裡紅技藝,是在康熙時期復興的,康熙時期的釉裡紅髮色跟洪武時期的發色有點相似,都會偏黑一點,可能是因為才開始復興,很多的技藝及溫度沒掌握好,為了能留住顏色,很多工匠寧願溫度低一點,這樣顏色不會被燒飛,顏色雖然黑了點,但至少不會是白瓶,康熙時期的釉裡紅,甚至包括康熙早期的一些瓷器,一般不會寫款,就算是寫也是明朝的款,假如一個顏色偏黑的釉裡紅,但是上面落的是『康熙年制』那藏友們就得掂量掂量了

雍正時期

雍正時期御窯廠燒造的釉裡紅和青花釉裡紅瓷器可以算是質量最好的,達到歷史最高峰,所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有人稱雍正時期的釉裡紅為『寶燒紅』,同宣德時期一樣,發色呈鮮紅色調,成品率高,也正因如此,雍正時期的青花釉裡紅跟宣德時期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而且雍正還很喜歡仿宣德時期的瓷器,所以要仔細辨別到底是不是到代的,雍正皇帝對瓷器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所以雍正釉裡紅畫得非常精細,主要特徵就是:輕描淡寫,畫的筆道非常細,一點也都不暈散

青花釉裡紅松竹梅紋瓶

乾隆時期

乾隆時期的青花釉裡紅繼承和發揚了雍正和康熙的態度,甚至更為突出,乾隆時的青花釉裡紅特點是:青花色澤濃豔,釉裡紅較淡雅,紅色中常見綠色苔點,這個綠色臺點是因為銅的氧化反應所形成的,而在紋飾方面所繪青葉紅花已經逼真於寫實

釉裡紅三果紋梅瓶

總結

釉裡紅的發展可謂是大起大落,主要還是在明清時候的盛行,雖然由於製作工藝及難度問題被後來更方便簡易的工藝替代,但還是不能否認釉裡紅曾經輝煌的時候,就算是現在也是很受藏家歡迎的,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內容了,市場上歷來贗品滿地,鑑假容易鑑真難,先生認為看假只要抓住一條就可以作出明確結論,看真卻要謹小慎微,面面俱到,儘量抓住每一個細節,把所有可能出現疑點的地方都排除後,才能作出肯定結論

謝謝你的閱讀,喜歡的可以點讚收藏加關注,後續還會持續更新

大家好,我是大林,一個只記得快樂和知識點的白衣少年

歡迎分享朋友圈

相關焦點

  • 青花與青花釉裡紅
    圖一青花魚藻凸花牡丹大盤釉裡紅瓷器是元代景德鎮新燒成的一個品種,它是在白色瓷胎上以含銅的顏料進行繪畫,然後罩透明釉一次燒成的,它對溫度要求極高,因此製作技術較難掌握。圖二釉裡紅福慶圖壯罐為清乾隆時期製造。此罐外壁滿繪五層紋樣,上下四層為回紋、如意雲紋、變形蓮瓣紋、錦地紋;中間主題紋樣由並蒂蓮、玉磬、蝙蝠組成「福慶」的吉祥圖案,十分美觀。
  • 瓷器中的貴族,青花釉裡紅為什麼少而珍貴
    元青花中的釉裡紅是大家所熟知瓷器種類,在瓷器收藏界頗有名氣,而且因為傳世的作品稀少,所以價格不菲。稍微對古瓷器了解的朋友都知道相比較其他瓷器種類釉裡紅在瓷器流通市場是極為少見的,那麼除了稀有程度,還有其他什麼因素導致它的價格不斷攀升?
  • 明宣德青花釉裡紅折枝果雲龍紋盤
    釉裡紅是釉下高溫銅紅釉,據《宋史》記載宋代燒制過「紫花坐墩」,這被認為是釉裡紅的最早記載。可惜由於南北宋都被少數民族滅國,特別是南宋,當年的墓葬早被蒙人盜掘一空,一直沒有出土過實物。真正的釉裡紅實物最早出現在元代,所以元代也被認為是釉裡紅的真正起源。今天我們介紹的是明代宣德青花釉裡紅盤。
  • 千窯一寶,一紅難求|浣溪復燒青花釉裡紅系列
    因為在燒制過程中,釉裡紅在對氣氛的要求比較嚴苛,操作中溫度過低會發黑、溫度過高會產生灰白,所以在整個燒成溫度點,其實就控制在3~5°C,此時窯內必須快速升高溫度,讓釉面把釉裡紅給封閉起來,就相當於把釉裡紅的紅色給保護起來,所以必須相當精準地把控。
  • 一鏟子挖出的頂級元青花:青花釉裡紅開光貼花蓋罐
    新華社石家莊7月13日電 題:一鏟子挖出的頂級元青花:青花釉裡紅開光貼花蓋罐新華社記者高博在河北博物院副研究館員李立華看來,青花釉裡紅開光貼花蓋罐是一件堪稱裡程碑的瓷器極品,代表了元青花的最高水平。建築工程隊在保定市永華南路小學基建施工,當地基挖到一米來深的時候,一個工人一鏟子下去,一個洞穴出現了,裡面竟然是一批瓷器……這一鏟子,就挖出了頂級國寶——青花釉裡紅開光貼花蓋罐。「元代是中國陶瓷史發展的轉折點,但因元代青花瓷器燒制時間短等原因,所以存世量較少,元代青花釉裡紅作品更是少,存世也就更為罕見。」李立華說。
  • 國家博物館藏瓷器高清大圖——釉下彩(青花與釉裡紅)
    主要包括青花,釉裡紅和青花釉裡紅等品種。元代以前釉下彩瓷器,主要有唐代長沙窯,宋,金時期北方磁州窯等。元明清時期是釉下彩瓷生產的繁榮時期,以景德鎮窯為主,主要有青花,釉裡紅和青花釉裡紅等品種,以青花瓷器為主流。
  • 清康熙青花釉裡紅壽字菊瓣盤
    正面花瓣的邊緣用青花描就,中間用釉裡紅來呈現,花瓣的筋脈清晰可辨。背面雖無青花輪廓,但片片花瓣排列整齊,並不顯得凌亂,質感和細微之處交代十分到位。可見,工匠費盡心思,使其栩栩生如。釉裡紅部分多處的綠色苔點兒,是點睛之筆,讓人聯想到美麗的康熙豇豆紅。在中央青花如意紋、釉裡紅雲朵紋等幾層邊飾的襯託下,繁體的青花「壽」字格外醒目。
  • 瓷器小知識-銅紅釉瓷特點
    一、銅紅釉瓷-基礎知識銅紅釉是我國古代紅釉中的一種,以銅元素為著色劑,因此而得名「銅紅釉」。銅紅釉瓷最早可以追溯至北宋初年,當時又稱之為「鈞紅」,產量非常低。元代時期,景德鎮窯創燒了銅紅釉瓷,但是當時燒造的銅紅釉瓷非常不穩定,色澤並不鮮亮,呈現偏暗的朱紅色。明代永樂時期燒造成了真正的銅紅釉瓷,因色澤鮮亮,因此稱之為「鮮紅釉」,又因多用於祭器,因此又別名「祭紅釉」。明代宣德時期,銅紅釉瓷進一步發展,釉層不流不裂,釉面勻稱,器物口沿處和器身凸起的部位均有一道白邊,也就是「燈草邊」。
  • 色釉和釉下彩區別 色釉瓷如何分辨優劣
    其實選擇材質的過程中,有很多種要考慮的,包括不同材料配置以及不同材料的品質、風格等等。如果對這些內容不太了解,可以看看色釉和釉下彩區別以及色釉瓷如何分辨優劣,分析一下到底有哪些材料類型能夠滿足自己的要求,然後調整出適合的材料方案,有助於減少各種使用的問題。
  • 兩位藏友各有一件釉裡紅,鑑定看釉色,區別大容易辨識
    所謂釉裡紅,其實製作的工序,和青花瓷是差不多的,只不過釉裡紅的著色劑是銅,將著色劑繪製紋飾在白胎上後,再罩施一層透明釉,在高溫還原氧氣氛中燒制就可以製成了,所以紅色花紋位於釉下,是釉下彩的一種,也叫釉裡紅瓷器。
  • 百窯而難求其一,故成精品|魚藻紋青花釉裡紅缸杯
    在中國陶瓷史中,每一個陶瓷品種的出現,也是一種文明的產生。青花與釉裡紅,天性乃是冷暖兩重天。前者要求溫度偏高氣氛淡,後者要求溫度偏低氣氛濃,燒造難度無以復加。若青花燒得翠藍則釉裡紅灰飛,若釉裡紅髮色鮮潤則青花青黑。但看似水火難相容的二者,卻在機緣之下兩相結合,成就了中國瓷器史上的又一創舉。
  • 闡述論釉下彩瓷的藝術特色
    在裝飾上,現代陶瓷中最常見的便是釉下彩繪形式。釉下彩繪色彩豔麗,經久不褪,且不易被磨損、變色,不怕酸鹼的腐蝕,廣泛用於人們的生活中。燒成後的圖案被一層透明的釉膜覆蓋在下邊,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顯得晶瑩透亮的裝飾策略。  釉下彩瓷的出現應追溯到漢末三國時期,不過當時只是以赫色顏料簡單地點彩來裝飾瓷器。真正的釉下彩瓷是源於中唐時期的湖南長沙銅官窯。釉下彩繪的出現,突破了千百年來由唐代長沙窯創製的釉下單一彩瓷、以及元代景德鎮青花、釉裡紅單色彩繪之風貌,而使釉下彩瓷進入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 瓷中奇葩之窯變釉瓷:窯變無雙,獨一無二!
    據《飲流齋說瓷》載:「窯變者, 乃燒窯時, 火候不勻。偶然釉汁變色之故。大抵欲作深紅之色, 非一種顏色所能造, 必參以它種顏料。而火候深淺之處, 紅色失而他色露, 變成種種形式不等, 頗為特異, 因之踵作。蓋本偶然者。後遂成故然矣, 窯變先後所制, 也各有不同。若康熙末年之窯變, 紅藍二色, 均不發黑, 其釉與郎窯之釉略同。
  • 釉下彩和銅紅釉的鼻祖——長沙窯(銅官窯)
    另一方面長沙窯的出現實際上也是南北瓷藝融合的產物,它既不是嶽州窯發展的結果,也不是中原地區制瓷工藝的簡單植入,而是二者融合後產生的,並出現有別於其他窯的特質。長沙窯瓷器打破了唐代「南青北白」的瓷器生產格局,較之盛產青瓷的越窯和盛產白瓷的邢窯,長沙窯積極融合南北陶瓷燒造技術,將唐三彩等北方彩釉工藝嫁接於嶽州窯類型的青釉瓷器之上,不但一窯焙燒出多種色釉瓷,而且同一器物上使用多種釉彩,實現了從低溫彩陶到高溫彩瓷的轉變,開啟了中國的彩瓷時代。同時慢慢的發展出釉中彩,釉上彩,素地彩、釉上下彩,堪稱陶瓷史上第一座彩瓷窯。
  • 佳逸茶具|陶瓷釉下、釉中、釉上的區別
    釉下彩、釉中彩、釉上彩這三者是陶瓷的主要裝飾技法。非常難以分辨,今天茶小逸就一次性給大家講清楚了。一、產生的年代不同釉上彩:在明代從釉下青花彩繪的基礎上所創造出來的。二、燒制工藝不同釉上彩(胎——釉——彩)又叫「爐彩」,指先把瓷坯燒成白釉或單色釉瓷,再對它們進行彩繪,最後再入窯低溫燒制(入窯低溫600—900℃),主要是為了固化彩料,保持成品的穩定性。
  • 中國陶瓷之釉下彩
    釉下彩是在成型的素胚上用陶瓷顏料進行彩繪、貼花等進行裝飾,又在這圖案上施上一層釉水,入窯經1200攝氏度至1400攝氏度的溫度燒制,燒制出來的圖案被釉層包裹著,在釉的下面,稱為釉下彩。釉下彩陶瓷表面平滑光亮、陶瓷晶瑩透亮。釉下彩是傳統陶瓷的主要裝飾手法之一。
  • 中漢春拍:清道光釉裡紅漁樵耕讀圖四方尊時隔11年再現江湖
    本場拍賣會的封面作品是一件清道光釉裡紅「漁樵耕讀」圖四方尊,曾於2009年出現於嘉德拍場。此瓶整體呈四方形,撇口,束頸,溜肩,器足外撇。瓶外壁以釉裡紅繪漁樵耕讀山水圖,足牆飾一圈回紋。筆觸硬朗灑脫,通景山水,意蘊悠長,具有典型道光朝山水紋飾的特點,釉裡紅髮色鮮豔,堪稱道光時期山水題材的成功之作。底落「道光年制」青花篆書款。
  • 清康熙豇豆紅釉太白尊鑑賞
    太白尊:是我國古代文房用具中,用於貯存研墨用水的文具,因其摹仿唐代詩人李白的酒罈而得名,也稱「太白壇」。由於其形似圈雞用的罩,所以民間又稱為「雞籠尊」。此藏品為清康熙豇豆紅釉太白尊,小口,溜肩短頸,半球腹,平底,淺圈足,紅釉中有綠色苔點,腹部暗刻團龍紋,為不可多得的文房器皿。
  • 古陶瓷鑑定研究——清代的幾種常見釉
    雍正爐鈞釉爐鈞釉是一種仿鈞釉的窯變釉,不同於高溫的傳統鈞窯,爐鈞釉是在窯爐中二次燒成的低溫釉瓷器,因此而得其名。爐鈞釉瓷器先是用高溫燒出澀胎,旋釉後再低溫二次燒成。爐鈞釉的釉中有多種不同的金屬元素呈色,會出現紅、藍、紫、綠、月白等色釉,在爐火燒制過程中,各種色釉相互交融,自然垂流,呈現出一種神奇的彩色釉。
  • 宣德釉裡紅琴棋書畫大罐考釋
    經入窯在中高溫區燒制,瓷器蹭有銅礦屑的部位呈現出暈散的紅色,很快工匠們便琢磨明白這是銅礦屑帶來的變故,於是,以銅礦料作為著色劑的釉裡紅瓷器就這樣產生了。顧名思義,釉裡紅是在瓷胎上用銅礦料繪紋飾,然後施以透明釉的一種釉下彩工藝,瓷器經由高溫燒制,用銅礦料繪製的圖飾呈現出紅色或暗紅(紫)色。這種呈色在當時燒制不易,十分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