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綜藝《嚮往的生活》裡,張子楓在收拾自己的行李。突然,有一件物品吸引了吳昕注意。吳昕看清是什麼後,微微一笑,感嘆張子楓怕是忘了自己18歲。
原來張子楓的行李箱裡,除了放自己的衣服外,還特意放了一隻玩偶熊。大家都以為這是只有小孩子才會喜歡的物品,沒想到18歲的張子楓還有這麼童心的一面呢。
原來,在蘑菇屋中,在沒有其他女嘉賓來的時候,張子楓經常都是自己睡一個臥室的。但其實她也有害怕一個人的時候,也有面對節目鏡頭不自信的時候,所以這個玩具熊也是她的精神支柱。
18歲的成年人尚且有害怕的時候,玩具熊能安慰他們,鼓舞他們。那麼常常抱著玩具熊入睡的孩子,是不是也常常有屬於童年的恐懼呢?
由於孩子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限制,孩子產生恐懼的心理是正常的,而且他們恐懼對象多種多樣,常常是人們想不到的。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恐懼的對象主要有:黑暗、動物、雷電、如廁訓練、陌生人、醫生、牙醫、軟蟲、昆蟲、滑梯、電梯、陰影、水、洗澡、壁櫥、噪音、迷路、獨自睡覺、廣場和電視節目等。
比如常見的如廁恐懼症,孩子擔心大便會痛,擔心衝水的聲音,擔心有蟲子,擔心水會溢出來等。還有黑暗恐懼症,孩子害怕獨自睡覺,害怕陰影,害怕床下有東西,害怕怪物,害怕鬼和超自然現象等。不少孩子對聲音很敏感,對一些奇怪的聲音非常恐懼。
孩子產生的恐懼心理,並不是懦弱和無能,而是在他們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困惑和迷茫。大部分都是對環境、現狀有較大改變時,產生的一種莫名焦慮、擔心、害怕等情緒反應。
因此,孩子恐懼的時候,有時父母不過分關注,適當予以忽略,反而對孩子消除恐懼心理更有幫助。但如果孩子這種情緒反應過於強烈、反覆出現時,才需要給予幹預。
當孩子產生恐懼的時候,父母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不管什麼時候,經歷什麼,都有父母作為堅強後盾,父母會一直陪伴著孩子。這會讓他們的恐懼心理降下來。
在這種時候,「玩具熊」的價值也出現了。玩具熊是孩子對父母陪伴的替代品,他們會認為玩具熊會永遠陪在自己身邊。
另外,玩具熊會給孩子充當「英雄」的角色,告訴孩子可以害怕和哭泣,玩具熊會保護你。
很多時候,孩子睡覺時會哭著說害怕怪獸,而父母常常安慰孩子:沒有怪獸的,那是假的。但是孩子會意識到自己的恐懼是真實的。
這時候我們可以給孩子一個玩具熊,告訴他沒事的,小熊會陪著他的。
有一位心理學家說,人們常常鼓勵也被鼓勵要直面困難,因此當無法承受困難時人們會覺得是自己沒用。但玩具熊告訴我們,可以害怕,可以不做超人。
因此,父母幫助孩子戰勝恐懼心理,可以從下面角度出發:
1、神奇的安慰品
父母可以給孩子一個神奇的安慰品,如一個可愛的玩具熊,告訴他小熊是專門來保護他的。
在孩子恐懼的時候,戀物是正常的。這也是他們自己擺脫恐懼的過渡品。
我孩子在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有嚴重的分離焦慮。所以他常常抱著家裡的玩偶不肯放。當他適應環境後,有了自己的夥伴和同學,就沒有再帶玩偶去幼兒園了。
2、理解孩子的情緒
父母和老師千萬不要懲罰或嘲笑孩子,讓孩子知道恐懼是正常的,父母和老師理解他,然後再跟孩子進行溫柔的勸慰解釋。
3、樹立破除恐懼的榜樣
父母可以告訴孩子,我們小時候也曾害怕過某些東西,我們是怎麼樣克服困難,戰勝恐懼的。我們告訴孩子一些辦法和技巧,讓孩子知道害怕的不只是他一個人,也讓孩子知道害怕是有辦法解決的。
4、廢除嚇唬孩子的教育方式
嚇唬孩子雖然效果明顯,但是卻有很多後遺症。因此,父母平時不要嚇唬孩子,把大灰狼、小黑屋統統收起來,改變錯誤的教育方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心理諮詢師。父母從孩子出生起,就一直陪伴孩子成長,對孩子的經歷、性格、能力和見識等,是了解的最深入、最全面的。因此,當孩子出現恐懼害怕的時候,希望父母可以重視,但是又不要過度關注和驚慌,要給孩子適當的安慰和鼓勵,帶他們走出迷茫和無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