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給患者看病 72歲返聘老專家倒在診室

2020-12-13 東方網

  劉寶善對每個患者都像是親人。病人和家屬對惡性腫瘤有陰影,特別畏懼,他每次都輕言細語、耐心溝通

  作為返聘老專家,劉寶善一周仍然上5天班,每周三上午坐診專家門診,下午的大查房一次不落

  在昨日之前,省腫瘤醫院幾乎整個腸道外科的人,都不知道72歲的劉寶善有心肌梗塞。等他們知曉時,伴隨著一個不願接受的噩耗:昨日上午,正在專家門診坐診的劉寶善心跳驟停,最終經搶救無效去世,初步診斷死因為突發大面積心肌梗塞。

  診室裡,還放著劉寶善剛買的治療心肌梗塞的藥;而前晚,老伴還跟他吵了一架:說他身體不好,今天不要去坐診了,但沒拗過他。最終,他倒在了診室,門外還有患者排著長隊。

  緊張搶救1小時同事宣布噩耗

  昨日早上8點45分,每周三上午坐專家門診的劉寶善剛開始一天的診治。正給第3個患者看病時,他心跳驟停,患者馬上跑出去喊人。

  一個多小時的緊張搶救後,上午10點,同事宣布了劉寶善去世的消息。

  這是一個讓大家都感到突然的事實。平日裡的劉寶善,雖然年紀大,但身體狀況不錯,沒人想到他會突然倒在自己的診室。診室還放著他剛買來的生脈注射液,這是用來治療氣短、脈欲絕及心肌梗塞等症狀的藥物。而他的死因,初步診斷是突發大面積心肌梗塞。

  在醫院,沒人注意劉寶善何時開始出現心肌梗塞症狀,此前同事只知道他有高血壓。5天前,劉寶善跟老伴提起,他感覺自己脈搏很弱,有時突然會沒有了。放心不下的老伴讓他吃了速效救心丸,並在家中讓他吸氧,情況才暫時好轉。

  此後幾天,劉寶善仍不時出現心臟不適症狀,但他不肯去做檢查。每周三上午是劉寶善坐專家門診的時間,周二晚上,老伴說他身體不好,勸他暫時找人替一下。但他不願讓患者白跑路,堅持要去,還跟老伴吵了一架。

  昨日一早,老伴還沒起床,劉寶善張羅了早飯就來到了門診。那場爭吵,竟成了兩人最後的告別。

  視頻安慰患者從不肯說重話

  昨日中午1點過,省腫瘤醫院門診大樓前,工作人員取下了老專家介紹專欄裡劉寶善的資料。慕名前來的患者,再也無法看到那個熟悉而親切的身影。

  「他長得高高大大,但給人感覺特別親和,從來不對患者說重話。」燕錦是腸道外科主任,與劉寶善已共事27年。在他眼裡,劉寶善對每個患者都像是親人。病人和家屬對惡性腫瘤有陰影,特別畏懼,他每次都輕言細語、耐心溝通。

  同事蔡萬通舉了半個月前的例子。一位患者在該院做完手術回家後,仍有心理陰影,家人勸說無效。劉寶善就抽出工作時間,通過視頻向患者耐心講述手術原理及術後注意事項,「他那麼細心、認真地講,讓患者心裡很放鬆。」

  10年前由劉寶善做過癌症手術的何明廉,昨日得知噩耗後,第一時間趕到劉家。「劉老師不僅技術好,醫德也好,我們一定要來看看。」何明廉說。

  不僅對患者有耐心,對自己的專業和工作劉寶善也極盡「痴迷」。因為日本的腸道外科研究比較先進,上世紀80年代劉寶善去日本進修前,就自學了日語,為的就是方便查閱資料。從日本歸來後,他還給科室的人上日語課。「科室幾乎每個人都受到過他的教導。」腸道外科主治醫師胡海說。

  同事失聲痛哭老伴含淚述說

  劉寶善生於山東武城縣,1984年11月調入省腫瘤醫院外科,參與該院腸道外科的創建。2000年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5年2月,在兩次延長退休年齡後退休,但仍作為高級專家返聘回院。

  多位同事提及劉寶善,都說他不像返聘老專家。他一周上5天班,每周三上午坐診專家門診,下午的大查房一次不落。「工作時間要麼在病房,要麼在寫醫學論文,或者參與規劃科室發展。」燕錦說,醫院對返聘專家要求不高,但他對自己要求很嚴格。

  做行政工作的同事蔡萬通與劉寶善打交道並不多,但昨日中午談及劉寶善,這個中年男人幾乎哽咽,兩次失聲痛哭。

  「老專家的職業素養,讓人不得不崇敬。」蔡萬通說,劉寶善的嚴謹和敬業值得每個年輕人學習,他身上散發的職業光輝在當今已難能可貴。

  劉寶善的老伴伍文俊說,雖然他是醫生,但自己從沒奢望他照顧,更沒想到老伴會先自己而去,而且走得這麼突然。

  回憶起兩人走過的歲月,她感覺老伴幾乎全年無休,常常周末也在加班,「現在想,有時候人應該自私一點,我經常說他醫院又不是離了你不行。可惜連最後一句話都沒說上。」說著說著,伍文俊的淚又落了下來。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

相關焦點

  • 92歲老教授坐門診 馮克燕:醫生這個職業可奮鬥一生
    原標題:92歲老教授坐門診 馮克燕:醫生這個職業可奮鬥一生 長江日報記者採訪了解到,馮老最看重傾聽患者感受,平均每位患者接診時間在15分鐘以上。 馮克燕是我國老年醫學創始人之一,首創人參三七治療冠心病的方法。1992年退休後被醫院返聘,馮克燕又幹了25年。今年1月19日,老人在診室裡上班,要不是同事們拿出悄悄準備的生日蛋糕,她差點忘了自己的92歲生日。新年,馮克燕收到吳孟超院士寄來的賀卡。友人的祝福讓她激動:「醫生這個職業是可以奮鬥一生的。」
  • 醫院返聘退休醫生坐門診,對於患者是喜還是憂呢?
    最近當事人小李,身體不適有一段時間了,上下樓總是胸悶、氣短,於是決定去石家莊某醫院心血管門診看病;接待他們的是一位,該醫院返聘的老太太程某,這位老專家開出檢查單據,讓其做檢查。小李在其家人的陪伴下很快做了檢查,檢查室的檢查員,是一位年輕的醫生,很有責任心;檢查結果提示,身體狀況有問題,催促當事人小李趕緊去看主治醫生,所以小李拿上檢查報告單,急急忙忙找這位老專家,徵求如何治療的方案;哪知道這位醫生說道:「你這麼年輕,沒什麼事情,不必在意」。
  • 去醫院看病,有些「潛規則」
    本文作者:劉淼,北京大學深圳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網上流傳著一些去醫院看病的「潛規則」,倒不如說是看病的一些小技巧,有些也頗有道理,能讓醫務人員更好地為自己「服務」,何樂而不為呢?1:看病最佳時間是周一至周三,權威醫生在這個時間坐診的最多。
  • 那就網上看病 患者足不出戶找專家問診
    據江蘇公共·新聞頻道《新聞360》報導:8月27日,全省首批7家網際網路醫院上線,患者足不出戶、動動手指在三甲醫院看病,成為現實。距離首批網際網路醫院上線已有一段時日,患者滿意度如何?專家網上問診,和線下問診,醫療質量上有沒有差別?
  • 72歲兒科專家堅持每周門診,給患兒看病時滴水不沾
    鄒典定教授楚天都市報10月24日訊(記者李晗 通訊員高翔)退休後依然奔走在手足口病防治第一線,年過七旬堅持每周門診,每次看病時滴水不沾,只為把時間都留給患兒。72歲的鄒典定雖然已經退休5年,但他每天早上都會到兒科病房查房,給予年輕醫生一些指導建議。在接受記者採訪過程中,不停有患兒家屬前來詢問,他總是耐心地一一解答。鄒典定從事兒科診療工作40餘年,2013年從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退休後,他接受了醫院領導邀請,繼續在醫院坐診。
  • 三峽中心醫院率先啟動「全天候門診」 市民看病更方便
    今年1月1日,重慶三峽中心醫院在全國率先啟動「全天候門診」,中午不間斷,周末有專家,科室全覆蓋。消息傳開後,連日來,中午及周末前來就診的患者人數呈上升趨勢。「聽萬州的親戚說中午也可看病,我下班後才從雲陽出發,如果沒啥大問題,拿藥後我還要趕回去上班。」陳先生說,醫生放棄午休,能為遠道而來的患者及時診斷,的確為老百姓辦了一件大好事。這是龐小華當天中午接診的第12個病人。「儘管中午容易疲倦,但為了讓患者隨到隨診,醫生辛苦一點是值得的。」
  • 教授「看病最好找35~45歲副主任醫師」說法引爭議
    北師大教授張靜如總結看病經驗「最好找35~45歲副主任醫師」引爭議  「看病最好找35~45歲的副主任醫師。」近日,北京師範大學老教授張靜如總結自己一生看病經驗得出的這句結論,在網上引發巨大反響。有些患者認為,和平時一號難求的正高職稱專家相比,副主任醫師的號沒有那麼緊俏,水平也不低。醫學界則對此說法彈贊不一。  正方  常見病無需找權威  「看病不必直奔『教授、主任醫師』,尤其是常見病、初診病人。」廣東省人民醫院一位心內科專家表示,醫學生畢業後,至少臨床工作十年才能評上副高職稱,此時臨床經驗比較豐富,年富力強,精力充沛,能獨當一面。
  • 99歲最美女醫師堅持每周出診,8點前就到診室等候
    「祝陳老健康快樂,福壽綿長!」今天,在全國名中醫陳彤雲學術研討暨行醫70周年傳承論壇上,生日快樂歌的音樂響起,精美的壽桃和生日蛋糕被推至會場中央,人們現場為「皮科女神」陳彤雲慶賀99歲壽誕。儘管已經99歲,陳老現在仍然堅持在醫院出診。雖已年逾耄耋,但見過陳老的人,無一不讚嘆陳老的狀態。她腰板挺直、步履輕盈,面色白皙紅潤,妝容精緻典雅,看起來讓人很難相信這是一位近百歲的老人。陳老說,養生首先要養心。
  • 女患者看胃病,疑被退休返聘男醫生摸私處,警方:已立案
    湖北隨州市31歲女子王萍(化名)稱她在看胃病時被隨州市中醫院六旬醫生張峰(化名)猥褻,警方初步調查後,決定將其立為刑事案件偵辦。據了解,湖北隨州市31歲女子王萍(化名),在她看胃病時張峰按完其腹部後,摸了她的右胸,接著又摸了其下體私處,她受到驚嚇,快速逃離診室。
  • 一家小醫院,何以吸引四省患者 請專家坐診特色中醫減患者負擔
    漢王鎮中心衛生院是一家外表並不起眼的普通鄉鎮醫院,然而竟引得蘇、魯、豫、皖四省的患者前來就診。這家職工不足170人的小醫院,去年門急診量達12萬人次,列蘇北鄉鎮衛生院前茅。上周六9點多,記者前往探訪。醫院規模不大,處處透露出濃鬱的中醫藥風格。設在門診樓內的「名醫堂」,分列中醫針灸、中醫理療、中醫推拿、疑難雜症等診室。
  • 醫託承包中醫診室騙外地患者來瞧病 60多人上當
    在該案中,31歲的趙合彪、27歲的胡喬、61歲的彭運懷等7人是杏林仁海門診室的承包人,也是醫生助理;71歲的呂雅琴、67歲的劉宏恩等4人是醫生;52歲的黃響秀等3人是醫託;31歲的王瓊是財務。  被告人中今年71歲的呂雅琴和67歲的劉宏恩是醫生,庭審前已被取保。
  • 兒童醫院退休老專家「抗流感」出診 最多一天接診了307個患兒
    為了應對門診高峰,讓更多的患兒迅速得到治療,在這裡不僅在職醫生格外忙碌,一批退休的老專家也主動增加了出診次數,延長了接診時間。他們謙虛地說,「我們也就只會看看病。」但就是這簡單的「看看病」,安撫了不少患兒家長的心。宋淑媛:73歲老專家自覺打擊「號販子」
  • 中山橫欄設4個名醫診室,市人民醫院專家每周五出診
    11月6日晚,中山市人民醫院聯合中山市橫欄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聯合打造的「名醫工作室」正式揭牌,橫東、五六沙、三沙和貼邊(中心門診)4個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名醫診室同時啟動。這是中山市市級醫院首次在鎮區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同時開設4個專家診療點。
  • 瀏陽這位名老中醫,總是被患者「追著跑」!
    居住在鎮頭鎮中心衛生院宿舍樓的67歲老中醫劉檢成正抓緊時間洗漱,他想趁著未下雨趕緊出門,前往普跡鎮中心衛生院——當天是他去普跡鎮衛生院坐診的日子。劉檢成今年67歲,早已是退休的年齡,但他依舊牽掛患者,同時又熱愛著中醫藥事業,而鎮頭鎮中心衛生院也需要他,他便接受了醫院的返聘,繼續在醫院坐診;同時也接受普跡鎮衛生院聘請,每月定期坐診。劉檢成的出行工具是一輛摩託車——天氣好,他都是自己騎車去普跡鎮中心衛生院。
  • 湖北恩施老中醫從醫50載 良心小處方惠及患者
    在這間整潔的專家診室裡,譚老正用一隻聽筒為病人看病,雖到了退休年齡,但他被醫院聘為「終身專家」,不退不休,堅守崗位。  每天早上7點半,譚宗艾就到達診室預備接診患者。平均每天接診50多人,最多時達70餘人。譚老每周工作4天半,除國慶節和春節,其他節假日一律不休,年門診病人逾萬人次。
  • 七旬返聘老教師竟強迫女學生幫他手淫!
    太和縣苗老集鎮的家長們跟幫女郎反映,他們的孩子在當地的谷堆小學讀二年級,去年12月,學校請了一個退休返聘的老教師李某,教孩子們數學,誰知道這個李某才教了半年不到的課,就有十幾個女童遭了殃。 李大姐本以為是小孩子貪玩,但是在5月9號,這個謎團終於解開了。
  • 武漢七旬醫生手寫萬張學習卡 師徒40年純手工建患者資料庫
    1萬多張手寫學習卡、手刻的老式幻燈片、正楷謄寫的論文、油印的外科教材……武漢市第四醫院(普愛醫院)顯微外科的技術培訓班上,手外科專家,74歲的彭正人向年輕醫生分享著自己40年來純手工打造的醫學資料庫。
  • 看病不求人!黑龍江省醫院、哈爾濱市第一醫院推多項舉措!
    記者在現場看到,操作不到半分鐘,王麗芬就幫55歲的市民常女士掛好了泌尿科的專家號……據了解,今年全省衛生健康系統開展「看病不求人」以來,哈市一院一直在探索消除看病中的堵點,藉助智慧醫療方便群眾。分時段預約掛號、診間支付、MDT多學科「一站式」診療等多項舉措,大大改善了患者就醫體驗。
  • 心衰患者出國看病前,不妨先找美國專家遠程會診
    此前,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好醫友國際醫療中心」,該院多學科專家與美國著名心內科專家、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教授、美國心臟學會院士恩斯特·施瓦茨(Ernst. Schwarz)教授攜手,為一名「心臟擴大、晚期難治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會診。經過1個多小時的會診,施瓦茨教授就後續用藥、介入治療、手術、心臟移植等各方面提出了相關建議。
  • 武漢七旬醫生手寫萬張學習卡,師徒40年純手工建患者資料庫
    > 來源:澎湃新聞 1萬多張手寫學習卡、手刻的老式幻燈片、正楷謄寫的論文、油印的外科教材……武漢市第四醫院(普愛醫院)顯微外科的技術培訓班上,手外科專家,74歲的彭正人向年輕醫生分享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