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強:甲午戰敗後全盤反傳統,中體西用真的沒道理?

2020-12-15 澎湃新聞

楊國強:甲午戰敗後全盤反傳統,中體西用真的沒道理?

澎湃新聞記者 石劍峰

2014-09-18 12:08 來源:澎湃新聞

       9月17日,在上海社科院歷史所舉辦的「紀念中日甲午戰爭120周年」學術討論會上,華東師範大學楊國強教授做了「大視野裡的甲午戰爭」主題講演。他認為,甲午戰敗導致的中國形象破滅,是20世紀中國越來越西化、歐化乃至全盤反傳統的根源。

1894年7月25日,商船「高升號」在朝鮮豐島附近海域,被日本軍艦擊沉,甲午戰爭由此爆發。

       7月20日,楊國強教授曾在第51期「海上博雅講壇」做了題為「甲午戰爭前後的中國士大夫 」的演講,在那個講座中,楊國強教授主要介紹了士大夫階層對甲午戰敗的反應,以及由洋務向變法的轉變。在9月17日上海社科院歷史所的這個學術討論會上,楊國強教授做了「大視野裡的甲午戰爭」主題講演,他的演講內容繼續了「甲午戰敗對士大夫影響」的話題,主要討論了戰敗對中國人思想的巨大影響。在他看來,甲午戰敗導致的中國形象破滅,是20世紀中國越來越西化、歐化乃至全盤反傳統的根源,變法和革命的急切也導致了中國人思維的簡單化,重破壞、少建設。       

       談到甲午戰敗對中國人思想的影響,楊國強教授認為,甲午戰敗如此徹底,中國人和日本人都沒想到中國會這樣戰敗,戰敗導致憤怒,憤怒觸動恥辱。1860年,因為變局有了洋務運動;而到了甲午之戰後,變局成了危機;而到了八國聯軍時,則成了殘局。洋務運動三十年講海防、塞防,如今「防無可防」,外患變成內憂。戰敗首先導致中國的自我形象在中國人心目中的破碎,「5000年歲月山河因甲午之戰形象破碎。」

       在楊國強教授看來,1860年代洋務運動不是變法,是「借法」,「借法」的動機是借西方人的辦法對付西方人。「雖然中國社會因為『借法』而發生變法,但體用、本末、道器還是有區別的,所以這段歷史的『借法』是自覺又不自願。」而變法最終導致的是改變中國的本我、固有。楊國強教授認為,甲午之後的變法,鋒芒轉到了中國社會內部,產生了中國社會內部的革命。在他看來,甲午之後的變法和革命不必做太大的區分,從那以後,無論改良還是革命,都成了中國歷史的主要潮流。

       但另外一方面,由於變法生於危局,變法不是因為中國社會內部矛盾自己生長出來的,「是外來刺激逼出來的,是不自然不正常的,是被迫的,是用西方人的法改變中國人的法。」但楊國強教授認為,所謂西法強調普遍性、徹底性、抽象性、絕對性,但在當時的中國人心中,要把整體的西方移到中國,可是中法、西法有各自生成的歷史因果,結果在這過程中,「中國的特殊性和西方的特殊性被抹掉了,變法實際上沒有細節性、真實性、具體性。」楊國強舉了康有為當時在強學會的演講,當時他說中國要滅亡了,要救亡,但怎麼救,卻是非常懸浮的。

       所以在甲午之後中國要打破中體西用,結果是20世紀中國的西化、歐化,因為找不到第三條路。「20世紀前期中國越來越西化、歐化,全盤反傳統,其理論前提、思想前提就是甲午戰爭後中國形象的破滅。」到了現在,楊國強教授自己都懷疑,難道中體西用真的沒道理?

       楊國強教授認為,今天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很重要是重建中國人的自我形象。而從甲午開始,到整個20世紀,中國人都在用思想改造社會,也講頂層設計,但沒設計好。「頂層設計很危險,為國家設計,不能出錯,但人總會出錯。」而從康有為到孫中山, 從變法到革命,這些領袖其實都有很強的上帝意識,認為自己不會錯。

       變法起源於戰敗,是形勢是逼出來的,所以有強烈的急迫性。康有為講大變、全變、驟變,孫中山講社會革命、政治革命畢其功於一役。在楊國強教授看來,這種無論變法還是革命的急迫性直接影響了我們民族的思維,使得對複雜問題、複雜社會簡易化。無論變法還是革命,非得找出一個根本不變的東西,認為解決這個問題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練兵、教育、立憲,都試了,但挫折重重。」

       甲午戰敗之後求變法,要除舊布新,但在楊國強教授看來,除舊很容易由急迫轉向自覺破壞,典型就是梁啓超。梁啓超認為,「我極端,反對我的意見也極端,然後就可以中和。」「這是想像,極端言論是不可能被中和的。」 後來魯迅講,「你要開個窗,非要掀屋頂,非常極端。」當時報館言論影響很大,報館主要在上海租界和日本東京,「所以士大夫立言不受約束,講話很放肆,信口開河。一直到今天,知識分子還是想到就講,而不考慮自己承擔的責任,結果是破壞比建設更顯著,破壞和建設之間不成比例。」清末最早建議廢除科舉的就是梁啓超,而到了晚年,梁啓超面對民國,他看到廢除科舉的官僚階層更壞,他就說建議恢復科舉。

       甲午戰敗之後靠西法來布新,也就是把西方制度移到中國,「但失敗的多,引進的『新』和固有的『舊』不能調和,往往形成更大危機。」楊國強說,由此留下了很強的思想慣性,「比如我們喜歡講重建、重寫、再創而不是繼承,對歷史前人缺乏敬意。同時,保守沒有了正面意義。」

       甲午戰敗之後,因為日本打敗了中國,日本反過來成為中國人的老師。與此同時,日本詞彙大量引入中國,「這也影響了我們的思維。我們的《人民日報》去掉這些詞彙寫不了社論。」當時從日本大量傳進學術,日本的翻譯影響很大,但問題是這些通過日本轉譯的東西非常粗糙膚淺,「有新思想但不深刻,是破碎的。」

       楊國強教授最後說,如果把晚清民國放在一起看,「就像是後面一個人老是在打自己的耳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楊國強,甲午戰爭

相關推薦

評論(81)

相關焦點

  • 馬勇 「中體西用」解
    梁啓超1899年在《自由書》中寫道,「中體西用」的思想嚴重束縛了中國人,是甲午戰敗的根本原因,他相信這個思想「不三十年將化為灰燼,為塵埃。其灰其塵,偶因風揚起,聞者猶將掩鼻而過之。」然而,一百多年過去了,中國並沒有完全放棄「中體西用」路徑依賴。
  • 馬勇:「中體西用」的路徑依賴
    梁啓超1899年在《自由書》寫過,「中體西用」思想嚴重束縛了中國人,是甲午戰敗的根本原因,他相信這個思想「不三十年將化為灰燼,為塵埃。其灰其塵,偶因風揚起,聞者猶將掩鼻而過之」。  然而,一百多年過去了,中國並沒有完全放棄「中體西用」路徑依賴。
  • 李天綱 | 「中體西用」的真精神
    曾國藩、李鴻章、郭嵩燾、容閎等提倡中西交流,一直到康有為、梁啓超、章太炎,清末兩代人的思想基本上在「中體西用」的框架下形成的。甲午戰敗後,康、章一代學者意識到清朝和儒教的全面危機,開始激進。很多人認為康有為是「文化保守主義」,我看他倒是「文化激進主義」,他的「儕孔子於耶穌」的說法,暗含著「全盤西化」的思路,抬孔子,改孔教,最後卻害死了儒教。
  • 「中體西用」是新傳統主義的先聲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成了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源頭,掀開了中國近代發展的序幕,也開啟了「中體西用」的文化發展觀。 「中體西用」初試鋒芒鴉片戰爭後,中國面臨三千年以來最大挑戰。魏源首先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為西方製造業在中國發展找到了理論依據,掀開了中國近代發展思想的序幕。
  • 方克立:評「中體西用」和「西體中用」
    他提出此論的目的,據說是為了同「中體西用」論和「全盤西化」論刺激性地相對立。這一爭論涉及到兩對最基本的範疇,一是「中」與「西」,一是「體」與「用」。「中」與「西」的涵義本來是明確的,即是指「中學」與「西學」,或者說「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自從李澤厚,引進了所謂「人類學本體論」的概念後,其涵義就變得模糊和混淆不清了。
  • 文學院 「導師有約」談中國敘事文化學與「中體西用」學術體系重建
    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寧稼雨應邀為全院師生帶來一場題為「中國敘事文化學與『中體西用』學術體系重建」的精彩講座。  寧稼雨教授以中國敘事學與西方敘事學的區別入手,講述「中國敘事文化學」的意義,並指出20世紀以來的中國學術範式基本上是近代以來西方文化傳入中國後「全盤西化」文化價值觀作用下「西體中用」文化價值觀的產物,這一範式在中國古代敘事文學研究中表現尤為明顯。
  • 文學院「導師有約」談中國敘事文化學與「中體西用」學術體系重建
    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寧稼雨應邀為全院師生帶來題為「中國敘事文化學與『中體西用』學術體系重建」的主題講座。  講座中,寧稼雨以中國敘事學與西方敘事學的區別入手,講述了「中國敘事文化學」的意義,指出20世紀以來的中國學術範式基本是近代以來西方文化傳入中國後「全盤西化」文化價值觀作用下「西體中用」文化價值觀的產物,這一範式在中國古代敘事文學研究中表現尤為明顯。
  • 校長楊國強 - 地產K線
    在得到教育局的肯定答覆後,他決定報讀這所免費的學校。順利被錄取,來到學校報到後,鄧振全發現更大的驚喜在等著他:這裡不但免學費,對於當時只帶了很少隨身用品的他來說,學校還免費發了各種生活用品、床上用品。讓他不用再額外花費分文,很快就能安頓下來。「後來我就安定下來了,因為來到這裡,真的不用再為學費、生活費發愁,也不讓父母再有太多額外的負擔。」他說。
  • 「中體西用」思想及其歷史啟示
    【摘要】洋務派在面對西方文化衝擊時,在比較中西文化異同的過程中,作出了「體用」的價值判斷,提出了「中體西用」思想。「中體西用」是調和中西文化的一種理性文化抉擇,是動態發展的文化觀,是洋務運動的理論框架,理應是整個運動的指導思想。重新解讀「中體西用」思想,對當今社會改革和文化建設具有一定的歷史借鑑意義。
  • 「中體西用」的香港文學
    「中體西用」的香港文學 張首映 2011年04月06日10: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   香港為中西文化交匯處
  • 「中體西用」文化範式的哲學思考
    【關鍵詞】中體西用 文化範式 哲學思辨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體」「用」概念的內在關係近代,隨著中西交往的深入和國內外關係的急劇變化,尤其是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入侵給中國造成的危機感,迫使傳統學人不得不重新思考「天人合一」「體用不二」等理論,以求從文化上找到應對危局的路徑。
  • 「中體西用」思想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鴉片戰爭後,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以洋務運動為開端,開始了艱難的進程,它是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引進西方機器設備,搞中國近代化的運動,是中華民族面對西方資本主義侵略,不甘滅亡,企圖建立近代化國家,以自強禦侮的運動。這場運動是以「中體西用」貫穿始終,成為近代洋務思潮的總綱,也是近代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
  • 「中體西用」與我國教育民族性的構建
    清末依據「中體西用」原則快速完成了體現教育民族性的教育體系的構建:制定體現民族精神和價值觀的教育宗旨;形成彰顯民族品性的德育規範;構建蘊含民族文化要求的教育內容體系;立足文化自保加大對師資隊伍管理。「中體西用」下教育體系的不足在於:「中學」體量過大,衝淡了新教育的「新」味;相對「保守」的傾向削弱了其「開放性」要求;過於強調意識形態教育,衝淡了教育民族性建設的主題。
  • 【答題技巧】「中體西用」高階版
    今兒慄子就教大家如何從「小鎮做題家」偽裝成「學術型學霸」~自古真情留不住,唯有套路拿高分啊~文末附答題思路哦~「中體西用」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節略語,傳統觀點認為是指以中國的倫理綱常為核心,輔之以西方的科學技術,往往被視為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
  • 甲午之「中體西用」與「和魂洋才」
    這是「中體西用」對「西體西用」的失敗麼?確切的說是「中體西用」對「和魂洋才」的失敗麼?「中體西用」與「和魂洋才」是兩國對待西方經濟,文化等的基本國策,就「西用」與「洋才」來看,兩者貌似一致,均想利用西方的技術發展自身,在世界民族之林謀取一席之地。但究其本質,「中體」與「和魂」的大相逕庭遠遠壓制「西用」與「洋才」的近似相同。
  • 「中體西用」論在戊戌維新時期的嬗變
    (《西學書目表後序》,《飲冰室合集·飲冰室文集之一》,第129頁。)不難看出,康梁的這種「中體西用」論,只不過是在以不偏不倚的態度,表明他們對中學西學的並重,主張兩者相需不能偏廢,也就是說,這只能看作是一種表態式的言詞罷了。
  • 楊國強、王健林、黃文仔…背後的男人
    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後,如魚得水,似餅沾麻,最終三分天下有其一。 三顧茅廬也許僅僅是個傳說,但諸葛亮在營銷策劃和替企業運籌帷幄方面絕對是一流的,堪稱三國最優秀CEO。 換到現在的地產界,王志綱也是這樣的人。
  • 學術觀點 | 陳旭麓:評價「中體西用」
    七八十年代以後,論者漸多,王韜、鄭觀應、邵作舟、沈壽康、孫家鼐、盛宣懷諸人往往本之同一旨趣,或引申發揮,或就事論議,多歸指於「中體西用」,用一個節略語為命題,概括了一部分人的共識。甲午以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成為一種「流行語」,「張之洞最樂道之,而舉國以為至言」(15)。按照今日的分類標準,這些人有地主階級改革派、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之別,但他們卻同以「中體西用」為宗旨,各自闡發自己的思想。
  • 楊國強六年一以貫之的提案關鍵詞是啥?
    全國政協委員楊國強提交了一份《關於更好發揮職業教育對脫貧防返貧作用的提案》。他認為,脫貧之後如何防止返貧也是一個重大課題。據統計,全國已脫貧人口中有近200萬人存在返貧風險,邊緣人口中還有近300萬存在致貧風險,缺乏有效就業、沒有穩定收入來源是重要原因,歸根結底是由於貧困群眾缺乏專業技術和職業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