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重仁義重道德是儒家思想的特色,但不能與所謂「為富不仁」、「為仁不富」這種情況等同起來。因為儒家之「重仁義、講道德」並非是造成「為富不仁」、「為仁不富」這個結果的「因」。
其次,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曾就「義」和「利」的關係發表過見解,認為「義」和「利」發生衝突的時候,需要毫不猶疑舍利取義。基於此種情況,就不大可能出現所謂的「為仁不富」。儒家最終追求,從某種意義上說,不是家財萬貫,而是道德圓滿,無愧於心,成為一個「大丈夫」。
1、從儒家思想來看,「仁」和「富」不屬因果關係
在儒家思想裡面,從來沒有把「仁」和「富」放在等同的位置,而儒家先賢終身追求的,也不是「富」,而是「仁」,所謂的「財富」不過是儒家先賢在追求「仁義」、修習「道德」時所獲得的附屬品罷了。
同時,儒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孔子,是十分欣賞「雖然貧困,但是依舊追求仁義,注意道德修習」這種行為的,舉一個非常鮮明的例子,就拿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來說吧。
在《論語》中曾記載了這樣一段文字: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這句話飽含了孔子對顏回的讚美,孔子說:「顏回雖然住在簡陋的巷子裡面,吃不好,睡不好,但是顏回卻並不因為自己的貧困而整日愁眉深鎖,反而知道自己的志趣在哪兒,而且一直很快樂。」顯然,顏回之樂趣當屬與孔子之樂趣相近的存在,多少包含了對仁義的追求,以及修習自身品德等等。可見,孔子很欣賞顏回的安貧樂道。基於此不難看出,儒家之追求仁義,注重道德修養,與財富多少是沒有因果關係的。
以孔子為代表之儒家追求的「樂",可不是「物慾金錢之樂」,而是一種「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不愧於天地」之「從義棄利」之樂。
2、孟子之「大丈夫」精神:義和利發生衝突的時候,要舍利取義
孟子作為儒家的大思想家,十分推崇孔子,他在孔子的基礎上,對儒家思想做了進一步補充。孟子思想中,比較經典的就在於其「大丈夫」精神。而孟子之「大丈夫」精神所解決的問題之一,就是「義」和「利」的關係。
孟子指出人要「居仁由義」,要時刻保持「仁」且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因一己私利去做不符合仁義的事情,這才是具有「大丈夫」精神所應該具有的精神面貌。孟子認為,當「義」和「利」出現衝突的時候,就要毫不猶豫「舍利取義」而泰然處之,甚至為「義」付出生命都可以。可見,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是不重「利」的,而非常注重「仁義道德」。
3、儒家不重「利」,儒家注重「仁義道德」這一思想特色,與「為富不仁」、「為仁不富」這個結果並沒有因果關係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儒家是不重「利」的,儒家更強調一個人的修養。從孔孟來看,儒家重仁義、重道德,讚美「安貧樂道」之專注,推崇「舍利取義」之「大丈夫」精神,但是從未說過「仁義者必定家財萬貫」這種話,只說仁義者會「樂」,這個「樂」與顏回那般安貧樂道之樂相似。
所以,儒家之重仁義、重道德的思想特色,與「人是否富貴」沒有因果關係。因此,並不能將歷史上出現的「為富不仁」、「為仁不富」這種情況扣在「儒家」頭上,這種說法頗有些「欲加之罪」的意味。
本文由顏小二述哲文原創,如果喜歡,請點讚關注哦。
註: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