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重仁義,為何會出現為富不仁、為仁不富,前後有因果關係嗎?

2020-12-20 騰訊網

首先,重仁義重道德是儒家思想的特色,但不能與所謂「為富不仁」、「為仁不富」這種情況等同起來。因為儒家之「重仁義、講道德」並非是造成「為富不仁」、「為仁不富」這個結果的「因」。

其次,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曾就「義」和「利」的關係發表過見解,認為「義」和「利」發生衝突的時候,需要毫不猶疑舍利取義。基於此種情況,就不大可能出現所謂的「為仁不富」。儒家最終追求,從某種意義上說,不是家財萬貫,而是道德圓滿,無愧於心,成為一個「大丈夫」。

1、從儒家思想來看,「仁」和「富」不屬因果關係

在儒家思想裡面,從來沒有把「仁」和「富」放在等同的位置,而儒家先賢終身追求的,也不是「富」,而是「仁」,所謂的「財富」不過是儒家先賢在追求「仁義」、修習「道德」時所獲得的附屬品罷了。

同時,儒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孔子,是十分欣賞「雖然貧困,但是依舊追求仁義,注意道德修習」這種行為的,舉一個非常鮮明的例子,就拿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來說吧。

在《論語》中曾記載了這樣一段文字: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這句話飽含了孔子對顏回的讚美,孔子說:「顏回雖然住在簡陋的巷子裡面,吃不好,睡不好,但是顏回卻並不因為自己的貧困而整日愁眉深鎖,反而知道自己的志趣在哪兒,而且一直很快樂。」顯然,顏回之樂趣當屬與孔子之樂趣相近的存在,多少包含了對仁義的追求,以及修習自身品德等等。可見,孔子很欣賞顏回的安貧樂道。基於此不難看出,儒家之追求仁義,注重道德修養,與財富多少是沒有因果關係的。

以孔子為代表之儒家追求的「樂",可不是「物慾金錢之樂」,而是一種「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不愧於天地」之「從義棄利」之樂。

2、孟子之「大丈夫」精神:義和利發生衝突的時候,要舍利取義

孟子作為儒家的大思想家,十分推崇孔子,他在孔子的基礎上,對儒家思想做了進一步補充。孟子思想中,比較經典的就在於其「大丈夫」精神。而孟子之「大丈夫」精神所解決的問題之一,就是「義」和「利」的關係。

孟子指出人要「居仁由義」,要時刻保持「仁」且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因一己私利去做不符合仁義的事情,這才是具有「大丈夫」精神所應該具有的精神面貌。孟子認為,當「義」和「利」出現衝突的時候,就要毫不猶豫「舍利取義」而泰然處之,甚至為「義」付出生命都可以。可見,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是不重「利」的,而非常注重「仁義道德」。

3、儒家不重「利」,儒家注重「仁義道德」這一思想特色,與「為富不仁」、「為仁不富」這個結果並沒有因果關係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儒家是不重「利」的,儒家更強調一個人的修養。從孔孟來看,儒家重仁義、重道德,讚美「安貧樂道」之專注,推崇「舍利取義」之「大丈夫」精神,但是從未說過「仁義者必定家財萬貫」這種話,只說仁義者會「樂」,這個「樂」與顏回那般安貧樂道之樂相似。

所以,儒家之重仁義、重道德的思想特色,與「人是否富貴」沒有因果關係。因此,並不能將歷史上出現的「為富不仁」、「為仁不富」這種情況扣在「儒家」頭上,這種說法頗有些「欲加之罪」的意味。

本文由顏小二述哲文原創,如果喜歡,請點讚關注哦。

註: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為何老子和莊子,要排斥儒家的仁義思想?關鍵有三個原因?
    中華文化素來以儒道佛三家哲學文化為趨勢,在佛教展現前,儒家學派和道家學說學說佔有了華夏民族趨勢文化的位子。儒家學派重點是一種政治倫理哲學,它是以血緣關係和宗法制為基礎,建樹了一系列政治倫理和人倫秩序的哲學系統。
  • 為富不仁的本義-中新網
    為富不仁的本義 2015-10-27 16:46:55  毋庸置疑,在季氏執政期間,曾經勸說孔子出去做官的陽虎,是一個有野心、有手腕、有口才的人。這麼一個人,談論國家與百姓之間利益關係的政治問題,比譴責富人、發表品德與財富不可得兼的感慨,可能性要大得多。後者,通常是失意文人的強項。
  • 孟子觀點:為富不仁,現實生活真的如此嗎?
    引言:一提起富人,可能一些民眾就會浮現一個詞語——為富不仁,這個詞語來自於《孟子.滕文公上》中,「陽貨曰:『為富不仁,為仁不富矣」。孟子引用陽虎的話,說出他們的觀點;但現實社會中真的像他們所說的富人不仁義嗎?筆者的看法的否定的。
  • 一天一個成語·為富不仁.富有了之後會輕視貧窮的人
    2.土改時,對那些稱霸一方,為富不仁的鄉紳土豪,根據人民的意願,進行了狠狠地打擊。3.生財有道,為富不仁是要被法律制裁的。4.馬家為富不仁,老父死後幾個兒子便煮豆燃萁,互相殘害,爭奪家產。5.你的親戚很富有,但還騙取了你們的家財,真是為富不仁。
  • 道家為什麼反對儒家的「仁義」?
    「仁義」是儒家最重要的倫理範疇。自漢代獨尊儒術以來,「仁義」乃成為傳統道德的最高準則,是謂「仁義道德」。然而在先秦,對儒家提倡的「仁義」,道家卻是反對的。被仁義改造、束縛住,也就失去了天賜的逍遙。儒家的「仁」,雖然最終歸結為愛眾人,但出發點為愛父母兄弟。《孟子·盡心上》說:「親親,仁也;敬長,義也」。而「道」的原則卻超越了儒家有等分差別的倫理觀。故曰「天道無親」。
  • 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為何鬥不過講「仁義禮智信」的儒家?
    法家的代表人物不少,經管仲、士匄、子產、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樂毅、劇辛等人發展,在戰國時期趨向成熟,出現了一個集法家思想之大成的關鍵人物:韓非。韓非整理了前人的學說觀點,綜合之後提出了更加激烈的法學主張,和強調「仁義孝悌」的儒家格格不入,就差把儒家弟子祖先都拎出來罵一遍。
  • 什麼是真正的「仁義」?看看老子如何解讀這兩個字
    誇美紐斯指出,主要的德行應當首先培養;這些德行是持重、節制、堅韌與正直。赫爾巴特則主張培養學生樹立內心自由、完善、仁慈、正義和公平的五種道德觀念。我們可以看出西方的教育家對德的論述是大同小異,眾說紛紜之嫌。儒家創始人孔子以培養「弘道」「至於道」的「士」作為培養目標,以「仁」和「禮」為內容的德育思想,孔子的乃至儒家德目主要是仁義禮智。
  • 新時代下,上者人對晉商「仁義禮智信」的理解……
    「百年晉商 五常為綱」,晉商的「仁義禮智信」在電視劇《走西口》中有一個很好的闡述:最初作為晉商祖訓的田家祖訓:而上者人這樣理解仁義禮智信是因為上者人始終致力於踐行「上者夢」和「中國夢」相結合,把企業進步同國家發展相融合。民族復興為仁,家國天下為義,義利並舉為禮,求真務實為智,一諾千金為信。
  • 美國新冠肺炎死亡人數逼近10萬,揭開川普「為富不仁」的遮羞布
    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所以川普在人民生命安全和經濟問題面前反覆權衡,嗯,他要的是經濟!也就是說,儘管醫療條件最發達,美國死亡率還是比較高的,這個就難解釋了,這是為何?美國人,愛自由,難以實行更嚴格隔離,這個咱們都能懂,即便是川普急著復工,因為美國人「不愛存錢」,長期失業可能造成更大危機,這個咱們也能理解。
  • 「窮生奸計富長良心」和「為富不仁」哪個才對?
    ,為仁不富」。 其實你相信為富不仁,也沒問題,問題在於很多人會因此天真的相信窮人多熱心腸和淳樸。 每次看到有人拿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套邏輯作為社交經驗,我都有點想笑。 對己要求,不做壞事我覺得就足夠了。 但是對外,還是多長几個心眼比較重要。
  • 忠厚仁義、偽善奸猾、為富不仁,水滸六大太公的為人處世之道
    《水滸傳》中描寫了很多富甲一方的老員外,有的忠厚仁義,有的偽善奸猾,有的為富不仁。有其父必要其子,從他們身上看出其子女的人性。正是因為有這樣一個忠厚仁義的父親,才有謙謙君子風度的兒子九紋龍史進。難怪史太公去世後全村人掛孝送別。
  • 為富不仁,為仁不富,左輔騰飛,橫財進門,不接是傻子
    屬雞人最近一周運勢大爆發,由於【太陽】吉星照射命宮,人際關係經營的不錯,如果是男性上司的話對你也是提拔有加。【天乙貴人】來報導,屬雞人不僅學業還是事業都很旺盛。屬雞人在最近一周即使再窮也可以富得起來,不僅升官進財,功名早發,如果想提升運勢的話,一定要注意多走動,進行一些社交活動。健康方面,屬雞人要注意飲食,有時候出去應酬多了,身體都會出現一些小問題。他們在最近一周一路逢兇化吉,很有可能由於自己做生意而一夜暴富。
  • 儒家思想怎樣對付強盜邏輯
    在中國,儒家思想中有「義利之辯」,認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更踐行「捨生取義」的行為準則。基於其的本質,儒家思想對付強盜邏輯的最有力武器就是「仁義」與道德。或許有人會說「仁義」有用嗎?無非是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罷了。
  • 【中國哲學】倫理原則與心性本體——儒家「仁內義外」與「仁義內在」說的內在一致性
    孟子對告子「仁內義外」說的駁論,出現在《孟子•告子上》篇的第四、第五兩章。《告子上》的前六章,都涉及到孟子與告子的辯論。而這些辯論都是在人性論的論域內進行的。由此,我們知道,孟子所批駁告子的,是在人性論意義上的「仁內義外」說,其與前述《六德》篇的論域是不同的。《告子上》第一章討論仁義與人性的關係,與我們所探討的問題關係很密切。
  • 孔子的仁義禮智信是什麼意思
    如何理解孔子的仁義禮智信仁義禮智信就是其本來的意思,仁為愛,仁者愛人,義為正義,在西方國家就是什麼平等什麼的,當然這只是義的一個方面。禮就是禮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等等,智為智慧,也是正信正智,信為誠信。當然,這是基本字義。
  • 因果關係:真的存在嗎?
    例如太陽明天會出來,可以根據物理定律進行因果推理而得出該結論,但是明天也許會有某個意外出現,使得太陽明天不出來。另外,對於主觀價值性的因果關係,Pearl的事實因果邏輯系統可能也不一定成立,比如對於觀看電影電視對於人們日常生活的意義就很難說「因為…所以…」,生活的複雜性遠遠大於假設的發現吧!
  • 仁義之道
    (《雍也》)     對於「道」之見諸行動,孔子及其門人有三點認識。一是「道不遠人」,即道離人們很近,應從身邊做起,「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二是「人能弘道」,道的作用需要人去廓大,強調士人的責任。三是「天下歸仁」,期望所有人為仁由己,從而達到社會安寧的局面。
  • 解讀丨儒家義利觀:義以為上
    重「德」是中華文化深厚綿長的傳統。由此,中華民族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形成了高度注重克己修身的自覺。這在集中討論道德與利益關係的儒家義利之辨中得到鮮明體現。義利之辨是儒學的核心論題之一,也是近代以來受誤解最多的問題之一。時至今日,不僅對其完整內涵的闡釋不充分,而且將其基本精神歸結為義利對立、認為儒家義利之辨提倡「以義取利」等誤解也時有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