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被磨出水泡,是大家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一個問題,特別是女性。那麼水泡怎麼來?如何處理呢?且聽我院專家卓開臣娓娓道來。
腳被磨出的「水泡」(醫學術語稱水皰),大多是由於穿不合適的鞋子或是鞋子的材質較硬,亦或是由於長時間的行走運動等原因導致局部的皮膚組織反覆摩擦受損,表皮與其下的組織失去緻密的聯繫,形成間隙,體液逐漸滲入這個間隙後出現的一個局限性組織水腫,其可位於角質層下、表皮內或表皮下,根據位置不同,皰壁可呈緊張或鬆弛。水泡中的液體主要為組織液,有時也可為血性液體(此時稱為血皰)。
一般在出現水泡之前,受摩擦的部位都會有紅腫及疼痛的症狀表現,此時應儘早去除水泡誘因,如更換鞋子、停止行走運動等,阻止局部皮膚繼續摩擦受損,最好能夠制動休息以等待水泡自行消退。而對於已經形成的水泡,挑破水泡似乎是人們最常見的做法,殊不知這樣做存在較大的風險。
如果缺乏足夠的無菌觀念,患處沒有消毒或者挑泡的器械沒有消毒,抑或挑破水泡後的創面沒有很好的與外界隔離,都有造成傷口感染的風險;若是感染較為局限,僅僅只表現為局部的皮膚焮紅、腫痛、流膿等症狀,若是不幸感染擴散,甚至可以導致全身的膿毒症,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對於腳上磨出的水泡,若水泡較小,只有擠壓時會有不適感,不需特殊處理,休息即可自行消退;若水泡較大,長時間休息後不消退,有條件的話,在無菌操作下可以採取針刺破壁的方式引流出內容的液體,後再妥善包紮,定期消毒換藥,若水泡局部除了疼痛,還出現了皮膚溫度升高,水泡內液體渾濁甚至有膿,提示可能有局部的感染或是膿皰形成,建議立刻就近就醫處理,防止病情惡化。
提示:想知道答案,請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