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人類學學得只剩下文化人類學

2021-03-02 無為而無不為

1.

  

 

三張圖連接的學科不一樣。第一張圖連接人文社科各分支,討論觀念怎麼和制度相關,生活品味如何與政治經濟過程銜接等。還和計算機與系統科學有關。圖的最外圍是深層結構。每一個社會都可以用這張圖說明,而每個社會不同;理解每個社會的運轉過程,再把它們放一起,能否找到規範人類所有社會生活的深層機制?這是列維-史特勞斯說的深層結構。找到這機制,文化再怎麼變化,都可以被理解。甚至所有文化都消失,世界只剩幾個人,也可以根據它創造想要的文化。這是系統論的思考方式,必須有大量樣本。手工處理樣本已經過時了,須藉助計算機網絡模擬來編碼成千上萬樣本。

 

第二張圖連接生物生命科學和人文社科。人文社科探討人活在社會中是怎麼回事,生命科學探討活在這樣的社會中,我們的神經元、激素、肌肉、骨骼怎麼運轉。社會與生物相互依存。

 

第三張圖銜接人類接觸世界的不同方式,在其中,心理學、哲學和世界其他文明體系非常關鍵。

 

人類學還沒有一個理論可以把所有學科合起來,不同理論整合不同學科。本科生應該看到民族志材料中蘊含著整合各種人文社科的方式。這是中大能提供的最完整訓練。在此基礎上,體質人類學帶來社會與生物的協同變化。認知和心理人類學也關注生物和社會一體。不同生活方式下,我們的神經元網絡結構、感覺、說話方式、聲音音質都不一樣。為什麼德語給人咔咔的鏗鏘感覺,漢語也很咔咔咔,法語是想像當中的浪漫?一種語言給人一種音質感,這是生物物理屬性,也和社會生活緊密相關。群體的多元和全人類統一的生物機制同時存在。

 

不要把人類學學得只剩下文化人類學。具體說,不要把醫學人類學當成是對生命科學的反抗。生命科學把人當機器。人生病了,放到臺子上,像修一個電機一樣拆開,看哪裡可以換一下。這樣當然不完整;疾病和健康除了生物一面,還有社會一面。但人文社科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認為醫學尋求biologic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人文社科求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醫學人類學不是對生物醫學的矯正。至少,醫學界人才比人文社科多。16世紀到20世紀,幾乎所有學術天才都在物理學界;從20世紀後半期開始,多數學術天才在生命科學和計算機科學。人類學只有幾個漏網之魚,要挑戰什麼?從生物決定論走向社會決定論,違背了整體性。

 

只剩下文化人類學,面對社會學時,人類學有什麼特點?兩個系學生天天打架,誰也說服不了誰。打了幾年,最後決定,差別是這樣的,做田野不到三個月,不要號稱自己是人類學家;超過一個月,不要說自己是社會學家。這是扯淡。還有一個區分叫定性與定量,人類學做定性、講故事,社會學做定量,做模型。誰說人類學不做數據。我們有大量的理論模型,也有統計分析。只不過在中國,人類學只剩下了文化人類學。

 

2.

 

課程大綱要求讀榮格。他是心理學家,心理學也既考慮生物生理,也理解心理精神。榮格把這兩方面合了起來,給我們很多啟發:「我學會了沿著由病人表現出來的症狀和其中的傾向指出的路線展開工作,而不是盲從於普遍理論觀點的支配,那些理論模式也許並不適合各種特殊情況。我在60年的研究歷程中積累的關於人類本性的實踐知識教會我,要用一種全新的眼光認識每一個病例。因此,首要的是,我必須尋求具體的研究路徑。有時,我毫不猶豫地投身到對嬰兒期記憶和幻想的細緻研究中;另一些時候,我直接從頂端開始,飛翔到最虛幻的形上學思辨迷霧中。它完全取決於我是不是有能力理解病人的語言,並順著對他的潛意識的探索逐漸邁向光明。某些情況下要求某個條件,另外情況要求其他條件。這就是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所在。」(《象徵與夢的解析》177頁)

 

整體性不是掛在嘴上的。如果材料要求使用數學模型,不要想那麼多,去學。要求理解精神的結構,就去學神學和神話學。整體性不拒絕任何一個學科的具體內容,因為整體就是多樣。沒有多樣性,整體不會變化、死氣沉沉。

 

以前我對生物學的態度是用到什麼學什麼。把我的生物學知識鋪成一張圖,上面全是漏洞,需要時再去填。這樣對具體研究有效,但考慮到知識體系,社會科學一面是完備的,生物到處是洞。從上學期開始,我老人家洗心革面,把神經科學系和生物學的本科教材拿出來,從零開始學。另外,我做醫學人類學,跟中醫有關,現在從黃帝內經開始學。中醫最難的是推算不同年份、不同季度的氣候變化如何影響人的健康,它要求天幹地支、三陰三陽這套新語言,我學得暈頭轉向。

 

到大四,還得學習轉化,把方法和理念轉化為商業世界和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操作。 

往期精彩文章:

人類學研究什麼:三張圖

拼出學科眼中的整個世界

相關焦點

  • 【文化人類學專題】文化批評與文化人類學
    毫無疑問,會有學者這樣問:人類學究竟為人類的進步做過多少貢獻?民族學又奈之何?那麼要談及前言所提及的三個問題,我們還得追溯人類學的發展脈絡以及現在的研究傾向。就目前人類學的實驗趨勢,其任務就是:跨越現存民族志問題的局限,描繪做出更全面、更豐富的異文化經驗圖景。
  • 人學與人類學的關係
    這裡有必要專門說明人學與人類學的關係 anthopology這個英文詞,中文譯為「人類學",在個別哲學譯著中也有被譯為「人學」的。而現在我們是把人學的英文詞選擇為"hominology",認為這樣能比較準確地表達人學和人類學的區別。
  • 設計與文化人類學
    2001年的秋季,我作為博士研究生剛入學。
  • 【體質人類學 】&【分子人類學】
    人類學( Anthropology)一詞,起源於希臘語 Anthropos(人)和Logos(科學),意為研究人的科學。人類學是一門以人類自身為對象研究人類的起源與發展以及人類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起源與發展規律的學科。
  • 文化人類學推薦書目
    整理了一些人類學的入門書籍,基本為概論、引論和田野札記,推薦給大家。(本文來源於豆瓣,有些書版本比較老了,圖書封面不太好找,如果有需要請大家自行搜索。)1. 哈維蘭著,瞿鐵鵬,張鈺譯. 2006. 《文化人類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推薦理由:本書目標在於向學生全面介紹文化人類學。
  • 「他者異人」的文化社會研究:文化人類學究竟學什麼?
    本期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他者異人」的文化社會研究文化人類學◆ 關於:文化人類學 ◆文化人類學在日本是有一個慢慢的周期演變過來的,最早的學界公認的始祖就是日本的民俗學大師:(柳田國男)文化人類學作為人類學的一個分支,誕生不過百年有餘。
  • 【文化人類學專題】容觀夐|試論發展中的我國文化人類學
    文化人類學是一門開放性的邊緣學科,它具有自身的理論觀點和方法特色。如果說,文化人類學與別的社會科學、行為科學有所不同的話,那就是文化人類學工作者在更為廣闊視野的基礎上去研究社會群體的文化及其行為模式。它始終強調整體的、綜合的觀點,科際的、比較的和主客位研究的方法;強調研究社會文化現象時,研究者一定要把自已的研究對象放在孕育它的文化背景、具體的社會文化系統中來考察。
  • 認知人類學視域下的文化研究
    認知人類學文化研究的重要成就認知人類學的興起得益於認知革命的興盛。當許多人類學者和精神分析學家熱衷於探討文化與人格問題時,有些認知心理學者批評這種研究,「以脫離情境來處理動機和氣質,缺乏對場景和環境的理解」。
  • 在英國學法醫人類學是怎樣一種體驗?
    我的碩士項目全稱是生物考古學與法醫人類學理學碩士(MSc Bioarchaeology and Forensic Anthropology),也就是說,這個碩士項目為學生提供基本的生物考古學和法醫人類學的技能和知識,在法醫學和考古學的背景下研究人體遺骸和骨骼,從而可以鑑定人體骨骼材料,識別與骨骼有關的創傷與疾病,以及在現代法醫學背景下處理和鑑定人體遺骸
  • 【2018053·人類學】範可:政治人類學今昔
    第八,隨著學界女性主義運動的崛起,為政治人類學注入了一種全新的挑戰有關權力之基本預設的聲音,這一領域的研究為政治人類學提供了新的素材和詮釋。最後,筆者想在李維仁的陳述上再加上一點,隨著對人類學研究的總體反思和重新評估,人類學的政治學(politics of anthropology)本身也應當成為政治人類學研究中的一個課題。
  • 【201785·人類學】李亦園:中國人類學的口述史 ——《人類學世紀坦言》序
    由於有上述這幾點很值得重視的意義,所以這本集三代中國人類學者的訪談口述史的出版確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這世紀之交的時刻,取名為《人類學世紀坦言》,更是十分貼切。我們從這些坦率誠懇,翔實道出我國人類學發展的種種情境、意見、觀點與評論中既可看到人類學在中國百年發展的成果,也可窺見新世紀人類學在國境內發展的前景,我個人作為中國人類學工作者的一分子,當然樂於為本書寫序謹為推介。
  • 人類學到底研究什麼?
    人不只社會文化的人,也是生活生命中鮮活的個體,更是自然萬物中的一個獨特物種。 在物種的層面上,人的整體性體現為,人受制於生態和進化的法則,但以認知和想像創造出社會文化體系,以之適應甚至微調進化規則。在個體層面上,人類學展現生命完整的質感。 人類學探討人之為人的意味,即人類之學。
  • 潘守永談人類學博物館:從「遠方文化之謎」轉向「世界文化」
    如今我們還需要人類學博物館麼?常被形容為「殖民掠奪倉庫」的民族學博物館,會遭遇哪些博物館倫理和藏品歸屬議題的爭議?最近30年,國際人類學博物館有哪些新動向?近日,上海大學特聘教授、圖書館館長潘守永在接受「澎湃新聞·藝術評論」專訪時表示,人類學、民族學博物館不光是物的收藏地,它常常成為新博物館學的一個策源地。 中國應該有更發達的人類學學科。
  • 喬健:為什麼中國人類學不行?
    李濟先生教授「史前史」跟「體質人類學」,高去尋先生教授「中國古器物學」、「中國考古學」,凌純聲先生教授「考古人類學導論」,芮逸夫先生教授「中國民族志」,陳奇祿先生教授「人類學史」、「北美民族志」。芮逸夫用的教本,就是Robert H. Lowie的An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Anthropology(《文化人類學概論》)。
  • 喬健 為什麼中國人類學不行?
    李濟先生教授「史前史」跟「體質人類學」,高去尋先生教授「中國古器物學」、「中國考古學」,凌純聲先生教授「考古人類學導論」,芮逸夫先生教授「中國民族志」,陳奇祿先生教授「人類學史」、「北美民族志」。芮逸夫用的教本,就是Robert H. Lowie的An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Anthropology(《文化人類學概論》)。
  • 從文化哲學到文化人類學
    研究哲學與文化的關係,應該從文化哲學、歷史哲學和文化人類學三條路逕入手,才能窺見當代文化哲學形成、發展的總體脈絡,而維柯恰恰是將文化哲學、歷史哲學和文化人類學研究三位一體化的思想先驅。 一 揚巴蒂斯塔・維柯是文化人類學的先驅。文化人類學是從文化角度研究人類的歷史、現狀和發展的一門學科,它特別重視對原始文化、神話傳說所體現的人類文化淵源、結構的考察。
  • 藝術人類學的本質
    正如我們前面所講到的,由於各種世界觀的背後,都實際上有一個人類學的影子,因此歷史上許多美學理論,也都或多或少地廣義地具有藝術人類學的性質作為新藝術科學的前導,這是一門亟待建立的新學科。從學科的歸屬看,它既屬於文化人類學,又屬於美學和藝術學。確切地說,藝術人類學是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和成果來研究藝術的本質和規律,尤其是著重研究藝術的發生機制和原始形態的科學。
  • 啥是人類學?|附英國院校人類學專業解讀
    先來看看它的研究領域:宗教人類學、醫學人類學、文化人類學、經濟人類學、語言人類學、社會人類學、視覺人類學、歷史人類學、法醫人類學、數字人類學……所以——01人類學到底是什麼?智人在過去的演化歷程,如何影響其社會組織與文化?依此類推。就讀於牛津大學人類學專業的君明學子W學姐是這樣解讀人類學的維基百科的定義強調了幾個概念——研究人、研究不同的社會型態以及具備的歷史維度。另外也給出了兩個分支,即文化人類學和社會人類學。如果僅看這個概念,或許你也能大致勾勒出「人類學」的基本樣貌。
  • 人類學是學什麼的?美國人學專業就業前景好麼?
    人類學專業的學生留學都學什麼課程?去哪些國家留學更好?同學們最關心的,人類學專業就業前景如何?你想知道的,小編來為你解答!01、專業介紹人類學(Anthropology)是從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對人類進行全面研究的學科群。從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對人類進行全面研究的學科群,最早見於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對具有高尚道德品質及行為的人的描述中。
  • 飲食人類學:從飲食看人類文化
    飲食人類學:從飲食看人類文化 2016年04月29日 08:1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明海英 字號 內容摘要:飲食人類學:從飲食看人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