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異人」的文化社會研究:文化人類學究竟學什麼?

2020-12-17 紐瀾日本留學

在日本各大院校中

都有哪些文科類的專業讓我們選擇呢?

本期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他者異人」的文化社會研究

文化人類學

◆ 關於:文化人類學 ◆

文化人類學在日本是有一個慢慢的周期演變過來的,最早的學界公認的始祖就是日本的民俗學大師:

(柳田國男)

文化人類學作為人類學的一個分支,誕生不過百年有餘。大背景是在19世紀後半,得益於大航海時代的探索以及工業革命的發展,英國領土急速擴張。

生活方式的殖民地文化與居民的探究心風行,想更多地去了解這些所謂的「他者異人」,而對於「他者異人」的這份好奇心正是文化人類學的出發點。

大多數的學科領域,都會從各自的角度直接或間接地解答「何為人類」。

而文化人類學則是通過長時間的現地接觸與觀察來對全世界不同民族進行描述和分析,以揭示人類的本質,圍繞「文化」這一主題來解釋人與其他生物的不同點。

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主要為質的研究。相比用大量數據支撐的均化人類社會複雜度的量的研究方法,質的研究更強調走進調查現場,從個體差異角度切入,客觀記錄並分析與現有認知接納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他者異人」的文化社會。

今天我們介紹東京大學大學院,総合文化研究科,超域文化科學専攻,文化人類學コース。

東京大學的文化人類學沒有固定課程,需要根據教授的研究方向去學習,所以同學們選擇教授是很重要的。以下是2020年S學期指導教授及授課名單。

★ 以下是修士全體教授以及課程。

同學們可以點開網址查看教授,並選擇,每位教授都有自己的研究課題和方向。

同學們在擇校之前可以先讀一些入門基礎書籍,其他書籍要根據每個學校專業課來定,針對研究室和老師再準備。

★ 書籍如下:

① 綾部真雄、 桑山敬己『よくわかる文化人類學』

② 綾部真雄、 桑山敬己『詳論文化人類學 基本と最新のトピックを深く學ぶ』

③ 秋道智彌『コモンズの人類學ー文化歴史生態』

就文化人類學這門學科來說:挑戰與樂趣並存。挑戰在於入門十分吃力,大量的專有名詞以及概念性內容的理解,前期會十分痛苦。

而樂趣在於與他文化接觸的過程中,文化差異的不斷碰撞所產生的新奇感,研究室的學長可以為了研究,前往世界對LGBT群體接納度最低的塞內加爾待上一個月。文化人類學的最終落腳點還是在文化與人類,在與人的頻繁接觸,你來我往中探尋人類生存諸相與文化的多樣性。

(英國人類學者馬林諾夫斯基在進行田野調查)

本內容版權歸 【東京紐瀾塾】 所有

未經允許 請勿轉載到其他公眾號

部分圖片 來自網絡 若有侵權 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文化人類學專題】文化批評與文化人類學
    毫無疑問,會有學者這樣問:人類學究竟為人類的進步做過多少貢獻?民族學又奈之何?那麼要談及前言所提及的三個問題,我們還得追溯人類學的發展脈絡以及現在的研究傾向。就目前人類學的實驗趨勢,其任務就是:跨越現存民族志問題的局限,描繪做出更全面、更豐富的異文化經驗圖景。
  • 成果 | 《世界社會的文化多樣性:中國人類學的視角》出版
    世界社會的文化多樣性:中國人類學的視角一在現代,要成為在世界上廣受尊重的國家,必須擁有卓越的社會科學研究來處理本國與世界的關係,其中國際貿易學、國際法學、國際政治學固然有用,但是最最基礎的還是人類學。從2002年北大社會學系人類學專業博士生龔浩群決定去做泰國研究,到博士生康敏、吳曉黎接著選擇馬來西亞、印度,逐漸從周邊擴及西亞、中亞,現在已知的田野點分布到日本、蒙古國、菲律賓、越南、柬埔寨、寮國、緬甸、新加坡、巴基斯坦、尼泊爾、以色列、土耳其、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以及中國臺灣地區和香港等地區。
  • 不要把人類學學得只剩下文化人類學
    每一個社會都可以用這張圖說明,而每個社會不同;理解每個社會的運轉過程,再把它們放一起,能否找到規範人類所有社會生活的深層機制?這是列維-史特勞斯說的深層結構。找到這機制,文化再怎麼變化,都可以被理解。甚至所有文化都消失,世界只剩幾個人,也可以根據它創造想要的文化。這是系統論的思考方式,必須有大量樣本。手工處理樣本已經過時了,須藉助計算機網絡模擬來編碼成千上萬樣本。
  • 【兒童研究經典書籍推薦】《童年人類學》導讀
    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人類學教授Lawrence Hirschfield (1999, 2002)質問既然文化是後天習得而非與生俱來,何以兒童研究在人類學中竟被邊緣化?除了瑪格麗特·米德(雖然嚴格說來她探究的是薩摩亞與紐幾內亞等地的青少年而非童年),人類學家彷彿「嫌惡」兒童似的鮮少以孩童為研究課題。
  • 潘守永談人類學博物館:從「遠方文化之謎」轉向「世界文化」
    還有像瑪格麗特·米德(Margret Mead)曾對南太平洋薩摩亞群島人們的青春期進行研究,發現薩摩亞人並沒有經歷所謂青春期的「躁動不安與壓力」。她認為青春期問題主要的不是人的生物性問題,而是一個社會文化問題。
  • 「中華傳統文化」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所以,從「顯性世界」的角度,根本無法觀測與認識到「隱性世界」。要真正能夠認識到「隱性世界」,人的「感知的主體」必須學會回歸「隱性世界」。第二部分是關於「心智系統轉換」練習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的應用。什麼是「心智系統轉換」?既然這個世界是「重疊結構世界」的。一個「完整的人」也是重疊的,既有「顯性人體」,也有「隱性人體」。
  • 人類學到底研究什麼?
    哲學將一切建立在思維的體系上,秉持內心以化萬物,人類學立足人類和生命個體的經歷,窮盡萬物以求歸一。 更有激進如法國哲學家Bruno Latour ,要以人類學取代哲學:哲學衍生於西方世界的認知方式,人類學立足人類所有可能的文化創造,人類學更彰顯人對萬物母題的追求。 帶著這種視野,我們看到歷史上每個人類學理論都在闡釋人的整體性的不同意味。
  • 認知人類學視域下的文化研究
    認知人類學文化研究的重要成就認知人類學的興起得益於認知革命的興盛。當許多人類學者和精神分析學家熱衷於探討文化與人格問題時,有些認知心理學者批評這種研究,「以脫離情境來處理動機和氣質,缺乏對場景和環境的理解」。
  • 黃應貴 臺灣人類學的未來?「下」
    24 另一方面,臺灣的新自由主義化過程,因缺乏真正大型跨國財團及世界組織(如WB、IMF、WTO等)的介入,使得財團對於國家的支配性若隱若現,甚至相互衝突,正好模糊了它的真面目,不僅導致臺灣主流社會對此新發展的疏忽,也成為臺灣新自由主義化過程的特色之一。
  • 【著作薦讀】文化人類學參考閱讀書目
    調查研究閱讀材料:人類學家也有文化衝擊第三章 文化文化是什麼?本書分為〈人類學導論〉、〈領會文化多樣性〉與〈變遷中的世界〉三大部分,並搭配「認識我們自己」、「領會文化多樣性」、「領會人類學」與「聚焦全球化」等單元,深入淺出介紹文化人類學的學科屬性、科學精神、理論與應用、研究主題、當代社會議題等等,並提供進一步探索的基礎。
  • 一個人類學家眼中的他者
    ,又是擅長研究他者的學科,這是不是他者約定俗成地指為非西方非工業的社會的原因?人類學變成了把人非人化的研究。這樣的人類學給人的印象是,似乎除了成為諸如人類學家之類的西方社會科學家的研究對象之外,非西方民族毫無其他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本土化之後的人類學(或其他社會科學門類),一樣地也製造出被認為是「無知的研究對象」之說,並深以為榮。
  • 【焦點】黃應貴 臺灣人類學的未來?「上」
    ——新世紀的省思黃應貴 臺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所研究員摘要這世紀以來,面對臺灣新自由主義化的新發展,臺灣的人類學是否能藉此新機會有所突破而避免被邊緣化?其中,黃樹民撰寫的〈人類學與民族學百年學術發展〉(2011)正好可以作為討論的起點。 在這篇論文中,作者指出1987年以後臺灣人類學的發展,認為「人類學、民族學做為一門專業知識,及其對現代人社會生活的潛在貢獻,已逐漸失去社會的肯定,甚至連人類學者也似乎自我徬徨,產生出令人擔憂的『自我邊緣化』現象」(頁197)。另一方面,原是人類學專長的領域,逐漸為其他學門所取代。
  • ACG文化的文化人類學維度
    當然,這一敞開並不意味著我們處於遊談無根的孤立狀態,人類學的唯物立場和精神分析破除古典政治經濟迷障的那種深刻性依然在提供階梯。這一階梯表現在本篇無法錨定的研究主題背後可以被闡釋的視域中。,與德勒茲的遊牧模型有相似之處,在反映人類信仰困境的同時提供了一種新上帝的差異之遴選考驗的現實路徑,有足夠資本成為我們進入集體潛意識維度探析人類狀況的門路;第三種即新神話在巴特、鮑德裡亞等後現代社會文化理論巨人學術語境下的概念類似性,從巴特以廣告符號學視域提出的神話概念開始,到鮑德裡亞的消費社會理論,每當面對某種自原始社會以來根植於人類認知結構的崇高與死亡之遊戲法則,神話都佔據了不可忽視的地位,在此它不再是某種觀念的載體
  • 當代藝術人類學論壇第十五期 | 中國文化遺產的人類學研究
    曾任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副所長;現任日本神奈川大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文化人類學及民俗學。兼任中國民俗學會顧問、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族學會海外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客座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兼職教授、日本民俗學會國際交流特別委員會委員等。
  • 【文化人類學專題】容觀夐|試論發展中的我國文化人類學
    文化人類學是一門開放性的邊緣學科,它具有自身的理論觀點和方法特色。如果說,文化人類學與別的社會科學、行為科學有所不同的話,那就是文化人類學工作者在更為廣闊視野的基礎上去研究社會群體的文化及其行為模式。它始終強調整體的、綜合的觀點,科際的、比較的和主客位研究的方法;強調研究社會文化現象時,研究者一定要把自已的研究對象放在孕育它的文化背景、具體的社會文化系統中來考察。
  • 富曉星 | 疾病、文化抑或其他?——同性戀研究的人類學視角
    醫學科學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由性別偏離和缺陷引起的病態,並利用其合法性介入了社會控制的領域,作為統治話語一直活躍到1950年代。 同樣講求科學性的是性學研究。在諸多性學家斷定性逆轉究竟是先天遺傳或後天獲得,是病態、退化還是變態的爭論中,先天之說和變態之說逐漸佔優勢。
  • 教育研究中的人類學範式
    教育研究中的人類學範式 2015年07月24日 08:4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孫杰遠 字號 內容摘要: 教育研究與人類學範式的結合最顯著的成就即教育人類學這門學科的產生,
  • 人類學是學什麼的?美國人學專業就業前景好麼?
    人類學專業的學生留學都學什麼課程?去哪些國家留學更好?同學們最關心的,人類學專業就業前景如何?你想知道的,小編來為你解答!01、專業介紹人類學(Anthropology)是從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對人類進行全面研究的學科群。從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對人類進行全面研究的學科群,最早見於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對具有高尚道德品質及行為的人的描述中。
  • 從文化哲學到文化人類學
    研究哲學與文化的關係,應該從文化哲學、歷史哲學和文化人類學三條路逕入手,才能窺見當代文化哲學形成、發展的總體脈絡,而維柯恰恰是將文化哲學、歷史哲學和文化人類學研究三位一體化的思想先驅。 一 揚巴蒂斯塔・維柯是文化人類學的先驅。文化人類學是從文化角度研究人類的歷史、現狀和發展的一門學科,它特別重視對原始文化、神話傳說所體現的人類文化淵源、結構的考察。
  • 設計與文化人類學
    2001年的秋季,我作為博士研究生剛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