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人類學》
作者: [美] 威廉·A·哈維蘭
出版社: 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譯者: 瞿鐵鵬
出版年: 2006-1
頁數: 620
定價: 68.00元
ISBN: 9787806817667
《文化人類學》(第10版)系統地介紹了文化人類這的基本內容,從經濟、政冶、社會、宗教、藝術以及心理、語言等方同,探討了人為文化活動或日常社會生活的基本狀貌。
作者簡介 · · · · · ·威廉·A·哈維蘭博士——美國佛蒙特大學人類學系榮譽退休教授,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在費拉德爾非亞兒童發展研究中心開始其體質人類學研究生涯。
威廉·A·哈維蘭博士是數個人類學學會的成員,在北美、英國和其他國家的專業雜誌發表了許多論文,並出版了幾部具有極大影響的專業教科書,其內容涉及人類學的四個分支領域。《文化人類學》是其代表作之一。
目錄 · · · · · ·致謝
透視世界
序言
第一編 人類學與文化研究
導言
第一章 人類學的性質
一、人類學的發展
二、人類學與其他科學
三、人類學學科
體質人類學
文化人類學
考古學
語言人類學
民族學
原著學習 在哥斯大黎加鄉村邂逅環保主義者
四、人類學與科學
科學研究的困難
人類學的比較
五、人類學與人文學科
六、倫理學問題
七、人類學與當代生活
本章 摘要
經典閱讀文選
第二章 文化的性質
一、文化概念
二、文化的特徵
文化是共享的
文化是習得的
文化以符號為基礎
文化是整合的
三、在實地研究文化
原著學習 特羅布裡恩德婦女的地位
四、文化與調適
文化的功能
文化與變遷
五、文化、社會與個人
六、文化評價
本章 摘要
經典閱讀文選
第三章 人類文化的起源
一、人類與其他靈長目動物
通過調適的演化
解剖學的調適
靈長目動物的齒系
感官
靈長目動物的腦
靈長目動物的骨骼
通過行為的調適
黑猩猩與倭黑猩猩的行為
原著學習 猩猩的智力
二、人類的祖先
最早的原人
能人
工具、肉和腦
直立人
智人
早期智人
解剖學上的現代民族與舊石器時代晚期民族
本章 摘要
經典閱讀文選
第二編 文化與持續生存:交流、兒童養育和保生
導言
第四章 語言與交流
一、語言的性質
語言的音和形
音系學
形態學
語法和句法
二、姿勢一呼叫系統
身勢學
輔助語言
音質
發嗓音
三、語言的變化
四、文化環境中的語言
語言與思維
親屬稱謂
語言與性別
社會方言
原著學習 黑人語大辯論
五、語言的起源
本章 摘要
經典閱讀文選
第五章 人的成長
一、自我與行為環境
自我
行為環境
佩諾布斯科特人
原著學習 有福的禍根
二、人格
人格發展
依附訓練
獨立訓練
獨立訓練與依附訓練相結合
三、群體人格
典型人格
國民性格
日本人
對國民性格研究的異議
四、正常人格與反常人格
本章 摘要
經典閱讀文選
第六章 生計模式
一、調適
調適的單位
演化的調適
文化區
文化核心
二、尋食生活方式
尋食生活的特點
尋食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生計和性別
食物分享
文化調適和物質技術
平等主義的社會
三、生產食物的社會
定居的農民生活
原著學習 梅克蘭諾蒂·卡亞坡的園地
畜牧:巴赫蒂亞裡人
集約農業和非工業城市
阿茲特克人的城市生活
四、現代世界的非工業城市
本章 摘要
經典閱讀文選
第七章 經濟體制
一、經濟人類學
二、資源
勞動方式
根據性別的分工
年齡分工
合作
技藝專門化
對土地和水的控制
技術
調整機制
三、分配和交換
互惠
物物交換與貿易
庫拉交易圈
再分配
財富分配
原著學習 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威望經濟
市場交換
四、經濟學、文化與工商界
本章 摘要
經典閱讀文選
第三編 形成群體:解決合作問題
導言
第八章 性與婚姻
一、性關係的控制
性接觸規則
亂倫禁忌
內婚制與外婚制
婚姻與交配的區別
婚姻與家庭
二、婚姻的形式
夫兄弟婚與妻姐妹婚
連續一夫一妻制
配偶的選擇
原著學習 印度的包辦婚姻
表兄弟姐妹婚姻
婚姻交換
同性婚姻
三、離婚
本章 摘要
經典閱讀文選
第九章 家庭和家戶
一、家庭和社會
原著學習 不斷變化的北美家庭
二、家庭的功能
養育子女
經濟合作
三、家庭和家戶
四、家庭的形式
核心家庭
擴大家庭
居處模式
五、家庭和家戶組織中的問題
多偶家庭
擴大家庭
核心家庭
由婦女當家的家戶
本章 摘要
經典閱讀文選
第十章 親屬和繼嗣
一、繼嗣群體
單系繼嗣
父系繼嗣和組織
傳統中國:一個父系社會
原著學習 在男人的世界中求生的女人
母系繼嗣和組織
霍皮人:一個母系社會
雙重繼嗣
兩可繼嗣
紐約市猶太人中的兩可繼嗣
二、繼嗣群體的形式和功能
世系群
氏族
聯族和半偶族
雙邊親屬關係和親類
繼嗣群體的演化
三、親屬稱謂和親屬群體
愛斯基摩制
夏威夷制
易洛魁制
克勞制
奧馬哈制
蘇丹制或描述制
本章 摘要
經典閱讀文選
第十一章 依性別、年齡、共同利益和階級形成的群體
一、性別分群
二、年齡分群
年齡分群的制度
非洲社會的年齡分群
三、共同利益社團
共同利益社團的種類
男子社團和婦女社團
後工業世界中的社團
原著學習 數字革命——網絡世界中的原住民
四、社會分層
階級和等級
流動
性別分層
分層的發展
本章 摘要
經典閱讀文選
第四編 尋求秩序:解決失序問題
導言
第十二章 政治組織和社會控制
一、各種類型的政治制度
非集權的政治制度
隊群組織
部落組織
親屬組織
年齡等級組織
社團組織
集權的政治制度
酋邦
國家制度
政治領導與性別
二、政治組織和秩序維持
內化控制
外化控制
原著學習 貝都因社會對權力的限制
三、憑藉法律的社會控制
法律的定義
法律的功能
犯罪
四、政治組織與對外事務
戰爭
五、政治制度與合法性問題
六、宗教與政治
本章 摘要
經典閱讀文選
第十三章 文化與超自然力量
一、人類學對宗教的研究
二、宗教實踐
超自然存在和力量
男女諸神
祖先之靈
泛靈信仰
泛生信仰
宗教專業人士
男女神職人員
薩滿
原著學習 卡拉哈裡的朱瓦西人的治療
儀式和慶典
生命禮儀
強化儀式
三、宗教、巫術和巫技
巫技
伊比比奧人的巫技
巫技的功能
巫術在納瓦霍人中的心理功能
四、宗教的功能
五、宗教和文化變遷
復興運動
本章 摘要
經典閱讀文選
第十四章 藝術
一、對藝術的人類學研究
二、口頭藝術
神話
傳奇
故事
其他口頭藝術
三、音樂藝術
音樂的功能
四、繪畫藝術
非洲南部的巖石藝術
原著學習 布須曼人的巖石藝術和政治權力
本章 摘要
經典閱讀文選
第五編 變遷和未來:對環境變遷之適應問題的解決
導言
第十五章 文化變遷
一、變遷的機制
創新
傳播
文化遺失一
二、強制性變遷
涵化
種族滅絕
有指導的變遷
三、對於強迫性變遷的反應
復興運動
四、反叛與革命
五、現代化
斯科特拉普人和雪地汽車革命
舒爾人的解決之道
原著學習 1997年發生在巴西印第安人日的暴力
現代化與「不發達」世界
現代化:它必須是痛苦的嗎?
本章 摘要
經典閱讀文選
第十六章 人類學與未來
一、人類的文化未來
全球文化
跨國公司的興起
原著學習 使身體標準化:選擇問題
全球文化:是一個不錯的想法嗎?
民族復興
文化多元主義
瓜地馬拉的文化多元主義一
種族中心主義
全球性的種族隔離
二、結構性暴力的問題
世界性饑荒
汙染
人口控制
不滿文化
本章 摘要
經典閱讀文選
附錄
術語彙編
主題索引
人名索引
參考文獻
應用人類學
第一章 法醫人類學
第二章 阿帕切印第安人的新房子
第三章 演化的實際重要地位
第四章 北方猶他人的語言復興
第五章 人類學家與精神健康
第六章 農業發展與人類學家
第七章 人類學與工商界
第八章 人類學與愛滋病
第九章 對付嬰兒夭折
第十章 解決美國本土部落成員身份糾紛
第十一章 人類學家和社會影響評估
第十二章 爭端的解決與人類學家
第十三章 現代醫學與傳統信仰在史瓦帝尼的調和
第十四章 保護文化遺產
第十五章 發展人類學與水壩
第十六章 為原住民的權利呼籲
人類學家小傳
第一章 弗蘭克·漢密爾頓·庫欣(1857—1900)
馬蒂爾達·考克斯·史蒂文森(1849—1915)
喬治·彼得·默多克(1897—1985)
第二章 萊斯利·A·懷特(1900—1975)
A.R.拉德克利夫一布朗(1881—1955)
布羅尼斯拉夫·馬林諾斯基(1884—1942)
第三章 簡·古多爾(1934—)
第五章 瑪格麗特·米德(1901—1978)
露絲·富爾頓·本尼迪克特(1887—1947)
第六章 朱利安·H·斯圖爾德(1902—1972)
第八章 克勞德·列維一史特勞斯(1908—)
第十章 劉易斯·亨利·摩爾根(1818—1881)
第十三章 愛德華·B·泰勒爵士(1832—1917)
第十四章 弗雷德麗卡·德拉居娜(1906—)
第十五章 弗朗茲·博厄斯(1858—1942)
二、[美]威廉·A.哈維蘭等《文化人類學:人類學的挑戰》
作者: [美]威廉·A.哈維蘭 / 哈拉爾德·E.L.普林斯 / 邦尼·麥克布萊德 / 達納·沃爾拉斯
出版社: 機械工業出版社
副標題: 人類的挑戰
譯者: 陳相超 等
出版年: 2014-9
頁數: 400
定價: 89.00
裝幀: 平裝
ISBN: 9787111471998
《文化人類學:人類的挑戰》的首要目標是向學生全面介紹文化人類學。本書吸取了一些人類學思想流派的研究成果和理念,向學生展現了各種研究方式,如演化論、歷史特殊論、傳播學派、功能主義、法國結構主義、結構功能主義等相結合的情況。這樣兼容並蓄的做法,反映了作者的信念,即各種不同的研究方式都談到人類行為的重要屬性。
​
作者簡介 · · · · · ·威廉·A·哈維蘭博士——美國佛蒙特大學人類學系榮譽退休教授,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在費拉德爾非亞兒童發展研究中心開始其體質人類學研究生涯。
威廉·A·哈維蘭博士是數個人類學學會的成員,在北美、英國和其他國家的專業雜誌發表了許多論文,並出版了幾部具有極大影響的專業教科書,其內容涉及人類學的四個分支領域。《文化人類學》是其代表作之一。
目錄 · · · · · ·前 言
關於作者
致 謝
第1章 人類學的本質特徵
1.1 人類學的發展
1.2 人類學的視角
1.3 人類學及其領域
1.4 人類學、科學與人文學領域
1.5 田野研究
1.6 人類學的比較方法
1.7 倫理學問題
1.8 人類學與全球化
第2章 文化的特性
2.1 文化的概念
2.2 文化的特性
2.3 文化的功能
2.4 文化與適應
2.5 文化與變遷
2.6 文化、社會和個人
2.7 族裔中心主義和文化評判
第3章 民族志研究:歷史、方法和理論
3.1 田野研究的歷史和作用
3.2 田野研究方法
3.3 田野研究的挑戰
3.4 整合數據:完成民族志
3.5 民族學:從描述到闡釋
3.6 人類學理論概觀
3.7 人類學研究的倫理責任
第4章 人之為人:物種起源和多樣性
4.1 通過適應過程發生的進化
4.2 進化和遺傳研究簡史
4.3 人類與其他靈長類動物
4.4 人類的祖先
4.5 智人的起源
4.6 人類生物多樣性和種族問題
第5章 語言與交流
5.1 語言學研究以及語言的性質
5.2 描述性語言學
5.3 歷史語言學
5.4 語言的社會文化背景
5.5 語言的多種用途
5.6 盡在不言中:姿勢—呼叫系統
5.7 聲調語言
5.8 遠距離通信:信息鼓和口哨式談話
5.9 語言的起源
5.10 從說話到書寫
5.11 全球化時代的文學和現代通信技術
第6章 社會認同、人格和性別
6.1 濡化:人類自我與社會認同
6.2 人格
6.3 跨文化視野中的另類性別模型
6.4 社會環境中正常與反常人格
6.5 全球化社會中的自我認同與精神健康
第7章 生計模式
7.1 適應
7.2 生計模式
7.3 覓食社會
7.4 生產食物的社會
7.5 工業化的食物生產
7.6 小結
第8章 經濟體系
8.1 經濟人類學
8.2 案例研究:特羅布裡恩德文化中的甘薯情結
8.3 生產及其資源
8.4 分配與交換
8.5 地方經濟與全球資本主義
8.6 小結
第9章 性、婚姻和家庭
9.1 性關係的控制
9.2 婚姻與性關係的規則
9.3 婚姻的形式
9.4 配偶的選擇
9.5 婚姻和經濟交換
9.6 離婚
9.7 家庭和家戶
9.8 家庭的形式
9.9 居處模式
9.10 全球化世界中的婚姻、家庭和家戶
第10章 親屬和繼嗣
10.1 繼嗣群體
10.2 在更大文化系統中的繼嗣
10.3 雙邊親屬關係和親類
10.4 親屬稱謂和親屬群體
10.5 製造親屬
第11章 依性別、年齡、共同志趣和社會階層而組成群體
11.1 依性別分群
11.2 依年齡分群
11.3 社會階級和等級
第12章 政治、權力和暴力
12.1 政治組織的制度
12.2 政治制度與合法性問題
12.3 宗教和政治
12.4 政治領導與性別
12.5 政治組織和秩序維持
12.6 暴力衝突與戰爭
第13章 靈性、宗教與超自然力量
13.1 靈性與宗教的角色
13.2 人類學視野下的宗教與靈性
13.3 靈力與超自然生命
13.4 宗教專家
13.5 神聖的表演:儀式和典禮
13.6 魔法
13.7 巫術
13.8 宗教的功能
13.9 文化變遷中的宗教:復興運動
13.10 宗教的耐久力
第14章 藝術
14.1 對藝術的人類學研究
14.2 繪畫藝術
14.3 口頭藝術
14.4 音樂藝術
14.5 藝術的功能
14.6 藝術、全球化和文化存留
第15章 變遷過程
15.1 變化機制
15.2 強制性變遷
15.3 對於強迫性變遷的反應
15.4 反抗與革命
15.5 現代化
第16章 全球性挑戰、地方性回應及人類學的角色
16.1 人類的未來
16.2 全球環境中的跨國文化流動
16.3 全球化時代中的結構性力量
16.4 結構性暴力的問題
16.5 對全球化的反應
16.6 小結
三、(美)康拉德.科塔克 《文化人類學:欣賞文化的差異》
作者: (美)康拉德.科塔克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副標題: 欣賞文化差異
譯者: 周雲水
出版年: 2012-9
頁數: 426
定價: 69.80元
叢書: 社會學譯叢·經典教材系列
ISBN: 9787300161624
本書是最好的文化人類學教科書之一。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人類學入門」,介紹人類學各分支學科、文化的概念和研究方法、主要的理論與應用等;第二部分為「砍賞文化多樣性」,探討文化人類學如何從語言、族群、經濟與政治體系、家庭與親屬、婚姻、性別、宗教、藝術展演、媒體與體育等多個維度,表現人類在歷史時空中的文化多樣性;第三部分為「變遷的世界」,進一步探討這些維度在當代世界的轉型與表現形式,包括全球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殖民主義、全球化、環境變遷與土著居民運動等熱點議題。
最新修訂的第14版,增加了「欣賞人類學」、「透過他者的眼光」和「欣賞多樣性」等多個專題,融知識性和趣味性於一體,會聚了作者畢生的教學經驗和研究心得,實屬不可多得的一本人文社科普及讀物。
目錄 · · · · · ·
上篇人類學入門
第1章什麼是人類學
第2章文化
第3章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和理論
中篇欣賞文化多樣性
第4章應用人類學
第5章語言與溝通
第6章族群與種族
第7章謀求生計
第8章政治體系
第9章性別
第10章家庭、親屬與繼嗣
第11章婚姻
第12章宗教
第13章藝術、媒體與體育
下篇變遷的世界
第14章世界體系與殖民主義
第l5章當今全球議題
人名索引Al
主題索引Bl
參考文獻Cl
譯後記
四、林惠祥 《文化人類學》
作者: 林惠祥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 2011-9
頁數: 499
定價: 47.00元
裝幀: 平裝
叢書: 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
ISBN: 9787100083768
《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文化人類學》通俗地介紹了人類學的定義、對象、分科、目的及其他學科的關係;介紹了文化人類學的產生、發展及學派;特別是具體介紹了原始物質文化、原始社會組織、原始宗教、原始藝術及原始語言文字,對了解和研究文化人類學及原始人生活狀況有較大參考價值。
​
作者簡介 · · · · · ·本書作者林惠祥(1901~1958) ,福建晉江人,又名聖麟、石仁、淡墨。男、漢族。我國著名人類學家、考古學家、民俗學家、民間文藝理論家。1926年畢業於廈門大學。1927年秋,考入菲律賓大學研究院人類學系,師從美國教授拜耶(H•O•BEYER)作人類學的研究工作,1928年畢業,獲人類學碩士學位。1929年任中央研究院特約編輯員,後參加該院民族學組研究工作。1931年任廈門大學歷史社會學系主任、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廈門大學歷史系主任、人類博物館(我國第一個人類博物館)館長、南洋研究所副所長。
他從事東南亞和中國東南地區考古發掘和民族調查研究,是中國對臺灣省高山族最早進行調查研究的學者,著有《臺灣番族之原始文化》。他對民族文化和中國民族的來源及劃分系統等問題,頗多創見。他的《文化人類學》一書確立了中國人類學體系,受到當時學術界的普遍重視與歡迎;另一著作《中國民族史》獲得國內外學者好評。另著有《蘇門答臘民族志》、《婆羅洲民族志》、《民俗學》、《世界人種志》、《神話論》等。
目錄 · · · · · ·
序
第一篇人類學總論
第一章 導言
第二章 人類學的定義及其對象
第三章 人類學的名稱
第四章 人類學的分科
第五章 人類學的地位及其與別種科學的關係
第六章 人類學的目的
第二篇 文化人類學略史
第一章 文化人類學的先鋒——巴斯蒂安及拉策爾
第二章 社會演進論派
第三章 傳播論派
第四章 批評派或歷史派
第五章 文化壓力說(以上各說的總評)
第三篇 原始物質文化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發明
第三章 原始物質文化之地理的分布
第四章 取火法
第五章 飲食
第六章 衣服
第七章 原始的住所
第八章 狩獵
第九章 畜牧
第十章 種植
第十一章 石器
第十二章 金屬物
第十三章 陶器
第十四章 武器
第十五章 交通方法
第四篇 原始社會組織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結婚的形式
第三章 結婚的手續
第四章 結婚的範圍
第五章 母系 母權 父系 父權
第六章 家族 氏族 半部族 部落
第七章 結社
第八章 階級
第九章 婦女的地位
第十章 政治
第十一章 財產及交易
第十二章 法律
第十三章 倫理觀念
第五篇 原始宗教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自然崇拜(Nature Worship)
第三章 動物崇拜及植物崇拜
第四章 圖騰崇拜
第五章 靈物崇拜
第六章 偶像崇拜及活人崇拜
第七章 鬼魂崇拜及祖先崇拜
第八章 多神教 二神教 一神教
第九章 魔術、禁忌及佔卜
第十章 犧牲與祈禱
第十一章 巫覡
第十二章 神話
第十三章 宗教的起源一:魔術說(Theory of Magic)
第十四章 宗教的起源二:鬼魂說(Ghost Theory)
第十五章 宗教的起源三:生氣主義(Animism)
第十六章 宗教的起源四:生氣遍在主義(Animatism)
第十七章 結論:原始宗教的要素
第六篇 原始藝術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人體妝飾
第三章 器物裝飾
第四章 繪畫雕刻
第五章 跳舞
第六章 詩歌
第七章 音樂
第八章 結論
第七篇 原始語言文字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擬勢語
第三章 口語
第四章 信號
第五章 記號
第六章 文字
林惠祥先生學術年表
再版林惠祥教授《文化人類學》感言 蔣炳釗
林惠祥人類學著作及其述評 蔣炳釗
五、黃淑娉 / 龔佩華 《文化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
作者: 黃淑娉 / 龔佩華
出版社: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 2004-1
頁數: 474
定價: 26.00元
ISBN: 9787536118539
西方人類學誕生一百多年來,學派紛呈,各有見解,從不同角度做出建樹。文化人類學研究人類創造的文化,不同群體社會主義異同的原因,探討其發展規律。《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對文化人類學各個學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的理論和方法論,從學科誕生至當代人類學思潮,逐一作扼要的介紹,並加以評論。本著批判地吸收的原則,擷其精華,以供借鑑。書中引用中外文資料很豐富。作者聯繫中國人類學研究的實際,闡述了研究心得。
作者簡介 · · · · · ·
黃淑娉,女,1952年北京燕京大學畢業。1952年-1987年在中央民族學院工作,現任中山大學在類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持撰寫的專著獲多英獎勵。其中《原始社會史》(副主編)獲教育部1988年全國高校優秀教材獎,《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與龔佩華合著)、《廣東族群與區域文化研究》(主編)獲教育部普通高校第二屆(1998)和第三屆(2002)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2001年出版《廣東世僕制研究》(與龔佩華合著)。發表論文數十篇。
目錄 · · · · · ·序
前言
第一章 人類學的產生和發展
第二章 進化論在人類學中的地位
第三章 文化移動和傳播
第四章 杜爾幹與法國社會學派
第五章 功能——結構論
第六章 博厄斯與美國歷史學派
第七章 文化變遷與涵化
第八章 列維——史特勞斯的結構主義
第九章 新進化論
第十章 文化唯物主義
第十一章 西方的「馬克思主義」人類學
第十二章 西方人類學的當代思潮
第十三章 蘇維埃學派
第十四章 中國人類學的回顧與展望
主要參考書目
六、 夏建中 《文化人類學的理論學派:文化研究的歷史》
作者: 夏建中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副標題: 文化研究的歷史
出版年: 1997-07
頁數: 348
定價: 14.00
裝幀: 平裝
ISBN: 9787300023458
目錄 · · · · · ·
導論
第一章 古典進化論學派
第一節 古典進化論學派產生的背景
第二節 泰勒的文化人類學理論
第三節 摩爾根的文化人類學理論
第四節 其他進化論者的研究
第二章 傳播論學派
第一節 德、奧歷史傳播學派
第二節 英國傳播學派
第三章 歷史特殊論學派
第一節 博阿斯的文化相對主義理論
第二節 克魯伯的文化形貌理論
第三節 歷史特殊論學派的其他主要人物
第四章 法國社會學學派
第一節 杜爾克姆的文化人類學理論
第二節 莫斯的交換理論
第三節 法國社會學學派的其他學者
第五章 英國功能主義學派
第一節 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結構功能主義
第二節 馬凌諾夫斯基的功能主義理論
第三節 功能主義學派的其他主要人物
第四節 美國的結構功能論者
第六章 文化與人格學派
第一節 弗洛伊德的文化人類學研究
第二節 卡迪納的基本人格結構
第三節 本尼迪克特的國民性研究
第四節 米德的文化決定人格論
第五節 林頓與克拉克洪的研究
第六節 心理人類學的研究
第七節 泛文化的研究
第七章 新進化論學派
第一節 懷特的普遍進化理論
第二節 斯圖爾德的多線進化理論
第三節 塞維斯和薩林斯的進化理論
第四節 哈裡斯的文化唯物主義理論
第八章 結構主義人類學
第一節 列維-施特勞斯的理論
第二節 荷蘭結構主義研究
第九章 象徵人類學
第一節 利奇的新結構主義人類學
第二節 道格拉斯的日常儀式象徵研究
第三節 特納的儀式象徵論
第四節 科恩的雙向度的人
第十章 解釋人類學
第一節 解釋人類學的理論淵源
第二節 格爾茨的文化解釋理論
附錄一 文化人類學的50種名著
附錄二 主要外文參考書目
七、(英)拉波特 《社會文化人類學的關鍵概念》
作者: (英)拉波特
出版社: 華夏出版社
出版年: 2005-9
頁數: 393
定價: 45.00元
裝幀: 簡裝本
叢書: 西方人類學新教材譯叢
ISBN: 9787508038124
《社會文化人類學的關鍵概念》是人類學學科一本理想的指南,清晰而可信地界定並討論了一些具有持久價值的核心概念,包括:相異性、流言蜚語、控制、親屬制度、陰性書寫、家與無家、人權、深描、敘事、暴力。
每一個關鍵概念的條目都配有相應的交叉參考說明以及詳細的參考書目。本書講述了以往和當前以及未來可預見的討論,將人類學置身於一個寬廣而變化的人文視野之中加以審視,並汲取和借鑑了其他相關學科的大量資源,如哲學、心理學、社會學、文化學、文學批評以及語言學等等。對於學習和教授人類學的人來說,這是一本級好的參考書,亦可為有興趣了解「人類學智慧」的人提供一個問題式的研究性路標。
​
作者簡介 · · · · · ·奈傑爾·拉波特(Nigel Rapport)是聖安德魯斯大學人類學與哲學研究中心的教授,著有許多人類學著作,主要有:《先驗的個體:關於文學和廣義人類學的論文集》(1997),與安東尼·科恩(Anthony P.Cohen)合著的由Routledg出版的《意識的問題》(1995)。
喬安娜·奧弗林(Joanna Overing)是聖安德魯斯大學的教授和人類學系系主任。她出版過很多關於亞馬遜河地區和人類學基本理論的著作,也是《理智與道義》(Routledge,1985)一書的編者。
目錄 · · · · · ·前言
1 能動和能動性
2 相異性
3 自我的人類學
4 兒童
5 分類
6 代碼
7 認知
8 常識
9 社區
10 意識
11 矛盾
12 交談
13 文化
14 控制
15 對話與類推
16 話語一
17 陰性書寫
18 俗民方法論
19 形式與內容
20 性別
21 流言蜚語
22 家和無家
23 人權
24 人文主義
25 個體主義
26 個體性
27 互動
28 闡釋
29 反諷
30 親屬關係
31 閾 限
32 文學性
33 方法論的折衷主義
34 方法論的個體主義和整體主義
35 存在的瞬間
36 遷移
37 神話
38 敘事
39 網絡
40 去場所化
41 後現代主義
42 定性與定量方法論
43 閱讀
44 鄉村牧歌
45 科學
46 情境和背景
47 社會
48 刻板印象
49 深描
50 旅遊業
51 交 易
52 無家可歸者
53 城市化
54 暴力
55 視覺主義
56 製造世界
57 世界觀
58 書 寫
參考文獻
八、《簡明文化人類學》
作者: [美] 康拉德·菲利普·科塔克
出版社: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副標題: 人類之鏡(第五版)
原作名: MIRROR FOR HUMANITY: A CONCISE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ANTHROPOLOGY(FIFTH EDITION)
譯者: 熊茜超 / 陳詩
出版年: 2011-12
頁數: 328
定價: 48.00元
裝幀: 平裝
叢書: 經典大學人文社科讀本
交談時,你願像巴西人一樣緊緊相挨,還是如美國人般小心保持距離?你的腦海中有多少個詞語可以形容「紫色」?蘇丹的努爾人,在沒有兒子的情況下,也許會為女兒娶一名「新娘」,你知道其他社會是如何解決傳宗接代問題的嗎?小說中獵人頭的原始部落,你覺得他們是否真能與世隔絕,逃脫全球化?
從衣食住行到性別、政治,都是文化人類學的研究範疇。它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幫我們脫掉有色眼鏡,走出自己的生活範圍,比較、觀察、反思自身文化。文化人類學是一面巨大的鏡子,使我們看清自己。
人類學家康拉德·菲利普·科塔克撰寫的這本《簡明文化人類學:人類之鏡》,多年來暢銷不輟,不斷再版,成為文化人類學領域內的經典之作。這位傑出的學者,用清晰、生動的語言,告訴我們我們什麼是文化人類學,內容簡明扼要,卻能與時俱進。科塔克謹慎小心地將文化人類學核心概念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紹給我們,涵蓋廣泛、觀點平和,是一本適用性極強的基礎讀物。「門外漢」讀者同樣可以從活潑多樣的內容板塊與豐富有趣的例證中,獲得閱讀的愉悅。
無論對人類學的學習者與研究者,抑或是對人類學懷有興趣的普通讀者,《簡明文化人類學:人類之鏡》都是一本不可錯過的入門佳作。
● 結構清晰,內容全面,敘述簡潔
● 數據、圖表、表格等,均使用最新資料
● 每章末有摘要及關鍵術語,幫助讀者總結學習成果
● 每章提供的閱讀材料,均圍繞當今世界熱門議題和事件、且富有趣味性
作者簡介 · · · · · ·
康拉德·菲利普·科塔克,1966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獲博士學位。1968年開始在密西根大學任教,是密西根大學人類學系系主任、教授。他是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1999年,全美人類學學會(AAA)為他頒發了AAA/梅菲爾德獎,表彰其在人類學教學上的傑出貢獻。科塔克教授在巴西(始自1962年)、馬達加斯加(始自1966年)和美國進行了人類學研究工作。他的著作包括《襲擊天堂:巴西一個小社區的全球化》,《人類學:人類多樣化和文化人類學的探索》、《現在中的過去:馬達加斯加高地地區的歷史、生態與文化變異》、《存異:北美主流中的多樣性和多元文化》(與凱薩琳·A.科薩提斯合著)等。
目錄 · · · · · ·閱讀材料表
作者簡介
前言
第一章 人類學及其應用
人類多樣性
人類學
應用人類學
應用人類學家的任務
學術人類學和應用人類學
理論與實踐
人類學與教育
城市人類學
城市vs. 農村
醫學人類學
人類學與商業
職業與人類學
閱讀材料:企業的熱門資產
第二章 倫理學與方法
倫理學與人類學
研究方法
民族志學:人類學一種獨特的策略
民族志技巧
參與觀察·談話,採訪和採訪計劃·系譜法·關鍵文化顧問·生活史·當地的信仰和觀念,以及民族志學家的信仰和觀念·民族志學的發展·以問題為導向的民族志·縱向研究·團隊研究·文化、空間和範圍
調查研究
閱讀材料:人類學家也有文化衝擊
第三章 文化
文化是什麼?
文化是習得的·文化是共享的·文化具有象徵性·文化與自然·文化包羅萬象·文化的整體性·文化的調適性與適應不良·文化與個人:能動性與實踐·文化的層次·民族優越感、文化相對論及人權
共性,泛化及特殊性
共性與泛化·特殊性·文化模式
文化變遷的機制
全球化
閱讀材料:觸摸、感情、愛與性
第四章 種族特點與種族
族群與種族特點
身份變化
種族
種族的社會建構
低等血統法則:美國的種族·我們之外:日本的種族·顯型與流動性:巴西的種族
族群、民族與民族性
民族性與想像的共同體
種族容忍與順應
同化·多元社會·文化多元性和種族認同
種族衝突的根源
偏見和歧視·美國拼盤文化的碎片·壓迫的後遺症
閱讀材料:巴斯克人
第五章 語言與交流
語言
非語言交流
語言的結構
語音
語言、思維與文化
薩皮爾—沃爾夫假說·重點詞彙
社會語言學
國內語言多樣性·性別語言差異·分層與象徵支配·黑人英語方言(BEV),又名「黑人英語」
歷史語言學
閱讀材料:利用現代技術,保護語言與文化多樣性
第六章 謀生
適應策略
尋食·尋食相關
種植業
初級農業·農業·農業集約化:人與環境
畜牧業
經濟體制
非工業化社會生產·生產資料·工業經濟體中的異化
節約與最大化
替代目的
分配、交換
市場原則·再分配原則·互惠原則·交換原則的共存·誇富宴
閱讀材料:稀缺與貝齊雷歐人
第七章 政治體制
「政治」是什麼?
類型與趨勢
隊群與部落
尋食隊群·部落耕種者·村長·「頭人」·泛部落聯誼會和年齡等級·遊牧政治
酋邦
酋邦的政治與經濟體制·酋邦中的社會身份·酋邦和國家的身份制度
國家
人口控制·司法機關·暴力機關·財政制度
閱讀材料:科威特的迪瓦尼耶
第八章 家庭、親屬關係與婚姻
家庭
核心家庭與擴大家庭·工業化與家庭組織·北美親屬關係的變化·尋食者的家庭
繼嗣
繼嗣群體·宗族、氏族與居住規則
婚姻
亂倫與外婚制·內婚制
婚姻權利與同性婚姻
跨文化婚姻
聘禮與嫁妝·持久聯盟
離婚
多偶婚制
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
閱讀材料:社會安全,親屬關係類型
性別
周期性性別模式
尋食者的性別
初級農業農人的性別
減弱的性別分層——母系—從母居社會·加強的性別分層——父系—從父居社會
農業社會的性別
父權制與暴力
性別與工業化
貧困的女性化
性別差異由什麼決定?
性取向
閱讀材料:印度尼西亞的米南卡保人所處的母系社會便是一種與眾不同的社會體系
第十章 宗教
宗教表述
萬物有靈論·瑪納與禁忌·巫術與宗教·無常、焦慮、慰藉·儀式·生命禮儀·圖騰崇拜
社會控制
宗教種類
世界宗教
宗教與變遷
復興運動·船貨崇拜
世俗儀式
閱讀材料:伊斯蘭教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和本土化
第十一章 現代世界體系
世界體系的出現
工業化
工業革命的原因
分層
工業分層·開放與封閉的等級制度
當今世界體系
工業惡化
閱讀材料:當世界體系碰到「高尚的野蠻人」
第十二章 殖民主義與發展
殖民主義
英國殖民主義·法國殖民主義·殖民主義與身份認同·後殖民研究
發展
新自由主義
第二世界
共產主義·後社會主義過渡
發展人類學
爪哇的綠色革命·公平公正
創新策略
過度創新·低度差異化·第三世界模式
閱讀材料:文化契合性銷售
第十三章 文化交流與生存
接觸與支配
發展與環境保護論·宗教變遷
反抗與生存
弱者的武器·文化帝國主義
文化建構與文化再構
流行文化·流行文化本土化·世界圖像系統·跨國消費文化
移動中的人們
多樣化的持續
閱讀材料:資源豐富地區的高度文化多樣性
術語彙編
參考書目
九、 [波蘭] 勃洛尼斯拉夫·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
作者: [波蘭] 勃洛尼斯拉夫·馬林諾夫斯基
出版社: 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
譯者: 費孝通
出版年: 1987
頁數: 97
定價: 0.85
裝幀: 平裝
叢書: 外國民間文學理論著作翻譯叢書
統一書號: 10229-0509
本書以洗鍊的語言,闡述了作者對文化的基本主張、濃縮了作者對科學文化理論探索的精華,代表了早期功能主義人類學的最高成就。
目錄 · · · · · ·一、文化與人類學的差異性
二、文化的各方面
甲 物質設備
乙 精神方面的文化
丙 語言
丁 社會組織
三、文化科學中神秘的實體
四、 功能派的立場
五、作用中的文化
六、 以社會制度為文化的真正要素
七、 社會制度的形式,功能和組合部分
八、一物的形式決定於其基本及演生的性質
九、需要或文化迫力的階層
一○、生物需要的文化轉變
一一、風俗如何發生功能
一二、儀式活動的創造功能
一三、奇異字詞的功能
一四、家庭生活及其物質設備的形式和功能
一五、文化的手段魄力
一六、思想及道德完整的綜合魄力
一七、巫術
一八、巫術的生理基礎
一九、宗教信仰的功能
二○、文化與娛樂及遊戲的需要
二一、文化及其在文化中的位置
二二、文化的功能現實
二三、文化的各方面與制度
二四、概要與結論
十、 [美] 弗朗茲·博厄斯《人類學與現代生活》
作者: [美] 弗朗茲·博厄斯
出版社: 華夏出版社
譯者: 劉莎 / 譚曉勤 / 張卓宏
出版年: 1999-1
頁數: 154
裝幀: 平裝
叢書: 現代西方思想文庫
ISBN: 9787508016771
全書分為九章,以人類學的眼光,從不同的角度講座了諸如種族、民族主義、國際主義、教育、文化和社會上的一些被曲解的問題,如優生學、犯罪學等。博厄斯的主要觀點是歷史特殊論、文化相對論文及文化決定論,在本書中都表現得非常清楚。<br><br> 本書前言<br>本書是美國著名人類學家弗朗茲·博厄斯最重要的代表著作之一。作者通過本書的論述,明確地倡導著民族歷史特殊論,強調不同種族,民族以及族群間文化素質的相對
目錄 · · · · · ·第一章 什麼是人類學
第二章 關於種族
第三章 種族的相互關係
第四章 民族主義
第五章 優生學
第六章 犯罪學
第七章 文化的穩定性
第八章 教育
第九章 現代生活與原始文化
十一、米德《文化與承諾:一項有關代溝問題的研究》
作者: 米德
出版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副標題: 一項有關代溝問題的研究
原作名: Culture and Commitment
譯者: 周曉虹 / 周怡
出版年: 1987-1
頁數: 101
定價: 1.00
裝幀: 平裝
ISBN: 9787202000304
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獨闢蹊徑地在《文化與承諾》中,從整個人類文化史的考察出發,提出紛呈於當今世界的代與代之間的代溝導源於文化傳遞的差異,她強調了文化進化中的間斷性。 [2]
從文化傳遞的方式出發,米德將整個人類的文化劃分為三種基本類型:前喻文化、並喻文化和後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輩主要向長輩學習;並喻文化,是指晚輩和長輩的學習都發生在同輩人之間;而後喻文化則是指長輩反過來向晚輩學習。 前喻文化,即所謂「老年文化」,是數千年以前原始社會的基本特徵,事實上也是一切傳統社會的基本特徵。原始社會的生產工具十分簡陋,勞動主要靠人力進行,加之自然環境的險惡,使人們缺乏社會變革的必要的物質手段,因而整個社會的發展十分緩慢。人們從未奢望、也根本不可能設想自己的生活能和父輩、祖輩的生活有什麼不同,在他們眼裡生活的意義是既定的,前輩的過去就是他們的未來。從這裡出發,米德闡釋了前喻文化的基本特點,即儘管有可能發生這樣或那樣的微弱變化,但人們的生活道路是無以改變的。年輕一代的全部社會化都是在老一代的嚴格控制下進行的,並且完全沿襲著長輩的生活道路,他們當然也就「只能是長輩的肉體和精神的延續,只能是他們賴以生息的土地和傳統的產兒」。這樣的文化中就構成了前喻文化能夠得以保持的兩個基本條件:缺乏疑問和缺乏自我意識。這種文化的傳遞方式,當然也就排除了年輕一代對老一代的生活予以反叛的可能,排除了代溝產生的可能。誠如房龍在《寬容》中所說:「在無知的山谷裡,古老的東西總是受到尊敬。誰否認祖先的智慧,誰就會受到正人君子的冷落」。 [2]
我們再看並喻文化、它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過渡性質的文化,它肇始於前喻文化的崩潰之際。由於先前文化的中斷使年輕一代喪失了現成的行為楷模。既然前輩無法再向他們提供符合時代要求的全新的生活模式,他們只能根據自己切身的經歷創造之,只能以在新的環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為自己仿效的楷模,這就產生了文化傳遞的並喻方式。在並喻文化的形成過程中,釀就了最初的代際衝突。對於年輕代來說,在新的環境中,他們所經歷的一切不完全同於、甚至完全不同於他們的父輩、祖輩和其他年長者:而對於老一代來說,他們撫育後代的方式已經無法適應孩子們在新世界中的成長需要。米德借移民家庭中的情況,充分證實了這種由於老一代不再能夠繼續引導青年前行而產生的代表新與舊兩種生活方式的兩代人之間矛盾與衝突的必然性。移民家庭中的父母若想使子女能夠儘快適應遷居國的文化,最為基本的途徑就是接受遷居國的教育。由於孩子們能夠較快地掌握遷居國的語言,往往可以反過來向父母介紹當地文化,迫使父母去接受子女們所作的有關什麼是標準行為的解釋。但是,和年輕一代對新的行為方式的接受有一點不同,年老的一代首先必須面臨先前的行為方式的喪失。這種喪失是痛苦的,因為這意味著對先前生活的否定,簡言之,意味著對自身的否定。這就使老一代不能不和年輕一代產生齟齬牴觸。通過對前喻文化和並喻文化的描述,米德轉入了對後喻文化的剖析。
後喻文化是全書的華彩之章。它也是人們所稱的「青年文化」。這是一種和前喻文化相反的文化傳遞過程,即由年輕一代將知識文化傳遞給他們生活在世的前輩的過程。如果說在前喻文化(即傳統社會)中,社會化的對象是社會中尚未成年的個人,那麼,借用社會學的術語,後喻文化則是一種不折不扣的「反向社會化」。「在這一文化中,代表著未來的是晚輩,而不再是他們的父輩和祖輩。」米德的後喻文化理論完全奠基於二次大戰以來迅猛的社會變遷之上。如果說二次大戰以後世界確實跨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所謂「資訊時代」),那麼米德是最早敏悟新的時代已經到來的少數幾個天才人物之一。二次大戰以後,科技革命的蓬勃發展使整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的電子技術、生物技術、雷射和光導纖維為主的光通訊技術、海洋工程、空間開發,以及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利用,都使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幾十年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無以逆轉的變化。未來再也不是今天的簡單延續,而是今天的發展之果。在這全新的歷史時代面前,年長者的經驗不可避免地喪失了傳喻的價值。人類已經將自己所熟知的世界拋在身後,開始生活在一個完全陌生的新時代中。這新生活的挑戰卻激發了年輕一代前所未有的活力。古往今來,沒有任何一代能像今天的年輕一代經歷這林林總總的變化,同樣也沒有任何一代能像他們這樣「了解、經歷和吸收在他們眼前發生的如此迅猛的社會變革」。 [2]
作者簡介【瑪格麗特·米德】(1901—1984) 美國女文化人類學家。心理分析人類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年學習心理學.後轉為人類學。曾師從博厄斯。1929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博士學位。曾任美國人類學會會長、應用人類學協會會長.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哥倫比亞大學現代文化研究會主任等。長期從事以野蠻社會為對象的野外調查,主要研究區域為南太平洋地區.米德把心理學觀點引入人類學.側重研究了幼兒期育兒方式、青春期,社會文化與個性、性別與氣質等同題。她在研究中習慣於把心理因素與文化因素相聯繫.對「文化與人格理論"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曾積極參與「國民性研究一計劃。主要著作《薩摩亞人的青春期》(1928),《在紐幾內亞成長》(1930),《三個野蠻社會的性與氣質》(1935),《男性與女性》(1949)等。 [3]
十二、 [美] 露絲·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
作者: [美] 露絲·本尼迪克特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原作名: Patterns of Culture
譯者: 王煒
出版年: 2009-1
頁數: 191
定價: 29.00元
裝幀: 平裝
叢書: 社科文獻精品譯庫
ISBN: 9787509705902
《文化模式》是《菊與刀》的作者、美國著名人類學家露絲·本尼迪克特的代表作,寫於1934年。該書也可以說是20世紀西方有關文化問題討論中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已被譯成14種文字,有著廣泛影響。果勒認為,可以「以此書出版的年代,作為國民性的科學研究誕生之年」。瑪格麗特·米德在1958年的新序中提出,此書是「20世紀第二季最偉大的著作之一」。「文化模式」這一概念,有各種不同的用途和意思。不同的文化人類學家對文化模式的理解也不同。本尼迪克特認為,文化模式是相對於個體行為來說的。她認為,人類行為的方式有多種多樣的可能,這種可能是無窮的。但是一個部族、一種文化在這樣的無窮的可能性裡,只能選擇其中的一些,而這種選擇有自身的社會價值趨向。選擇的行為方式,包括對待人之生死、青春期、婚姻的方式,以至在經濟、政治、社會交往等領域的各種規矩、習俗,並通過形式化的方式,演成風俗、禮儀,從而結臺成一個部落或部族的文化模式。
目錄 · · · · · ·◆ 序言
◆ 緒言
◆ 第一章 風俗學
◆ 第二章 文化的差異
◆ 第三章 文化的整合
◆ 第四章 新墨西哥州的普韋布洛人
◆ 第五章 多布人
◆ 第六章 美洲西北海岸印第安人
◆ 第七章 社會的本質
◆ 第八章 個人與文化模式
十三、石奕龍《文化人類學導論》
作者:石奕龍 編著
出版社: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10月
內容簡介 · · · · · ·文化人類學是一門研究文化的學科,主要是解釋 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文化現象,由石奕龍 編*的《文化人類學導論(第2版)/通識書系》一 書是一本概要性介紹該學科的入門教材,全面介紹了 文化人類學的相關知識,包括何為文化、社會、民族 、族群;環境與人類的生存方式;經濟制度;婚姻與 家庭;親屬組織等。全書內容全面、簡潔,對於想了 解文化人類學的大學生讀者而言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 書。
作者簡介 · · · · · ·石奕龍 ,江蘇無錫人,1984 年12 月畢業於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中國民族史專業,歷史學碩士。現為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文化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人類學教研室副主任( 1985-1987 )、主任( 1987-1994 ),主要從事文化人類學、歷史人類學、民俗學、應用人類學和百越民族史的教學與科研。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文化人類學與民俗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民族學會、中國漢民族研究會理事、中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都市人類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人類學學會、中國民俗學會、中國社會學會民族社會學專業委員會、臺灣少數民族研究會、中國百越民族研究會等的理事,·福建民俗學會常務副會長,·山東大學《民俗研究》雜誌特約編委,·《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人類學學科副主編等。
​
目錄 · · · · · ·第一章 何為文化人類學
第一節 文化人類學的概念
第二節 文化人類學研究的領域
第三節 文化人類學研究的基本觀念
第二章 何為文化、社會、民族、族群
第一節 何為文化
第二節 何為社會
第三節 何為民族
第四節 何為族群
第三章 環境與人類的取食方式
第一節 環境的制約
第二節 取食方式
第四章 經濟制度
第一節 互惠性交換
第二節 物物交換或交易
第三節 再分配
第四節 市場與市場經濟
第五章 婚姻與家庭
第一節 婚姻
第二節 家庭
第六章 親屬組織
第一節 繼嗣與親屬
第二節 姻親與親戚
第七章 非自願與自願社團
第一節 非自願社團
第二節 自願社團
第三節 社會分層與階級
第八章 政治制度與社會控制
第一節 政治制度
第二節 社會控制
第九章 世界觀、儀式與宗教
第一節 世界觀與信仰體系
第二節 宗教
第三節 儀式與神話
第四節 作為象徵體系的宗教
第十章 文化與人格
第一節 濡化與社會化的概念
第二節 兒童教養理論與群體人格
第三節 20世紀40年代的兒童教養理論與群體人格理論
第四節 20世紀60年代後的心理人類學研究
第十一章 文化的變化
第一節 文化變遷
第二節 現代化與全球化
第十二章 人類學的應用
第一節 體質人類學的應用
第二節 文化人類學的應用
第三節 應用人類學家的工作
第四節 人類學應用研究的一些主要方面
主要參考書目
十四、周大鳴《文化人類學概論》
作者: 周大鳴
出版社: 中山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09-2
頁數: 459
定價: 48.00元
ISBN: 9787306031396
《文化人類學概論》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是為大學本科和碩士研究生水平的文化人類學導論課程設計的。其目的一是向學生概述文化人類學的基本原理和過程,使學習者能夠對文化人類學有全面的理解,並領會文化相對論、跨文化比較、整體觀、參與觀察等理論核心和田野調查方法;二是在學習者心中播下文化意識的種子,並促使他們積極地面向田野和實際,以消解文化中心主義、種族中心主義等給人類發展所帶來的種種弊端。另外,《文化人類學概論》的編寫者都是長期從事文化人類學教學和研究的中國學者,因而《文化人類學概論》也是對中國人類學發展的一個成熟性的梳理和檢驗。
《文化人類學概論》共二十章,分為四編。第一編首先從文化研究的基礎說起,使學習者從文化人類學的定義、研究目標、理論發展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對該學科有整體的了解;第二編圍繞文化的多樣性,從文化及其結構如族群、生計方式、社會組織、宗教等方面進行了分析,使學習者在理解文化多樣性的同時,能夠充分領會文化與人類的密切相關性;第三編就文化人類學的應用性及其所產生的分支學科如語言人類學、政治人類學、都市人類學、經濟人類學、醫學人類學、發展人類學、旅遊人類學進行了敘述,從而為學習者架構了文化人類學與當代社會發展的橋梁;第四編從文化變遷的角度,討論了全球化背景之下的文化人類學,並對中國文化人類學的發展進程進行了梳理,使學習者對該學科的歷史和現狀有一定的認識。
《文化人類學概論》的個案大多來自於編寫者的田野調查,因而可讀性和可信度都較強。每一章的閱讀文獻基本上涵蓋了相關經典著作和新的研究成果,為愛鑽研的學習者提供了進一步的研究思路和信息。
作者簡介 · · · · · ·周大鳴(1958-),湖南湘潭人,人類學博士,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移民與族群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美國太平洋路德大學訪問學者,美國哈佛大學的訪問學者,並多次到香港、澳門、臺灣及加拿大、日本、荷蘭、義大利等地進行講學及學術交流活動。
目錄 · · · · · ·第一編 文化研究的基礎
第一章 什麼是人類學
第一節 人類學的目標
第二節 人類學的理念
一、文化相對論
二、文化整體觀
三、文化比較觀
第三節 人類學的分支學科
一、體質人類學
二、文化人類學
關鍵詞/複習思考題/閱讀文獻
第二章 人類學理論研究的新進展
第一節 實踐、權力與人類學的後結構主義
一、社會實踐理論
二、權力理論
三、社會性別理論
第二節 歷史、闡釋與人類學的後現代主義轉向
一、多元的歷史
二、文化的闡釋與地方性知識
第三節 文化批評與民族志的詩學和政治學
一、實驗民族志與作為文化批評的人類學
二、寫文化:民族志的詩學與政治學
第四節 全球化語境下的人類學理論
一、全球化與地方性的再生產
二、人類學的全球化理論景觀
關鍵詞/複習思考題/閱讀文獻
第三章 文化人類學方法
第一節 文化人類學的研究策略
一、主位與客位
二、整體與專題
三、微觀與宏觀
四、定性與定量
第二節 田野調查
一、田野調查及其歷史
二、人類學者如何進行田野調查
第三節 調查研究
第四節 參與式社會評估
一、參與式社會評估的概念
二、參與式社會評估的目標
三、參與式社會評估的程序
四、參與式社會評估的方法——參與式農村評估
第五節 研究倫理
關鍵詞/複習思考題/閱讀文獻
第二編 文化的多樣性
第四章 什麼是文化
第一節 文化的概念
第二節 文化的結構與要素
一、物質設備
二、經濟體系
三、親屬關係、婚姻與家庭
四、社會分層
五、法律與政治制度
六、宗教、巫術與世界觀
第三節 文化的特徵
一、文化的共享性與習得性
二、文化的實踐性與功能性
三、文化的符號性
四、文化的整合性
五、文化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六、文化的適應性與變遷性
第四節 文化變遷
一、文化變遷的概念
二、文化變遷的機制
關鍵詞/複習思考題/閱讀文獻
第五章 族群、民族與種族
第一節 族群
一、族群概念的系譜
二、族群的定義
三、族群性
四、族群認同
五、族群認同理論
六、族群認同與文化相對論
第二節 民族
一、民族概念的系譜
二、民族的定義與發展
三、民族與族群的關係及其運用
四、中國的民族識別與民族政策
第三節 種族
一、種族的概念
二、種族主義
三、種族(族群)衝突及其根源
四、種族與民族
關鍵詞/複習思考題/閱讀文獻
第六章 生計方式
第一節 生計和生計方式
一、生計
二、生計方式
第二節 狩獵採集
第三節 畜牧和遊牧
第四節 粗耕和農耕
一、粗耕
二、農耕
三、耕作的連續體
第五節 分配與交換
第六節 生計轉型與文化變遷
關鍵詞/複習思考題/閱讀文獻
第七章 家庭、親屬關係與繼嗣
第一節 家庭:社會結構中的基本三角
一、家庭的功能
二、家庭的種類
三、傳統社會的中國家庭
第二節 親屬關係
一、親屬關係的概念
二、親屬分類的原則
三、親屬稱謂制度
四、親屬稱謂制度的應用
第三節 繼嗣
一、繼嗣規則
二、單系繼嗣
三、復系繼嗣
關鍵詞/複習思考題/閱讀文獻
第八章 婚姻
第一節 婚姻概述
一、婚姻的定義
二、婚姻的功能
第二節 婚姻的分類和發展形式
一、婚姻的分類
二、婚姻的發展形式
第三節 婚姻締結的形式
一、掠奪婚
二、媒妁婚
三、買賣婚
四、勞務婚
五、交換婚
第九章 性別
第十章 宗教
第十一章 藝術
第三編 文化研究的應用
第十二章 語言人類學
第十三章 政治人類學
第十四章 都市人類學
第十五章 經濟人類學:探索人類整體的經濟現象
第十六章 醫學人類學
第十七章 發展人類學
第十八章 旅遊人類學
第四編 變化與變遷
第十九章 變遷中的世界
第二十章 中國文化人類學發發展史
十五、周星 / 王銘銘 《社會文化人類學講演集》
作者: 周星 / 王銘銘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1997-1
頁數: 978
定價: 38.00元
ISBN: 9787201025551
全書共分上、下兩冊,內容包括:從馬林諾斯基老師學習文化論的體會、我的人類學:個人的經歷、我的人類學觀:說文化、我的人類學研究的經歷和體會等。
十六、孫秋雲《文化人類學教程》
作者:孫秋雲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12月
內容簡介 · · · · · ·《文化人類學教程(第二版)》以「為什麼要學習文化人類學」這個問題為切入點,系統地介紹了文化人類學的定義、關鍵概念、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以及重要的理論,並結合我國具體的文化事象和社會現實,闡明了如何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使用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釋。本書結構明晰,深入淺出,同時每一章*後都提供了思考題和主要參考及推薦閱讀文獻,能夠促進學生進一步地思考。本書適合作為高等院校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歷史學等相關專業的教材,也適合想了解文化人類學基礎知識的普通讀者閱讀。
作者簡介 · · · · · ·孫秋雲,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中國民族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學會理事、湖北省社會學會副理事長、教育部高等學校民族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013~2017)、湖北省第十一屆政協委員。研究方向為文化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等。
目錄 · · · · · ·導言:為什麼要學習文化人類學
第一章 人類學與文化人類學
第一節 人類學的研究對象和分支學科
第二節 文化人類學的學科觀
第三節 文化人類學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化與文化變遷
第一節 什麼是文化
第二節 文化的內涵和特性
第三節 文化的結構與功能
第四節 文化的變遷
第三章 種族、民族與族群
第一節 種族
第二節 民族與我國的民族概況
第三節 族群與族群理論
第四章 符號、語言與文化
第一節 符號
第二節 語言與言語
第三節 語言與民族
第四節 語言、思維與文化
第五節 人類的非言語交流
第五章 人格與文化
第一節 人格理論與人格研究
第二節 基本人格類型、國民性與社會人格
第三節 文化濡化
第四節 社會文化因素對異常心理、異常行為的影響
第六章 生態、生計與文化
第一節 生態、能量與人類學家對生態的認知
第二節 文化分區與生計方式
第三節 居所與聚落
第四節 經濟文化類型理論
第七章 交換與再分配製度
第一節 經濟人類學的內涵及理論
第二節 互惠交易
第三節 再分配製度
第四節 市場交換
第八章 婚姻制度及其變遷
第一節 婚姻的內涵和功能
第二節 通婚的範圍
第三節 婚姻類型
第四節 婚姻的形式與程序
第五節 婚後居住模式
第六節 離婚、再婚與婚姻的權利
第九章 家庭、親屬制度與繼嗣
第一節 家庭
第二節 親屬的含義及其區分的原則
第三節 親屬類型和親等
第四節 親屬稱謂
第五節 繼嗣制度和繼嗣群
第六節 中國的宗族
第十章 政治制度與社會控制
第一節 政治與政治組織
第二節 社會控制
第三節 保持社會秩序的途徑
第十一章 宗教信仰與儀式
第一節 宗教信仰的歷程
第二節 宗教師
第三節 宗教儀式與生命周期
第四節 宗教的變遷
第十二章 文化人類學的應用
第一節 什麼是應用人類學
第二節 應用人類學家所充當的角色
第三節 文化人類學與中國當代重大現實問題研究
後記
十七、科塔克《文化人類學:領會文化多樣性)》
作者: 科塔克(Conrad Phillip Kottak)
出版社: 巨流
副標題: 領會文化多樣性
原作名: Cultural Anthropology: Appreciating Cultural Diversity (15 Ed.)
譯者: 徐雨村
出版年: 2014-3
頁數: 584
定價: NT$700
裝幀: 平裝
ISBN: 9789863410836
科塔克先生所著《文化人類學》一書在1974年發行首版,至2013年已刊行第15版,前後累積長達40餘年教學研究的心血,堪稱執北美文化人類學導論書籍之牛耳。
本書分為〈人類學導論〉、〈領會文化多樣性〉與〈變遷中的世界〉三大部分,並搭配「認識我們自己」、「領會文化多樣性」、「領會人類學」與「聚焦全球化」等單元,深入淺出介紹文化人類學的學科屬性、科學精神、理論與應用、研究主題、當代社會議題等等,並提供進一步探索的基礎。學生及各界人士將可藉由本書,領會文化人類學的要義,進而觸類旁通,理解運用本土及世界的民族誌與人類學理論,培養探究自身文化及異文化的能力與胸襟。
​
​
作者簡介 · · · · · ·科塔克(Conrad Phillip Kottak)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博士(1966),現為美國密西根大學人類學系朱利安史都華退休榮譽講座教授。他從1968年起在該系任教,並於1996年至2006年擔任系主任。1992年他榮獲密西根大學文學、科學與藝術學院的傑出教學獎。1999年,美國人類學會頒給科塔克教授「麥費德獎」,表彰他在人類學教學的傑出表現。2005年他獲選為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院士。2008年獲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擔任第51部門人類學的主任。
科塔克教授曾於巴西、馬達加斯加與美國從事田野工作。他的主要研究興趣,在於地方文化如何被整合(以及抗拒整合)進入較大的體系中。這項興趣將他早年對非洲與馬達加斯加的生態與國家形成的研究,連結到最近關於全球化變遷、國家與國際文化,以及大眾傳播媒體的研究。
科塔克的主要著作有《人類學:領會人類多樣性》(2013,第十五版)與《文化人類學:領會文化多樣性》(2013,第十五版,本書);《人類本質的鏡子:文化人類學概論》(2012,第八版);《人類的視窗:人類學概論》(2012,第五版);《黃金時段社會:從人類學分析電視與文化》(2009,最新版)、《對於天堂的侵犯:一個巴西鄉村的社會變遷》(2006,第四版)等十餘部,是當前國際知名的人類學家。
徐雨村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加拿大亞伯達大學人類學系博士(2012)。撰有《臺灣南島民族的社會與文化》(2006,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譯作:《人類學的歷史與理論》(2012,巨流圖書公司與國立教育研究院合作翻譯發行)、《文化人類學經典選讀》(2007,桂冠圖書公司與國立編譯館合作翻譯發行)。
目錄 · · · · · ·
譯序
作者簡介
來自作者的一封信
謝辭
Part I 人類學導論
1 什麼是人類學
2 文化
3 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與理論
Part II 領會文化多樣性
4 應用人類學
5 語言與溝通
6 族群與種族
7 謀求生計
8 政治體系
9 性別
10 家庭、親屬與繼嗣
11 婚姻
12 宗教
13 藝術、媒體與體育
Part III 變遷中的世界
14 世界體系與殖民主義
15 人類學在全球化世界的角色
辭彙表
參考書目
圖片版權
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
十八、[挪威]埃裡克森 《小地方,大論題:社會文化人類學導論》
作者: [挪威]埃裡克森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副標題: 社會文化人類學導論
譯者: 董薇
出版年: 2008-12-1
頁數: 466
定價: 48.00元
裝幀: 平裝
叢書: 人類學視野譯叢
ISBN: 9787100057240
越來越多地走出國門的中國人需要人類學視野,越來越急迫地關懷世界議題的中國社會科學需要人類學視野。有鑑於此,我們把編譯這套叢書既作為一項專業工作,也作為一項社會使命來操持。
這套叢書與商務印書館的「漢譯人類學名著叢書」是姊妹關係,都是想做基礎性的學術工作。那套書主要翻譯人類學大家的原創性代表作,尤其是經典的民族志;這套書定位於介紹社會文化人類學的基本知識,例如人類學的概論、多國的學術發展史、名家生平與學術的評介、人類學的分支學科或交叉學科。』我們相信人類學是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基礎性學科,我們這個譯叢要做的是著眼於中國社會科學的發展來介紹人類學的基礎性知識。若希望人類學在中國發揮基礎性學科的作用,目前中國的人類學同仁還要堅持從基本工作著手。
人類學是現代人文社會科學的基礎學科。這雖然在學術比較發達的國家是一個常識並已經落實在教育與科研的體制上,但是在發展中國家還是一個需要證明的觀念,更不要說相應的制度設計還只是停留在少數學者的呼籲中。指出發達國家的學科設置事實也許是不夠的,我們還可能需要很專業的證明。不過,我們在此只能略做申論。
目錄 · · · · · ·
序言
第二版序言
第一章 導言:比較和背景
第二章 人類學簡史
第三章 田野工作及其說明
第四章 社會的人
第五章 地方性組織
第六章 個人與社會
第七章 繼嗣的親屬制度
第八章 婚姻和聯盟
第九章 性別與年齡
第十章 社會等級制度
第十一章 政治和權力
第十二章 交換
第十三章 生產和科技
第十四章 宗教和儀式
第十五章 思維模式
第十六章 多重傳統的挑戰
第十七章 族群性
第十八章 身份政治學:民族主義和少數民族
第十九章 全球化、本土化和全球本土化
結語:那又怎麼樣?
參考文獻
索引
十九、瞿明安 主編《當代中國文化人類學(上下)》
主編: 瞿明安
出版社: 雲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08-12
頁數: 1043
定價: 116.00元
裝幀: 平裝
叢書: 當代中國人類學民族學文庫
ISBN: 9787222055537
《當代中國文化人類學(上下)》力圖全面、客觀地反映當代中國文化人類學各分支學科和理論方法的主要特點以及發展趨向,向國內外學者充分展示當代中國文化人類學取得的重要成就。具體內容包括當代中國文化人類學某某分支學科在研究對象、理論方法、學術取向等方面表現出來的鮮明特點;對某些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譯著、論文或工具書的介紹和評述;該分支學科形成、發展的背景、過程和現狀,當前面臨的問題以及未來發展的趨勢。《當代中國文化人類學(上下)》中的「當代」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一直到現在,尤其以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主;「中國」包括大陸、臺灣、香港、澳門地區,其中以大陸為主。
​
作者簡介 · · · · · ·瞿明安,男,1960年生,雲南大學民族研究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教授,研究員,博上生導師。著有《中國民族的生活方式》、《超越傳統——生活方式轉型取向》、《隱藏民族靈魂的符號——中國飲食象徵文化論》、《溝通人神——中國祭祀文化象徵》、《跨文化視野中的兩性關係——中國少數民族性文化》等書,單獨或合作主編的專著有《當代中國文化人類學》、《中國象徵文化》、《現代民族學》,與人共同主編的叢書分別有《中國象徵文化叢書》、《21世紀人類學文庫》、《雲南大學民族學文庫》。
目錄 · · · · · ·引言
第一章 當代中國文化人類學的發展歷程
第一節 政學一體:當代中國文化人類學的早期發展
一、蘇聯體制下的學科改制
二、蘇維埃理論趨向及創新
三、大規模民族調查
第二節 學以致用:當代中國文化人類學的新發展
一、文化人類學學科重建
二、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本土化
三、文化人類學的學術轉型
第三節 多元並進:中國文化人類學新世紀繁榮
一、文化人類學學科新貌
二、文化人類學的多元發展
三、文化人類學的應用研究
第四節 異境奇葩:臺港澳地區文化人類學在當代的發展
一、臺灣文化人類學發展
二、香港與澳門文化人類學發展
第二章 當代中國文化人類學的機構設置 ……
第三章 當代中國文化人類學的學術交流
第四章 當代中國文化人類學的科研項目
第五章 當代中國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成果
第六章 當代中國的語言人類學
第七章 當代中國的哲學人類學
第八章 當代中國的宗教人類學
第九章 當代中國的政治人類學
第十章 當代中國的心理人類學
第十一章 當代中國的歷史人類學
第十二章 當代中國的飲食人類學
第十三章 當代中國的審美人類學
第十四章 當代中國的藝術人類學
第十五章 當代中國的文學人類學
第十六章 當代中國的身體人類學
第十七章 當代中國的性人類學
第十八章 當代中國的象徵人類學
第十九章 當代中國的認知人類學
第二十章 當代中國的漢學人類學
第二十一章 當代中國的經濟人類學
第二十二章 當代中國的發展人類學
第二十三章 當代中國的生態人類學
第二十四章 當代中國的旅遊人類學
· · ·
二十、 許烺光 《文化人類學新論》
作者: 許烺光
出版社: 南天書局
原作名: The Study of Literate Civilizations
譯者: 張瑞德
出版年: 2000-12
頁數: 219
定價: NT$320
裝幀: 平裝
叢書: 許烺光著作集
ISBN: 9789576385605
『許烺光著作集』共10冊,本書為著作集中第6冊,中文書名和原來的英文書名The Study of Literate Civilizations並不相同。作者之所以要改用這個書名,乃是希望透過這本書,為人類學的入門者提供一些新的方向。長久以來,人類學家的研究對象,大多侷限於世界各地的「原始」部落;大多數的人類學著作,也多未討論到歐洲或美國的社會和文化。本書作者試圖矯正此種缺失,乃以其多年的著述和田野經驗為基礎,寫成這本通論性的著作,內容深入淺出,適合各種程度的人士閱讀。
作者簡介 · · · · · ·許烺光(Francis L. K. Hsu)心理人類學開創者之一,第62屆(1977-1978)美國人類學會主席、第12屆(1978)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University)榮譽教授。出版近20本專著,發表學術論文超過130篇。
主要著作有《中國人與美國人》、《宗族、種姓與社團》、《家元:日本的真髓》、《徹底個人主義的省思》、《祖蔭下:中國鄉村的親屬、人格與社會流動》、《驅逐搗蛋者──魔法.科學與文化》、《文化人類學新論》、《美國夢的挑戰》、《邊緣人》等,並且主編了《心理人類學:對文化與人格的探索》PsychologicalAnthropology: Approaches to Culture and Personality、《文化與人格的面向》Aspects of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a Symposium、《親屬與文化》Kinship and Culture、《中國的新社會結構》China'sNew Social Fabric、《文化與自我》Culture and Self、《移山:中國文化變遷》Moving a Mountain等書。
目錄 · · · · · ·
作者新序
原序
譯序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微視整體性的觀察
第三章專題研究
第四章社區研究
第五章國民性的研究
第六章一些問題
第七章引導性的原則
第八章基本假定-解決的途徑之一
第九章親屬關系-解決的途徑之二
第十章最後的觀察
徵引書目
村落研究與社區研究的分區書目
建議閱讀書目
附錄
評許著「文化人類學新論」
答納爾遜評許著「文化人類學新論」
東西文化的差異及其重要性
作者簡歷及著作目錄
二十一、潘蛟 主編 《中國社會文化人類學/民族學百年文選》
作者: 潘蛟 主編
出版社: 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出版年: 2009-1
頁數: 592
定價: 150.00元
裝幀: 平裝
叢書: 百年中國人類學民族學文庫
ISBN: 9787802470248
《中國社會文化人類學/民族學百年文選(上中下)》按照時間順序選收了73篇論文,內容涉及理論與方法、民族、國家、邊政、婚姻、家庭、儀式、信仰、性別、階層、健康等等內容。為了真實反映中國社會文化人類學在不同時期表現出來的不同性狀和對於一些問題的不同理解,確實為研究中國社會文化人類學史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資料,書中不乏觀點相悖者。《中國社會文化人類學/民族學百年文選(上中下)》的主旨在於反映脈絡,提供資料。
目錄 · · · · · ·
上卷 範式的舶來和雜糅(1900-1950)
理論與方法
功能派社會人類學的由來與現狀
民族學實地調查方法
莫斯教授的社會學學說與方法論
民族學發展之前途與比較法應用之限制
民族學理論與方法的遞演
民族、宗族與國家
中國歷史上民族之研究
民族與國家
中華民族是一個
民族與種族
論統一與同化
中國之民族問題
邊疆與政治
邊政學發凡
人類學在我國邊政上的應用
十年來中國邊疆民族研究之回顧與前瞻
婚姻與親屬制度
中國親屬稱謂制的演變及其與家族組織的相關性
由中國親屬名詞上所見之中國古代婚姻制
信仰與象徵
灶神考
苗族洪水傳說與伏羲女媧的傳說
盤瓠傳說與瑤畲的圖騰制度
海南黎人文身之研究
中卷 範式的整齊和張力(1950-1990)
民族、部族與國家
社會形態
婚姻、家庭
儀式、信仰
……
中卷 範式的整齊和張力(1950-1990)
民族、部族與國家
論中國民族的形成
白秦漢起中國成為統一國家的原因
論民族的定義及民族的實質
關於"民族"一詞的使用和譯名的問題
關於"民族"一詞的譯名統一問題
關於民族和民族共同體的幾個問題--兼與牙
含章同志和方德昭同志商榷
關於我國民族的識別問題
史達林民族理論模式駁議--民族談話錄之
必須把握民族問題的階級實質《實踐》
民族問題的實質是階級問題
漢文"民族"一詞的出現及其初期使用情況
社會形態
對我國藏族、維吾爾族和傣族部分地區解放前農
奴制度的初步研究
海南島黎族"合畝"制的調查研究
涼山彝族奴隸制研究中的幾個理論問題
……
下卷 範式的流變和多元(1990-)
學科和反思
下卷範式的流變和多元(1990一)
學科和反思
中國人類學發展的困境與前景
中國民族學研究的縱橫觀
社會人類學的中國研究--認識論範式的概觀與評價
中國人類學發展史中的幾個問題
中國社會學中的人類學傳統
……
民族、族群與國家
婚姻、家庭與社會
性別、階層與社會
疾病、健康與社會
社會與象徵
文化與表達
……
二十二、祖父江孝男 《文化人類學事典》
作者: 祖父江孝男
出版社: 陝西人民出版社
譯者: 喬繼堂
出版年: 1992
頁數: 411
叢書: 世界文化藝術譯叢
ISBN: 9787224017946
本書介紹了文化人類學的緣起和當前不盡相同的理論分支,對處於人類文明不同階段的各種文化形態作了解釋和闡述。
二十三、汪寧生 《文化人類學調查:正確認識社會的方法》
作者: 汪寧生
出版社: 學苑出版社
副標題: 正確認識社會的方法
出版年: 2015-1-1
頁數: 270
定價: 28.00元
裝幀: 平裝
ISBN: 9787507746174
田野調查為人類學、民族學等學科獲取資料的基本方法。作者汪寧生為國內知名名民族考古學家、人類學家。他參照國外人類學調查經典著作,並結合自己十數年國內田野調查的經驗撰成此書。《文化人類學調查:正確認識社會的方法》近20萬字,概要介紹了人類學調查的歷史、方法論等,並具體介紹了環境、生計、經濟、社會結構、政治、宗教、藝術等方面的調查方法,極具實用性。
目錄 · · · · · ·
序言
第一章導論
一文化人類學田野工作的歷史
二如何學習調查方法
(一)有關田野工作方法論的專著及論文
(二)文化人類學家自傳或傳記
(三)著名的民族志或調查報告
三調查工作者工作的艱苦和職業道德
第二章方法論(上)
一調查課題的選擇
二調查方案和調查提綱的擬定
三調查前的準備工作
(一)了解地理和歷史
(二)掌握前人調查研究成果
(三)調查隊伍的組成
(四)裝備、物品的購置
四調查的開始
(一)選點和安排生活
(二)說明來意
(三)熟悉環境
(四)查閱地方文獻
(五)人口調查
五如何接近人民及選擇報告人
六關於學習語言
七關於參與觀察
八關於訪談
九關於抽樣
十材料的記錄和核實
(一)影視記錄
(二)音響記錄
(三)文字記錄
(四)關於核實材料
十一實物標本的搜集
十二調查成果的整理公布和存檔
第三章方法論(下)
一主位與客位
二民族自我中心主義和文化相對主義
三文化諸方面的有機聯繫
四關於文化變遷
(一)發明和革新
(二)借用
(三)文化喪失
(四)涵化
(五)文化恢復
……
第四章環境
第五章生計
第六章傳統技藝
第七章經濟
第八章社會結構
第九章政治
第十章宗教
第十一章科學知識
第十二章藝術
第十三章生命周期
參考書目
附錄文化人類學常見詞彙英漢對照表
增訂本後記
二十四、章立明 《文化人類學視野中的身體與性研究》
作者: 章立明
出版社: 中國書籍出版社
出版年: 2013-6
頁數: 241
定價: 46.00元
裝幀: 平裝
ISBN: 9787506833691
章立明所著的《文化人類學視野中的身體與性研究》以「認識身體了解性」作為引子,從梳理「身體/靈魂與身體/文化」入手,藉助中西方文化人類學豐富的民族志文本,條分縷析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身體性化和性化身體」、「性成熟者的身體儀式」、「婚姻內外的身體實踐」、「性釋放方式」和「沉重的身體愉悅的性」等與身體和性密切相關的幾個重點領域,最後,文章還回顧當前華語世界身體和性研究的現狀和特點,分析了國內身體和性研究轉向人類學研究的可能性,並展望了華語世界身體和性人類學的未來發展趨勢。
由於國內身體人類學和性人類學研究尚處於萌芽狀態,零星研究成果散見於學術刊物,並無成熟專著和教材,因此,《文化人類學視野中的身體與性研究》旨在拋磚引玉,以求問道於方家,共同促進這一新興研究領域能夠在國內散葉開花乃至碩果纍纍。
作者簡介 · · · · · ·
章立明 (1968-),女,雲南省昆明人,法學博士(2002),社會學教授(2003),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訪問學者(2009),印度國際大學訪問教授(2012),現供職於雲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系,主要從事社會文化人類學、宗教社會學和質性研究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自1995年以來,已在《民族研究》《民族文學研究》《世界民族》《學術界》《青年思想家》《婦女研究論叢》《思想戰線》等國家級期刊、核心級期刊和英文期刊AJws等各類報刊上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80餘篇;在人民出版社、民族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智慧財產權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雲南人民出版社和雲南大學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出版專著4部,參著13部;研究成果獲國家民委三等獎一次(2010),雲南省社科一等獎一次(2010),雲南省文學藝術理論二等獎一次(2002),入選雲南省「百名百家」文庫一次(2011)。
目錄 · · · · · ·
導言 認識身體了解性
第一章 肉體/靈魂與身體/文化
第一節 西方哲學中的靈/肉分離與靈/肉合一
第二節 文化人類學中的身體研究
第三節 社會科學領域中的性研究
第四節 身體與性的綜合研究
第二章 性化身體與身體性化
第一節 性文物與性舞蹈中的身體崇拜
第二節 性民俗中的身體運用、
第三節 表現性感的身體裝飾
第四節 身體非性部位的性感化
第三章 性成熟者的身體儀式
第一節 禁忌中的羅塞塔石碑之謎
第二節 切割男性的身體儀式
第三節 青春期女性的身體儀式
第四節 生育過程中的性別身體儀式
第四章 婚姻內外的身體實踐
第一節 婚姻是制度化的性
第二節 邁向婚姻的青少年的性社會化
第三節 確保外婚制的亂倫禁忌
第四節 限制婚內的性
第五章 多樣化的性釋放方式
第一節 性釋放方式的社會評價
第二節 幾種反常的性釋放方式
第三節 走向多樣化的性釋放方式
第六章 沉重的肉身愉悅的性
第一節 舉足輕重的性愉悅器官
第二節 作為愉悅而存在的性
第三節 公私領域共同關注的性健康
第七章 華語世界中身體與性的人類學研究
第一節 華語世界中的身體研究
第二節 華語世界身體與性研究轉向文化人類學研究的可能性
第三節 身體與性人類學的研究領域
文獻附錄
後記
二十五、[美] 克利福德·格爾茨 《文化的解釋》
作者: [美] 克利福德·格爾茨
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
原作名: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譯者: 韓莉
出版年: 2014-8
頁數: 572
定價: 58.00
裝幀: 平裝
叢書: 人文與社會譯叢
ISBN: 9787544742269
《文化的解釋》是格爾茨文化人類學研究論文的精選集。該書全面梳理了文化人類學研究領域裡的誤區,對文化的概念、文化與宗教以及文化與意識形態等的關係進行了詳實的研究。所有的論文基本上都是通過從一個又一個案例中提出的一個個獨特觀點,來闡明什麼是文化,文化在社會生活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以及文化研究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恰當方法等問題。
格爾茨在這部「不是理論探求而是經驗研究」,因而也比較且易於普通讀者理解的著作中,以頗具氣勢、激情、學識和智性的筆觸,對將文化作為「文本」閱讀的觀念進行了通俗化,由此使人類學與文學理論、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更為密切。
作者簡介 · · · · · ·克利福德·格爾茨是美國文化人類學家、修辭家、符號人類學家和釋義人類學倡導者,普林斯頓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他被譽為20世紀一位「具有原創力和刺激力的文化人類學家,也是致力於復興文化象徵體系研究的知識運動前沿人物」。
目錄 · · · · · ·前言
第一編
第一章 深描說:邁向文化的解釋理論
第二編
第二章 文化概念對人的概念的影響
第三章 文化的成長與心智的進化
第三編
第四章 作為文化體系的宗教
第五章 精神氣質,世界觀及對宗教象徵的分析
第六章 儀式的變化與社會的變遷:一個爪哇的實例
第七章 現代峇里人中的「內部轉換」
第四編
第八章 作為文化體系的意識形態
第九章 革命之後:新興國家中民族主義的命運
第十章 整合式革命:新興國家中的原生情感與公民政治
第十一章 意義的政治
第十二章 政治的過去,政治的現在:關於運用人類學研究新興國家的札記
第五編
第十三章 智慧的野蠻人:評克勞德•萊維—史特勞斯的著作
第十四章 峇里的人、時間和行為
第十五章 深層遊戲:關於峇里島鬥雞的記述
索引
二十六、 《作為文化批評的人類學:一個人文學科的實驗時代》
作者: [美] 喬治·E. 馬爾庫斯 / 米開爾·M. J. 費徹爾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副標題: 一個人文學科的實驗時代
譯者: 王銘銘 / 藍達居
出版年: 1998-3
頁數: 266
定價: 14.80元
裝幀: 平裝
叢書: 學術前沿
ISBN: 9787108011107
自1986年出版以來。《作為文化批評的人類學--一個人文學科的實驗時代》已成為歐美文化人類學乃至其它社會人文科學研究和理論反思的主要參考文獻之一。著名結構主義人類學家施賴德(Schneider)說:「這是一本出色而非常重要的書……它不僅是一本關於人類學的書。還是一本全面體現了當代學術氣氛的作品……」
本書牽涉到社會人文科學的普同論--相對論之爭,對於中國社會人文科學的範式和本土理論思考有重要參考價值。本書也關注到社會科學的文本形態問題,對國內研究者很有幫助。此外,本書「實驗民族志」和「文化批評」的概念也已引起國內學界重視。
作者簡介 · · · · · ·本書作者是美國Rice大學兩位著名人類學教授馬爾庫斯和費徹爾。他們是人類學的後現代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國際人類學界享有很高聲譽。馬爾庫斯和費徹爾的專長是民族志方法論與文化批評,他們曾在多篇論文和《寫文化》(1986)等著作中提出人類學與人文學科的文本問題,對於人類學學科的反思和重構作出了重要貢獻。
目錄 · · · · · ·第1章 人文學科的表述危機
第2章 民族志與解釋人類學
第3章 傳達異文化的經驗:個人、自我與情感
第4章 敘說世界歷史的政治經濟過程:大體系裡的可知社區
第5章 人類學回歸於文化批評
第6章 當代人類學的兩種文化批評方法
結語/注釋/參考文獻
二十七、(美)克利福德 / (美)馬庫斯 《寫文化》
作者: (美)克利福德 / (美)馬庫斯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副標題: 民族志的詩學與政治學
譯者: 高丙中 / 吳曉黎 / 李霞
出版年: 2006-6
頁數: 374
定價: 40.00元
叢書: 漢譯人類學名著叢書
ISBN: 9787100049221
《寫文化:民族志的詩學與政治學》已成為當代人類學反思的經典理論著作,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在出版後的20年裡,它成為國際人類學界引用得最多的一《寫文化:民族志的詩學與政治學》,並且在人文科學及其他社會科學領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目錄 · · · · · ·中文版序:《寫文化》之後20年的美國人類學 喬治·
E.馬庫斯 著 龔浩群 譯
前言
詹姆斯·克利福德喬治·E.馬庫斯 著 高丙中 譯
導言:部分的真理
詹姆斯·克利福德 著
吳曉黎 譯
尋常之地的田野工作
瑪麗·路易絲·普拉特 著
周歆紅 譯
赫耳墨斯的困境:民族志描述中對顛覆因素的掩飾
溫森特·克拉潘扎諾 著
楊春宇 譯
從他的帳篷的門口:田野工作者與審訊者
雷納託·羅薩爾多 著
高丙中 譯
論民族志寓言
詹姆斯·克利福德 著
康敏 譯
後現代民族志:從關於神秘事物的記錄到神秘的記錄
史蒂芬·A.泰勒 著
李榮榮 譯
英國社會人類學中的文化翻譯概念
塔拉勒·阿薩德 著
謝元媛 譯
現代世界體系中民族志的當代問題
喬治·E.馬庫斯 著
李霞 譯
族群與關於記憶的後現代藝術
麥可·M.J.費希爾 著
吳曉黎 譯
表徵就是社會事實:人類學中的現代性與後現代性
保羅·拉比諾 著
趙旭東 譯
跋:民族志寫作與人類學職業
喬治·E.馬庫斯 著
李霞 譯
參考文獻二十四
撰稿人及譯者簡介
索引
二十八、 [美] 克利福德.格爾茲 《地方知識》
作者: [美] 克利福德.格爾茲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副標題: 闡釋人類學論文集
原作名: Local Knowledge: Further Essays in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
譯者: 楊德睿
出版年: 2014-12
頁數: 281
定價: 45.00元
裝幀: 平裝
叢書: 漢譯人類學名著叢書
ISBN: 9787100108201
《地方知識》於1983年面世,2000年再版,乃格爾茨代表作;全書涉及從藝術、常識、卡裡斯瑪到自我人觀的論題,曲折迂迴,文採飛揚。其中,尤以作者在東南亞和北非的田野調查為基礎討論了地方社群如何理解社會思想,本土人如何想像倫理道德,乃至法律背後的文化意蘊,並以地方知識的立場戳穿了現代英美法治的普遍性神話;啟迪了中國上世紀末的「法治本土資源論」。這種地方知識的立場,亦足以與中國古人的「千燈互照,光光交徹」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包容理念及共生思想相呼應。本書可作為社會學、人類學、法學、哲學等學科師生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 · · · · ·作者:克利福德•格爾茨 (Clifford Geertz:1926 -2006),美國人類學家,闡釋人類學的創始人,生於美國舊金山的中產階層家庭。經Antioch College與哈佛大學,於1956年取得博士學位。之後歷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芝加哥大學、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他對文化概念進行了深入探討和詮釋,其影響超出人類學,而及於社會學、文化史、文化研究等方面。
譯者:本書的譯者是楊德睿教授。楊德睿,1967年生於臺灣臺北,1993年獲臺大政治學碩士,1997年獲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社會人類學碩士,2003年獲英國倫敦政經學院人類學博士,2004年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後研究,現任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先後翻譯有霍布斯班《原始的反叛:十九與二十世紀古典式社會運動之研究》(1999,臺北:麥田)、菲德烈• 拉斐爾《巴柏:歷史主義及其貧困》(2000,臺北:麥田)、列維-史特勞斯《神話與意義》(2000,臺北:麥田)、瑪麗• 鮑曼• 克魯姆《世界是我的田野: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的發現之旅》(2005, 臺北:圓神)、斯各特• 拉什《信息批判》(2009,北京:北京大學)等八本主要譯著。
目錄 · · · · · ·2000年版序言
導言
第一部
第一章 文類的混淆:社會思維的重新揣摩
第二章 在翻譯中發現:論道德想像的社會史
第三章 「從土著的觀點來看」:論人類學理解的性質
第二部
第四章 作為一種文化體系的常識
第五章 作為一種文化體系的藝術
第六章 中樞、帝王與卡裡斯瑪:對權力象徵的反思
第七章 當前我們的思維方式:通往一種關於現代思維的民族志
第三部
第八章 地方知識:比較視角下的事實與法律
索引
譯後記
二十九、【美】傑裡·D.穆爾 《人類學家的文化價值》
作者: 【美】傑裡·D.穆爾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原作名: Visions of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ical Theories and Theorists
譯者: 歐陽敏 等
出版年: 2009-07
頁數: 401
定價: 45.00元
裝幀: 平裝16
叢書: 人類學視野譯叢
ISBN: 9787100062572
《人類學家的文化見解》在組織上不同於其他關於人類學理論的課本。首先,我試圖表現的是這樣一種人類學觀點。它比諸如亞當•庫伯(Adam Kuper)在其關於英國社會人類學家的傑出研究中的描述要更為寬泛。其次,作者試圖從當代人類學的發展趨向中選取更多的例子,甚至比E.哈奇(Elvin Hatch)在《人與文化的理論》中討論的更多。再次,我嘗試著對每一位人類學家對於人類學理論的貢獻進行折中的、非批判的讀解。這僅僅表明我不會像馬文•哈裡斯(MarVin Harris)在《人類學理論的出現》中那樣親自鼓吹某種特定的理論。在《人類學家的文化見解》中討論到的學者既不是假想敵也不是替罪羊。這本書中討論的每一位人類學家都具有知識上的價值,他們之所以被納入其中是因為他們的觀點都很重要,並值得被了解。
本書圍繞著影響現代人類學形成的男女學者展開。其他人類學理論的介紹重視觀點而非人物,但是我相信傳記體的結構更好。觀念不是自己平白生成的,而是在個體的經歷中形成的。當然,某些觀念是普遍地生成的,是公共財產。有機類比法、進化論、社會功能、後現代主義的批評等,凡此種種都曾廣泛流傳。它們並不是哪個偉人的獨立創作。在關於人類學家理論的解讀中,這些普遍的概念被視作普遍的、基礎,特定的學者將他們的理論結構築於其上。其他的因素和困難更直接地塑造了人類學家個體的觀念。
目錄 · · · · · ·
致謝
導言:人類學是什麼?
第一部分 奠基者
第1章 愛德華·泰勒:文化進化論
第2章 劉易斯·亨利·摩爾根:社會的進化
第3章 弗朗茲·博厄斯:語境中的文化
第4章 埃米爾·涂爾幹:一門關於社會的科學
第二部分 文化的本質
第5章 阿爾弗雷德·克羅伯:文化的完形
第6章 露絲·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
第7章 愛德華·薩丕爾:文化、語言與個體
第8章 瑪格麗特·米德:個體與文化
第三部分 社會的性質
第9章 馬塞爾·莫斯:原始分類,總體事實
第10章 布洛尼斯洛·馬林諾夫斯基:文化的功能
第11章 A.R.拉德克利夫—布朗:社會的結構
第12章 愛德華·埃文思—普裡查德:社會人類學,社會歷史
第四部分 進化論、適應論和唯物主義理論
第13章 萊斯利·懷特:進化論浮現
第14章 朱利安·斯圖爾德:文化生態學和多線進化論
第15章 馬爾文·哈裡斯:文化唯物主義
第16章 埃莉諾·伯克·裡科克: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與歷史
第五部分 結構、象徵符號和意義
第17章 克勞德·列維一史特勞斯:結構主義
第18章 維克多·特納:象徵、朝聖和戲劇
第19章 克利福德·格爾茨:解釋人類學
第20章 瑪麗·道格拉斯:象徵符號與結構、汙染與純潔
第六部分 結構、實踐、能動性和權力
第21章 詹姆斯·費爾南德斯:比喻遊戲
第22章 謝裡·奧特納:象徵符號、性別與實踐
第23章 皮埃爾·布迪厄:一種實踐的人類學
第24章 埃裡克·沃爾夫:文化、歷史與權力
後記:當前的爭議
索引
三十、[美]羅伯特·F.墨菲《文化與社會人類學引論》
作者: [美]羅伯特·F.墨菲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譯者: 王卓君 / 呂迺基
出版年: 2009-7
頁數: 318
定價: 37.00元
叢書: 人類學視野譯叢
ISBN: 9787100059541
《文化與社會人類學引論》講述了: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21世紀。如果說人類在20世紀的現代文明成就超越了以往所有時代的成果,那麼人類對自然的破壞也疊加了所有時代的惡果而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長,正在威脅著人類自身的存在,這一切都緣於人類對自身認識的不明,亦即對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及價值認識的欠缺,這就是終極的文化問題或哲學問題。而文化人類學正是研究這類終極問題的基礎學科,它旨在描述社會文化的起源和發展,揭示文化的特徵和類型,比較各種文化間的異同及其與社會的關係,分析文化的傳播及相互滲透等。這種研究途徑,無疑為深入解剖人類本身、向人類自我復歸開拓了新的方向。
目錄 · · · · · ·第三版序言
第一章 導言
第二章 文化與人類境況
本性與教養
文化
文化與語言
論存在之人
人類本性與社會化
心理人類學
第三章 社會系統
系統與功能
地位與角色
性別角色
第四章 婚姻與家庭
亂倫禁忌
婚姻的形式
核心家庭
美國的家庭
家庭紐帶
第五章 親屬網絡
雙系親屬關係
婚後居住
擴展家庭
直系與世系
氏族
其他繼嗣群
婚姻交換
親屬稱謂
第六章 生態學與經濟
文化生態學
經濟類型
經濟人類學
第七章 秩序與權威
威望與權力
社會控制
社會與個體
平等主義社會
等級社會
社會階級
美國的階級
種姓
原始政體
國家
第八章 宗教
泛靈論與精靈
泛生論與力量
神聖的與凡俗的
心理學理論
巫術
薩滿教
儀式
振興運動
宗教與社會變化
事後的思索
第九章 不斷展現的世界
單線進化論
文化史
文化區
新進化論
文化涵化
人類學與現代生活
第十章 田野工作
田野工作的準備
開始田野工作
語言學習
參與性觀察
採訪
在複雜社會中的研究
解釋
結語
術語表
摘言:人類的符號系統,尤其是詞彙,是名符其實的經驗分類。它們將感覺接收到的現象中具有共同特性的部分歸成一類並與其餘的相分離,用這種方法我們能夠感知世界並發現其意義,但在這過程之中我們的心靈受到符號系統的影響,因為它們組織和限定我們對世界,亦即對實在的意義的真正把握。正是在這一意義上,體質人類學家阿西雷·蒙塔古寫道:如果「種族」一詞從我們的詞彙中消除的話,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因為此詞沒有任何生物學的參考意義和價值,僅回憶虛假和使人不快的區分來蒙蔽人類的心靈,它使某種錯誤和巨大的不公正永恆化。引自第31頁
三十一、綾部恆雄 編 《文化人類學的十五鍾理論》
作者: 綾部恆雄 編
出版社: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譯者: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社會文化室
出版年: 1988
頁數: 185
定價: 1.80元
裝幀: 850×1168mm 32開本
叢書: 人學叢書
ISBN: 9787800491153
本書結構清晰,按時間順序將人類學的各種理論分門別類地呈現出來。且每章大致都按"背景--特徵--事例分析--展望"式的結構展開論述,條理性較強。較英國作家羅伯特·萊頓的《他者的眼光--人類學理論入門》一書更有線性邏輯順序,二書都提到了功能主義、結構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及生態主義,前者較全,後者較深,尤其是在提到結構主義時,前者全書中始終未提到後者十分重視的涂爾幹的影響,也未對後者最後重點論述的後現代主義作專章論述。出現這種差別,一方面是版本的原因,前者較早,為1988年版,後者較新,2005年版(但實際上是1997年版的);一方面後者作者本身處在人類學較為發達的歐美文化圈內,因此對人類學的論述已不像前者停留在普及性的理論羅列層面,而是從思想流派更深層次展開論述。總之,二書各有千秋,可以互相參考和比對,從而在比較中達到互相啟發和互相補充說明的效果。
目 錄
第一種 文化進化論
第二種 文化傳播主義
第三種 功能主義人類學
第四種 文化模式論
第五種 荷蘭結構主義
第六種 文化與人格的理論
第七種 新進化主義
第八種 馬克思主義人類學
第九種 結構主義
第十種 生態人類學
第十一種 象徵論
第十二種 認識人類學
第十三種 解釋人類學
第十四種 文化符號學
第十五種 現象學和人類學
【摘 要】
P7文化進化論產生的背景,第一是民族志知識的增多和比較方法的確立;第二是處在人們稱之為「偉大的史前史學到來」的時代,地質學、古生物學和考古學上的發現造成的衝擊。人們認為研究現代土著居民是認識人類遠古生活狀態的一條線索。在這一方法的指導下,文化進化論最終得以成立。
P10文化進化論在先驗地假設進化發展諸階段及其序列的基礎上,確信能夠在邏輯上重構過去進化發展的歷史。在啟蒙思想中,進步意味著自然的理性漸進地表現出來,而文化進化論則是將文化及社會作為物的關係來把握。具體地說,在文化進化論中,人類的同一性原理,不是指自然的理性,而是指技術知識的普遍性。於是,文明僅限於商品生產這一狹隘的近代意義。這暗示著已將文明與工業社會的歐洲等同看待,其結果,便是將技術、知識的水準作為唯一的尺度,構築出蒙昧、野蠻,文明社會的類型理論。文化進化論者認為進化發展即為進步,將進化發展過程的同一性思想取代了人類本性的普遍同一性思想。
P51-52功能主義主張應該對文化實行集約的實地調查,把部分與整體聯繫起來把握,理解它所發揮的功能。但是功能主義者認為人類的本性及其需求不論在任何文化中都是相同的,即把作為客觀事實的統一整體視為靜態的,而幾乎無視其主觀的方面,則是需要慎重考慮的。本尼迪克特作為文化模式理論的創造者,其方法的目的在於彌補功能主義存在的缺陷,探究文化的內部價值,把該文化的制度和習俗作為人們主觀態度的顯現來把握。
P59文化模式理論的本質,在於運用阿波羅式、狄俄尼索斯式、偏執狂式等語詞,有效地闡明了各有關民族的歷史的和獨特的價值秩序,即民族精神。本尼迪克特認為,所謂歷史是特定文化及其價值秩序為標準,選擇取捨制度和習慣的傳播的過程。本尼迪克特——《菊花與軍刀——日本文化的模式》。
P61要創造創造性的學術,最重要的是不依賴於邏輯的「科學的直觀」。在面臨無限多樣的選擇時,慧眼識珠,發現此種可能性,並追求到底。這種敏銳的直觀和深邃的眼光,與學術創造相聯。
P82林頓將從屬於文化類型的外部行為所喚起的個人的內部反映稱為態度,將導致這一反映的外部因素稱為價值。並且認為,這種「價值、態度體系」在每個人身上形成時,便賦予人以動機,使之採取一定的行動。於是,它就變成了 這一亞組織的基本人格類型。
P86所謂世界觀,即個人所有的關於自然、社會和文化諸要素以及人類的認識印象的總括,處於同一文化集團中的各成員具有不同的世界觀。
P133列維•史特勞斯研究活動的一貫出發點,是「什麼使人類之為人類」這一設定的問題。對此,他以「文化」作為答案。進而,他注意到創造使人類以「自然」超脫出來的「文化」的人類精神。而他的研究正是以追尋見於這種人類精神之中的普遍性規則為課題。
P133列維•史特勞斯在《野生的思考》中認為,在見於歐洲社會的科學思考和在野蠻社會佔據優勢的巫術和神話的思考之間,不存在巨大的鴻溝,他把後者即野生的思考理解為人類原本的普遍性的思考形態並加以分析。例如,他討論圖騰崇拜,不是將其作為信仰問題來考慮,而是作為邏輯問題來把握。這一視點是依據迪爾凱姆和莫斯的。但是,他們是把鯽魚圖騰的分類操作確定為社會事實,並且試圖發現它與社會組織中所見分類方式之間的一致性;與此相對,列維•史特勞斯不是把作為野生思考的圖騰崇拜在社會框架之中去把握,而是作為人類具有的一種邏輯以確定其位置。他超越了社會事實這一法國社會學派的核心概念,而將其重新理解為理智事實。從這裡可以看到他的另一個一貫性的態度,即唯理主義的觀點。其唯理主義,是因引進不重經驗事實這一視點而完成的。對他來說,「經驗的現象,不過是形形色色的組合之一。」
P142埃文斯•普理察命題,「社會人類學中只有一個方法,即比較法。……」。
P143尼達姆的理論是實證的,開放著的。這使得和他站在同一地點上的爭論成為可能,因此,理論便有所發展。列維•史特勞斯的理論,則正終結於同義反覆,並成為完全封閉的體系。如果站在同一地點,就只能同化於他,因此,其理論帶有絕對的性格。這樣,作為針對功能主義理論的反題,結構主義理論被迫面臨著一個選擇:或者在前者中發展揚棄,或者在後者中完成最終的理論。
P163迪爾凱姆的象徵觀,可以概要地歸納為集團的象徵主義,基於象徵的社會統合、個人與社會的一體化、對社會側面的強調、反浪漫主義等。弗洛伊德立足於臨床的治療實踐和精神分析,更為鮮明地舉出了個人的象徵,不是統合而是分裂症以及精神異常所象徵的不協調、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糾紛、無意識的問題等。
P165格爾茨認為文化是通過象徵形式而得以表現的意義的樣本,由人們世代相傳地繼承下去。利奇認為文化是傳達形式的體系,解釋文化事象所傳達的信息是人類學的工作。上述理論以作為共同認識而被接受。
P190格爾茨認為「意義」即包括認識、感情、道德在內的一般思考,是包括知覺、觀念、情緒、理解、判斷等的總括性概念。按其觀點,「無論什麼物體、行為、事件、質地乃至關係」,成為某種意義之媒介物的即是象徵。
P221實際上,人類學所追求的,不是要在按照我們的邏輯急於下結論或者放棄理解這兩者之中選擇其一;而是必須回到我們理解的源泉——活生生的經驗中,通過注意其構成,在與應當予以理解的他人的關係中,重新組織經驗,並「超越和重新審視」它。尼達姆在此意義上,就belief的概念提出了如下問題,即我們講述人類心靈經驗時所講的實際上正是我們自己的經驗,就此而言,實質上我們什麼也沒有弄明白。
P223社會科學家使用的各種概念,實際上其源泉也在於他作為其社會的成員在自然的態度下,作為「不言而喻」的、處於自身以外的客觀現實而接受的各種意義形成體之中。因此,社會學的種種概念,只有通過回到它們所依據的這種意義形成體中闡明與它的相互關係,並以潛伏其中的種種前提為主題進行分析,才有可能得出解釋日常生活世界中事物的方法的合理性。
三十二、 [英] J·G·弗雷澤 《金枝》(上下冊)
作者: [英] J·G·弗雷澤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譯者: 徐育新 / 汪培基 / 張澤石
出版年: 2006-9
頁數: 729
定價: 88.00元
裝幀: 平裝
ISBN: 9787802281110
準確地說,《金枝》是現代人類學的奠基之作。自它問世以來,就受到了來自各方的質疑,但它出色地經受了時間的考驗。時至今日,它仍是一部闡述巫術和宗教起源的權威之作。
《金枝》緣起於一個古老的地方習俗:一座神廟的祭司被稱為「森林之王」,卻又能由逃奴擔任,然而其他任何一個逃奴只要能夠折取他日夜守護的一棵樹上的一節樹枝,就有資格與他決鬥,就能殺死他則可取而代之。
這個古老習俗的緣起與存在疑點重重,為此,作者目光遍及世界各地,收集了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的豐富資料,運用歷史比較法對之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從中抽繹出一套嚴整的體系,並對巫術的由來與發展作出子令人信服的說明和展望。
和其他專著有所不同的,《金枝》文筆清麗,義理明暢,對世界各地習俗娓娓道來,如數家珍,加上眾多耐人尋味的觀點和評論穿行其間,全書處處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而絕少呆滯和陳腐的氣息,讀來興味盎然,令人不忍釋卷。
作者簡介 · · · · · ·J.G.弗雷澤(1854-1941)英國著名的人類學家和民俗學家,認為「巫術先於宗教」的第一人,一生至為勤奮,著述甚豐。人們是這樣評價他的:「將來後代評價我們這一代人的工作時,只要開出詹姆斯·弗雷澤的著作目錄來,就足以駁回關於我們無能的指責。」在弗雷澤的眾多著作當中,《金枝》一書最為知名,並使他在世界學術界獲得了崇高聲譽。
目錄 · · · · · ·第一章 森林之王
第一節 黛安娜和維爾比厄斯
第二節 阿爾忒彌斯和希波呂託斯
第三節 小結
第二章 祭司兼國王
第三章 交感巫術
第一節 巫術的原理
第二節 順勢或模擬巫術
第三節 接觸巫術
第四節 巫師的發展
第四章 巫術與宗教
第五章 巫術控制天氣
第一節 為公眾服務的巫師
第二節 巫術控制雨水
第三節 巫術控制太陽
第四節 巫術控制颳風
第六章 巫師兼國王
第七章 化身為人的神
第八章 局部自然之王
第九章 樹神崇拜
第一節 樹神
第二節 樹神具有造福於人的能力
第十章 現代歐洲樹神崇拜的遺蹟
第十一章 兩性關係對於植物的影響
第十二章 神的婚姻
第一節 黛安娜是繁育增產的女神
第二節 諸神的婚姻
第十三章 羅馬之王和阿爾巴之王
第一節 紐瑪與埃吉利婭
第二節 國王是朱庇特的化身
第十四章 古代拉丁姆王位的嬗替
第十五章 橡樹崇拜
第十六章 狄安納斯和黛安娜
第十七章 王位的重負
第一節 國王與祭司的禁忌
第二節 神權與世俗政權的分離
第十八章 靈魂的危險
第一節 靈魂是人和動物體內的小我
第二節 靈魂離體與招魂
第三節 靈魂是人的影子和映像
第十九章 禁忌的行為
第一節 禁忌同陌生人交往
第二節 飲食的禁忌
第三節 禁忌露出面孔
第四節 禁忌離開王宮
第五節 吃剩食物的禁忌
第二十章 禁忌的人
第一節 酋長和國王的禁忌
第二節 悼亡人的禁忌
第三節 婦女月經和分娩期間的禁忌
第四節 戰士的禁忌
第五節 殺人者的禁忌
第六節 獵人和漁夫的禁忌
第二十一章 禁忌的物
第一節 禁忌的涵義
第二節 鐵器的禁忌
第三節 鋒利兵器的禁忌
第四節 血的禁忌
第五節 頭部的禁忌
第六節 頭髮的禁忌
第七節 理髮的儀式
第八節 對剪下的頭髮和指甲的處理
第九節 唾沫的禁忌
第十節 食物的禁忌
第十一節 結和環的禁忌
第二十二章 禁忌的詞彙
第一節 個人名字的禁忌
第二節 親戚名字的禁忌
第三節 死者名字的禁忌
第四節 國王及其他神聖人物名字的禁忌
第五節 神名的禁忌
第二十三章 原始人類的遺澤
第二十四章 殺死神王
第一節 神也死亡
第二節 國王體衰被處死
第三節 國王在任期屆滿時被處死
第二十五章 臨時國王
第二十六章 以王子獻祭
第二十七章 神靈轉世
第二十八章 處死樹神
第一節 降靈節 的化裝遊樂者
第二節 埋葬狂歡節
第三節 送走死神
第四節 迎夏
第五節 夏冬之戰
第六節 春神的死亡與復甦
第七節 植物的死亡與復活
第八節 印度的類似習俗
第九節 用巫術招引春天
第二十九章 阿多尼斯的神話
第三十章 阿多尼斯在敘利亞
第三十一章 阿多尼斯在賽普勒斯
第三十二章 阿多尼斯的祭祀儀式
第三十三章 「阿多尼斯園圃」
第三十四章 阿蒂斯的神話和祭祀儀式
第三十五章 阿蒂斯也是植物神
第三十六章 阿蒂斯的人身顯現
第三十七章 西方的東方宗教
第三十八章 奧錫利斯的神話
第三十九章 奧錫利斯的祭祀儀式
第一節 民間流行的祭祀儀式
第二節 官方的祭祀儀式
第四十章 奧錫利斯的屬性
第一節 奧錫利斯是穀神
第二節 奧錫利斯是樹神
第三節 奧錫利斯是生育繁殖之神
第四節 奧錫利斯是死者之神
第四十一章 伊希思第
四十二章 奧錫利斯和太陽
第四十三章 狄俄尼索斯
第四十四章 德墨忒耳與珀耳塞福涅
第四十五章 北歐的五穀媽媽和五穀閨女
第四十六章 許多國家都有五穀媽媽
第一節 美洲的五穀媽媽
第二節 東印度群島的稻媽媽
第三節 谷精表現為人形
第四節 穀物的雙重擬人化:是媽媽,又是女兒
第四十七章 裡提爾西斯
第一節 穀物收割者的歌
第二節 殺死谷精
第三節 以活人祭祀穀物
第四節 把活人當谷精處死
第四十八章 谷精變化為動物
第一節 想像谷精變化為動物形象
第二節 谷精變化為狼或狗
第三節 谷精變化為公雞
第四節 谷精變化為野兔
第五節 谷精變化為貓
第六節 谷精變化為山羊
第七節 谷精變化為公牛、母牛或閹牛
第八節 谷精變化為公馬或母馬
第九節 谷精變化為公豬或母豬
第十節 簡論關於谷精變化為動物形象的概念
第四十九章 古代植物之神的動物形象
第一節 狄俄尼索斯、山羊和公牛
第二節 德墨忒耳、豬和馬
第三節 阿蒂斯、阿多尼斯和措
第四節 奧錫利斯、豬和公牛
第五節 維爾比厄斯和馬
第五十章 神體聖餐
第一節 以新谷作聖餐
第二節 阿茲臺克人的聖餐習俗
第三節 阿里奇亞的「曼尼」
第五十一章 吃神肉是一種順勢巫術
第五十二章 殺死神性動物
第一節 殺死神鵰
第二節 殺死神羊
第三節 殺死神蛇
第四節 殺死神龜 第
五節 殺死神熊
第五十三章 獵人撫慰野獸第
五十四章 以動物為聖餐的類型
第一節 埃及人和阿伊諾人的聖餐類型
第二節 帶著神獸遊行
第五十五章 轉嫁災禍
第一節 將災禍轉嫁給無生命物體
第二節 將災禍轉嫁給動物
第三節 將災禍轉嫁給人
第四節 歐洲轉嫁災禍的習俗
第五十六章 公眾驅邪
第一節 無所不在的邪魔
第二節 隨時驅邪
第三節 守期驅邪
第五十七章 公眾的替罪者
第一節 驅除有形的邪魔
第二節 隨時以輕舟、人、畜送走邪魔
第三節 定期以輕舟、人、畜送走邪魔
第四節 替罪
總論
第五十八章 古羅馬、希臘的替罪人
第一節 古羅馬的替罪人
第二節 古希臘的替罪人
第三節 古羅馬的農神節
第五十九章 墨西哥的殺神風俗
第六十章 天地之問
第一節 不得觸地
第二節 不得見太陽
第三節 少女月經初潮時必須隔離
第四節 少女月經初潮時必須隔離的理由
第六十一章 巴爾德爾的神話
第六十二章 歐洲的篝火節
第一節 一般的篝火節
第二節 四旬齋篝火
第三節 復活節 篝火
第四節 貝爾坦篝火
第五節 仲夏節 篝火
第六節 萬聖節 前夕的篝火
第七節 仲冬節 篝火
第八節 淨火
第六十三章 篝火節 的涵義
第一節 篝火節 的一般涵義
第二節 篝火節 的涵義——太陽說
第三節 篝火節 的涵義——淨化說
第六十四章 在篝火中焚燒活人
第一節 在篝火中焚燒偶像
第二節 在篝火中燒死人和動物
第六十五章 巴爾德爾與槲寄生
第六十六章 民間故事中靈魂寄存於體外的觀念
第六十七章 民間習俗中靈魂寄存於體外的觀念
第一節 靈魂寄附於無生命的物體
第二節 靈魂寄附於草木
第三節 靈魂寄附於動物
第四節 死亡與復活的儀禮
第六十八章 金枝
第六十九章 告別內米英
中文對照主題索引
三十三、《在田野中:文化人類學的生活與工作》
By Prof. George Gmelch & Prof. Sharon Bohn Gmelch
Publish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First edition (May 11, 2018)
Language: English
This book offers students an invaluable look at what cultural anthropologists do when they are in the field. Through fascinating and often entertaining accounts of their lives and work in varied cultural settings, the authors describe the many forms fieldwork can take, the kinds of questions anthropologists ask, and the common problems they encounter. From these accounts and the experiences of the student field workers the authors have mentored over the years, In the Field makes a powerful case for the value of the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knowledge.
About the Author
George Gmelch is 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 and Union College. He has published fourteen books and has also writte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the Washington Post, Psychology Today, Society, and Natural History.
Sharon Bohn Gmelch is 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 and Union College. She is the author or editor of ten books, coproducer of an ethnographic film, and the winner of several awards including Ireland’s Book of the Year.
Editorial Reviews
"A treasure trove of fieldwork experience! Where was this book when I was trying to uncover the mysteries of ethnography? If 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 then the Gmelches have banished him with a richly woven tapestry of insights into the questions that we all are plagued with when doing fieldwork."
——Alan Klein, author of Dominican Baseball: New Pride, Old Prejudice
"This book is a remarkably refreshing reminder of fieldwork’s centrality as a rite of passage for anthropologists to establish collaborative, professional, respectful relationships with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These stories illustrate that despite forty years of changes in global trajectories and technology, the enduring ethnographic challenge is to forge meaningful connections that improve understanding among people."
—Bill Roberts, St. Mary’s College of Maryland
"In the Field is a wonderful book by two anthropologists who've done it all. Reflecting on their fieldwork around the world, the Gmelches show how fieldwork transforms professors and students alike. Their book gets to the core of anthropology, offering inspiration to those who tread the same path.」
—R. Kenji Tierne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New Paltz
三十四、科塔克 《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性的探索》
作者: 科塔克
出版社: 臺灣桂冠
副標題: 文化多樣性的探索
譯者: 徐雨村
出版年: 2008-01
頁數: 560
定價: 650 TWDW
裝幀: 平裝
ISBN: 9789861571775
本書係依據科塔克博士原著(Cultural Anthropology)第11版(2005)迻譯而成。本書自1972年起,已歷經10次的增修訂改版,使得本書成為當代文化人類學領域中,無可取代的入門讀物與博雅經典教材。作者在本書中,以淵博的知識,清晰的概念,引人入勝而深入淺出的文筆,將文化人類學系統而完整地介紹給讀者。
作者簡介 · · · · · ·Conrad Phillip Kottak (A.B. Columbia College 1963; Ph.D. Columbia University, 1966) is a Professor and Chair of the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where he has taught since 1968. In 1991 he was honored for his teaching by the University and state of Michigan. In 1999 the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AAA) awarded Professor Kottak the AAA/Mayfield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of Anthropology. Professor Kottak's textbooks in anthropology,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cultural diversity, published by McGraw-Hill, are currently in their tenth editions. They are used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out the world and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Spanish and French.
Conrad Kottak has done ethnographic field work in Brazil (since 1962), Madagascar (since 1966), and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1976). His recent research focuses on changes in American culture, work, and life; on everyday behavior, and on the roles of media and consumption patterns in our lives. Conrad's research continues to have an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as well as an American, focus. For example, he and his associates blende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in studying "Television's Behavioral Effects in Brazil." That research is the basis of Kottak's book Prime-Time Society: An Anthropological Analysis of Television and Culture (Wadsworth 1990)--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nature and impact of television in Brazil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other of Kottak's books is Researching American Culture: A Guide for Student Anthropologists (1982)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The most recent editions (tenth) of Conrad's texts Anthropology: The Exploration of Human Diversity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were published by McGraw-Hill in 2003. Kottak is also the author of Mirror for Humanity: A Concise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Anthropology (3rd ed., McGraw-Hill, 2003) and (with Kathryn A. Kozaitis) of On Being Different: Diversity and Multiculturalism in the North American Mainstream (2nd ed., McGraw-Hill, 2003).
來源:豆瓣讀書;中國圖書網;當當網;蔚藍網;卓越網;百度百科小夏編輯:王平
特此說明:
整理過程中難免有所疏漏,歡迎讀者指正。
本平臺推薦文章或著作和圖片版權歸原作者、原發單位、原發表期刊、出版社及原發公眾號所有
本平臺轉發文章只供學習閱讀用,如需學術引用請查閱原文發表期刊或著作。
如果您對我們發布的內容有異議或有侵犯您的智慧財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修改、刪除。
本平臺轉載或發表的文章,僅供大家學習,並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
【人類學與民族學之夏】人類學與民族學之夏是一個服務於人類學與民族學教學與科研的公益平臺。希望通過這一平臺探索和實踐人類學與民族學教學與科研之間的有效互動。並為人類學與民族學的教學、學術研究和應用實踐服務,希望通過這一學術公益行為,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邁向人民的人類學與民族學盡一點我們小小責任和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