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區域國別研究叢書」是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主持出版的一套叢書,旨在集結區域國別研究領域的優秀學術成果,逐年推出,形成一系列高質量的學術專著或合集著作。本次推薦叢書系列之新書《世界社會的文化多樣性:中國人類學的視角》,特刊登序言部分。
世界社會的文化多樣性:
中國人類學的視角
高丙中、馬強 主編
商務印書館 2020年9月
「世界社會」自1980年代就是一個很穩定的學術概念。隨著世界各地聯繫的加深,交流互動更加活躍,一個新的文明觀和世界社會正在生成中。中國正是在這樣一種地球村的時代背景中逐漸強大的。隨著中國在世界格局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需要認識到,我們中國是在世界之中,而不是在其之外,與其相對。北京大學人類學倡導的海外民族志,看到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世界社會的一體性,強調人類學的「人類」情懷和「世界」視野,著眼於讓我們有表述世界的能力,重建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本書收錄11篇人類學田野調查的論文,主題涉及地域從印度到菲律賓,從俄羅斯到德國、美國,正是近年來北京大學人類學倡導的海外民族志的成果的一種集中體現。
世界社會的文化多樣性:中國人類學的視角
一
在現代,要成為在世界上廣受尊重的國家,必須擁有卓越的社會科學研究來處理本國與世界的關係,其中國際貿易學、國際法學、國際政治學固然有用,但是最最基礎的還是人類學。中國要完成現代國家建設,當然要解決國內的問題,如教育機會不公平、城鄉差別、貧困人口,但是現當代的成功國家不是在國內建設起來的,而是國與國間競爭與合作的產物,一定要在世界之中、在別人的國境之內佔據某種或諸種位置。而這需要學術先行,尤其需要人類學的海外社會調查先行。認識這個世界,認識自我;以一種反思的自我去認識世界,在世界之中認識自我,這些是人類學的真功夫,能夠為國家處身世界提供恰到好處的視野、境界、真知。一國之人民想像世界的方式、對於人類前途的憧憬必須有一個不斷養成與優化的機制,以保證行在人類文明的正道,立時代主流的潮頭,這都需要人類學的專業作用。
人類學是現代國家處身世界的一種基礎設施,體現著一個國家審視世界的學術眼光、言說世界的敘事水平,最能夠代表一國學術整體發展的國際水準。如果人類學不發達,就意味著一國社會科學與世界溝通的基礎設施不發達,國人沒有便捷的通道直達他國的人心。人類學參與了現代世界的形構,是世界強國走進世界、按照自己的需要造就世界的模具。這對西方國家來說是一個理所當然的「自然」過程。西方對於非西方世界的認識、介入、支配,是與人類學的調查研究、表述與關懷相伴而行的。但是對於非西方國家來說,認識一國人類學與該國在世界的處境與新的機會,認識人類學對於改善國家與世界的關係的基礎作用,都需要一個過程,也需要一個頓悟的契機。對於試圖追求強國地位的國家來說,人類學是支撐其地位的基礎設施,必然受到重視,獲得大力發展的機會。
所有這些都需要一個最基礎的工作,就是支持人類學者到世界各地進行紮實的第一手調查。不了解對象國的真實生活,不能夠把個別地區放置在世界之中做整體上的思考,我們就寸步難行。英國成功過,美國也成功了。中國現在決心擁抱世界,走一條積極進取的路,就要在學科建設上走人類學國際先行的路。這是現代國家建設的必經之路。
沒有在世界範圍內進行實地調查的人類學,就不可能在國際上有話語權和公信力的社會科學,也就沒有支持國家在世界謀求發展的思想學術條件。以人類學作為指標觀察、評估,中國的社會科學在「世界」意義上還很侷促,因為我們長期都只是一個在國內進行實地調查的知識圈。「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這要麼是書呆子的自以為是,要麼是做實事的人對書呆子的嘲諷。我們要成為一個更好的國家,必須有不斷提升自己的社會科學;我們的社會科學要全面提升,必須有真正在國際社會廣泛紮根的人類學學科。
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在近二十年越來越多地用作社會科學的概念,而不再只是工程學的概念。「基礎設施」是社會與技術的集合體(socio-technical constellation),包括技術和物質的構成,也包括制度的、文化的構成,是使一種現代體系能夠運行的各種基礎條件的總和。
對於世界體系的運轉來說,道路、電力、網絡是傳統意義的基礎設施,銀行、法律與執法機構、對話與談判機制等也是基礎設施,而促進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宗教的人群能夠互相了解、包容、合作的人類學也是世界體系良性運轉的基礎設施。中國政府基於國家的發展戰略,更加積極主動地謀求在世界的位置,先後設立亞投行、提出「一帶一路」的合作發展計劃,實際上是在打造基礎設施。其中人類學是不可缺失的先行條件。
中國要深度介入國際社會,一定要有人類學提供知識生成的基礎條件。人類學以紮根社區的理念投入實地調查,能夠嫻熟使用當地人的語言,能夠理解他們的宗教,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和他們同吃同住以形成同理共情,也就最有機會把真切的理解用民族志文本、民族志電影傳回國內,使本國人民能細緻入微地認識異族他鄉。人類學又有人類一家的情懷,擅長在不同文化之間架設溝通的橋梁,調整不同人群之間的成見、偏見,培養人民之間「美人之美」的能力,最大可能地讓強國成為對世界可持續發展貢獻最大的國家。如果我們有了這樣一種功能的人類學,「一帶一路」的國際合作發展計劃就可能有足夠優秀的知識基礎。
中國對於世界體系的參與要以建設者的身份發揮積極的作用,並在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所以中國的國際項目應該被看作一個整體的事業,沒有什麼項目是單純、簡單的。在主權國家建設一條道路,絕對不僅是一個工程項目,實際上是楔入了整個的社會與體制,全面地與當地人打交道。沒有對於該地區的實地調查研究,不了解當地人,就極大地增加了項目順利完工和後續運營的風險。
面對世界,中國要走出去,必須優先建設人類學這個現代國家在世界發揮作用的基礎設施。顯然,我們的這個基礎設施建設還太滯後。人類學的同仁有奮起直追的志氣,還需要國家教育與科研體制給予相應的制度空間。
對於人類學的需要,不僅是國家,人民之間的交流也同樣需要。全球化的成就是驚人的,現在,世界上大多數人可以藉助網絡進行對話(可能需要翻譯),可以相約在24小時內跨越千山萬水在一個城市見面。對外部世界有興趣,能夠安排行程去探訪特定的目的地,這在古代社會是偶然出現的少數人的故事,而今天已經非常大眾化了,僅中國公民的出境旅行,一年已經突破一億人次了。中國人的國際旅行給世界帶來了收益,也引起了各種批評。其中有偏見,也部分地反映了實情。國民確實有一個在異地與異族如何溝通的素養問題。此類問題還是與人類學的不發達相關。
人類學是聯接世界的知識工程,在整個世界的互聯互通中發揮著一種基礎設施的獨特作用。這是人類學的學科史所彰顯的啟示,也正成為我們今天的學術事業的指引。
二
本書是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院長錢乘旦先生委託我組織的兩次工作坊的論文合集。錢先生作為善治英國史的世界歷史學家出掌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具有包容多學科共同發展的情懷,看重人類學的社區蹲點調查,提供了一個促使民族志研究者從小地方的觀察對象轉向國家乃至區域的思考對象的整合框架。不僅如此,錢先生親自參與了兩個工作坊的議題設置和現場交流,對我們強調人類學的「人類」情懷和「世界」視野是完全理解的。
「人類」情懷和「世界」視野本來是人類學的內在稟賦,但是在中國的學術環境裡,卻是要我們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去追求的目標。
人類學興起於西方地理大發現之後,是西方知識界走出西方、認識非西方社會的一門專業。人類學在非西方做現場調查,發現的是與西方不一樣的各種社會與文化。人類學在相當大的意義上既是一個發現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專業,也是一個追求建立世界一體性意識的專業。人類文化的多樣性與世界社會的一體性是國際主流知識界在整個「現代」逐步建立的共識,它既是各種具體的經驗研究的案例匯總,也是各種行動主體思考、想像自己身處其中的人類狀態的基本框架。西方知識界在全球具有獨特而巨大的影響力,但是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宗教、不同文化傳統所主導或參與打造的知識共同體與西方知識界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不同的知識共同體或許都會在某種意義上接受「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世界社會的一體性」這個現代定見、定律,但對於多樣性的具體內容的認知和自己在一體性中的位置的宣示卻是各各不同的。西方人類學有歐洲中心主義的局限,其他共同體也有形形色色的民族主義、宗教原教旨主義的對抗以及在對抗中表現的局限性。
綜合而論,對於中國學術共同體來說,合理而務實的選擇是認可並不斷豐富「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世界社會的一體性」,不僅如此,還要在特别致力於發現與呈現「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前提下對中國或中華民族在「世界社會一體性」中的位置及其變動予以客觀的描述和主觀的宣示。這是中國學術的首要使命。可惜的是,長期以來,我們甚至都沒有明確意識到這一使命,沒有採用類似或相當的使命意識進行學科設置和學科建設。人類學沒有一級學科地位,區域與國別研究不能真正紮根到各國的基層社區,這些都是中國學術界沒有在知識生產事業中樹立首要使命的表現。
在經驗研究的意義上,中國社會科學長期都只是限於在中國境內做調查研究,近乎於一種「關於中國的」社會科學,而實際上,人類當下的處境使任何共同體的學術都不可能單純以自身作為調查研究與言說的對象。中國的「社會」科學只對中國社會做實地調查,這種定向定位在格局上的缺陷是災難性的,自身的問題和埋藏的問題既敗壞了學科的學術性,也阻礙了學術團體發揮全面的公共服務責任。區域與國別研究的倡導提供了解決這個困局的路徑選擇,可望引導中國知識界的有識之士、有心之人集結在新目標下共同開拓中國學術的新大陸,贏得中國社會科學的新生命,成就一種因為能夠深入世界而能夠更好地研究中國進而更好地認識整體世界的新學術。
人類學是通過觀察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來描述「社會」、理解「文化」的,其所著力用心的關鍵詞「普通人」和「日常生活」都是真實、具體的,而非作為集合名詞的抽象數字。中國人類學者需要進入異國他鄉近距離審視當地人的日常生活之後來描述特定的社會,以理解其文化。
中國已經是一種全球性的存在,無論是中國人的全球流動,還是中國商品的全球銷售,都以一種極快的速度增長著(當然是以波動的曲線)。中國性同時以實體、實物的形式和符號的形式讓這個世界豐富起來。這是中國知識界百年未遇之新格局。中國社會科學的經驗研究隨著自己的人流和物流走向世界各地,應該是必然的。到海外進行社會調查研究,是國際人類學的學科取向。中國人類學順應新形勢的需要,由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人類學專業作為先行者,在本世紀之初開始有組織、成規模地走進境外的具體社區,開展規範的人類學田野作業,完成關於海外社會生活的民族志著作,迄今北京大學師生約35人完成了海外社會實地調查,引領、推動國內近十個機構共計完成約70項海外民族志,分布在五大洲約五十個國家,大致形成了一種世界性的布局。
中國人類學的海外民族志在興起之初主要是以亞洲為對象的。從2002年北大社會學系人類學專業博士生龔浩群決定去做泰國研究,到博士生康敏、吳曉黎接著選擇馬來西亞、印度,逐漸從周邊擴及西亞、中亞,現在已知的田野點分布到日本、蒙古國、菲律賓、越南、柬埔寨、寮國、緬甸、新加坡、巴基斯坦、尼泊爾、以色列、土耳其、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以及中國臺灣地區和香港等地區。
中國人類學對於亞洲社會中具體社區的真實生活的田野作業,帶回來我們對於亞洲文化的多樣性的見證。亞洲橫跨了最多的時區,覆蓋了從極地、草原、沙漠、高原、平原到熱帶雨林的各種生態環境,是兩河流域文明、南亞文明、中華文明的發祥地,產生了猶太教、基督教、佛教、印度教、道教等世界重要宗教信仰,同時也是民族和語言的多樣性最為突出的大陸。亞洲各國既有自己獨特的歷史,也有共同的在現代遭遇西方的經歷。中國的社會科學要通過實地調查研究認識一個真實的世界,對於亞洲的民族志研究應該排在優先的位置,並且最好能夠為其他地區的經驗研究樹立範例。這些研究是中國社會科學在新形勢下開拓進取的嘗試,也是培養新一代深入理解異國文化、擅長國際比較的人才的過程。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提供平臺讓這些新生力量聚集一起,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無疑將對他們從人類學的社區研究邁向更加廣闊的、多學科結合的區域研究發揮提攜之功。
中國人類學的海外社會田野作業並不限於亞洲,實際上已經在世界各地展開,其中相對集中於歐美社會。僅僅北大的人類學團隊就已經完成在美國、德國、澳大利亞、法國、俄羅斯、瑞典、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多項社區蹲點調查研究。這對於中國人類學、中國社會科學的區域國別研究具有特殊的意義。對於真實的人、現實的社會進行調查,是社會科學的首要工作。西方的社會科學能夠率先發展起來,是基於他們較早培植了承擔第一手調查研究的社會學和人類學。但是長期以來,世界人類學基本上就是歐美人類學,主要是歐美學者對於非西方人群的觀察研究。中國有人類學已逾百年,但是一直沒有發展起來以歐美社會為對象的調查研究。最近十多年,中國人類學在勠力開創海外民族志的新天地的過程中,積累了二十多項以歐美國家的具體社區為參與觀察對象的研究成果,成為複數的世界人類學(world anthropologies)的一支生力軍,成為中國社會科學進軍世界社會調查的一個先遣隊。
歐美人類學對於他者的研究當然包括對於中國社會的參與觀察,當前我們也開始形成深入歐美社會實施參與觀察的創新團隊。我們從歐美人類學的凝視對象,轉而成為凝視對方的知識主體,由此奠定了知識生產的一種新型關係。讓這種新型關係發揮社會科學的價值,是一個值得進一步討論的議題,也是一項值得倍力推動的事業。
每一個民族志的對象都是獨特的,是其所在社會的縮影,也是我們自身的可能性的一次見證。人類學的研究必須把觀察對象作為個人、作為社群、作為一個國家的社區、作為一種文化的創造性實踐者,以及作為人類文化多樣性的一個代表等諸多方面貫通起來。我們以歐美為對象的研究固然是要認識歐美社會與文化,更是由此認識我們自身的局限性與可能性,反思過去並展望未來。發達國家已經處理過的問題很可能我們也會遭遇,歐美最有可能為我們提供前車之鑑。
人類學研究他者,終究還需要把他者轉化為對話的夥伴。中國與歐美的同行在知識領域成為對話的夥伴是兩個社會成為夥伴的思想條件。由此可見,我們的歐美社會與文化研究既是學術課題,也是實踐問題。
值此編撰序言之時,新冠肺炎在我最多親朋的湖北肆虐,並殃及全國各地,擴散到世界眾多國家。環球同悲!它從負面驗證了今日世界的一體性。無論從積極的方面還是消極的方面看,我們所處的已然是一種千絲萬縷勾連的世界社會。發現它的內在多樣性,理解不同主體所認同的文化,並由此認識我們自身的位置,是中國人類學的長期追求。
本文集的作者都是年輕一代學人。他們是深入特定國家之社會的學術開拓者,代表著不僅是走向世界而且是走進世界的新學術。他們在提供特定社會的具體觀察的同時,也為中國社會科學提供了一種看世界的思想方法。但願他們前行的身影感召更多的後來人。
高丙中
北京大學世界社會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2020年2月12日
序言
一、自我的構成
龔浩群:佛、他者與文明化:當代泰國宗教與社會變遷研究
史 陽:多樣的「魑魅魍魎」:菲律賓阿拉安人精神世界中的惡靈
康 敏:不自由的身體——從馬來社會看權力對女性身體的規訓
二、社會的聯接
吳曉黎:從印度出發理解印度「民族問題」:官方範疇與制度框架的歷史形成
趙 萱:巴以衝突的日常敘事——基於東耶路撒冷領土/土地爭奪的人類學研究
阿依努爾·艾尼瓦爾:烏茲別克斯坦「馬哈拉」的研究綜述
三、公共的文化
馬 強:東正教堂與文化宮:俄羅斯鄉村公共空間的嬗變
李家駒:多元主體參與與公共生活的生成:美國紐奧良非裔狂歡的人類學觀察
魯丁(Lars Rhodin):資源或精神認同:瑞典薩米人與主流社會在山川觀念上的衝突
四、私人的生活
梁文靜:非營利組織的道德經濟與市場經濟——美國中鎮仁人舍的個案
周歆紅:居住與「有尊嚴的生活」——有關德國「工人住宅區」的一項人類學研究
為感謝廣大師生和讀者朋友們的關注與支持,本期推送將繼續開展微信轉發贈書活動。請轉發本條微信推送至朋友圈,談談您對區域與國別研究與中國人類學研究的見解與觀點,通過後臺反饋截圖,我們將選出5位讀者免費贈送圖書。
延伸閱讀
-READ MORE-
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於2018年4月12日正式成立。研究院以開展學術研究、學術管理、人才培養、智庫建設和對外交流工作為核心使命,定期舉辦天下論壇、博雅工作坊、新芽沙龍等學術活動,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及各界人士就區域與國別研究中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學術關注問題和文化社會問題等展開深入研討。學術活動面向校內外師生開放,歡迎關注並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