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 | 《世界社會的文化多樣性:中國人類學的視角》出版

2021-02-19 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

「北京大學區域國別研究叢書」是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主持出版的一套叢書,旨在集結區域國別研究領域的優秀學術成果,逐年推出,形成一系列高質量的學術專著或合集著作。本次推薦叢書系列之新書《世界社會的文化多樣性:中國人類學的視角》,特刊登序言部分。

世界社會的文化多樣性:

中國人類學的視角

高丙中、馬強 主編

商務印書館  2020年9月

「世界社會」自1980年代就是一個很穩定的學術概念。隨著世界各地聯繫的加深,交流互動更加活躍,一個新的文明觀和世界社會正在生成中。中國正是在這樣一種地球村的時代背景中逐漸強大的。隨著中國在世界格局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需要認識到,我們中國是在世界之中,而不是在其之外,與其相對。北京大學人類學倡導的海外民族志,看到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世界社會的一體性,強調人類學的「人類」情懷和「世界」視野,著眼於讓我們有表述世界的能力,重建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本書收錄11篇人類學田野調查的論文,主題涉及地域從印度到菲律賓,從俄羅斯到德國、美國,正是近年來北京大學人類學倡導的海外民族志的成果的一種集中體現。

世界社會的文化多樣性:中國人類學的視角

在現代,要成為在世界上廣受尊重的國家,必須擁有卓越的社會科學研究來處理本國與世界的關係,其中國際貿易學、國際法學、國際政治學固然有用,但是最最基礎的還是人類學。中國要完成現代國家建設,當然要解決國內的問題,如教育機會不公平、城鄉差別、貧困人口,但是現當代的成功國家不是在國內建設起來的,而是國與國間競爭與合作的產物,一定要在世界之中、在別人的國境之內佔據某種或諸種位置。而這需要學術先行,尤其需要人類學的海外社會調查先行。認識這個世界,認識自我;以一種反思的自我去認識世界,在世界之中認識自我,這些是人類學的真功夫,能夠為國家處身世界提供恰到好處的視野、境界、真知。一國之人民想像世界的方式、對於人類前途的憧憬必須有一個不斷養成與優化的機制,以保證行在人類文明的正道,立時代主流的潮頭,這都需要人類學的專業作用。

人類學是現代國家處身世界的一種基礎設施,體現著一個國家審視世界的學術眼光、言說世界的敘事水平,最能夠代表一國學術整體發展的國際水準。如果人類學不發達,就意味著一國社會科學與世界溝通的基礎設施不發達,國人沒有便捷的通道直達他國的人心。人類學參與了現代世界的形構,是世界強國走進世界、按照自己的需要造就世界的模具。這對西方國家來說是一個理所當然的「自然」過程。西方對於非西方世界的認識、介入、支配,是與人類學的調查研究、表述與關懷相伴而行的。但是對於非西方國家來說,認識一國人類學與該國在世界的處境與新的機會,認識人類學對於改善國家與世界的關係的基礎作用,都需要一個過程,也需要一個頓悟的契機。對於試圖追求強國地位的國家來說,人類學是支撐其地位的基礎設施,必然受到重視,獲得大力發展的機會。

所有這些都需要一個最基礎的工作,就是支持人類學者到世界各地進行紮實的第一手調查。不了解對象國的真實生活,不能夠把個別地區放置在世界之中做整體上的思考,我們就寸步難行。英國成功過,美國也成功了。中國現在決心擁抱世界,走一條積極進取的路,就要在學科建設上走人類學國際先行的路。這是現代國家建設的必經之路。

沒有在世界範圍內進行實地調查的人類學,就不可能在國際上有話語權和公信力的社會科學,也就沒有支持國家在世界謀求發展的思想學術條件。以人類學作為指標觀察、評估,中國的社會科學在「世界」意義上還很侷促,因為我們長期都只是一個在國內進行實地調查的知識圈。「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這要麼是書呆子的自以為是,要麼是做實事的人對書呆子的嘲諷。我們要成為一個更好的國家,必須有不斷提升自己的社會科學;我們的社會科學要全面提升,必須有真正在國際社會廣泛紮根的人類學學科。

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在近二十年越來越多地用作社會科學的概念,而不再只是工程學的概念。「基礎設施」是社會與技術的集合體(socio-technical constellation),包括技術和物質的構成,也包括制度的、文化的構成,是使一種現代體系能夠運行的各種基礎條件的總和。

對於世界體系的運轉來說,道路、電力、網絡是傳統意義的基礎設施,銀行、法律與執法機構、對話與談判機制等也是基礎設施,而促進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宗教的人群能夠互相了解、包容、合作的人類學也是世界體系良性運轉的基礎設施。中國政府基於國家的發展戰略,更加積極主動地謀求在世界的位置,先後設立亞投行、提出「一帶一路」的合作發展計劃,實際上是在打造基礎設施。其中人類學是不可缺失的先行條件。

中國要深度介入國際社會,一定要有人類學提供知識生成的基礎條件。人類學以紮根社區的理念投入實地調查,能夠嫻熟使用當地人的語言,能夠理解他們的宗教,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和他們同吃同住以形成同理共情,也就最有機會把真切的理解用民族志文本、民族志電影傳回國內,使本國人民能細緻入微地認識異族他鄉。人類學又有人類一家的情懷,擅長在不同文化之間架設溝通的橋梁,調整不同人群之間的成見、偏見,培養人民之間「美人之美」的能力,最大可能地讓強國成為對世界可持續發展貢獻最大的國家。如果我們有了這樣一種功能的人類學,「一帶一路」的國際合作發展計劃就可能有足夠優秀的知識基礎。

中國對於世界體系的參與要以建設者的身份發揮積極的作用,並在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所以中國的國際項目應該被看作一個整體的事業,沒有什麼項目是單純、簡單的。在主權國家建設一條道路,絕對不僅是一個工程項目,實際上是楔入了整個的社會與體制,全面地與當地人打交道。沒有對於該地區的實地調查研究,不了解當地人,就極大地增加了項目順利完工和後續運營的風險。

面對世界,中國要走出去,必須優先建設人類學這個現代國家在世界發揮作用的基礎設施。顯然,我們的這個基礎設施建設還太滯後。人類學的同仁有奮起直追的志氣,還需要國家教育與科研體制給予相應的制度空間。

對於人類學的需要,不僅是國家,人民之間的交流也同樣需要。全球化的成就是驚人的,現在,世界上大多數人可以藉助網絡進行對話(可能需要翻譯),可以相約在24小時內跨越千山萬水在一個城市見面。對外部世界有興趣,能夠安排行程去探訪特定的目的地,這在古代社會是偶然出現的少數人的故事,而今天已經非常大眾化了,僅中國公民的出境旅行,一年已經突破一億人次了。中國人的國際旅行給世界帶來了收益,也引起了各種批評。其中有偏見,也部分地反映了實情。國民確實有一個在異地與異族如何溝通的素養問題。此類問題還是與人類學的不發達相關。

人類學是聯接世界的知識工程,在整個世界的互聯互通中發揮著一種基礎設施的獨特作用。這是人類學的學科史所彰顯的啟示,也正成為我們今天的學術事業的指引。

 

本書是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院長錢乘旦先生委託我組織的兩次工作坊的論文合集。錢先生作為善治英國史的世界歷史學家出掌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具有包容多學科共同發展的情懷,看重人類學的社區蹲點調查,提供了一個促使民族志研究者從小地方的觀察對象轉向國家乃至區域的思考對象的整合框架。不僅如此,錢先生親自參與了兩個工作坊的議題設置和現場交流,對我們強調人類學的「人類」情懷和「世界」視野是完全理解的。

「人類」情懷和「世界」視野本來是人類學的內在稟賦,但是在中國的學術環境裡,卻是要我們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去追求的目標。

人類學興起於西方地理大發現之後,是西方知識界走出西方、認識非西方社會的一門專業。人類學在非西方做現場調查,發現的是與西方不一樣的各種社會與文化。人類學在相當大的意義上既是一個發現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專業,也是一個追求建立世界一體性意識的專業。人類文化的多樣性與世界社會的一體性是國際主流知識界在整個「現代」逐步建立的共識,它既是各種具體的經驗研究的案例匯總,也是各種行動主體思考、想像自己身處其中的人類狀態的基本框架。西方知識界在全球具有獨特而巨大的影響力,但是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宗教、不同文化傳統所主導或參與打造的知識共同體與西方知識界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不同的知識共同體或許都會在某種意義上接受「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世界社會的一體性」這個現代定見、定律,但對於多樣性的具體內容的認知和自己在一體性中的位置的宣示卻是各各不同的。西方人類學有歐洲中心主義的局限,其他共同體也有形形色色的民族主義、宗教原教旨主義的對抗以及在對抗中表現的局限性。

綜合而論,對於中國學術共同體來說,合理而務實的選擇是認可並不斷豐富「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世界社會的一體性」,不僅如此,還要在特别致力於發現與呈現「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前提下對中國或中華民族在「世界社會一體性」中的位置及其變動予以客觀的描述和主觀的宣示。這是中國學術的首要使命。可惜的是,長期以來,我們甚至都沒有明確意識到這一使命,沒有採用類似或相當的使命意識進行學科設置和學科建設。人類學沒有一級學科地位,區域與國別研究不能真正紮根到各國的基層社區,這些都是中國學術界沒有在知識生產事業中樹立首要使命的表現。

在經驗研究的意義上,中國社會科學長期都只是限於在中國境內做調查研究,近乎於一種「關於中國的」社會科學,而實際上,人類當下的處境使任何共同體的學術都不可能單純以自身作為調查研究與言說的對象。中國的「社會」科學只對中國社會做實地調查,這種定向定位在格局上的缺陷是災難性的,自身的問題和埋藏的問題既敗壞了學科的學術性,也阻礙了學術團體發揮全面的公共服務責任。區域與國別研究的倡導提供了解決這個困局的路徑選擇,可望引導中國知識界的有識之士、有心之人集結在新目標下共同開拓中國學術的新大陸,贏得中國社會科學的新生命,成就一種因為能夠深入世界而能夠更好地研究中國進而更好地認識整體世界的新學術。

人類學是通過觀察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來描述「社會」、理解「文化」的,其所著力用心的關鍵詞「普通人」和「日常生活」都是真實、具體的,而非作為集合名詞的抽象數字。中國人類學者需要進入異國他鄉近距離審視當地人的日常生活之後來描述特定的社會,以理解其文化。

中國已經是一種全球性的存在,無論是中國人的全球流動,還是中國商品的全球銷售,都以一種極快的速度增長著(當然是以波動的曲線)。中國性同時以實體、實物的形式和符號的形式讓這個世界豐富起來。這是中國知識界百年未遇之新格局。中國社會科學的經驗研究隨著自己的人流和物流走向世界各地,應該是必然的。到海外進行社會調查研究,是國際人類學的學科取向。中國人類學順應新形勢的需要,由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人類學專業作為先行者,在本世紀之初開始有組織、成規模地走進境外的具體社區,開展規範的人類學田野作業,完成關於海外社會生活的民族志著作,迄今北京大學師生約35人完成了海外社會實地調查,引領、推動國內近十個機構共計完成約70項海外民族志,分布在五大洲約五十個國家,大致形成了一種世界性的布局。

中國人類學的海外民族志在興起之初主要是以亞洲為對象的。從2002年北大社會學系人類學專業博士生龔浩群決定去做泰國研究,到博士生康敏、吳曉黎接著選擇馬來西亞、印度,逐漸從周邊擴及西亞、中亞,現在已知的田野點分布到日本、蒙古國、菲律賓、越南、柬埔寨、寮國、緬甸、新加坡、巴基斯坦、尼泊爾、以色列、土耳其、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以及中國臺灣地區和香港等地區。

中國人類學對於亞洲社會中具體社區的真實生活的田野作業,帶回來我們對於亞洲文化的多樣性的見證。亞洲橫跨了最多的時區,覆蓋了從極地、草原、沙漠、高原、平原到熱帶雨林的各種生態環境,是兩河流域文明、南亞文明、中華文明的發祥地,產生了猶太教、基督教、佛教、印度教、道教等世界重要宗教信仰,同時也是民族和語言的多樣性最為突出的大陸。亞洲各國既有自己獨特的歷史,也有共同的在現代遭遇西方的經歷。中國的社會科學要通過實地調查研究認識一個真實的世界,對於亞洲的民族志研究應該排在優先的位置,並且最好能夠為其他地區的經驗研究樹立範例。這些研究是中國社會科學在新形勢下開拓進取的嘗試,也是培養新一代深入理解異國文化、擅長國際比較的人才的過程。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提供平臺讓這些新生力量聚集一起,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無疑將對他們從人類學的社區研究邁向更加廣闊的、多學科結合的區域研究發揮提攜之功。

中國人類學的海外社會田野作業並不限於亞洲,實際上已經在世界各地展開,其中相對集中於歐美社會。僅僅北大的人類學團隊就已經完成在美國、德國、澳大利亞、法國、俄羅斯、瑞典、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多項社區蹲點調查研究。這對於中國人類學、中國社會科學的區域國別研究具有特殊的意義。對於真實的人、現實的社會進行調查,是社會科學的首要工作。西方的社會科學能夠率先發展起來,是基於他們較早培植了承擔第一手調查研究的社會學和人類學。但是長期以來,世界人類學基本上就是歐美人類學,主要是歐美學者對於非西方人群的觀察研究。中國有人類學已逾百年,但是一直沒有發展起來以歐美社會為對象的調查研究。最近十多年,中國人類學在勠力開創海外民族志的新天地的過程中,積累了二十多項以歐美國家的具體社區為參與觀察對象的研究成果,成為複數的世界人類學(world anthropologies)的一支生力軍,成為中國社會科學進軍世界社會調查的一個先遣隊。

歐美人類學對於他者的研究當然包括對於中國社會的參與觀察,當前我們也開始形成深入歐美社會實施參與觀察的創新團隊。我們從歐美人類學的凝視對象,轉而成為凝視對方的知識主體,由此奠定了知識生產的一種新型關係。讓這種新型關係發揮社會科學的價值,是一個值得進一步討論的議題,也是一項值得倍力推動的事業。

每一個民族志的對象都是獨特的,是其所在社會的縮影,也是我們自身的可能性的一次見證。人類學的研究必須把觀察對象作為個人、作為社群、作為一個國家的社區、作為一種文化的創造性實踐者,以及作為人類文化多樣性的一個代表等諸多方面貫通起來。我們以歐美為對象的研究固然是要認識歐美社會與文化,更是由此認識我們自身的局限性與可能性,反思過去並展望未來。發達國家已經處理過的問題很可能我們也會遭遇,歐美最有可能為我們提供前車之鑑。

人類學研究他者,終究還需要把他者轉化為對話的夥伴。中國與歐美的同行在知識領域成為對話的夥伴是兩個社會成為夥伴的思想條件。由此可見,我們的歐美社會與文化研究既是學術課題,也是實踐問題。

值此編撰序言之時,新冠肺炎在我最多親朋的湖北肆虐,並殃及全國各地,擴散到世界眾多國家。環球同悲!它從負面驗證了今日世界的一體性。無論從積極的方面還是消極的方面看,我們所處的已然是一種千絲萬縷勾連的世界社會。發現它的內在多樣性,理解不同主體所認同的文化,並由此認識我們自身的位置,是中國人類學的長期追求。

本文集的作者都是年輕一代學人。他們是深入特定國家之社會的學術開拓者,代表著不僅是走向世界而且是走進世界的新學術。他們在提供特定社會的具體觀察的同時,也為中國社會科學提供了一種看世界的思想方法。但願他們前行的身影感召更多的後來人。

 

高丙中

北京大學世界社會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2020年2月12日

序言


一、自我的構成

龔浩群:佛、他者與文明化:當代泰國宗教與社會變遷研究

史  陽:多樣的「魑魅魍魎」:菲律賓阿拉安人精神世界中的惡靈

康  敏:不自由的身體——從馬來社會看權力對女性身體的規訓

 

二、社會的聯接

吳曉黎:從印度出發理解印度「民族問題」:官方範疇與制度框架的歷史形成

趙  萱:巴以衝突的日常敘事——基於東耶路撒冷領土/土地爭奪的人類學研究

阿依努爾·艾尼瓦爾:烏茲別克斯坦「馬哈拉」的研究綜述

 

三、公共的文化

馬  強:東正教堂與文化宮:俄羅斯鄉村公共空間的嬗變

李家駒:多元主體參與與公共生活的生成:美國紐奧良非裔狂歡的人類學觀察

魯丁(Lars Rhodin):資源或精神認同:瑞典薩米人與主流社會在山川觀念上的衝突

 

四、私人的生活

梁文靜:非營利組織的道德經濟與市場經濟——美國中鎮仁人舍的個案

周歆紅:居住與「有尊嚴的生活」——有關德國「工人住宅區」的一項人類學研究

為感謝廣大師生和讀者朋友們的關注與支持,本期推送將繼續開展微信轉發贈書活動。請轉發本條微信推送至朋友圈,談談您對區域與國別研究與中國人類學研究的見解與觀點,通過後臺反饋截圖,我們將選出5位讀者免費贈送圖書

延伸閱讀

-READ MORE-

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於2018年4月12日正式成立。研究院以開展學術研究、學術管理、人才培養、智庫建設和對外交流工作為核心使命,定期舉辦天下論壇、博雅工作坊、新芽沙龍等學術活動,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及各界人士就區域與國別研究中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學術關注問題和文化社會問題等展開深入研討。學術活動面向校內外師生開放,歡迎關注並參與。

相關焦點

  • 30本「今日人類學民族學論叢」出版
    對於這個薈萃中外4000多名人類學民族學家的國際學術盛會,要全面地、系統地總結這次大會上所取得的學術成果,其工作內容非常豐富,其研究任務也相當繁重。為此,作為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第16屆大會的組織者,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決定編輯和出版「今日人類學民族學論叢」。
  • 2019年中國藝術人類學發表成果熱點述評
    其四,作為一門舶自西方的學問,以往多是譯介西方的理論著作,本年度在英國出版了第一本中國藝術人類學研究譯介到國際學界的文集,展現了藝術人類學在中國總體的發展勢態和水平。本報告資料主要來源於2019年度公開出版的著作、文集以及中國知網資料庫收錄的學術刊物和報紙公開發表的藝術人類學研究成果,以下將分別展開論述。
  • 中國社會的歷史人類學:總結與前瞻
    為期八年的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研究資助局資助的卓越學科領域計劃(Area of Excellence, 簡稱AoE)「中國社會的歷史人類學」研究項目至2017年12月31日結束。2017年12月15-16日該項目團隊在香港中文大學召開了「中國社會的歷史人類學:總結與前瞻」學術研討會,一方面總結項目成果,另一方面對未來進行規劃與展望。
  • 趙世瑜著《在空間中理解時間——從區域社會史到歷史人類學》出版
    本書是作者近10年來的論文結集,貫穿了對在一個具體空間的社會結構形成的時間過程的思考,表達了作者對歷史過程(時間)只有在特定的空間中才能得到理解的認知。通過書中的個案,作者意在重申他對於區域社會史之方法論意義的論說,以及藉由人類學視角下區域社會的探討,達致對中國歷史進程的重新闡釋,從而解釋了歷史人類學的含義。
  • 富曉星 | 疾病、文化抑或其他?——同性戀研究的人類學視角
    在講求實證主義的科學時代,在尋求絕對的超越性的科學時代,探尋文化多樣性的人類學又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1986年,《人類學與同性戀行為》(Anthropology and Homosexual Behavior)出版,這是第一本集合了不同文化領域中同性戀經驗研究的人類學論文集,直至今日仍是最有影響的介紹多種社會同性戀形態的研究。
  • 論社會人類學領域的新型視角
    引言在今天社會人類學領域的新型理論視角中,無論是否與其他學科進行合作,我們都可以從中提煉出兩大方向。 第一種方向是對文化全球化的研究。它得以超越過去文化區域的劃分,這種劃分曾以傳統的方式將人類學家們劃分為三個「貴族」部落和兩個被支配的部落。
  • 【著作薦讀】文化人類學參考閱讀書目
    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人類學入門」,介紹人類學各分支學科、文化的概念和研究方法、主要的理論與應用等;第二部分為「砍賞文化多樣性」,探討文化人類學如何從語言、族群、經濟與政治體系、家庭與親屬、婚姻、性別、宗教、藝術展演、媒體與體育等多個維度,表現人類在歷史時空中的文化多樣性;第三部分為「變遷的世界」,進一步探討這些維度在當代世界的轉型與表現形式,包括全球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殖民主義、全球化、環境變遷與土著居民運動等熱點議題
  • 群落演化:媒介生態學視角下的人類學紀錄片
    摘要:人類學紀錄片能夠以一種影像媒介的話語方式,展示社會歷史的生存和發展狀態,其本身所體現出來的就是多種關係的綜合,包括與人的關係、與自然的關係、與社會的關係等。在媒介生態學視角下對人類學紀錄片中群落的五個演化階段進行分析,尋找到影響群落演變的媒介因子,可以揭示其演變的一般規律。
  • 淺析社會人類學發展的黃金時代
    這一協會的主要研究對象是美洲人,並且從四 個維度組成了人類學研究的四個領域:數量眾多且形態各異的美洲語言研究、被視為處在 社會或文化人類學之下的美洲文化研究、對哥倫布時代之前物質遺存的考古學研究,以及對人類體質的研究。就社會與文化人類學這一年輕的學科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時期充滿了制度上、智識上、審美上和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 研究成果|人類學的非洲研究:歷史、現狀與反思
    【內容提要】百年來,人類學的理論和研究範式在不斷被反思和重構,非洲研究在這些理論與方法的變革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類學的非洲研究主要由西方學者和非洲本土學者所建構。當今,中國人類學學者在借鑑西方人類學非洲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基於中國社會文化經驗展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人類學非洲研究。
  • 宗教文化融合研究三題——以人類學的視角——王建新
    接下來將要討論人類學的整體觀在把握中國各民族宗教文化相互關係及互動融合中的應用,以及與展開宗教民族志研究的有關事項。在中國各民族中發揮宗教文化主體作用的制度化宗教,其傳播之廣泛,影響之巨大,是其他信仰體系所難以比擬的。作為各民族宗教文化的主流,這些宗教體系作為大傳統的地位不容置疑。鑑於此,我們可以用宗教文化圈概念去整合這些宗教文化大傳統的存在及作用範圍。
  • 「文化多樣性與當代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大開幕
    研討會開幕式現場  今天(11月24日)上午,「文化多樣性與當代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中山大學熊德龍學生活動中心開幕。  在11月24至26日為期三天的會議中,與會學者們將圍繞下列話題展開學術交流和研討:女性民族人類學;全球化與文明對話;中國和亞太地區的移民、海外華人和國際移民;文化多樣性與文化遺產保護;民族文化與社會發展研討;都市化問題;社會性別研究;民族服飾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變遷與經濟發展;影視人類學研討與展播。  會議開幕式由中大人類學系主任周大鳴先生主持。
  • 企業人類學:從「人的視角」解析企業發展
    企業人類學:從「人的視角」解析企業發展 2017年08月30日 07:2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明海英 字號 內容摘要:企業人類學關注企業、人與文化之間的關係
  • 簡訊:內亞視角下的音樂人類學研究與思考
    2020年10月16日下午1時,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蕭梅教授在閔行校區法商北樓525教室進行了題為「內亞視角下的音樂人類學研究與思考」的學術講座,講座同時也以騰訊會議為媒介在線上舉行。本次講座受到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高水平講座系列支持,也是人類學研究所及民族與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王富文民族研究紀念講座第6講。
  • 講座|王銘銘《超社會體系》:人類學視野下的文明與中國
    《超社會體系:文明與中國》一書,結合文明人類學與比較文明研究,對於「文化雜糅」地區獨特、複雜而富有創造性的生活提供描述和理論化架構。這本書力求在「他者為下」的現代文明概念之外追溯另一種作為「兼收擴展,卻不以世界同質化為目的的超社會體系人文空間」的文明傳統。
  • 網際網路人類學:理解當今社會的新視角
    網際網路技術推動了人類社會的演進,也正在重構原有的社會發展格局。一些人類學家開始將研究視野投向網際網路及其中的人與文化,於是出現了「網際網路人類學」或稱為「網絡人類學」的新的人類學研究分支。  中山大學移民與族群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姬廣緒說,從人類學意義上講,網際網路同貨幣一樣,體現了人類社會交往進化的需求。網際網路時代的「社會現實」不再僅限於物理世界,其語境的建立不僅發生在線上,同時也發生在線下,虛擬世界正在成為一種新的社會現實。
  • 認知人類學視域下的文化研究
    「意義的形成過程把人與文化聯繫在了一起」。因此,文化研究也應圍繞著意義來進行組織。這從本質上要求文化探討與人類學、心理學、語言學、哲學、歷史甚至法律形成研究合力。這既是對認知主義的推動,也是第一次認知革命的延續。新的認知革命關注人們如何獲取世界的知識,如何組織這些知識,如何適應於人類必須生存其中的環境,如何運用置身其中的文化知識改變世界。文化認知的研究維度會使我們對人類文化實質問題的理解更臻完善。
  • 【理論與方法】女性主義與人類學
    本書將重點闡述人類學中以婦女、社會性別為中心的研究所涉及一些與文化相關的、由文化界定和建構的有關男人、女人,以及他們的行為(包括性行為)的基本概念。從這些概念出發,論述女性主義人類學家們如何努力再現那些表現在社會性別觀念上的文化多樣性,如何觸及那些隱秘的,包括通常被社會主流文化所忽略甚至擯棄的或曲解的內容。
  • 2018年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綜述
    一、2018年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概況由於學術期刊網絡平臺的不斷完善,獲取正式刊發或出版的論著信息,相較於學術會議發表成果更加容易。因此,下面擬著重介紹學術會議發表成果,對正式刊發或出版的論著則適當從簡。
  • 文化人類學推薦書目
    首先介紹了文化人類學以及各分支學科的關鍵概念和術語,同時引入體質人類學和語言學的相關材料。本書內容全面、新穎、準確,學術味濃厚,此外,本書還簡要引入了人類學各思想流派的研究成果和理念,編排簡明扼要,引人注目,有感染力。2. 埃裡克森著,董薇譯. 2008. 《小地方,大論題——社會文化人類學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