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人類學視域下的文化研究

2020-12-22 中國社會科學網

在當今世界性的文化研究熱潮中,認知科學在其中扮演著日益活躍的角色。近20年來興起的認知人類學文化研究取向,為我們更科學、更深入地理解人類文化問題,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啟發線索。

 認知人類學文化研究的重要成就

認知人類學的興起得益於認知革命的興盛。當許多人類學者和精神分析學家熱衷於探討文化與人格問題時,有些認知心理學者批評這種研究,「以脫離情境來處理動機和氣質,缺乏對場景和環境的理解」。過於關注人格、個性與文化的關係的研究,實際上難以進行觀察學習和實踐模仿。文化並不是固定不變或靜止的,而是不斷隨著個體人格對其解釋而改變。因此,通過人格與文化分析理論來說明跨文化現象是很難行得通的,需要對文化問題開展深入的認知過程與機制研究。半個多世紀以來,隨著心理學領域內認知革命的發生,人類學領域內認知人類學的研究也日漸成熟起來,其核心主張和重要成就主要反映在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認知革命融入了人類學的文化研究。崛起於20世紀50年代末期的認知心理學迄今爆發過兩次認知革命。第一次認知革命的「目標是發現並客觀地描述人類與周圍世界交流時所產生的意義,進而提出與意義生成過程相關的假設。其關注人類在描述和理解整個世界時所進行的符號行為,目的在於加速推動心理學與其他人文科學、社會科學領域內的姊妹學科的攜手發展」。然而這場革命之後卻經歷了技術化的發展走向,研究重心從「意義」轉向了「信息」,從「意義的構成」轉向對「信息的處理」。這場革命在不經意間偏離了其最初的目標。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的第二次認知革命,則試圖「還原人類認知的原貌」,集中傾向於解釋同「意義構成」相關的認知。「意義的形成過程把人與文化聯繫在了一起」。因此,文化研究也應圍繞著意義來進行組織。這從本質上要求文化探討與人類學、心理學、語言學、哲學、歷史甚至法律形成研究合力。這既是對認知主義的推動,也是第一次認知革命的延續。新的認知革命關注人們如何獲取世界的知識,如何組織這些知識,如何適應於人類必須生存其中的環境,如何運用置身其中的文化知識改變世界。文化認知的研究維度會使我們對人類文化實質問題的理解更臻完善。

第二,認知實驗研究探討人的認知思維方式。重視實驗的方法研究人類的文化認知是當前西方認知人類學的一個重要特點。認知人類學倡導用多元化的方法去從事文化研究,既可以在實驗室,也可以像人類學家一樣去進行田野考察,或者運用生物進化的觀點以及發展心理學的視角進行研究。布魯納等人開展的硬幣實驗、圖形知覺和思維推理研究,使得心理學實驗從「以物為中心」轉向「以人為中心」,有力地推進了認知發展的文化差異研究,改變了「文化」概念與基於實驗室研究人類思維沒有直接聯繫的歷史。這些重視對人的高級認知過程探討所取得的一系列積極成果,為後來的認知革命奠定了基礎。美國心理學會前任主席津巴多等人指出,文化的觀點可以被用在幾乎每一個認知實驗研究的題目上,如感知、情緒、思維、人格等問題,都可以「文化與某某」的方式納入研究的視野。國際文化研究學者尼斯貝特出版的《人類的推理》一書,被譽為是從新的實驗視角理解高級認知對文化影響作用問題的力作,有可能改寫人類學與心理學深度交融歷史的新篇章。

第三,認知敘事研究深度闡釋文化心理現象。伴隨著當今認知科學研究實證化、解釋化的發展浪潮影響,認知人類學不僅在實驗方面開展了許多卓有成效的探索,而且在認知敘事研究的解釋化方面進行了積極的嘗試。受人類學家格爾茲「文化深描理論」的影響,認知人類學十分重視敘事研究方法在文化解釋問題上的重要作用。他們在文化認知實驗研究的基礎上,增加了敘事思維方式、過程等主要關鍵問題。強調文化提供給我們這一解釋工具使得事物變得普通平常而且易於理解。人類的經驗知覺以及記憶他們的過程是以敘事圖式的運行方式來進行的。敘事圖式已成為「民族心理學對世界的認識」的一部分,同時文化又匯成了「更大規模敘事的基礎」。因此,需要把敘事研究作為理解人類認知過程的中心,把焦點匯聚在敘事和文化的聯繫上。

認知人類學還積極借鑑人類學的田野考察研究方法,將文化研究推廣到醫療、法律和學前教育等實踐活動中。近十年來,認知學者布魯納及其研究團隊以人類學為基礎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動,其中包括「啟蒙學前教育計劃」以及在非洲等地開展的人類學研究,這對於理解文化在學習與認知中的功能,特別是探討文化實踐的「接地氣」問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認知人類學文化研究的積極價值

認知人類學對於更科學化、更符合人類實際的研究文化問題提供了新的視域。文化研究面臨著兩大發展任務:一是如何更科學地研究文化問題;二是如何更符合人類的真實面貌和行為。人類的文化現象是獨特的,一方面,人是具有欲望、意圖、目標和價值觀的社會人,人們為生存而奮鬥。從這個角度看,需要關注個人層面的心理行為問題。另一方面,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可以從客觀的方法總結規律,獲得有利的文化認知發展經驗。當前在西方崛起的認知人類學重視從文化認知的科學角度,重點探討文化的價值、意義、認知和思維敘事方式等重要問題,克服了傳統人類學、精神分析過於偏重人格與文化領域的靜態研究,從實驗方法、解釋深度等界面為文化研究注入了新的內容,為文化研究帶來了新的活力。

認知人類學的興起促進了人類學與心理學的深度交融。在文化問題研究上,長期以來人類學與心理學的文化研究有著密切的聯繫。早在馮特時代,民族心理學便成為「以民族文化為基礎的人類的思維、信念、行為的心理學研究」。在二戰以前,不少人類學家對心理學研究的興趣由來已久,認為人類學是對人類解剖學、生理學和心理學三個知識領域的綜合,其中研究人類的心理、道德和智力特點是最為重要和有意義的問題。在20世紀80年代,興起於美國的文化人類學中的文化與人格研究,出現了從心理人類學演進到心理文化學的發展軌跡。近年來,認知人類學通過對社會文化語境下意義建構的研究,在人類學和心理學之間架起了一座新的橋梁。

認知人類學為理解文化的全球化與命運共同體問題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文化的全球化與逆全球化是當前文化研究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認知人類學者普遍強調,從文化的本質來看,人類文化存在著普遍性、共同性問題,不可能存在文化孤島現象。他們贊同人類學家摩爾根的觀點,人類的經驗所遵循的途徑大體上是一致的;在類似的情況下人類的需求基本上是相同的;由於人類所有種族的大腦無不相同,因而心理法則的作用也是一致的。在全球化時代,多元化、跨文化研究對於人類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但固守某種文化模式,過多地關注某一種文化也是片面的。人類文化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徵。國家、民族地域文化雖然眾多,卻又能融合為一體。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是文化共同體,文化構成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內容。人類文化具有全球性、共同性的內核,同時能夠在差異中達成融合,在矛盾、衝突中實現逐步的適應。認知人類學者提出,需要研究「文化境脈與共同體圖景」問題。最應當關注的是「民族心理學」,為人類「共同意識」做準備。文化作為意義系統,構成了一個文化社群所需要的某種共識,這既體現了文化的內在一致性,同時也形成了文化內部的理解程序。從文化、認知敘事和「共同意識」之間聯繫來看,認知人類學對我們積極認識理解與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的學理意義和現實針對性。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歷史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作者:霍嘉西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

相關焦點

  • 比較視域下民族心理學科性質
    比較視域下民族心理學科性質 2016年04月25日 16:2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胡平 張積家 字號 內容摘要:與民族心理學相鄰的學科有個體心理學、跨文化心理學、文化心理學
  • 熊威:跨學科視域下的神話研究:鄧啟耀教授神話研究述評
    在他指導下,光心理學思維學的書就讀了差不多兩米,神話方面的更不用說。」在當時有限的條件下,鄧啟耀閱讀了大量心理學、思維學、人類學的書籍。因此,在這種背景下,要想繼續推進神話研究向深度和廣度發展,跨學科研究自然是應有之義。人類學視域下的神話研究,它的研究特點是不單純關注神話的各種文本,也要注重神話在田野現場的複雜狀態。如果我們將神話放置在其社會文化語境下,就會發現神話與當地的民俗、信仰、儀式等緊密結合在一起。
  • 皖江文化的研究視域與創新轉化
    文化是長三角一體化的人文基礎和精神紐帶,因此有必要在政策語境中重新研究江南文化,同時以江南文化視域來梳理安徽文化、皖江文化。  江南文化的歷史發展在不同時期受地理、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不同權重的影響,由此產生不同視域下的江南。地理上有長江中下遊、長江下遊,政治上有唐「江南道」、宋「江南東路」「江南西路」、明「南直隸」、清「江南省」,經濟上有魏晉前「江南之江南」、南宋後「中國之江南」、近現代「世界之江南」,文化上有「大江南」(文化江南)、「中江南」(經濟江南)、「小江南」(核心江南)之分。
  • 宗教文化融合研究三題——以人類學的視角——王建新
    題三:宗教文化的「整體觀」與「民族志」以上用民族學、人類學研究「區」與「系」兩個概念分析說明了各民族宗教文化發生、發展及互動融合的整體格局,而用「融合」與「類型」詮釋了人類學研究的必然目標和有效路徑。
  • 富曉星 | 疾病、文化抑或其他?——同性戀研究的人類學視角
    雖然學科內部的反思性自我批評使人類學的視域不斷擴大,然而對同性戀研究領域的職業抗拒仍舊持續著。 (一)文化的情境 在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同性戀的民族志研究略有增長,尤值一提的是,人類學家Herdt以及他的團隊在同一個文化區——美拉尼西亞對制度化的同性戀給予細緻而深入的關注。
  • ACG文化的文化人類學維度
    本文系作者文化理論學術研究成果:《新神話主義視域下的ACG文化》的序言部分節選。
  • 教育研究中的人類學範式
    教育人類學不但是用人類學的研究方式方法來研究「教育」,更在於教育人類學既是「人類學作為社會科學中最具人文精神和最接近人性的學科……被期望能夠去處理人類認知、交往、建構和互動的世界的『廣泛複雜性』」的生動體現,又是教育學以人的精神至善和能力發展為目的的產物。
  • 「他者異人」的文化社會研究:文化人類學究竟學什麼?
    本期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他者異人」的文化社會研究文化人類學◆ 關於:文化人類學 ◆文化人類學在日本是有一個慢慢的周期演變過來的,最早的學界公認的始祖就是日本的民俗學大師:而文化人類學則是通過長時間的現地接觸與觀察來對全世界不同民族進行描述和分析,以揭示人類的本質,圍繞「文化」這一主題來解釋人與其他生物的不同點。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主要為質的研究。
  • 跨學科視域下傳統族群文化的現代傳承與文化認同學術研討會暨第四...
    12月14日,「跨學科視域下傳統族群文化的現代傳承與文化認同」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海峽兩岸客家文學論壇在華南理工大學大學城校區B2-335召開。他認為,傳統文化要持續傳承,應注重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並衷心祝願跨學科的族群文化研究能取得豐碩的成果。華南理工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長譚元亨回顧了研究所創建與發展的歷程,介紹了客家所20年來所取得的豐碩成果,並期望研究所的成員能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共創客家文化研究新輝煌。
  • 研究成果|人類學的非洲研究:歷史、現狀與反思
    在此背景下,大量的探險者、旅行者、傳教士湧入非洲,他們的工作和研究即是後來人類學非洲研究的雛形。經典的以「他者」或者「非歐洲人」為研究對象的西方人類學之形成發展源於英法兩大殖民國家對非洲的殖民統治的需要,時間大體在20世紀20-60年代。當時的歐洲殖民者為了更好的統治與管理非洲,需要了解非洲的族群、生活與文化。
  • 人類學到底研究什麼?
    哲學將一切建立在思維的體系上,秉持內心以化萬物,人類學立足人類和生命個體的經歷,窮盡萬物以求歸一。 更有激進如法國哲學家Bruno Latour ,要以人類學取代哲學:哲學衍生於西方世界的認知方式,人類學立足人類所有可能的文化創造,人類學更彰顯人對萬物母題的追求。 帶著這種視野,我們看到歷史上每個人類學理論都在闡釋人的整體性的不同意味。
  • 批判性思維專題|張建軍:高階認知視域下的批判性思維教學與研究
    關鍵詞:批判性思維、高階認知、應用邏輯批判性思維教學與研究在我國學界的興起,為認識與發揮邏輯的社會文化功能提供了新的條件。但是關於「邏輯應用」理念上的一些分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這種作用的發揮。Gabbay等人編輯的十八卷《哲學邏輯手冊》等),就可以看到,隱含假設與情境等問題不僅在「邏輯應用理論」的視域之內,而且已日益成為當代邏輯發展所關注的重心,而不是「邏輯不涉及的其他成分」。顯然,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首先需要在「邏輯觀」上有所澄清。
  • 產出導向法視域下的大學英語教學研究
    《產出導向法視域下的大學英語教學研究》 作者:張麗霞 著 出版日期:2019年8月《產出導向法視域下的大學英語教學研究》圍繞大學英語教學,分別從大學英語教學基礎理論、大學英語課程與教材、產出導向法及其理論體系構建、產出導向法視域下的英語教學方法與文化教學,以及產出導向法視域下的大學英語技能教學研究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 群落演化:媒介生態學視角下的人類學紀錄片
    摘要:人類學紀錄片能夠以一種影像媒介的話語方式,展示社會歷史的生存和發展狀態,其本身所體現出來的就是多種關係的綜合,包括與人的關係、與自然的關係、與社會的關係等。在媒介生態學視角下對人類學紀錄片中群落的五個演化階段進行分析,尋找到影響群落演變的媒介因子,可以揭示其演變的一般規律。
  • 【文化人類學專題】文化批評與文化人類學
    毫無疑問,會有學者這樣問:人類學究竟為人類的進步做過多少貢獻?民族學又奈之何?那麼要談及前言所提及的三個問題,我們還得追溯人類學的發展脈絡以及現在的研究傾向。就目前人類學的實驗趨勢,其任務就是:跨越現存民族志問題的局限,描繪做出更全面、更豐富的異文化經驗圖景。
  • 學者匯聚羊城探討新文科視域下文學研究與文學理論創新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李永傑 通訊員 陳瑞迪 唐詩人)1月12—13日,「新文科視域下文學研究與文學理論創新」學術研討會在暨南大學舉行。  在「新文科視域下當代文論創新發展」主題討論中,蔣述卓表示,在面對科技不斷發展的當今時代,雖然文藝理論研究需要面向科技、面向未來,形成一種大眾文化的轉向,但仍要堅守人文主義立場。
  • 不要把人類學學得只剩下文化人類學
    人類學還沒有一個理論可以把所有學科合起來,不同理論整合不同學科。本科生應該看到民族志材料中蘊含著整合各種人文社科的方式。這是中大能提供的最完整訓練。在此基礎上,體質人類學帶來社會與生物的協同變化。認知和心理人類學也關注生物和社會一體。不同生活方式下,我們的神經元網絡結構、感覺、說話方式、聲音音質都不一樣。
  • 簡訊:內亞視角下的音樂人類學研究與思考
    2020年10月16日下午1時,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蕭梅教授在閔行校區法商北樓525教室進行了題為「內亞視角下的音樂人類學研究與思考」的學術講座,講座同時也以騰訊會議為媒介在線上舉行。本次講座受到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高水平講座系列支持,也是人類學研究所及民族與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王富文民族研究紀念講座第6講。
  • 飲食人類學:從飲食看人類文化
    「品嘗」飲食民族志飲食人類學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調查、跨文化比較研究、區域調查研究、定量研究、文獻研究等。多學科立體式研究飲食文化對食物進行現代人類學研究的奠基者是英國的約翰·伯內特和法國的列維-史特勞斯,他們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研究食物及人類進食的社會意義。
  • 設計與文化人類學
    2001年的秋季,我作為博士研究生剛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