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應該佔據道德制高點嗎?

2021-03-02 讀品販子

公知應該佔據道德制高點嗎?

李華芳

我承認這是個標題黨的行為,不過接下來要討論的確實是一個很嚴肅的話題:專業化寫作和作出道德評價之間是不是衝突的?

為什麼要討論這個問題呢?之前在我商榷連嶽關於公共知識分子的觀點時,我曾經寫過《沒有思想市場、談何公知必死》,大致上已經說清楚了在當前的制度環境限制之下,公共知識分子的困境和責任問題。

但深究一下,從一個公共知識分子個人來說,其衝進思想市場到底要依靠什麼?是靠佔領道德高地呢?還是依靠基於專業研究的討論?某種程度上說,專業化和作出道德評價之間是衝突的。

大部分經濟學家都同意經濟學的分析應該撇開道德判斷,而只是做邏輯推演或實證研究。這也是司馬賀(Herbert Simon)反覆強調的,繼承的是韋伯關於事實和價值兩分的做法。

不過道德判斷始終是存在的,這也是古典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處理的問題之一,例如斯密的《道德情操論》,或佩爾森的《政治經濟學》。當然更多的時候是交給政治哲學和倫理學去處理道德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阿瑪蒂亞·森儘管獲得了199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但現在大部分經濟學家都認為森是一個哲學家或倫理學家。

市場經濟的負外部性之一,是可能造成道德的普遍淪喪,這也是亞當·斯密所擔心的事情。當然有可能和實際會發生,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在後續經濟學的研究中,道德被處理成有合作傾向和親社會性。進而我們在博弈論中變成合作博弈形式,而競爭是可能造成合作無法達成的,例如著名的「囚徒困境」。

我最近重看熊彼特和哈耶克,對於全面擁抱市場經濟仍舊是堅定不移,但市場經濟的法律基礎、道德基礎也成了我關心的話題。

正是因為真實世界裡具體的約束條件不一樣,所以考察約束條件是重要的。比如說孔慶東的魯迅研究和錢理群的魯迅研究,「價格」顯然很不一樣。但這「價格」的表現形式更值得我們注意,因為這並不是說孔慶東的書賣得便宜點,就一定能佔據更大的市場份額。這裡的「價格」包含的信息遠遠超過市場價格,還夾雜著聲譽。而學者的「聲譽」是一個道德領域的話題。

關於道德的評判是一個艱難的話題,但我希望提出一個"quasi-道德"的概念,基於民主程序的準道德概念。這是臺灣淡江大學盛慶睞教授的貢獻。意思是說關於道德這樣一個概念既然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麼不妨以民主的方式來選擇什麼是"道德"。但這個"道德"只是一個quasi的道德,而不是康德的絕對律令,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具體的約束條件,導致個人對於道德的評價標準不一樣。

而經過民主過程,我們可能選擇出一些quasi道德的行為,比如說尊敬師長,尊老愛幼,對婚姻負責,不公器私用……,把這些行為列成一個quasi道德的單子,通過正式制度(例如法律)和非正式制度(例如家庭教育)等,逐漸演化。每一個時代的道德觀念都會發生變化,例如對於通姦,同性戀的看法是最為明顯的例子。

知識分子也是如此。從知識分子這個"概念"誕生以來,就從來沒有一個明晰的定義,也沒有經過所謂的民主程序去決定知識分子的功能,只是個人從自己不同的角度出發,對知識分子這個概念進行不斷逼近,但也僅僅是一個quasi的概念而已。

但有一些標準我個人認為是對知識分子而言非常重要的,例如思想不因為權威而改變而必須出自自己的選擇,儘管在形式上自發選擇的知識分子也可能選擇成為一個郭沫若,與強權威逼下的選擇在結果上一致。但一種是自發,一種是強迫,本質上完全不同。

我們可以先不討論其他的道德判斷之類的,也先不討論知識分子的使命責任等等,不妨先從思想自由的角度入手,來討論知識分子具有什麼特徵。

以經濟學家為例,你的觀點是經濟學家也可以是不自由思想的,無非他們出價不同而已,比如說中國有不少政府經濟學家和投行經濟學家,他們也應該被當作知識分子。但我認為不同的出價才區分了"經濟學家"和"政府經濟學家及投行經濟學家"的不同,前者是只為知識上的路徑而發生可能的思想改變,而後兩種是出於權利的考慮而發生可能的思想改變。

當然在後兩種裡面依然要區分有些人是由於知識路徑,而有些人是因為權利的誘惑(或迫使)而改變。因為知識和因為權利而改變的結果可能一致,但本質是完全不同的。而我不認同把因為權利而改變的歸入知識分子的類別。這當然也只能是我的標準而已。

接下來的事情,是我們把這兩種不同的知識分子標準扔到觀念市場中去,看看誰佔有的市場多一點,最後演化成一個quasi標準出來。每一個時代,我相信標準會很不一樣,比如說現在沒準小剛的觀點是更容易佔領市場的,而我的觀點是純粹腐朽的;當然也可能反過來。

而更多的時候,會在因"知識——權利"改變中間不斷權衡,具體到每一個想成為"知識分子"的人,會根據自己所處的情境不同選擇不同比例的混合策略,例如m%因為知識改變,n%因為權利改變,m+n=100。

當m=100的時候,可能康德所謂的絕對的道德律令;當n=100的時候,比較接近你說的權利競爭下出價不同;當m+n=100,0

在這種情況下,專業寫作和道德之間會不會衝突呢?只能說情況並不是確定的,不過可以分類討論吧。但有意思的是,分類討論,正如林奈開始搞植物學一樣,是一種相當專業的做法呢。

但正如我在《沒有思想市場、談何公知必死》裡說過的,上述設想的觀念市場競爭出知識分子標準,所依據的還是一個完全競爭的制度基礎紮實的市場。在這樣一個市場缺失或者形成這種完全競爭的思想市場的制度基礎不存在的時候,知識分子憑藉專業知識同時贏取道德高地的事兒就很難發生。這多少是令人悲哀的現實。

當然這也不意味著知識分子就完全喪失了選擇,守著道德底線進行求知,在這個時代還是可行的選擇。至於某些知識分子未能成為道德上的楷模,從道德高地跌落,實在也是個人品行的問題,與制度的關係其實不大。

相關焦點

  • 比道德制高點更高的
    ,而思想家總是熱衷於指出道德制高點低下的陷阱。你可能又要說了,咱不讓他們把生產成本轉移到價格當中來,咱降低資本家的利潤率不行嗎?可以啊,buthow?如果一家企業沒有違法,你怎麼強制規定它的利潤率?強制企業不許解僱工人、強制它僱傭定量的新工人、貿易保護主義、規定企業利潤率,把這一切加起來,那叫什麼?計劃經濟。計劃經濟的弊端,呵呵,還用得著我繼續推這副多米諾骨牌嗎?
  • 從群捧到群嘲,「公知」到底經歷了什麼?
    相信對於經常在網際網路上衝浪的人來說,"公知"這兩個字一定不會很陌生,現在我們經常可以在各大涉及政治的新聞媒體的評論欄裡看到有關公知的評論,而且其中99%的內容都是在辱罵和批評,好像一提起公知就各種負面情緒湧上心頭。
  • 不要老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來指責別人
    但是,如果我們一個勁地指責別人,不分青紅皂白撻伐別人,經常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來評判是非,也許就有點過了。站在高臺之上之上,我們可以對一些惡人進行道德審判,我們可以置身事外,來對別人進行善惡判斷。我們總是用漂亮的言辭將自己的羽毛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後在世人面前說長道短,指點江山。我們總是戴著一副有色眼鏡來看待這個世界,看待別人。
  • 道德制高點
    我話音未落,老王在一旁當即奮勇地掄起重型鐵鍬予以迎頭痛擊:「你不應該性別歧視!」我頓時蒙圈得醉了,因為老王頃刻之間就佔領了道德制高點,接下來我再說什麼都是蒼白的。更可怕的是,我這一輩子再無可能得以和老王平起平坐,必須永遠被他牽著鼻子原地轉圈圈。我還必須額外擔心,老王不高興的時候說不定以此作為黑材料關鍵時候從左前第四肋間插我一刀。
  • 弱者就該擁有道德制高點?
    然而身為弱者,就應該獲得道德的制高點嗎?應該如何理解這種對立?雞蛋就應該被同情?尼採可不完全認同。主人與奴隸之間的鬥爭尼採在《道德系譜學》中指出,人人平等的道德論述是主人與奴隸之間的鬥爭產物。什麼是主人?主人基本上是一群贏在起跑線的傢伙。
  • 站在道德制高點的道德聖母Biao們,你們不冷嗎?
    家屬認為,監考老師沒收考卷後,對考生有言語刺激嗎,並且事後和班主任未能及時疏導,導致悲劇發生,校方存在過錯。由於學校方未及時與家長溝通,小時家長氣憤之時,在微博髮長篇貼,譴責校方。突然之間,社會道德水平水漲船高,令人不知今夕何夕!      雖然目前事件還在進一步的調查之中,但我們也應該靜下心來,理性的對該事件進行詳細的分析,相信小時作弊跳樓自殺的案例,在中北大學,乃至全國高校,不是第一起,也不是最後一起。
  • 話說教育「公知」
    部分知識分子樂於充當意見領袖,熱衷於對社會現象作評說與批判,人們把他們稱為「公知」。「公知」者,公共知識分子的簡稱,他們以各種理念作為自己的依託和工具,指摘社會生活中的種種不是,表達自己的種種不滿,認為該按他們的意願作修改或糾正。教育學界的某些專家,便很有這種「公知」的色彩。「公知」並不是一個貶義詞,就其本質而言,它是社會進步的產物。
  • 謹記:千萬不要站在道德制高點
    覺得自己比普瑞蘭聖潔,就站在道德制高點去審判她,侮辱她。幾個月之後,城裡發生了瘟疫,所有人都在逃避,只有普瑞蘭勇敢地站出來,幫助那些患病的人生存下去。難道一個人是好是壞,因為一件事就定死在十字架上嗎?況且普瑞蘭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愛丁梅斯,她的情人,為了他,普瑞蘭可以放棄一切,忍受一切,這麼偉大的愛為什麼要被唾棄呢?
  • 你憑什麼就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對別人評頭論足呢?
    明星出軌,常常是有圖為證,引得無數無關人士義憤填膺指天罵地,好像罵了別人的不道德他就很道德了似的。沒有了解就沒有發言權,你看到的只是一個片段,這個片段的前因後果你壓根不清楚,憑什麼就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對別人評頭論足呢?
  • 一個永遠不會失敗的地方「道德的制高點」
    郭德綱有許多名言,其中有一句非常經典,意思是當別人想要打擊你的時候,如果找不到你的錯誤,那麼就在道德上打擊你。現在,對這句話又有了新的認知,如果你能道德的制高點,那麼許多事都會有恃無恐。前幾天一個視頻顯示,曾因猥褻兒童被判刑4年的網紅「豆漿王子」蒙某某出獄回家,獲得廣西南寧當地某公益組織幫扶。
  • 公知、知識分子和意見領袖的區別
    編:愈嘉網絡上有一個很火爆的討論:公知、意見領袖和知識分子有什麼區別? 按照這個標準,愛因斯坦就不是知識分子,因為他工作的對象是物質,他應該叫專家學者。王小波和阿城也不是,因為他們的工作結果是小說。小說可以反映某種理念,但它本身並不是理念。 公知,就是公共知識分子,它是「知識分子」的延伸,是大眾傳播媒介的產物。
  • 周濂:當「公知」成了罵人的詞
    二薩哈羅夫應該感到慶幸,如果他生活在微博時代,恐怕也難逃「公知」的帽子而被網絡水軍的唾沫徹底淹沒。從公共知識分子到「公知」,如果我的記憶沒錯,這個變化僅僅用了兩年時間。兩年之前,公共知識分子還是一個讓人尊敬的頭銜,代表了社會的良知、人格的力量和理性的聲音;兩年之後,公共知識分子就被縮寫成了「公知」,與此同時,被矮化的還有他們的人格力量、道德操守以及知識水準。
  • 「公知」是如何被汙名化的? | 循跡曉講
    但既不要因為自稱「公共知識分子」的人達不到公共知識分子應該達到的標準,就認為是「公共知識分子」這個群體又問題;也不要因為「公知」群體裡出現一些不堪的個體,就來批判「公知」整個群體;更不要因為不希望看到人們關心某些公共事務,就把關心公共事務的人都扣上「公知」的帽子,大肆攻擊。
  • 微博公知速成指南(美分版)
    1、註冊時不管起啥名兒,記得帶個二世、三世的尾巴(用羅馬字就好),這年頭沒轉過世都不好意思扮公知。堅決不加V,與體制保持距離是必須的姿態。 2、用墨鏡、蟹媽與珍珠作頭像都過時了,現在流行用藍底白字的「公民」。更洋氣一點可以用John Harvard 銅像或林肯紀念堂裡的總統坐像,暗示你兜裡至少揣著一張綠卡。
  • 為什麼我們喜歡站在道德的制高點?
    我們就像奧林匹斯山上的宙斯,俯視他人的道德水平。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接觸到一種怪現象,人們仿佛都懂得道德了,但人們的道德水平卻不因此而得到提高。媒介對思想的扭曲由於教育的普及和網際網路平臺的建立,人們不僅有了思想,而且還有了表達思想的渠道。
  • 道德制高點上的《五月花號公約》,自相矛盾的美國精神
    今天我們時常提到一個詞叫做「道德綁架」,人們在爭論一件事情的時候,多數情況下「佔領道德的制高點」的優先級總是要在「確定事情本身的對錯」之上的,當年五月花號的乘客們玩的也是這一手。在當時以大嚶帝國為中心的西方社會之中,有三樣東西是社會道德制高點的代表,那就是「信仰」,「忠誠」和「榮譽」。
  • 為「公知」一詞正名的時候到了,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稱作公知
    什麼叫公知?是指公共知識分子的簡稱。這些年以來,有不少販賣西方價值觀的一群有點知識的人也被稱為公知,甚至有些人還佔據一定的社會地位,影響力還比較大,他們也站在一定的立場上發表言論,但總的思路是說起西方眉飛色舞,說起我國眉頭緊皺,西方的月亮比中國圓,西方的空氣比中國香甜。中國的制度也不好,環境也不好,人也不好,而西方呢?正好相反,自由民主博愛發達,制度好,環境好,人也好,什麼都好。
  • 不白說 || 不要動輒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來評判他人
    而德就不同了,道德是什麼,什麼是道德?道德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怎麼界定道德高尚和道德低下?就以捨己為人、舍小家顧大家為例,有人認為這是道德楷模應該加大力度宣傳,本人恰恰認為這是無德,至少是寡德。曾經有報導稱,一個小學老師,為了不耽誤學生功課,不耽誤學生升學,把自己懷了幾個月的孩子打掉。
  • 格蘭仕微蒸烤一體機牢牢佔據行業的制高點
    【天極網家電頻道】自格蘭仕發明微蒸烤一體機以來,越來越牢牢佔據微、蒸、烤行業的制高點。  2016年格蘭仕推出了Q6微蒸烤一體機,2019年ToastWave一體機橫空出世,這些功能強大的複合型科技產品不僅在國內市場深受歡迎,也成為格蘭仕品牌國際化的新動力。
  • 中國文藝界為何容易出公知?看中國公知的高光與末路
    最古老的公知在中國了解過中國歷史的朋友應該很清楚,中國不僅朝代眾多,並且服裝業各種各樣,最近幾年也開始流行漢服復興,網上也對這種行為也是持兩種態度的。無非就是支持與反對,支持的人認為這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也是向世界展現中華文化的一種方式,另一種文化傳播的行為;反對的人也是各持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