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程「假票」事件在業界引起了軒然大波,一場原本源於自媒體的對攜程的吐槽,演變成大眾對OTA(在線旅遊)企業的口誅筆閥,戲劇性的是在攜程疲於招架之時,百度貼吧東窗事發,瞬間轉移了輿論的注意力,攜程也終於鬆了一口氣逃出生天。
「是百度挽救了攜程!」一媒體友人感慨道,而似乎有不少人認同這一觀點。
行業的「潛規則」
誠然,就嚴重性而言,已定性的百度貼吧事件當然影響面更廣更惡劣,而攜程之所以很快能抽身,也並非其影響不夠深廣,只因國內「機票代理」甚至是OTA行業一直就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不論對於消費者還是媒體而言,已然麻木。
隨著攜程「假票」事件的漸漸平息,事件的過程也逐漸清晰:消費者在攜程上購的機票是平臺上的「機票代理」用裡程兌換而來,而航空公司發現後將此機票作廢,結果就是攜程賣了「假機票」。
當然,也並不是說攜程也是無辜的受害者,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除了消費者無辜外,包括OTA、機票代理商以及航空公司都有不可逃避的責任。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攜程『假票』事件只是這個行業性問題的『冰山一角』,在線旅遊僅機票這一項的各種投訴就多如牛毛,而攜程這次之所以會『露出』,跟事涉自媒體大牛關係密切,而絕大多數問題最終的結果或許是在不平等條件下有限地解決了,消費者吃虧後的投訴則是石沉大海,難以泛起半點波瀾。而這就是行業現狀!」
沒錯,攜程這次是有點兒背。平臺上各低價「機票代理」橫行、積分使用管理混亂、盜用他人積分訂票、先幫用戶虛訂正價甚至高價機票,至起飛前再搶低價票,以時間差獲得利……這些原本就是行業通行的「潛規則」。
企業多不自律
行業「潛規則」的產生源自於國內機票產業鏈的結構:上遊是航司,中遊是全國大大小小成千上萬家代理商,下遊才是攜程去哪兒網這樣的機票預訂平臺。
在面對成千上萬良莠不齊的機票代理商之時,攜程等平臺不僅要做好自身作為代理商的服務,還要監管好其作為平臺上的千家代理商,而貓膩就藏在代理商中。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一般有問題的機票都是很便宜的機票,機票代理商為了壓低價格不擇手段,如私自以積分兌換機票由於航司規定,積分兌換的機票必須是消費者本人或者親屬使用,所以被查到後就變成了無法識別的機票。而高額的機票退改費用則是機票代理的一個賭局,以低價賭消費者的高額退票費。更匪夷所思的是,不良代理商還會售賣多段聯程機,以獲得更低成本。總之,毫無自律可以言機票代理們會絞盡腦汁以不正當手段獲得低價機票牟利,反正出了問題有平臺在後面兜著呢。」
如此來看,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機票代理」。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多的「機票代理」存在?或是歷史原因使然,或是消費者對機票價格的敏感,或是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一種存在即合理的無可奈何。
或許並非有意作惡,但失察的攜程也絕非無辜。同時這也說明,相較於其實平臺而言,在企業自律性上攜程做得還遠遠不夠。
消費者仍需謹慎
攜程「假票」事件最新的消息是雙方似乎已達成諒解。
其實,對於此次「假票」事件,攜程的反應和處理還算快,退一賠三,並承諾改進服務流程。同時,攜程方面表已第一時間跟出問題的該票臺停止了合作,並對票臺做出了相應的處罰。攜程已在第一時間展開自查,並進一步加強對於供應商的監管,「對於違規票,包括積分兌換、棄程等航司明確禁止的行為,影響到旅客登機的,攜程將對供應商嚴厲處罰」攜程相關負責人表示。
如此來看,這件事也差不多可以翻篇了。但對於消費者而言,由此產生的信任危機已然開始漫延。
「在面對這個有太多『潛規則』的行業和太多不自律企業之時,消費者更需擦亮雙眼,不要被低價衝昏了頭腦,在購票前,認真看清楚關於退改和報銷憑證等相關內容,不要掉進某些代理商精心設計的陷。」另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從業人士表示。
其實,對於機票源頭的航司更有責任嚴控機票去向,不要讓機票以不正當手段流入到非法代理商,對於有違規行為的代理商,視情節輕重給予相應處罰,最好建立代理商的信用制度,獎懲分明。同時,對於攜程這樣的平臺而言,應當建立健全相應的代理商制度和信用體系,建立黑名單,實行淘汰制度,對違規代理商嚴懲不貸,這才是治根之舉!(文/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