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所以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即刪)
你是否也這樣,每天腦子裡想法無數,下筆卻難於上青天,文章寫著寫著就不知道寫去哪裡了;看別人的文章,邏輯清晰,有理有據,自己的文章活脫脫就是一灘毫無形狀和質感的流水;對於書籍或者各類事件,想到的東西很多,卻不知道怎麼穿起來連成一條線;更難過的是,自己擼起袖子寫了半天,對方卻不知道你想表達啥,簡直有種辛辛苦苦碼完一篇大作,突然想起忘記保存般萬箭穿心的痛感……
什麼是流水帳式寫文?
常聽網上的大咖說,要想快速成長,最好的方式是學會寫作,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另一方也可以有額外的收入。於是小芳便抱著哪怕賺不到錢,也讓自己變得優秀一點的心理,開始著手學習寫作。
在職場摸爬滾打多年的她,寫作素材根本不是什麼問題。同事間的明爭暗鬥,老闆和下屬間的暗流湧動,公司和客戶間的無聲博弈……於是,抱著120分的熱情,劈裡啪啦寫了一堆,興高採烈的拿給身邊的朋友們看,本以為會迎來雷動般的掌聲,沒想到朋友們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告訴小芳:「寫得很有文採,就是不知道你想表達什麼」。
辛辛苦苦花了三個多小時寫了四千多字的長篇大論,不過是想表達同事間的爾虞我詐,職場的殘酷與冷漠,卻發現全文散亂無章,要不是朋友們抹不開面,否則都不願意花時間看這「流水帳」。
說白了就是,一頓操作如洪水猛獸,結果只做出了豆腐渣。脈絡都不清晰,朋友們還為了不打擊到小芳說她文採很好,也是良苦用心了。
其實,很多作者最初開始寫文的時候,大多也遇到過小芳這樣的苦惱。在日本顧彼思商學院的《商務文案寫作》裡邊有邏輯清晰文的書寫方法,正好可以幫助小芳們摒棄流水帳,擁抱邏輯清晰文。
一、明確最終要表達什麼?
原來,很多人記流水帳,是因為一開始就錯了。曾經小芳也一直堅信,寫文章的第一步是「寫」,寫得出來,拼命寫;寫不出來,努力硬寫。還時刻給自己加油打氣,每天竭盡全力去寫,不說年少成名,怎麼也可以大器晚成。殊不知,方向錯了,越努力,脫軌越遠。
其實,寫文章的第一步是先明確主旨,確定好最終要傳達的內容,就宛如放了定海神針,內心總有一根標尺,怎麼還會偏離呢?
這就好比參加的各種證書類考試,在別人的學校,陌生的城市,定位好考區不算太難,但找準考場則需要一番功夫。所以,才有很多學校貼心的提示,用一個個清晰可見的大紅箭頭,一步步指明考試區域。一旦有路標的指引,還會走錯路嗎?
二、支持主張的邏輯要清晰
避免突兀
小學課本上有篇課文很有意思,大意是講一個賣矛和盾的商人,在街上瘋狂吆喝,吹噓自己的矛是如何尖銳,可以刺穿任何阻礙物。過會兒又吹噓自己賣的盾有多牛,可以阻擋任何尖銳物。此時,旁人實在聽不下去了,便反問他:「那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如何?」這不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
當然,文章中支撐主旨的例子顯得突兀,不僅僅單單指自相矛盾,還可能詞不達意。就像有的電影裡的配樂,明明畫面很溫馨,突然來個亢奮的背景音,實在很容易讓觀眾跳戲。突兀的另一種理解,應該是不搭。
所以,支持主旨的枝枝葉葉突兀,便會顯得文章上下不和諧,影響讀者體驗。
均衡的搜集內容依據
寫作課的老師對小芳交上去的文章最印象深刻的點評是:「肥瘦不均」。理解能力有限的小芳不得不硬著頭皮問老師具體的意思是啥,老師說有的論點下的例子冗長,有的論點下的案例過於簡單,有的論點下直接就捨棄了例子,光禿禿的擺著論點。
歸根結底是因為小芳對某一方面比較感興趣,了解的比較多,能夠寫的內容,舉的例子就相對多一些,而有的自己不感興趣的點,基本就「無話可說」了。
所以,寫一些深度文,最好的辦法就是每個論點下的例子都儘可能「肥瘦相當」,不說完全一致,但內容數量起碼保持基本相同。
三、主張要基於事實
使用數字
《小王子》中有句話讓人印象深刻:「我之所以詳細介紹B612號小行星(小王子的家鄉),還把它的編號也講得明明白白,完全是為了成年人,成年人就喜歡數字。」
或許聽起來不太容易讓人舒服,但實際確實是這樣的。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我們總是不由自主的會用一堆數字,代替文字的說明,總感覺數字更具說服力。
所以,一段文字中有一串數字加持,總感覺比大段的文字要可靠得多,哪怕這兩者意思完全一樣。這種潛移默化的認可方式,導致文章中沒有點數字加持,都感覺虛得慌,有點拿不出手。
使用親自確認的內容
我對「無風不起浪」這個短語有些畏懼,信息爆炸的時代,有些新聞真的就會「無風也起浪」,以訛傳訛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之前在網上看到說隔夜茶不能喝,喝了會如何如何,反正就是各種對身體不好,而當我深信不疑的時候,又有人在網上說隔夜茶不僅可以喝,還對身體相當好,簡直就是對前一個信息的完全反駁。還有一些空腹該吃些什麼,哪些不能吃;洗臉用冷熱水交替使用是好是壞;膜面怎麼敷才是正確的……
很多網上的信息,對同一件事,今天是這個版本,明天又是另一個版本,過段時間又出來一個全新的版本。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半信半疑,留一點給自己思考的空間。
很多事情,倘若沒有親自確認,真的不能隨便引用到自己的文章,不然很容易誤導讀者。而有些親自確認的內容,哪怕對你有用,也未必對別人就完全適用。所以不可以絕對,否則,言論自由的法律也會使出虛假宣傳,誇大事實的法條。
只用事實當依據便不會產生「邊界」
如果只是使用已經發生的事實為依據,當然就不會產生讓人不舒服的冒犯感出現,也即」邊界「。同時,使用一些專家、學者的主張,一方面會更具有說服力,另一方也因為是權威人士的發言,經過了實踐或驗證,所以變得更具有參考價值。當然,有的專家的預測也常常不準,這需要做好心理準備。
法學院的同學聽過最多的一句話是:」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其實想表達的也是這樣的理念,用事實為依據,是對法律的態度,也是對法律的最大尊重。那麼,從適用一國人民的法律縮小到一篇文章,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呢?
結語: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能夠用到《商務文案寫作》中常常提到的寫作要求——邏輯清晰,比如寫工作報告,寫帶貨軟文,寫畢業論文,甚至是日常談話也需要用到。有時候羅裡吧嗦講半天,對方一句都沒有聽明白,豈不是浪費彼此的時間不說,還讓雙方尷尬不已。
書中舉了很多常規的文案寫作例子,從例子出發,一步步找出文案中易出現的問題,在一一更正,簡單易學。書中的寫作技巧,可以給各類領域的寫作小白做出指導,無論是經常需要書寫文案的職場人士,還是把寫作當愛好的業餘作者,這本書都適用。
倘若掌握了邏輯清晰的套路,寫文章哪怕不想告別流水帳都難。畢竟,學會了穿針引線,便不會再留戀雜亂無章。所以,馬上去實踐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