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趁著雙節假期,筆者約上家人和小孩,一起驅車到了陽山縣黎埠鎮下巖村感受撿板慄的樂趣,與家人們看美景,親近大自然。
在筆者的記憶裡,還是在讀大學的時候到過下巖村作客,至今已快30個年頭了,再次到下巖村有一種親切感。
下巖村,位於黎埠鎮的東南部,距陽山縣城約39公裡,許廣高速從村側面橫跨而過,讀者可從許廣高速或縣道830線到達下巖村。
板慄,又叫風慄、慄子、慄果、大慄,是陽山縣最為著名的土特產之一,在全縣各鄉鎮均有種植,陽山人特別喜歡吃板慄。當然,筆者也一直對黎埠鎮下巖村的板慄情有獨鍾,這裡的板慄不算大,但它很鬆、很香又甜,口感特別好,吃了一次還想吃。
眾所周知,板慄剛在板慄樹上長出來的時候,整個果綠生生的,外面毛毛的,外形有點像紅毛丹。慢慢長大,毛毛球一樣的刺變得很硬。熟透的板慄,它的外層會裂開,掉到地上。
筆者從下巖村村民中了解到,在村裡的多個山頭均種植有本地板慄樹,但由於慄子樹的樹齡越來越大,樹也越長越高,現不再提倡村民上樹採摘板慄,也不允許用竹竿敲打樹枝上的板慄,一是為了村民的安全,二是保護慄樹的健康成長。
筆者與家人在11點左右到達下巖村親戚家,只見屋前屋後隨處可見板慄樹的身影。我們稍作休息後便攜上袋子,帶上工具,一起來到親戚家門口對面的山頭裡,只見整個山頭滿是板慄樹,且滿地布滿了板慄殼,既有幹的殼,也有生的殼,很明顯已被村民撿過了多次。再抬起頭往上,只見高大的慄樹頂裡還有眾多沒成熟的慄子。
雖然在我們到達這山頭前已經有幾位小學生到過這裡撿板慄,但我們仍以地毯式搜尋掉在地上的板慄。筆者也邊撿邊拍照,不時聽到家人們傳來喜訊,又發現幾棵剛爆裂的板慄,你們快過來幫忙!
筆者提醒家人們,一定要往草叢、斜陂裡搜尋,肯定會有所發現。在搜尋過程中,幾陣微風吹來,成熟並爆裂的板慄不停地往地面掉,而我們也會跟隨板慄掉下的聲音走過去,搜尋了不到30分鐘,我們已撿到了十多斤板慄,收穫滿滿!
在我們撿板慄的同時,也有來自東莞的遊客及本村村民在後背山進行撿板慄,他們也是收穫良多。
板慄不僅是受人們歡迎的美食,更是有很強的保健價值,被稱為是千果之王,也會腎之果。要是經常感覺腰膝酸軟,小便無力,身體疲憊的時候,或者是感覺腎臟不舒服,可以經常吃點板慄滋補。但是,吃板慄也會有講究的,要是吃的人不對,就會傷害到身體健康。其中,胃不消化的人不宜吃,經常下肢水腫的人不宜吃,腎臟功能不全的人少吃,血糖高的人更不能貪吃。
老話說:吃了不疼撒了疼,好東西不能浪費呀!下巖村的村民們熱誠歡迎有興趣的讀者們,來到黎埠下巖村感受撿板慄的樂趣,欣賞這裡的田園風光和品嘗黎埠美食。
最後,筆者要提醒讀者們,如果到下巖村或其它鄉村撿板慄時,務必要做足準備,要穿好長褲、長袖上衣和旅遊鞋,帶上手套、帽子、風油精或花露水等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