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迷上了英語。在學生時代對英語深惡痛絕的我,居然在八年級英語閱讀作業中產生了心流的感覺。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做完有一種原來如此的舒暢感。
這讓我想起習得性無助的故事,小象被養象人抓住後用鐵鏈栓在木樁上,無論怎麼掙扎都無法掙脫。漸漸地,小象就停止掙扎了。等小象長成大象後,其實大象只要輕輕地一扯,便能夠掙脫鐵鏈,但大象永遠也不會掙脫,它被心中的鐵鏈給綁住了。
有老師開玩笑說,你這物理老師搞英語,算不算不務正業的。雖然只是開玩笑,一笑而過的我卻多了一層思考,物理老師學英語,意義在哪?
(一)
學生時代的噩夢
「我是中國人,不學外國語。」「要是不學英語,我起碼能考上一本。」這樣的思想,像是毒瘤一樣,在我的腦海裡盤踞了10多年。
直到大學畢業,個人的視野慢慢打開後,才漸漸從內心認可學習英語的重要性。即便如此,我也喪失學習英語的信心。
初中的時候,我的英語在及格處徘徊,到了高中,就再也沒有及格過。
我參加過兩次高考,一次英語考了61分,一次英語考了53分,英語成績是我迄今為止記得最清楚的考試成績。
大學四年,參加3次四級考試,分數一次比一次低。就好像一隻不死心的小鯉魚,想要跳龍門,不是龍門在抬高,而是自己一次比一次跳的低。
後來參加工作之後,我也開始嘗試過學習英語,甚至一度在關注英語角,了解英語培訓相關的課程。但都是三分鐘熱度,沒有堅持超過1個月。
(二)
啟蒙老師的一巴掌
同樣都是農村人,身處閉塞的鄂南鄉村學校,為什麼其他同學能學好英語,我不行呢?
這還要從初一時,我的第一個英語啟蒙老師說起。她的姓名我已經不記得了,只記得她是個身材不高,剛剛畢業初上講臺的女老師。
有一次,坐在第一排的我,跟同桌講話。被英語老師抓住後,老師讓我們兩站起來,其他同學見了開始鬨笑一堂,也不知為何自己也在低著頭,很辛苦憋著笑。
英語老師氣急了,她讓我把頭抬起來,我很天真地將頭抬起來看她要說啥。還未等我反應過來,「啪」地一聲,一聲清脆耳光聲傳遍了整個教室,教室為之一靜。
到現在,我記不得那一巴掌的痛感,但記得當時被羞辱、覺得丟臉的感覺,此後,再遇到如何好的英語老師,我的英語始終沒有學起來。
現在我自己也當老師了,再去當年的事情,其實沒有多嚴重,也能理解剛上崗的新老師需要立威。但這給我了一條原則性的勸告:一定不要體罰學生,尤其是不能扇學生耳光。
(三)
真正地理解學生
如果只是教授自己擅長的科目,那永遠只能理解好學生的感受,無法體會壞學生的感受。學習英語,我是秉承著這樣一種心態去學的。
前一段時間,我看了日本培訓機構創始人富永雄輔《男孩學習力》《女孩學習力》,《學習的升級》,《初中三年,應該怎樣幫助孩子學習》等書。目的只有,想要更深地了解學生們的心理,對學習本身有更深的理解,藉此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
然而,看再多的理論,不如自己的實踐。我之前試過多種英語學習方法,比如做筆記、記語法、聽英文歌、背單詞、看英語電影,幾乎所有的方式都嘗試過了,效果怎麼樣不說,起碼是沒有產生過心流的。
歸根結底,還是找到的自己的零點。有多本書籍都提到過,要剛好找到自己不會的地方,從不會的地方開始針對性地補習。顯然,我的英語水平,還停留在初二的水平,十多年的英語學習不過提升了一級而已。
這就好比打了十幾年的王者,還是一個倔強青銅,連白銀都上不去的菜雞。儘管這有點讓人難堪,但只要開始學習了,就不在乎起點。
也許,我做完八年級的英語閱讀理解,會去嘗試中考的英語閱讀,會再去嘗試高中的英語閱讀,直至逐漸看一些感興趣的英語新聞、原著(比如,我對商業管理類的書感興趣,可以訂閱英文版的經濟學人)。
父母的學習,是為下一代節約時間。
前一段時間,我一直在想老師的定位是啥,慢慢地我漸漸有了自己的答案:老師,就是要向學生展示,學習的快樂以及知識的價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