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點兒法】你知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正含義嗎?

2020-12-24 澎湃新聞

【講點兒法】你知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正含義嗎?

2020-12-22 18: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安嶽法院 安嶽法院

一個人老了,在黑暗之間,像一段舊時代的逸聞……

1 ·.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孟子·離婁上》)

孟子說這話也有兩千多年了,一直以來諸多觀點都默認「無後」為沒有後代的意思。但是近幾年來,屢屢有人提出異議,認為「無後為大」這句話一直被人誤解。

他們認為,「無後」應該解釋為「不盡後輩的本分」。→

「我們分析原文不難發現,孟子的本意並非是我們平常了解到的含義。更中肯的解釋應該是: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後輩的本分為最。舜在娶妻的時候……」

至於該觀點正確與否,是否有足夠的文獻佐證,這裡不做探討。而其中「不盡後輩的本分是為不孝」的提法倒是為大眾所熟知並認同,本文要講的就是後輩「不盡本分」的表現之一——不贍養老人的相關法律問題。

2 ·.

父母子女緣分一場,總有些是孽緣。當有人悲痛於「子欲養而親不待」時,就可能有人早已與年邁的父母處成了經世仇人,或是漸行漸遠形同陌路,對於贍養費之類根本不想提及。

這種至親之間的爭執矛盾,相比其他類型更難化解。本該是世上由血緣連接起來的最親密的關係,倒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孫某甲、孫某乙與母親多年來已少有聯繫,自父母離婚,他們和母親之間的關係像被隔空斬斷了一半,但他們的母親終歸會老會生病,會沒法照顧自己。母親起訴他們,要求贍養。

安嶽法院經審理後認定事實如下:

原告與其前夫在婚姻關係存續期間共生育二子女,均已成年。現原告患腦溢血後遺症,導致肢體二級殘廢,不能正常進行語言交流,生活不能自理,已基本喪失勞動能力,二被告對如何贍養原告未與原告達成一致意見。

本案中,原告對二被告履行了一定撫養義務,二被告現已長大成人,原告已喪失勞動能力,生活不能自理,作為子女應當履行對母親的贍養義務,故對原告關於被告應盡贍養義務的訴訟請求,符合法律的規定,本院予以支持。

依照相關法律規定,安嶽法院判決:

被告孫某甲、孫某乙共同負責照料原告起居生活;

二被告自2020年7月起(含本月)每月10日前每人每月支付原告生活費513.00元;

原告因病產生的醫療費憑票報銷後,由被告孫某甲、孫某乙各承擔二分之一;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利息。

3 ·.

法官說法

贍養父母是子女的法定義務,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二十一條規定→

「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父母不履行撫養義務時,未成年的或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給撫養費的權利。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的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二條規定→

「本法所稱老年人是指六十周歲以上的公民。」

第十四條規定→

「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贍養人是指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負有贍養義務的人。」

4 ·.

大千世界,生命就像春天裡的花。在百花盛開的季節裡,多一朵無人察覺,少一朵也沒人發現。不管是花,還是草,都有凋謝枯萎的時候……但至少最後一程,不要他們孤苦無依。

END

供稿:楊笑文

原標題:《【講點兒法】你知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正含義嗎?》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講點兒法」你知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正含義嗎?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孟子·離婁上》)孟子說這話也有兩千多年了,一直以來諸多觀點都默認「無後」為沒有後代的意思。但是近幾年來,屢屢有人提出異議,認為「無後為大」這句話一直被人誤解。他們認為,「無後」應該解釋為「不盡後輩的本分」。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知道另外兩個是什麼嗎?
    我們經常說「百善孝為先」;還有古代蒙學教材,教授孩童說「首孝悌,次見聞」;還有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輕毀」等等。孝之一字,已經深入到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融入到了我們的血液裡。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便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傳宗接代是孝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那麼,你知道「不孝有三」中的另外兩個是指什麼呢?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實意思
    回信:  從佛教的出世法和究竟義來說,一切緣起性空,萬物因緣而起,因緣而滅,一切存在都是虛幻無常的假相,所以根本就沒有什麼可執著掛礙和加以論說的。但是作為迷失心性已久的普通人來說,若是不通過世間法循循善誘,亦難以明善復初,覺悟自性,何況「娑婆與涅槃本來不二」,「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故本人願意回答你提出的這個的問題。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是啥?
    ,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比如常聽到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從古自今,傳宗接代對於每個家庭來說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古代的時候最為看重,畢竟那個時候有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法,而這句話的原文出自孟子的一部古典著作,書中的完整的原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而人們對這句話中的「無後」二字還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看法。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究竟是什麼意思?
    有些催婚的方式比較委婉,有意無意說:兒子,你看人家鐵柱,年齡跟你一樣大,孩子都上小學了,最近老婆又懷了二胎,人比人氣死人啊!有些父母非常直接,會語重心長地說:「兒子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千萬不能讓咱家絕後啊!」在中國古代,人們非常重視傳宗接代,甚至認為娶妻生子就是為了延續香火,妻子若沒有生兒子,哪怕夫妻關係再好,也有可能被丈夫以「無子」的理由休掉。
  • 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剩下的兩不孝是什麼呢?原來如此
    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剩下的兩不孝是什麼呢?原來如此!人類生息繁衍,都離不開子孫後代。孩子是父母情感溝通的橋梁,也是父母愛情的結晶。孩子在一個家庭關係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從而有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一說法。
  • 古人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何意?專家:多說人都理解錯了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本文轉載自網絡,內容未核實,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如有侵權,請留言聯繫刪除。古人常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結婚後夫妻不生或生不出孩子,都屬於忤逆父母的不孝大罪。這句話到底啥意思?不生娃就不孝?專家:純屬謬誤,你們都理解錯了!
  • 人們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另外的兩個不孝指的什麼?
    人們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另外的兩個不孝指的什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想必大家都聽過這句話,甚至一些家長也拿此話壓尚未娶嫁的兒女。那麼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是什麼,其他的「兩孝」又是指什麼呢,又是誰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呢?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家人如何解釋這種遺憾?
    許昌善士1356*******:出家人沒有七情六慾,那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如何解釋這種遺憾?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剩下兩個是什麼?漲知識!
    孝為德之本,百善孝為先。 很多時候我們評價一個人的人品,首先要看的就是他對於父母的態度。 日常生活中大家經常會聽到這麼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大多人以為是說最大的不孝順,就是沒能為家族續上香火,傳宗接代。
  • 古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也很現實,很多人做不到
    古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也很現實,很多人做不到我們國家幾年來又將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推上了宣傳重點,其實這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我們的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是非常寶貴的,表現在思想方面就有著很多流傳至今的珍貴語錄,每當讀起來還是讓人覺得深入人心,就比如這一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孝敬長輩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遵守的道德底線,因為華夏兒女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儒學思想就教育我們要善待父母長輩,但是如果才能做到孝順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行為準則。
  • 淨空老法師: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正含義!.
    答:這個問題是大問題,為什麼?中國古人常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不是說你沒有兒女,是說你的兒女要受到非常好的教育,他能夠繼承你家道的傳統,繼承你的家業,這叫有後。    家裡有子孫,沒有一個能繼承家業的,沒有一個能繼承家道的,這個問題嚴重。所以教小孩,誰教?小孩接受教育,最初的老師是父母。易子而教是什麼時候?六、七歲以後,那是什麼?
  • 為何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下一句才是重點?整句話想要表達什麼?
    為何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下一句才是重點?整句話想要表達什麼?古代有很多富有哲理的語錄。流傳至今,並且對當下的影響也很深。有些古語雖然說,並不能指導現代人的思想。但是,卻一直被人引用著。比如這一句古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古語是出自《孟子離婁上》。大多人在說這句話的時候,我都覺得這句話很嚴重。其實這句話是在全文中摘下來的,這句話的下一句才是重點,卻很少人提及與傳頌。至今關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解釋都沒有統一。一般情況下對這句話的解釋有兩種。爭議主要是來源於無「後」為大中的「後」字。
  • 不孝為三,無後為大,丁克一族真的很自私嗎?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的思想也變得越來越開放和廣闊,無論是面對愛情,面對婚姻,還是面對將來是否要有愛情的結晶,很多人都有他自己的想法,在我們這偌大的人群裡,不乏丁克族這樣一種人群,所謂丁克,就是不生孩子,不少人覺得丁克一族的人很奇葩,古語:不孝為三,無後為大,,很多人聽到丁克都會覺得這類人非常自私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為何會被誤解兩千年!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一般的解讀是:不孝的種種行為裡,沒有子嗣後代是第一位的。但我們說這種理解不算全錯,而是片面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首先來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出處是《孟子·離婁上》,原文如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什麼意思?
  • 孟子名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被誤解很多年,本意跟周禮有關
    文·段宏剛 可以說,孟子所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被人們誤解了2000多年的一句名言,直到現在,很多人依然執迷不悟。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正確意思為:不孝順的表現形式有三個級別,以不盡後輩的本分和職責為最大的不孝。很多人對這句話誤解為:不夠孝順的做法有三個,沒有子孫後代是最大的不孝。這顯然不對,等於是歪曲了孟子的本意。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後面呢?原來這些名言都有後半句!被坑太多年
    哭暈理由: 不是不讓你出去啊有木有……2、「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現在人們普遍理解作為兒女,要為家族續香火,不然就是不孝,完全錯了。原文: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原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是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釋義:意思是不孝的事情有很多(有三種之說,但孟子說過有五不孝),以不守後代之責為大。
  • 真正的四大皆空是什麼,你知道嗎?
    今天就來跟您說道說道。人有三急有兩種說法,一是說人一生必須要的,「內急,性急,心急」——內急,即上廁所急。性急,即結婚入洞房急。心急,即老婆在裡面生孩子你在外面等急。所謂「五申」:一申賞罰,以一其心;二申視分合,以一其途;三申畫戰陣旌旗;四申夜戰聽火鼓;五申聽令不恭,視之以斧。「三令」與「五申」的原意是教育將士應該在點陣中或軍事行動中明確作戰守則。如今,「三令五申」是再三地向下級命令告誡的含義。
  • 想一生事業有成,要解讀「家和萬事興」的真正含義,你知道嗎?
    想一生事業有成,要解讀「家和萬事興」的真正含義,你知道嗎?|三個老農民男人為什麼都想事業有成?人世間紅塵滾滾,繁華喧囂,每時每刻都充滿著變數;而人生之路也是如此,難免會大起大落。事業有成的時候,能和朋友們一起煮酒論英雄;而貧窮落魄的期間,只能躲在僻靜處獨自舔傷,或者茫然若失。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夫妻,選擇做丁克?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在中國有一種說法,家庭是整個社會的細胞。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的家庭結構經歷了巨大的變化。三四代同堂是20世紀50年代理想的家庭結構,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大家庭結構仍然是家庭結構的主導,而到了70年代末,中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核心家庭」取代了「大家庭」。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丁克家庭」一詞出現在了中國,但這個概念在國內卻遲遲沒有流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