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知道另外兩個是什麼嗎?

2020-12-25 小年傳統文化

在我們傳統的意識形態中,儒家文化對我們的影響佔據了很大的一部分。尤其是孝文化對我們的影響,更是深入人心。我們經常說「百善孝為先」;還有古代蒙學教材,教授孩童說「首孝悌,次見聞」;還有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輕毀」等等。孝之一字,已經深入到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融入到了我們的血液裡。

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便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傳宗接代是孝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那麼,你知道「不孝有三」中的另外兩個是指什麼呢?

「無後」真的指沒有子嗣嗎?

這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法其實是源自於《孟子》,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其實孟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很多不孝的行為中,無後為大,那麼什麼是無後呢?孟子在後面的這句「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做出了解釋。

所謂無後,就是沒有盡到子女的本分,舜娶妻的時候,都沒有告訴父母,這就是沒有盡到自己責任的行為。所以被孟子認為這是不孝的。

這個時候,「無後」還不是沒有子嗣的意思,到了後來才有了我們現在所認為的「不結婚、不生子」的意思。

清代曾經將儒家的十三本經典著作註疏進行彙編,稱作是《十三經註疏》,其中《孟子註疏》是東漢趙岐所注,其中就有這樣的一句話「於禮有不孝者三,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人們就將「無後」看作是最不孝的行為了。

古代三不孝

根據趙岐的說法,「阿意曲從,陷親不義」是不孝。

就是說,對長輩無條件地服從,其實也是一種不孝。明明知道他們犯了錯誤,還在可以隱瞞,或者是即使知道了他們的決定是錯誤的,也要盲目支持,導致父母陷入絕境。這就是不孝的行為。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也是不孝。

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所謂的「啃老」。本來家境就一般,甚至說是比較潦倒,但依舊不努力上進,不謀求一份職業,以此來贍養父母。這也是一種不孝。

第三種便是「不娶無子,絕先祖祀」。

古人將傳宗接代看得十分重要,人丁興旺是一個家族發展的重要標誌,這是源自於傳統文化中宗法制影響。而宗法制中,又以嫡長子繼承為基礎,所以男丁又非常重要。娶妻生子可不僅僅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家族的傳承。

當代三不孝

古人的三不孝放到現在依舊適用,但是現在也有了新的三不孝。

第一是父母幫忙帶娃,你還抱怨不止。父母本來幫你帶娃,就是出於對你的愛,如果你還動輒呵斥、不滿,那就太不應該了。

第二不孝是不陪在父母左右,讓其孤獨終老。父母養我們長大,我們陪父母到老,這本來就是最應該的。如果我們讓父母孤獨終老,又有什麼資格為人子呢?

第三不孝是一味地向父母無休止的索取。這一點和趙岐所說的「家貧親老,不為祿仕」大致相同,都是不贍養父母,反而向父母索取。

這些都是當代的不孝行為。你認為當代的有哪些不孝的行為呢?

相關焦點

  • 人們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另外的兩個不孝指的什麼?
    人們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另外的兩個不孝指的什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想必大家都聽過這句話,甚至一些家長也拿此話壓尚未娶嫁的兒女。那麼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是什麼,其他的「兩孝」又是指什麼呢,又是誰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呢?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是啥?
    ,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比如常聽到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從古自今,傳宗接代對於每個家庭來說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古代的時候最為看重,畢竟那個時候有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法,而這句話的原文出自孟子的一部古典著作,書中的完整的原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而人們對這句話中的「無後」二字還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看法。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究竟是什麼意思?
    有些催婚的方式比較委婉,有意無意說:兒子,你看人家鐵柱,年齡跟你一樣大,孩子都上小學了,最近老婆又懷了二胎,人比人氣死人啊!有些父母非常直接,會語重心長地說:「兒子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千萬不能讓咱家絕後啊!」在中國古代,人們非常重視傳宗接代,甚至認為娶妻生子就是為了延續香火,妻子若沒有生兒子,哪怕夫妻關係再好,也有可能被丈夫以「無子」的理由休掉。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剩下兩個是什麼?漲知識!
    孝為德之本,百善孝為先。 很多時候我們評價一個人的人品,首先要看的就是他對於父母的態度。 日常生活中大家經常會聽到這麼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大多人以為是說最大的不孝順,就是沒能為家族續上香火,傳宗接代。
  • 古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也很現實,很多人做不到
    古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也很現實,很多人做不到我們國家幾年來又將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推上了宣傳重點,其實這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我們的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是非常寶貴的,表現在思想方面就有著很多流傳至今的珍貴語錄,每當讀起來還是讓人覺得深入人心,就比如這一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孝敬長輩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遵守的道德底線,因為華夏兒女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儒學思想就教育我們要善待父母長輩,但是如果才能做到孝順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行為準則。
  • 【講點兒法】你知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正含義嗎?
    【講點兒法】你知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正含義嗎?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孟子·離婁上》)孟子說這話也有兩千多年了,一直以來諸多觀點都默認「無後」為沒有後代的意思。但是近幾年來,屢屢有人提出異議,認為「無後為大」這句話一直被人誤解。他們認為,「無後」應該解釋為「不盡後輩的本分」。
  • 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剩下的兩不孝是什麼呢?原來如此
    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剩下的兩不孝是什麼呢?原來如此!人類生息繁衍,都離不開子孫後代。孩子是父母情感溝通的橋梁,也是父母愛情的結晶。孩子在一個家庭關係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從而有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一說法。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實意思
    我們夫妻倆就想簡簡單單過日子,不要房子,不要車子,不買鑽戒,不擺酒席,不要孩子,賺的錢大部分贍養老人,小部分做公益,自己留點買生活必需品。如果要生養個小孩,在如今這種社會風氣之下,全家人生活應該會相當艱難。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如果說邪淫是最大的不孝我倒能夠理解。請老師為我慈悲開示!
  • 為何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下一句才是重點?整句話想要表達什麼?
    為何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下一句才是重點?整句話想要表達什麼?古代有很多富有哲理的語錄。流傳至今,並且對當下的影響也很深。有些古語雖然說,並不能指導現代人的思想。但是,卻一直被人引用著。比如這一句古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古語是出自《孟子離婁上》。大多人在說這句話的時候,我都覺得這句話很嚴重。其實這句話是在全文中摘下來的,這句話的下一句才是重點,卻很少人提及與傳頌。至今關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解釋都沒有統一。一般情況下對這句話的解釋有兩種。爭議主要是來源於無「後」為大中的「後」字。
  • 不孝為三,無後為大,丁克一族真的很自私嗎?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的思想也變得越來越開放和廣闊,無論是面對愛情,面對婚姻,還是面對將來是否要有愛情的結晶,很多人都有他自己的想法,在我們這偌大的人群裡,不乏丁克族這樣一種人群,所謂丁克,就是不生孩子,不少人覺得丁克一族的人很奇葩,古語:不孝為三,無後為大,,很多人聽到丁克都會覺得這類人非常自私
  • 古人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何意?專家:多說人都理解錯了
    按照大家的普遍認知來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說的就是小夫妻沒有孩子或沒生兒子,沒有為家族延續香火,這種做法就是對父母最大的不孝和不敬。其實,從表面上來看這種解釋也說得過去,但卻和孟子的本意南轅北轍。
  • 「講點兒法」你知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正含義嗎?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孟子·離婁上》)孟子說這話也有兩千多年了,一直以來諸多觀點都默認「無後」為沒有後代的意思。但是近幾年來,屢屢有人提出異議,認為「無後為大」這句話一直被人誤解。他們認為,「無後」應該解釋為「不盡後輩的本分」。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家人如何解釋這種遺憾?
    許昌善士1356*******:出家人沒有七情六慾,那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如何解釋這種遺憾?
  • 孟子名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被誤解很多年,本意跟周禮有關
    文·段宏剛 可以說,孟子所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被人們誤解了2000多年的一句名言,直到現在,很多人依然執迷不悟。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正確意思為:不孝順的表現形式有三個級別,以不盡後輩的本分和職責為最大的不孝。很多人對這句話誤解為:不夠孝順的做法有三個,沒有子孫後代是最大的不孝。這顯然不對,等於是歪曲了孟子的本意。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為何會被誤解兩千年!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一般的解讀是:不孝的種種行為裡,沒有子嗣後代是第一位的。但我們說這種理解不算全錯,而是片面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首先來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出處是《孟子·離婁上》,原文如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什麼意思?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後面呢?原來這些名言都有後半句!被坑太多年
    哭暈理由: 不是不讓你出去啊有木有……2、「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現在人們普遍理解作為兒女,要為家族續香火,不然就是不孝,完全錯了。原文: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原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是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釋義:意思是不孝的事情有很多(有三種之說,但孟子說過有五不孝),以不守後代之責為大。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夫妻,選擇做丁克?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在中國有一種說法,家庭是整個社會的細胞。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的家庭結構經歷了巨大的變化。三四代同堂是20世紀50年代理想的家庭結構,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大家庭結構仍然是家庭結構的主導,而到了70年代末,中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核心家庭」取代了「大家庭」。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丁克家庭」一詞出現在了中國,但這個概念在國內卻遲遲沒有流行起來。
  • 不孝有三,除了無後以外,還有兩個指的是什麼?很多人都沒聽說過
    我們國家漫長的歷史裡面,曾經有很多的俗語出現,但是我們對類似的很多俗語都是一知半解,根本不知道他們實際上在講什麼。我們今天要給大家普及的,就是這樣的一個俗語,那就是不孝順的事情有三種,沒有孩子是最不孝的一種。其實,這句話最一開始是孟子說的。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養兒防老積穀防饑」,古代傳統觀念是否過時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的本意是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做後輩的本分為最。後來就演變成了沒有給父母傳宗接代,為最大的不孝。養兒防老,積穀防饑。我們國家曾經實行 計劃生育政策,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政策對國家發展和民族生息所產生的弊端越來越大,以前針對計劃生育的宣傳和少生的理念極大混亂了國人的生育觀,還好現在國家及時調整了這個政策。結合現實的情況,關於傳宗接代我們必須要接受這個觀念,至於生幾個是個人的自由。
  • 淨空老法師: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正含義!.
    答:這個問題是大問題,為什麼?中國古人常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不是說你沒有兒女,是說你的兒女要受到非常好的教育,他能夠繼承你家道的傳統,繼承你的家業,這叫有後。    家裡有子孫,沒有一個能繼承家業的,沒有一個能繼承家道的,這個問題嚴重。所以教小孩,誰教?小孩接受教育,最初的老師是父母。易子而教是什麼時候?六、七歲以後,那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