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養兒防老積穀防饑」,古代傳統觀念是否過時

2020-12-25 木頭視點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的本意是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做後輩的本分為最。後來就演變成了沒有給父母傳宗接代,為最大的不孝。

養兒防老,積穀防饑。這句話出自宋朝陳元靚的《事林廣記》,意思是養育孩子是為了防備年老無人照顧,豐年積攢穀子,可以防備荒年饑荒。

在這裡我們先談一下傳宗接代。在古代家族的繁衍生息和門丁興旺是很重要的,很多男人之所以娶妻納妾就是為了能夠給家族多生孩子,繁衍後代,講究多子才能多福。

相反我們現代很多人,由於受到新思潮的影響,特別是年輕人都以自我享樂為中心,對於生孩子和傳宗接代的事情不是很積極,甚至有些排斥,認為多一個孩子就多一份負擔。傳宗接代那是封建殘餘思想。

那麼這兩種思維到底哪個正確呢。小編認為如果站在自然發展規律和生理學立場講,古人是明智的。人首先是一個自然的物種,一個物種長期的生存就需要繁衍很多的後代,香火才能生生不息的傳遞下去。很多人都說傳宗接代是小農意識,封建思想,我覺得是一個很大的繆誤,傳宗接代是自然物種發展的規律,在這一點上人與動物的責任是一樣的,如果不生孩子,不育孩子才是對於人這個物種最大的不負責任。

我們國家曾經實行 計劃生育政策,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政策對國家發展和民族生息所產生的弊端越來越大,以前針對計劃生育的宣傳和少生的理念極大混亂了國人的生育觀,還好現在國家及時調整了這個政策。結合現實的情況,關於傳宗接代我們必須要接受這個觀念,至於生幾個是個人的自由。

曾經在北京有兩個比較前衛的兩個人,年輕時候兩個人趕時髦做丁克,誰知道在四十多歲的時候,那個男的向女人提出了離婚,因為他在外邊又找了一個,而且給生了兩個孩子。他需要去照顧孩子,為了盡一個做父親的責任,他只能放棄堅守二十多年的丁克婚姻。

再談談養兒防老,現在很多人都有退休金,認為自己老了可以進養老院,不用靠孩子。按道理講這個觀念是對的,可是現實的生活是比較讓人寒心的。首先你在養老院你必須得有足夠的財力支撐,其次 你的身體得好,最後心態平和以及還能保持清晰的思維,這樣你在養老院會過得比較不錯。

但是有沒有想過,如果你因為各種原因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都需要人照顧的時候,錢已經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那個時候你最需要的就是子女的關愛,而不是請個護工草草給你收拾了事。這時候任何金錢、物質所帶來的快樂,都不如自己的兒女親手餵你一口飯,親自為你削一個蘋果,親自把你護理的乾乾淨淨。

這一點小編深有體會,父親在六十多歲的時候腦梗需要人照顧,當時我們曾經給他找了一家養老院,即便是我們定期去看他,也發現他總是不高興,一調查我們才知道護工對他根本不好,偶爾還打他。我們就把父親接回去,子女輪流照顧。後來父親在八十一歲的時候走了,走得很安詳,因為子女都在身邊。當時老家的老人說,幸虧我們把父親從養老院接出來,父親才多活了幾年,如果一直在養老院人早就走了。

古代先賢總結出來的一些傳統理論,在很多人眼裡看是封建糟粕,但是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對生活深入的體會,才感覺很多我們年輕時認為糟粕的東西,是那麼的有道理。其實古代很多傳統理論的提出,並不是古人一時拍腦門想出來的,他們是古代先賢根據天道輪迴、自然法則以及社會公序良俗所總結出的人生真理。他具有當時對那個時代的現實意義,也對當今社會有著重要的啟迪。

相關焦點

  • 《陳昌文讀書會》陳昌文解讀:養兒防老,積穀防饑
    養兒防老,積穀防饑。 陳昌文解讀: 這是一條樸素的真理, 人老了,您能依靠的大概只有親人,而親人中,最可靠的依靠,就是自己的兒女, 所以,不要貪圖享樂,不養育子女, 要養育好子女,年老了有個依靠,這是一個現實問題。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家人如何解釋這種遺憾?
    許昌善士1356*******:出家人沒有七情六慾,那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如何解釋這種遺憾?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是啥?
    ,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比如常聽到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從古自今,傳宗接代對於每個家庭來說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古代的時候最為看重,畢竟那個時候有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法,而這句話的原文出自孟子的一部古典著作,書中的完整的原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而人們對這句話中的「無後」二字還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看法。
  • 養兒防老到底靠不靠譜?
    作為傳統孝文化的一部分,養兒防老的觀念在中國已流傳了近千年。然而,歷史發展到今天,養兒防老的觀念越來越受到質疑。養兒防老是否靠譜已成網絡爭論的熱點。養兒防老一詞源自宋陳元靚《事林廣記》,「養兒防老,積穀防饑」。原意是生養兒子防止老無所依,積儲糧食防止災年挨餓。
  • 「養兒防老」的下一句是什麼?很多家長還不知道:沒文化,真可怕
    如今,對於養兒防老,有些人已經不抱希望,覺得沒必要靠孩子來養活自己。生活在如今這個和平年代,大多人覺得這是從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封建觀念,且這句話也包含重男輕女的意思在,認為這種思想是不正確的。人們對此斷章取義,把它解讀成一種陋習。但大多人卻不知道其實養兒防老還有下一句話。
  • 79歲癱瘓老母被活埋三天,養兒防老終是養虎為患!如何安度晚年
    「文/糯豆包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在很多中國人的傳統掛念中,一直會有「養兒防老」的觀念,會認為相比於出嫁女來講,娶媳兒才能更好的擔任自己的「晚年管家」照料父母的晚年生活。如果這個老母親神志清醒,那麼這三天他在土裡邊,他該有多傷心啊,救自己的竟是毫無血緣關係的兒媳婦,是否後悔養不孝兒?@網友二:你的良心讓狗吃了嗎!你的內心不感到愧疚嗎!這三天你能睡得著覺嗎!你怎麼能對親生母親下得去手呢!
  • 2017.01:老年人「養兒防老」觀念的影響因素分析(王一笑)
    家庭關係、是否有兒子以及家庭規模顯著影響農民對「養兒防老」觀念的態度,即家庭關係越好、有兒子、家庭規模越大,越傾向於接受「養兒防老」觀念,但家庭存款數並沒有顯著影響農民的觀念(於長永,2011)。說明家庭規模與是否同意「養兒防老」觀點之間存在正向關係,即老年人的家庭規模越大,越對「養兒防老」持肯定態度。   4.社會經濟特徵與老年人是否同意「養兒防老」觀點的關係。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48歲鍾麗緹備孕成功,終於對得起喝掉的蘇打水
    再婚後的伊能靜於16年也就是自己47歲那年為秦昊成功生下了女兒米粒,早前伊能靜攜女兒參加《媽媽是超人》時,秦昊媽媽也曾出鏡助陣。婆媳兩人逛超市閒聊時,伊能靜提起了自己的過去,並且說到父親重男輕女的思想,不知是為了試探婆婆關於生男生女觀念還是為了讓大家不要對生三胎四胎話題太驚訝,伊能靜很大方地提及了生了7個女兒的媽媽。
  • 為什麼說「養兒防老」不道德,應該怎麼看待這樣的說法?
    常言道:養兒防老,積穀防饑,本來就是中華民族一直傳承下來的傳統美德,為何社會發展到今天,卻有人對此提出質疑?還有人說這條古訓不道德?『養兒防老』,就是生養一個男性的孩子來保障自己的老年生活。養兒防老,本身就是人主觀地假設出來的所謂的道德觀念。理由在年輕人那裡是相當充足的,他會說:「我並沒有讓您們生我,我的出生並不是我自己選擇的。」站在年輕人的角度或立場上,年青人也完全可以自己主觀地假設出一個所謂的道德觀念來,即兒女要照顧老人是不道德的。不管您法律如何規定,年青人有年輕人的道德標準。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之志不可奪也。
  • 養兒防老觀念已經過時了嗎?網友:住養老院比讓兒女伺候舒服
    傳統觀念「養兒防老」,兒子被視為老後依靠的主要照顧者,隨著社會面臨少子化與高齡化,就有網友不禁好奇,那些主張不生養孩子的人,有沒有想過以後老 了該怎麼辦? 貼文一出隨即掀起熱議。原作者日前在PTT「八卦板」以「不生小孩的有想過老年生活嗎?」
  • 晚年有兒子和沒兒子有什麼區別?3個「養兒防老」的案例,真現實
    老觀念養兒防老隨著人口老齡速度加快,養老問題成了人們關注的重點,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面臨養老問題。宋·陳元靚《事林廣記》:「養兒防老,積穀防饑。」老話說「養兒防老」,那麼對於當今社會還適用嗎?婆婆的想法很簡單,也很為王爽考慮因為王爽是獨生子女,出嫁之後意味著要離開父母,遠赴他鄉,常見都見不到自己的女兒,父母在家生病,或者需要幫助的時候都不在身邊。平時也會很孤獨。出於對親家的,婆婆讓兒子入贅到女方的家裡,以便平時有個照應,而自己有三個兒子,平時另外兩個兒子也能給予幫助和照顧,由於婆婆的大度,王爽一直心存感激,王爽的父母也很感動,婚後對自己的女婿也是非常的好。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明星和婆婆的相處之道
    相反觀念的不同,婚姻中出現第三個人來指點及改變我們的生活,那矛盾就會不斷地反覆出現,那麼還會幸福嗎?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身為鍾麗緹的婆婆其實知道她為了懷上張倫碩的孩子所遭受的苦楚,在我最愛的女人們這個節目中,婆婆吐槽過鍾麗緹雖然年紀大了,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究竟是什麼意思?
    有些催婚的方式比較委婉,有意無意說:兒子,你看人家鐵柱,年齡跟你一樣大,孩子都上小學了,最近老婆又懷了二胎,人比人氣死人啊!有些父母非常直接,會語重心長地說:「兒子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千萬不能讓咱家絕後啊!」在中國古代,人們非常重視傳宗接代,甚至認為娶妻生子就是為了延續香火,妻子若沒有生兒子,哪怕夫妻關係再好,也有可能被丈夫以「無子」的理由休掉。
  • 「養兒防老」的觀念是對?還是錯?
    其中有一段丁元英對「養兒防老」觀念的評價,他說如果養兒是為了防老,那就別說母愛有多偉大,養來養去還是為了自己,那是交換;養兒防老,那父母就是兒女天然的債權人,而且這種感情比天高,比海深,兒女永遠想的就是還債報恩,所以這種文化就讓每個人都直不起腰來,這個民族就是老彎著腰,而老人越是覺得養兒防老,就越容易覺得吃虧,心裡就越苦。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知道另外兩個是什麼嗎?
    在我們傳統的意識形態中,儒家文化對我們的影響佔據了很大的一部分。尤其是孝文化對我們的影響,更是深入人心。我們經常說「百善孝為先」;還有古代蒙學教材,教授孩童說「首孝悌,次見聞」;還有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輕毀」等等。
  • 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剩下的兩不孝是什麼呢?原來如此
    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剩下的兩不孝是什麼呢?原來如此!人類生息繁衍,都離不開子孫後代。孩子是父母情感溝通的橋梁,也是父母愛情的結晶。孩子在一個家庭關係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從而有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一說法。
  • 古代中國人口為何能佔世界三分之一?最後一個原因很重要
    事實上,這個奇蹟並非在今天上演,在古代中國人創造了比現在更讓人驚嘆的奇蹟。中國用比現在還少的土地養活了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巔峰時期中國人口一度佔了世界的三分之一。我們都知道,古代中國面積並不大,核心地區只有中原和江南三四百萬平方公裡,其他地方多為羈縻地,人口也不多。那麼古代中國為何能擁有如此多的人口?
  • 養兒防老真的不道德嗎
    多年以前,陳志武教授曾在一篇文章中批評說,中國人根深蒂固的養兒防老觀念不道德。當時輿論還頗驚詫,幾年來風俗流轉,很多人接受了這種觀念。尤其新家庭組建者,他們感於養老壓力之沉重,自己對下一輩的愛意之真摯,決心走出不同於傳統的道路:孩子成年之後,無論採取何種方式,也不把養老負擔丟給下一輩。給親情鬆綁,使家庭和諧,就要拋棄養兒防老的觀念。若有人公開說生兒就為防老,他可能要遭受一番奚落——無論他是否最終這麼辦,這首先是一種政治不正確。首先要明確:只要一個社會還稱得上文明,養老都是由下一代人承擔,這是人的生理特性所決定。
  • 「養兒防老」是道德綁架還是優良傳統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養兒防老的觀念究竟是道德綁架還是一個優良傳統的沿襲。張大爺家裡一兒一女,學習都有優秀。分別考上了北京和南京的兩所大學。李大爺家裡兩個女兒,大女兒學習很好,考上了一所西安的大學,二女兒成績一般,就在本地隨便讀了一所職業技術學校。張大爺家的一兒一女後來都留在了讀大學的城市,女兒更是因為學業優秀最後出國去了澳洲。而李大爺的大女兒大學畢業後被李大爺強行要求必須回到家鄉找工作,最終大女兒在李大爺的堅持下回到家鄉,在一所中學擔任了英語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