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的本意是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做後輩的本分為最。後來就演變成了沒有給父母傳宗接代,為最大的不孝。
養兒防老,積穀防饑。這句話出自宋朝陳元靚的《事林廣記》,意思是養育孩子是為了防備年老無人照顧,豐年積攢穀子,可以防備荒年饑荒。
在這裡我們先談一下傳宗接代。在古代家族的繁衍生息和門丁興旺是很重要的,很多男人之所以娶妻納妾就是為了能夠給家族多生孩子,繁衍後代,講究多子才能多福。
相反我們現代很多人,由於受到新思潮的影響,特別是年輕人都以自我享樂為中心,對於生孩子和傳宗接代的事情不是很積極,甚至有些排斥,認為多一個孩子就多一份負擔。傳宗接代那是封建殘餘思想。
那麼這兩種思維到底哪個正確呢。小編認為如果站在自然發展規律和生理學立場講,古人是明智的。人首先是一個自然的物種,一個物種長期的生存就需要繁衍很多的後代,香火才能生生不息的傳遞下去。很多人都說傳宗接代是小農意識,封建思想,我覺得是一個很大的繆誤,傳宗接代是自然物種發展的規律,在這一點上人與動物的責任是一樣的,如果不生孩子,不育孩子才是對於人這個物種最大的不負責任。
我們國家曾經實行 計劃生育政策,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政策對國家發展和民族生息所產生的弊端越來越大,以前針對計劃生育的宣傳和少生的理念極大混亂了國人的生育觀,還好現在國家及時調整了這個政策。結合現實的情況,關於傳宗接代我們必須要接受這個觀念,至於生幾個是個人的自由。
曾經在北京有兩個比較前衛的兩個人,年輕時候兩個人趕時髦做丁克,誰知道在四十多歲的時候,那個男的向女人提出了離婚,因為他在外邊又找了一個,而且給生了兩個孩子。他需要去照顧孩子,為了盡一個做父親的責任,他只能放棄堅守二十多年的丁克婚姻。
再談談養兒防老,現在很多人都有退休金,認為自己老了可以進養老院,不用靠孩子。按道理講這個觀念是對的,可是現實的生活是比較讓人寒心的。首先你在養老院你必須得有足夠的財力支撐,其次 你的身體得好,最後心態平和以及還能保持清晰的思維,這樣你在養老院會過得比較不錯。
但是有沒有想過,如果你因為各種原因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都需要人照顧的時候,錢已經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那個時候你最需要的就是子女的關愛,而不是請個護工草草給你收拾了事。這時候任何金錢、物質所帶來的快樂,都不如自己的兒女親手餵你一口飯,親自為你削一個蘋果,親自把你護理的乾乾淨淨。
這一點小編深有體會,父親在六十多歲的時候腦梗需要人照顧,當時我們曾經給他找了一家養老院,即便是我們定期去看他,也發現他總是不高興,一調查我們才知道護工對他根本不好,偶爾還打他。我們就把父親接回去,子女輪流照顧。後來父親在八十一歲的時候走了,走得很安詳,因為子女都在身邊。當時老家的老人說,幸虧我們把父親從養老院接出來,父親才多活了幾年,如果一直在養老院人早就走了。
古代先賢總結出來的一些傳統理論,在很多人眼裡看是封建糟粕,但是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對生活深入的體會,才感覺很多我們年輕時認為糟粕的東西,是那麼的有道理。其實古代很多傳統理論的提出,並不是古人一時拍腦門想出來的,他們是古代先賢根據天道輪迴、自然法則以及社會公序良俗所總結出的人生真理。他具有當時對那個時代的現實意義,也對當今社會有著重要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