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養兒防老的觀念究竟是道德綁架還是一個優良傳統的沿襲。
我先來講一個故事,一個小區裡住著兩位大爺,我們姑且叫他們張大爺和李大爺。兩位大爺早年是在同一家企業工作的同事。張大爺家裡一兒一女,學習都有優秀。分別考上了北京和南京的兩所大學。李大爺家裡兩個女兒,大女兒學習很好,考上了一所西安的大學,二女兒成績一般,就在本地隨便讀了一所職業技術學校。
張大爺家的一兒一女後來都留在了讀大學的城市,女兒更是因為學業優秀最後出國去了澳洲。而李大爺的大女兒大學畢業後被李大爺強行要求必須回到家鄉找工作,最終大女兒在李大爺的堅持下回到家鄉,在一所中學擔任了英語老師。而二女兒職業學校畢業後,就在一家售樓部上了班。
張大爺和李大爺代表了現在父母親的兩種立場,第一種,兒女好就是自己好,第二種,把兒女留在身邊才是真的好。我們無需去爭論對錯。任何事情都兩面性,特別是在做出選擇的時候,任何選擇都不可能是絕對完美,沒有利弊的。
張大爺起初是驕傲的,兒女都很爭氣,學業有成,事業高升。每每見了過去的同事都要時不時的炫耀兩句。可是隨著老伴兒的去世,兒女們都在外地,一年能回來一次就是很好了。而張大爺也不想離開故土,去和自己的兒女一起生活。最終,張大爺在自己家裡的床上去世,而令人難過的是,張大爺是在去世三天後,才被鄰居從外面撬開鎖進屋發現的。
我們再來說說李大爺,兩個女兒都留在了身邊,相繼結婚生子。李大爺每日裡下下棋,帶帶外甥,享受著平凡的天倫之樂。
李大爺曾經對我的父親說,讓孩子到外地讀書工作,那就是自己花錢把自己家孩子給賣了。
我不知道作為父母這樣的立場是否正確。我也不知道張大爺是否會對自己當時的決定後悔,但是從我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看的話。我覺得張大爺的決定是正確的。兒女落地的那一刻就註定了他們有自己的人生。他們有選擇向遠處飛的權利。用孝順,用養老的思想來禁錮或者斬斷兒女夢想的翅膀是有些自私和殘忍的。我們一代一代人都要經歷這樣的過程。父母捧出自己的全部奉獻給兒女,只是為了讓他們可以飛的更高,看的更遠,走的更穩,過得更好。而李大爺的想法錯了嗎?表面看起來李大爺的結局是完美的啊,頤享天年,承歡膝下,或者李大爺的結局是美好的。可是我認為這只是針對他個人而言,而對於他的大女兒來說,父親的這個決定可能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她也許終身都會覺得遺憾。任何基於自私而做出的決定,對另一方來說都是一種傷害。
古人說「父母在,不遠遊」,這是對孝的遵守。然而「男兒志在四方」這是對志的尊重。孰對孰錯,只不過是立場問題。
昨天在商場門口,遇到一位朋友,她在那裡做保潔。今年已經56歲了。我聽她講過,去年她家裡的房子拆遷,賠償款領到了240萬,我原本以為她現在可以輕鬆一些了,至少不需要在做保潔員這麼辛苦的工作。可是昨天碰到之後才知道,她的大兒子在上海打工,現在找了一個上海的姑娘,而姑娘家裡的唯一條件就是要在上海買房,而我朋友手裡的拆遷款在上海那座城市裡想付個首付都有些危險。而她們的小兒子目前還在上大學,一年學費加生活費至少三萬。說實話,我當時瞬間就覺得心口有些堵,不為別的,只為父母親這份沉甸甸的愛。他們心裡何嘗不知道,給兒子在上海買房,就等於徹底把兒子推到了外面的世界,一年能回來幾次甚至都要看他們小兩口的心情。可是兒子提出了要求,他們就想努力滿足。其實像這樣的中國式的父母還有很多。辛苦一生,全為子女,孤老無伴的時候,甚至連抱怨都只能小聲的說給自己聽。這種愛,對錯要如何來評?年輕人想闖,想過不一樣的人生,想看更有魅惑的世界。無可厚非,這是一個人的本能。我們甚至可以用一個很褒義的形容詞來形容他們,「積極向上」。錯了嗎?顯然沒錯。可是既然你想遠走他鄉的想法你認為沒有錯,那麼父母親「養兒防老」的想法怎麼就成了道德綁架了呢?既然都是從個人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那麼兒女們自私的放棄陪伴父母的時間去找尋夢想是對的,那麼父母親要求子女放棄尋夢的想法,常伴左右為什麼就錯了呢?不能因為父母是父母所以永遠都應該是被動體諒的立場吧。
所以說,這件事情原本就是沒有對錯的,只是站立的角度不一樣而已。養兒防老絕對不是道德綁架,它只是父母內心深處的一種希冀。而現實生活中,有多少父母是把這個作為養育兒女的目的的?又有多少兒女是真正做到了養老這件事情的?
「養兒防老」這種想法原是沒有錯的,但是如果父母是本著這個目的去養育子女,那麼這種想法就是錯了。「踏浪逐夢」本沒有錯,但是如果兒女踩著父母的肩膀,騰空起航,卻不知感恩,不知回報,那就是錯了。
每個人都是相互的,包括父母和子女,父母不要求兒女對等的付出,並不是說兒女就可以不付出,父母不要求兒女對等的陪伴,也並不是說,兒女就可以不陪伴。當你們背負生活的壓力的時候,你要知道,同樣的壓力你的父輩也曾經背負過,而那個時候他們沒有放棄你們,那麼這個時候,你們就不應該放棄他們。
我們再回到文章的起點,我們再來說一下張大爺的兒女。他們可以遠走高飛,可以一路馳騁,但是他們不應該忽略父母的感受,不能陪伴是客觀條件,那時常打個電話視頻是不是可以呢?三天之後,報警的是鄰居,那麼如果這三天裡有兒女給張大爺打過電話,打過視頻,那至少第一時間報警的就應該是他們的子女。追求夢想沒有錯,但是完全忽略年邁的父母就是錯。
而李大爺強勢要求女兒放棄遠方,陪伴左右這種做法是不是就對了呢?並不是。作為女兒,孝順父母是應盡的義務,但作為一個獨立的人,追求夢想也是她的權利。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因為自己的私心強迫別人放棄自己的理想的。包括父母。
所以我說,互相成全才是最完美的方式。父母愛著子女,所以不忍折斷他們的翅膀,鼓勵他們遠航。子女愛著父母,雖然懷揣夢想,但是仍心懷感恩,時常牽掛。這是成全,也是傳承。
養兒防老,不是一種道德綁架,它只是對孝道的一種傳承。只是人們對孝順的一種詮釋,是一種接力式文化。告訴子女,孝順是一種必須履行的責任。